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的观后感大全

2021-02-19 04:0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的观后感大全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是一部由Geoffrey Sax执导,马特·史密斯 / 伊莫琴·普茨 / 托比·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一):泛爱和专情的融合

  好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不会太差,这么大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大场面,但大时代下的个人悲剧却总是震撼,感人。伊舍伍德一生情事众多,即便是他与巴查迪堪称典范的同性关系,其实也存在没有绝对的肉体忠诚的共识。然而伊舍伍德身上却奇异地融合了泛爱而专情的特质。也许这就犹如他一生四处漂泊,以他乡作故乡,不为肉身和俗世所困,永远追寻的是精神与情感的家园。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二):巨喜欢女主

  这个片子现在豆瓣看的影评及评分,觉得应该可以就看了。

  特别喜欢导演安排的手法,在剧情里面穿插Jean的演出,这女人超有范儿呀,好喜欢里面的歌。

  喜欢女主。前面看浓妆艳抹的,还告诉Chris说她才21,第一感是肿么芥末风尘味重,但是她唱歌的气场不一般。后来和Chris重逢时已是红色之人,那时候的清新淡雅也觉得让人好感倍增。那段偶遇戏让我好感动,神马叫做猿粪,萍水相逢后再次萍水相逢……好惊喜。

  有童鞋知道那是神马歌不?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三):柏林黄金小时代

  作画到完全断了灵感,终于放下画笔,在网上看了那部根据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自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克里斯托弗及同类(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这位曾被爱玲奶奶因为文风相近而鄙视为“老天真”的英国人,70年代这部超级大胆坦诚的自传,和爱玲奶奶几乎同时期完成的那部《小团圆》相比,果然都爆料够“实在”。

  之前發現原來他當年在柏林的舊居就是畫廊同街隔著7個門號的鄰居。而前一陣剛讀完的戰前歐洲同性戀史中也多次提到這部電影的原著。

  早早就推荐给我的朋友说电影不如原著好,没有读过原著的我,只觉得片中30年代的柏林拍得很有氛围。

  而最悲哀的总是结尾处,多年战乱后的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中面对当年深爱,电影的煽情效应更立体。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四):孤独的个体也有向往爱情的权利

  C出品的电视电影质量一向有保证。

  本片中的音乐和画面的配合节奏感,非常吸引人。

  从一个人的几年,几段感情,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变迁,切入点小而独特。

  在影片末尾,CHRISTOPHER和HEINZ重逢,H问C要不要一起生活,人总要有互相陪伴互相照顾。

  突然想到影片开头C初次遇到珍妮,两人在美丽的柏林街头的对话。

  珍妮说,人总是孤独的,你永远都是你自己一个人。

  类似的话很多人都说过,奥登说大家不过是逢场做戏,房东太太说人来人往总是如此,包括吉拉德也说都是过客路过而已。

  可是CHRIS还是在每一段自己认定的感情中全情投入,全心全意。也许对于他来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依然无比期待完美的爱情。

  只有这样的爱情,能够把孤独的个体融化。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五):又见柏林之爱恋

  电影这个东西,其实很随性。

  这部片子不长,一口气看完,感觉明确,喜欢。

  看过简介,了解背景,于是,怎能错过?

  没有多少跌宕起伏,在舒缓的音乐和轻巧的打字声中,娓娓道来的是一段段令人感概的往事。

  柏林街头的焚书,满街悬挂的红绸,多么眼熟;主角重复的那两句“shame”,直入心底。

  最喜欢的镜头,是Heinz妈妈下葬时的飘雪,莫名的美。

  触动到自己的场景,是主角与Jean的重逢,意外的惊喜。

  当然,最有感觉的一段,自然是Heinz告诉主角,他给儿子取名叫Christoph。

  结尾,小钟清晰的滴答声,给的相当之妙!

  唯一的遗憾,是主角长的实在有点儿磕碜。

  好在画面清晰唯美,字幕美观精准,也就不好再抱怨什么了。

  .S:想看原著!想看作者在美国的那段爱恋!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六):“单身男子”的前半生

  在电影《单身男子》之前,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这个名字。

  这位《单身男子》的原著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英裔美国作家,他的小说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入选《时代周刊》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他本人早在30年代就来过中国。然而我搜遍豆瓣,也只在内地出版物中找到卞之琳所译《紫罗兰姑娘》一书和一部他阐释瑜伽经典的著作。

  ******

  1932年的伊舍伍德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七):廉价的罗曼史

  1、应该是资金的原因,数码拍的,我这种除了情景喜剧以外无法忍受数码的人实在是接受无能。

  2、布景都是假的,太失真。

  3、作家本身的故事算的上荡气回肠论狗血甩过肥皂剧一条街的,可拍的这个别扭,怎么看都是咸湿大叔勾引未成年男孩。难怪正太的哥哥看着作家拿出钱那怒不可遏的神情,这么小的弟弟被包养,换谁也难受啊。

  4、唯一喜欢的是女主角,大概是对《歌厅》的感情加了分。

  5、肌肉男是十足gay for money,可小正太到底有多少真爱?即使最后那个给儿子冠上旧情人名字的段子很感人。你改变了我一生?是这个男人让他发现自己是弯还是双呢?作家日后对柜中人的爆料不太厚道,是因为带着恨吗?至少演员的演出看不出多少爱情。

  我一直觉得所有作者笔下的自传或半自传,还有多少是完全忠实人生经历只有天晓得,文艺作品的功能向来是3分戏做足10分。不过既然这些都是粉丝们神往已久的传奇艳史,拍的有模有样点的诚意总该有吧;演员努力让观众看到你们是在相爱的敬业精神总该有吧。

  大部分时间里,我只看到他们翻着白眼例行公事的念对白。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八):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各方面都实属优秀的一部作品整个看下来却让人感觉缺乏一个核心。当然在豆瓣上看到介绍的时候,这个疑问也就随之化解了,一来影片属于半传记性质的电影,而来又是节选了主人公某段生活进行加工,所以缺乏“中心思想”也就在所难免。受我国教育的熏陶,咱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想揣摩的总会是电影通过剧情想要表述的东西,虽然“中心思想”这种东西害人不浅,但是放在观影上我觉得却十分重要,无论肤浅还是深刻一部电影是一定要说明一些事情的,这就是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原因吧。

  关于影片我只想说一下主人公和他的两位恋人,不管三人中哪个是脆弱的或者哪个是坚强的,有一点三人是同样的,他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点的确令人深刻的。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驾驭能力可以算是一个绝顶高手了,这个高手同时又很有责任心,这就更加难得,当你总能很好的在爱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反过来就会又显得有些无情了,真正完美的恋情根本就不存在。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九):如果只是过客

  我有看电影截图的习惯,可是这部电影是在线看的,所以也就作罢。但我依稀记得几个感动我的镜头。

  Hamilton对Christopher说“匆匆过客,永远都是匆匆过客。这是我们的宿命”,他还说“想和同阶层的人大干一场”。Wystan对Christopher说“如果你有钱,他们会对你非常友好”,他还说“他们会说任何你想听的话”。

  我愿意从以上简短的对话中断章取义出一个结论,这就是这个圈子的现状。同等社会条件的people会相互挑剔,而有所差别的又利益至上。最终这些际遇都会无果而终。

  如我所诉,Casper最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Christopher。而就在他离开的前夜,当他把狠话撂给Christopher之后,他们还是在扭打中拥吻了。对于这样一个贪慕虚荣玩弄感情的欢场老手,这样的行为足以让人感动。临了,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他留给了Christopher一条镀金手链。

  时隔多年,当Casper早已忘记众多顾主,甚至也忘记那条手链的时候,他看到Christopher依然戴着,紧抓着的手顿时松开。我愿意相信他被感动,我也愿意相信他们之间有过爱情,我更愿意相信,所谓的过客其实并不是过客。

  因为如果只是过客,我们和剧中人物都不会受到触动;因为如果只是过客,我们何以相信爱情。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观后感(十):挤奶妹说,现在看见男人都像搞基的。

  Christopher Isherwood是个作家,昨晚找到了他曾写过的《Lost Years a Memoir 1945~1951》,《柏林故事》,《Isherwood on Writing-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这个电影还是有点惊艳的,导演的功力也不错。虽然许多人对这个电影的结尾,演员都挑出来不少毛病。毕竟是一个人物传记电影,与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还有点区别。Christopher Isherwood的真实生活也是如此。而且那个男主角和真实的Christopher神似。

  结尾,看见那个海茵茨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挤奶妹说过的:“现在看见男人都像搞基的。连他爸也不例外。” 于是笑出了声。李安不是也说过吗?“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海茵茨把他儿子的名字命名为Christopher。这似乎勾起了我心中的一点点回忆。不过我没有儿子,只有狗。这个细节是促使我把这个电影评为5分的关键。

  但是对于Christopher拒绝帮助身处东柏林的海茵茨一家去美国的事情有点气愤。至少我不会那么做。如果是我,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甚至不顾一切。

  另外,我一直在考虑这个电影究竟是用胶片拍的,还是用高清拍的。翻墙出去也没查到具体的技术信息。如果有谁知道的话,请告诉我,thank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