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1000字

2021-02-12 02: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希望之岛》是一本由(美)琳内·奥尔森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一):英国——二战期间欧洲人民对抗希特勒的最后的希望之岛

  问题:什么岛?为何说是最后的希望之岛?谁的希望呢?

  

最后的希望之岛——指的是二战期间,希特勒在欧洲的扩张,使得英国这个孤岛,成为了欧洲人民抵御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大家最后的希望。那个时候,英国周边的国家,挪威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二):书评5.0(原来踩雷的敏感词是c camp)

  

一个新颖的角度,站在流亡英国的欧洲小国(及法国)的立场看二战。除了富于抵抗精神的普通人的惊人勇气(包括逃亡路线被蠢货记者曝光的可怜人)、荷兰人由于蒙哥马利拙劣的市场花园行动付出的惨重代价、被英国特别行动处的官僚主义愚行坑害的特工(为什么这些蠢事都是英国人犯错,荷兰人受害),书中最给我最多震撼的是波兰人的命运。

波兰,在被德意志和俄罗斯两大强邻奴役了近两百年之后,终于在一战后奇迹般的赢得了短暂的自由,但随即又在1939年被纳粹德国和苏联联手瓜分。我可以理解罗斯福对遥远而陌生的波兰的冷漠,可以理解丘吉尔迫于美苏的强大实力而爱莫能助的纠结心情,但作为一个同样在二战中付出了惨烈代价、亦不免被大国政治损害利益(如外蒙独立,及苏军将东北视作敌国领土而进行掠夺)的民族,我们更应当理解和同情波兰人在华沙起义中做出的选择。一边是行将崩溃但依然残酷的德国人,一边是一河之隔虎视眈眈、名为解放者但同样为波兰人准备好了奴役的镣铐、古拉格和死亡的苏联人,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波兰人绝望地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去赌又一个奇迹。是的,他们失败了,惨烈的失败了,败给了德军的残暴、苏军的冷血和美英的漠然,但这是可敬的失败。又一次失去了祖国的波兰人破译着德国人的密码、在法国荷兰意大利怀着复杂的心情解放着陌生的人民、驾驶着皇家空军的飞机血洒长空,这样的民族不应当被我们嘲笑。你听,那些粗鄙卑劣的全无心肝的看客般的嘲笑,仿佛忘记了本民族经历的类似的苦难,全无同理之心,带着成王败寇的低劣价值取向去责备受害的弱小民族;那鬣狗一样的笑声,莫不是来自同样一群人,那群热衷于责备“不完美受害者”、信奉弱肉强食社会达尔文、毫无廉耻只知抱紧强者大腿的人。如果时间倒流,他们正是做汉奸的绝好材料。

再拉回来说一句本书的问题:译者对部分历史知识不甚了解,导致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三):还原二战一个真实的历史时间片段

  

二战已经过去七十五年的时间,但是二战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离去。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欲望铺展及毁灭的过程,相信没有一个正常人是喜欢战争的。在每一次战争的历史烟云中,总能看到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那些闪耀在历史烟云深处的,还有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人物。

关于历史、新闻、科普等类别的图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新闻记者出身的作者写的作品。这本《最后的希望之岛:流亡英伦的“二战”英雄》的作者琳内·奥尔森,是一名长期从事记者工作,先后担任美联社(AP)驻莫斯科记者、驻华盛顿政治记者,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驻白宫特派员的作家。现在其已成为专职作家,并且出版的著作多与“二战”及英国在“二战”中的关键角色有关,甚至还被成为“‘二战’政治和外交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史学家”。

这样从业经历的职业作家笔下的作品,一定是非常严谨的。作者深入二战历史,深度挖掘了在此战争历史时期下,那些人性的光辉与温情。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位作者的叙事手法,同时感觉翻译的非常适合阅读,比之一些好作品总是毁在翻译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的硬性标配非常给力。

其次,在事件的空间描述上,作者推开了真实战争历史的大门,像一个导游一样,不是生硬地讲述历史,而是引领着读者走进历史。并在讲解中,深度剖析历史的残酷及不可取,字里行间显露出和平的重要与可贵。

再次,作者在这本书中深度描写了在战争时期,各个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比如经济、民生等等,还有一些国家加入欧盟所遇的问题。可以说,作者将记者的客观冷静,在叙事手法上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想评价一下作者起的标题,真的非常有趣,而且在作者的描写中,每一个无论身份高贵与否的人,都没有了身份的遮蔽,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许多。这在阅读中,可以更好地贴近现实,至少让人可以从多角度了解“流亡”意味着什么。没有了历史烟云的粉饰,那些曾经掩藏在历史之下的丑陋人性,一下子暴露无遗。

在本书的后记部分,作者强调了书写的历史时间节点,还有研究原因的取舍,当然还有感谢。这可以作为导读片段,在阅读中可以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四):永怀希望 团结一心

  今年是“二战”胜利七十五周年。75年前,有将近61各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先后被卷入了这场阴霾。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75年后的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口浪尖,疫情突如其来。对可能出现的经济的衰退、第三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局势的改变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所担忧的话题。

  历史并不会循环往复,回望这场战争,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经验和答案。

《最后的希望之岛》

  《最后的希望之岛》是一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书系,在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阅读一下这本书,再好不过。

  《最后的希望之岛》是美联社记者、“二战”政治和外交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史学家琳内.奥尔森花了一年时间在英国、欧洲大陆等地方进行调研后并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的一部“二战”流亡史。

  这本书虽然是一部将近四十多万字的大部头,但语言通俗易懂,我花了将近三四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另外,这本书还揭示了一些历史课本上所无法遇见的二战内幕,颠覆对二战史的认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后的希望之岛”指的便是二战期间,数以百万计身的欧洲人逃往的地方——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占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英国成为挪威、荷兰、波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七国不愿投降的政要们的避风港。七国元首、首脑率部逃亡英伦三岛,伦敦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希望之岛。 正是那些疯狂的、不拿枪的英雄战胜了阿道夫 希特勒。

  “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团结。

  “二战”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永远怀抱希望。

  没错,“二战”的胜利,事实上并不是如历史课本里所说的由美国、苏联、英国所主导的胜利。胜利的力量也包括那些因战争流亡到英伦三岛,面对纳粹德国却依然怀抱希望选择抗争、团结的所有人。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团结在一起,打败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被75年前的胜利所重构,如今,变革在疫情中再次来临。我们要怀抱希望,团结起来,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在这次变革中胜利!

  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永怀希望,总会迎来曙光。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五):英国与二战

  这部书由作者琳内·奥尔森花了十年时间构思、搜集材料并撰写而成。可谓是了解二战及英国历史的权威资料。

  本书以英国为主线,讲述了法国、荷兰、挪威、波兰及捷克等欧洲多个国家在二战中的经历。史料翔实,叙述简洁,可读性非常强。

  1. 正义

  二战是反纳粹的正义之战,整个世界都动员起来对抗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战争恶魔。有人说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是“歇斯底里的半人半兽”。德国纳粹精心酝酿了战争计划,将欧洲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打了个稀巴烂。但是正义的一方必将胜利,最后整个欧洲团结一心,法国、挪威及荷兰等国的首领在战时都逃到了英国这个“最后的希望之岛”上,与被困在国内的反抗组织联合抵抗纳粹侵略。波兰和捷克更是贡献出了杰出的情报人员,破译了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大大促进了胜利的进程。

  2. 团结

  当然团结是大趋势,但是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是有的。首先,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割裂开来,这就造成了它与生俱来的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疏离感。此外波兰与苏联的仇恨关系也是由来已久,但是波兰却是在二战中抗敌最积极的国家之一,死伤也是相当惨重。

  3. 人物

  在这场战争中有几个人物的形象比较突出,第一个,英国首相丘吉尔。看过《至暗时刻》的读者们可能对他有所了解,他在二战这样的危局下临危受命,虽然在对待盟军上有过背叛的行为,但是他就像是整个二战中反击纳粹的攒局者,起到了纽带作用。第二个,法国将军戴高乐。他就像是法国人民的希望灯塔,虽然身在英国的办公室里,却时时刻刻想着解放自己的祖国。第三个,荷兰女王。她是一位非常坚定的女性。19岁时提供了她在海牙的一处宫殿作为仲裁国家之间分歧的场所,这也是海牙国际法庭的由来。她在战争爆发后一度决心与民众共生死,准备成为最后一个倒下去的人。

  4. 结局

  二战的大结局是粉碎的纳粹的全球侵略计划。但是也有些可悲的后遗症,比如各国对于战时与德国的“合作者”进行的屠杀。许多在战争中曾经被迫屈从于德军的百姓在战后被自己的同胞屠杀。又比如欧洲各国对于犹太人的赶尽杀绝。

  以上都是这本书中将给我们讲述的其中几个知识点。总之还是希望世界和平。毕竟有战争就有死伤,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都是宝贵的生命。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六):致敬英雄——读《最后的希望之岛》

  李长滨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五彩“滨”粉】(ID:bfwc123)

  人类历史上,发生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地球上发生了两次影响巨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有人预言,世界第三次大战使用的武器威力有多大,但是可以断言世界第四次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木头和石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与国家之多,破坏程度之大,死亡人数之多,给人创伤之深,经济损失之大,无可比拟。二战是人类最黑暗的时刻,同时诞生了无数伟大的英雄,乱世出英雄。朱可夫,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尼米兹,麦克阿瑟,巴顿,尼米兹等等。他们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改变了历史走向。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人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经历流亡,但是从未放弃抵抗,军官贵族也罢,普通百姓也罢,他们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荡不起浪花,激不起风暴。国将不国,身死存亡时刻,他们站了起来,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最后的希望之岛》介绍的平凡人,流亡者,“二战”英雄。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英雄创造了历史,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英雄,我们才赢得光辉的未来。

  《最后的希望之岛》的作者是琳内·奥尔森,耗费十年时间构思、搜集材料,撰写而成。一经问世,畅销无比,被评为研究二战及英国历史的权威资料。本书以英国为主线,详细讲述了英国在二站中的经历,顺便讲了一下法国,荷兰,波兰,挪威,捷克,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尊重历史,史料翔实,叙述简单扼要,可读性非常强。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当做历史资料,历史读物,二战故事读,读懂了此书,你就读懂了很多。

  书中记述二战历史。德国发动闪电站,几天占领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相继在英国成立流亡政府。

  德军攻无不克,席卷残云,荷兰危在旦夕,荷兰女王威廉明娜被迫登上英国的“赫斯福德‘号驱逐舰前往英国,身在异地,时刻惦记国家和人民,家国可破,抗战的绝心永不动摇,女王成立流亡政府,积极寻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发表最高声明:为了正义二战,坚决抗击德国法西斯。荷兰女王只是其中的一个,数不清的大人物,小人物用自己的形式无声地,有声地抗击德国。

  二战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只能从历史书中寻找他们的故事。如果你对二战有兴趣,不妨看一下本书,我相信读了此书,你不单单了解了历史,还知道了坚强;你不单单了解贵族百姓,还有爱国情怀;你不单单了解了英国,还了解了整个欧洲。

  致敬英雄,祈祷让战争走开,人类走向更广辉的未来。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七):战争与和平—手举橄榄枝放飞和平鸽

  当我拿起这本《最后的希望之岛》的时候,内心深深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沉重。在人类的历史上,除了天灾人祸就是战争造成的灾难,而世界大战而是战争中的战争。杀戮,流血,灭种族,灭人性是这次大战带来的直接后果,而我们活着的人要承受这一切。

  记录这段历史的影视创作有很多,其实我真的不敢看,那段岁月太黑暗,太残酷,太血腥,总之在纳粹德国希特勒看来,低等种族的人群必须死,甚至不择手段的制造死亡。我不忍心看,我不敢看。譬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这些电影还温和一些,至少血腥的场景没那么残忍。

  在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对于发动战争者,对于反抗者也是。但由于人类的野心,侵略不可避免。简单介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发动的全球规模的战争开始,至同盟国胜利为止。此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中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分为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战争之火熊熊燃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避免。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开始攻陷欧洲各国,曼斯坦计划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之后绕过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敦刻尔克战役后,德国发动了“海狮计划”英国首相丘吉尔分离抵抗,第一次挫败了德军的进攻。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在英国抵抗纳粹德国的过程,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默默英雄在战斗,为了胜利,为了打败侵略者,为了人类的最终胜利和平,有沦陷国的热血青年,有勇敢的荷兰女王,有无畏的贵族伯爵,从君王到科学家到间谍到热血亲年飞行员,每一个人都在战斗中奋力抵御。他们来至不同的国家,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战胜了阿道夫-希特勒。

  全书看完,我热血澎湃。身处战争岁月,是时代的不幸,但是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无畏英雄,我们团结,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战斗,在不同的战场,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全人类打倒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绝不是一个国家的战斗,是每一个人的付出,或献身沙场,或解救科学家,或破解敌方无线密码,或间谍盗取情报,或研究战争策略,或后方援救,每一个人都在战斗,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战争最终胜利了,我们要学会反思。国际新秩序重新建立 ,我们要吸取战争的教训,我们如何消除战争带来的伤害,战后我们如何阻止战争,维护和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要吸取教训,我们要建立反战机制 ,阻止战争再次发生。人类需要反思,人类需要吸取教训。我们期待和平,和平从来不是靠祈求,和平需要制度的制约。

  最后,感谢每一位默默无闻的二战英雄,没有你们的付出和献身,我们就赢不来胜利。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八):致敬 黑暗中给以人希望的一切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但这必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战争从来都不可避免,而战争,也注定伴随有英雄的诞生。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各国都涌现出了无数英勇奋战的英雄人物,很多人物的事迹,现如今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其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战争初期甚至经历着流亡,他们或许是国家高层军官,他们或许是普通百姓,他们从来不曾放弃,最终为战争的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帮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美联社记者,写下了《最后的希望之岛》这本书,介绍流亡英伦的“二战”英雄。 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中,英国人总是尽力保持远离欧洲及欧洲内部的缠斗,英国人也总喜欢保持一种异乎寻常的安逸的傲慢,然而在二战期间,伦敦却突然成为了欧洲的首都,众多国家在德国的闪电战突然袭击之下,毫无招架之力,这些国家领导人被迫流亡到英国,当英国成为被希特勒占领的国家的政府和武装力量的“天堂”。此时,英国领导人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决定热烈欢迎各个国家的将士,将各国政府结成联盟,团结起来,共同战斗。 历史和战争的话题总是令人感到沉重且引人深思,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讲述了德国在发动战争的最初,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面临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譬如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在难以置信之中,在守卫们的护送之下,先是躲进了努尔登花园的防空洞中,女王对外发表声明,宣布坚决对外抗争,而德军的疯狂进攻浪潮几乎席卷的整个荷兰,女王被迫登上英国的“赫斯福德‘号驱逐舰,她也不得不前往英国,这个强悍、硬朗的女王几乎崩溃,但她仍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身处异地仍在积极的想着办法,历史也最终证明了女王的决策和她的努力都是非常正确的。 到了1940年6月底,德国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西欧国家,此时,德军已经将战争的目标转移到了英国这座小岛上,为了对抗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司令部努力重建军队,而这些英国飞行员缺乏战斗经验和严格的飞行训练,再加上人员和飞机等严重不足,英国的空军部队已完全没有和德军抗衡的能力。在这关键时刻,数以千计的波兰飞行员站了出来,303中队的波兰飞行员在初次与德军战斗中就展现出来非凡的实力,他们出类拔萃的战斗经验帮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取得战斗的胜利,而这些来自波兰的战斗英雄,正是不列颠之战战斗胜负的关键所在。 诸如上面的战斗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最后的希望之岛》一书也花费了不少的篇幅讲述各个国家民族的战斗英雄。但正如俗话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与国家间在面对战争困难时会团结一致,在战争形势不那么严峻之际就必然会面临利益的纷争。英国人本来就是高傲自负的民族,虽然战争尚未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欧洲众多国家之间的暗中针对与斗争却早已开始,欧洲盟友的重要性逐渐消失,各个国家早已为自己后续偷偷打起了算盘。战争总是伴随着暴力和杀戮,而权力的斗争,虽也很残忍,但很多时候也充满智慧和趣味性,暗中的比拼往往更体现出一个政客的谋略和远见。明面上的战斗英雄事迹,早已流传广泛,甚至很多还被拍成电影,私下里关于权力的较劲,大多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琳内·奥尔森正是对这些故事充满好奇,他不断走访,不断调查,最终把各种故事汇聚起来,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二战现场,就二战中的英雄故事,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得展现了出来。 如果你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相信这本书中很多内容可以帮助你理解战争中各种决策的前因后果,决定战争进程的众多细节。而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这段风云变幻的传奇时代,那么,这本书一定是最详细给你诉说的书籍,通过书中趣味性的语言,以史为鉴,你一定能够被战争英雄所感动,被这段历史所吸引,学会众多人生道理。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九):铭记历史,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最后的希望之岛》

  我前不久看了一部讲述二战时期的电影《至暗时刻》,电影主要聚焦在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上,他在面对德国纳粹侵袭,面临黎明前的黑暗,做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决定,从而改写了历史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在下议院发表的那份激动人心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于是我对二战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又不喜史实的长篇大论,太过艰涩难读,机缘巧合就发现了这本《最后的希望之岛》。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七个国家的英雄领袖的角度出发,带我们穿越回81年前,穿越回二战时期的英国,那个作为挪威、荷兰、波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七国不愿投降的政要们的避风港,伦敦也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希望之岛,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刻不容缓的逃亡、谍战与抗争的惊心动魄的传奇之作。

《最后的希望之岛》

  读历史书的时候,因为提前知道了结局,所以我们总是会开启上帝视角,特别是在看待二战这件事情上,在德国疯狂扩张,各国自扫门前雪的时候;在欧洲很多国家沦陷,英国却以为只要切断了德国的经济命脉就可以阻止它的狼子野心的时候;在英国政府在议会上,还在互相扯皮推诿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是多么的可悲和可笑,人类在快覆灭的时候,仍旧在窝里斗,仍旧只看得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哪顾得上身后的洪水滔天。

  像挪威、荷兰的政府,在被德军攻入国家,却毫无还手之力,一脸懵逼,拒绝相信自己会是下一个被攻破的国家,也根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长达一个世纪的和平岁月磨光了战士的斗志,还天真得以为只要保持中立,就能安稳得度过战争。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历史改写,我们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而只是这么想想,我都一身冷汗。

  我们需要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和平安稳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那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永不放弃希望的人们,同时从战争中吸取教训,永远不再重蹈覆辙。

  知晓和平的来之不易,明白和平也能轻易被摧毁,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在其他国家战火连天的时候,我们的愿望永远都是希望世界和平,并且发展自身的实力,拥有能够维持和平的力量和手段。这也就是我们读史书的意义。

  End。

  《最后的希望之岛》读后感(十):身在黑暗 心向光明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中迎来二战结束75周年纪念日,回想1939年德国闪电入侵波兰开始,一场无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的战争,影响波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开始。

  而后从1940年起德国闪击了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挪威,逐一攻占后,1940年5月10日进攻法国让其失陷。整个欧洲都笼罩在nazi德国的恐怖阴影下,多国家元首和政也被迫逃出本国流亡英国伦敦。那时在沦陷地里,民众遭受着占领着的迫害,而他们眼里自己国家前景看似一片黯淡,所有人都犹如身在炼狱,光明与自由遥遥无期,前路充满荆棘迷雾。但那些逃亡伦敦的人们并么有放弃抵抗,而英国这个在这个身在腹地的孤岛也成为了欧洲大陆抵御nazi德国侵略的最后唯一坚实堡垒,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希望之灯塔”。

  在(美)琳内·奥尔森所著的《最后的希望之岛》这本书里便讲诉了这么一群被fascist占领国土被迫逃亡伦敦,还为fascist奔走努力的一群人,鲜为人知之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正好填补了那些在正史中没有提及却对最后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们。

  在很多历史学家和人们见闻中,“二战”的胜利通常被描述成由美国、英国、苏联这三个盟军主力所主导的胜利,但在本书中作者用鲜为人知的故事提醒我们,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像官方宣传的那样(这里必须说个谣言的缔造者—丘吉尔,在战争初期,他创造一个弱小英国抗衡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英雄形象,而在此后不断加强此说法,直到苏联和美国的加入奠定了胜利。)为了塑造英国高大的形象,丘吉尔选择性忽略了那些以伦敦为基地失去国家的人们还在战斗的实时。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些人对纳粹德国的抗争做出的卓越贡献,英国人也就不可能在战争初期的不列颠之战和大西洋之战中取得优势。比如在英国的波兰飞行员,尤其是其中的303中队在英国与德国的空战中共击落了对方126架战机,是同一时期其他盟军空军中队击落德国战机的两倍多。从而完全让nazi德国放弃了消灭英国空中防御力量的打算。

  还有远远不断从占领区发到伦敦的德军情报和布莱切公园国家密码破译中心,这个破译了德军恩尼格玛密码系统的部门,其中法国人,波兰人付出的努力最大。

  本书中作者将详细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大家揭开这个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