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读后感1000字
《园丁与木匠》是一本由[美]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一):注释竟然要下载打开app才能看
书内注释要求下载app才能看的做法对于一部学术书籍来说真的是太太太太太恶心了!读者看书的时候看到注释还要打开手机查!你怎么不直接让读者百度呢!为了推广app真是无下限无节操!书内注释要求下载app才能看的做法对于一部学术书籍来说真的是太太太太太恶心了!读者看书的时候看到注释还要打开手机查!你怎么不直接让读者百度呢!为了推广app真是无下限无节操!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二):教养是什么
#推荐《园丁与木匠》书如其名,完。推荐理由是看前言:抛出问题(让你自己去思考);也可以看看结尾,中国人写的尾,看起来更舒服。中间内容个人不喜欢,美国人的书特别是非虚构类书一如既往的车轮子话。一般章节标题就是结论,而章节内容很少有调理的对标题进行解释。内容很散,数据难以让人信服。个人觉得价值就在于,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得出的证据,同时论证了孩子的天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三):免费送电子书哦,好东西分享给大家
前几天读了《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全球育儿领域的反应现代社会两种主要的教养方式:木匠式的和园丁式。 木匠式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龙,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他成为的样子; 园丁式的教养方式,把一颗种子给它充足的阳光雨露,水,养分,不管孩子长成什么样子,父母都爱他。 我今天学习这本书,一句话就道破了孩子教育的真谛,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要像园丁一样给这棵种子提供足够的阳光雨露水和养分,让种子自由生长,把自己变成爱成为爱。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四):接受美国人写书的方式吧
那就是把一个道理掰开揉碎咽进反刍反反复复讲述论证说明。这本书还是适合给学究看,实用性小之又小。从人类进化的观点前后左右全方位论证一个观点:就是书名了:当一个园丁吧,接受孩子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要当一个木匠,把孩子打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看到小一半,发现这不是一本给家长看的书。起码不是给急功近利的中国家长看的书。这种书不会让他们在焦虑的家长群里好过哪怕一点,也不会让这群焦虑的家长们少给孩子报哪怕一个兴趣班。
年轻的大脑天生就是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五):湛庐吃屎
书是好书,但是千万别买 湛庐 的,注释和参考书籍要下他们家APP才能看,吃相难看。 为了推广自己家APP,连基本内容都能抠?有这么出书的吗?编辑自己看书吗,脑子被驴踩了?
书是好书,但是千万别买 湛庐 的,注释和参考书籍要下他们家APP才能看,吃相难看。 为了推广自己家APP,连基本内容都能抠?有这么出书的吗?编辑自己看书吗,脑子被驴踩了?
书是好书,但是千万别买 湛庐 的,注释和参考书籍要下他们家APP才能看,吃相难看。 为了推广自己家APP,连基本内容都能抠?有这么出书的吗?编辑自己看书吗,脑子被驴踩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六):做园丁父母
一位有育儿经验的祖母,提出园丁式的养育过程。人们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有自我成长能力的个体,是一颗幼苗,而不是一块简单的可以塑造的材料,为人父母是要像种花那样去为这颗幼苗提供一个能够茁壮成长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孩子们能够自由的探索,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童年就是用来学习的,而这就是孩子被赋予的使命。父母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只需要让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成为一位稳定且可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 为人父母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带着你的孩子去工作”可能会成为一种惯例,而不是仅有一天的年度活动,大学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和帮助正在工作的科学家和学者,而不仅仅是听他们的讲座。像夏令营和旅行这样的暑期活动,对于父母有经济能力的孩子来说是很常见的,这些也许可以和暑期工作交替进行。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七):读后感
《园丁与木匠》是这两年最火爆的育儿书了。读完后让我觉得打开了育儿世界的新大门。
以前看过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都让我学了不少,但主要都是集中在怎么育儿。而《园丁与木匠》却从人类的进化史和儿童的发展心理学角度讲述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当父母?孩子为什么总会制造混乱?孩子是怎么学习的?青春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启迪我们思考做父母的本质,是为了什么?
作者给了我们答案: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
作为园丁,你只要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孩子自然就会蓬勃发展!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已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无可预测的变化!
怎么做到呢,去看书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八):不想做园丁的木匠不是好老师
关于教育,这本书写出了内核的部分,正如译者在译后记中所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深层的内在动机的思考常常被搁置在方法论之后,而这恰恰是最重要却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部分。有了对核心问题的深度思考和驱动,外围问题的执行就不会偏离方向,也不会为细节和零碎的小事而纠结和消耗了
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的艾莉森博士,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和祖母,因此书中的观点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也有一位母亲和祖母的慈爱。在书里她提出了学龄前(六岁以前)儿童学习的四个主要途径——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同时启发读者思考作为互联网原著民的儿童与科技的关系。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两本书《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共同的核心要义是儿童是天生的学习家,一切看似无意的行为都是儿童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艾莉森的研究成果挑战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先驱如皮亚杰等人的关于儿童认知能力的理论,属于认知和建构主义学派
做园丁式的养育者就是给孩子一片花园——有界限而没有模型。有界限是为了安全,而不以关心和爱的名义去限制和束缚;没有模型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无限可能。无论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尊重和信任应该是第一位的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九):《园丁与木匠》|“谈兵”谈得不错的育儿书
最初收藏是看到是谁谁谁认为最好的育儿书籍(对就是这么庸俗随大流)
豆瓣的评价非常两极化,这能理解。美国人,又是育儿专家,不看内容也知道是讲得什么。理论非常高级,但对中国家长的隐形要求实际上非常高。因为它要求家长做到“养育的似有若无,教育的似无所有。”要将教养臻化于无人之境,要成为高手。
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最困难的已经不是如何教育投资,因为资源太多太丰富了。关键是如何克服自己的焦虑,不让自己在焦虑情绪下作出对孩子教养的误判。
什么样的人不焦虑呢?一种是心里非常有谱,对自己的基因血脉有些绝对自信。一种是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割裂来看——你自寻你的去罢。
不论是哪一种,都很难。
我赞成一种观点,就是父母应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而非教职。也就是说,教这个职责,有时候父母代替不了老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自己迷茫的青少年时期,曾经受过“外来者”的影响。ta不是父母,不是亲眷,但ta说得话,ta推崇得某种行为,对自己影响巨大,甚至可能让自己改变整个人生的方向。
遇到这样的人,不仅仅是运气,也是靠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哪怕是安排导致的偶然促成的。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十):高级鸡汤
1.孩子的世界是混乱的,但往往他们更有探索欲和创造性。
2.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试图有意识地将你的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
3.孩子拥有超越成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和孩子一起做事情,而不是命令式的“照我说的去做”。也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4.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总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5.幼时的玩耍经验不仅会促使大脑产生“胆碱类的神经递质”,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的,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
6.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严谨的稳定环境,努力向孩子灌输各种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自己重建,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实现新一代的创新。
7.为人父母,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8.永远别想有简单的答案。柏林指出,当价值互相冲突时,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全力做到最好。没有绝对意义上“最好”的决定。我们需要面对并接受内疚和后悔,以及随之而来的安慰。
9.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10.孩子像海绵,但他们不是随意的海绵,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会判断其他人是否可信和可靠。
11.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