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混乱的猴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混乱的猴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0 00:2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混乱的猴子的读后感大全

  《混乱的猴子》是一本由[美]安东尼奥•加西亚•马丁内斯(Antonio García 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8-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乱的猴子》精选点评:

  ●在看到作者被投资者问到“如果微软出价5kw美元收购你们将如何”时的反应笑出了声,真实且画面感十足。感受到了在融资过程中的各种有趣或者艰辛的心路历程,像是亲临整个过程,也见识到一些硅谷的“黑暗面”,姑且不论真假但当真证实了“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充满了血和其他肮脏的东西”

  ●金句不断

  ●说来说去,都是利益的交换

  ●聪明直白到让人觉得冒犯哈哈哈

  ●好看并且有启发的一本书,读的时候不断想起我在VC和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几乎每一个点都能有所对应也能展开进行长篇论述。作者本人能如此坦诚自己的虚伪与理想主义,其实挺真诚的。一些提取出的议题: 1. 互联网成功故事的祛魅-成功的偶然与必然 2. 几个对商业模式的论断 3. 程序化广告 4. 业务与人 5. 传媒的力量 6. 最重要的品质是愿意为了某项事业投入一切 7. 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8. 大公司的通病 9. 现代的隐私与社区的必要性 10. 你想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管中窥豹

  ●不同于大公司公关部门参与的宣传书,他们的代表是腾讯传和刷新,看看也还好,不过多是自上而下筛选过滤的大事记。这本书作者经历很丰富,博士肄业加入高盛做量化分析,然后来到硅谷分别加入中型创业公司,自己创业被收购后再加入Facebook。创业后与前东家的官司,YC申请及训练营和后续融资,卖掉公司的抉择与争执,作为基层广告PM身处大公司的2年经历,都有大量细节外加毒舌点评,。 作者敢说敢喷,文笔又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对我个人,Facebook的部分,好多都让我想到了头条,他俩也确实有很多共同点,相比业界其他更大公司更生机勃勃,吸引大量人才且与面临更大公司的战争,信息聚合这里都面临过算法和隐私的挑战,主营收入都是原生广告,都是年轻理性派的创始人掌舵。很多地方都有一种世界大同,大家都一样的感觉。

  ●挺不错的工作日志

  ●太tm有意思了

  ●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一个外表光鲜内里乱糟糟的创业之都的部分有趣的细节,还有作者在彼时彼刻对互联网广告定向分发这个"新鲜事物"的深刻见地。 有评论说书中的作者是个烂人,那你要知道,在自己的书里,他本来可以美化一下自己的,为什么所有人都必须是不食五谷的"圣人"呢?

  《混乱的猴子》读后感(一):混乱的开始

  一本神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作者只是一个硅谷的智者,无情且相对客观的嘲讽互联网广告产品的本质;看到后面发现作者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有自己坚信的方向以及为了这个方向奋战到底的驱动力;与此相比,那些硅谷科技公司里面很多看似位居高位的成功人士不值一哂。本书的后记道出了现在社交网络的困局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拭目以待新的技术变革和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成熟能颠覆掉些什么。

  《混乱的猴子》读后感(二):有意思了 作者并没当过总监

  他只是个fb产品经理,这个头衔工作大家都知道是做engineer 做pen pushing 的“秘书”类工作离总监还有段距离,履历都敢有诈还写在LinkedIn profile 好勇敢,不过也太容易被戳穿了,书大可不必看了。

  他只是个fb产品经理,这个头衔工作大家都知道是做engineer 做pen pushing 的“秘书”类工作离总监还有段距离,履历都敢有诈还写在LinkedIn profile 好勇敢,不过也太容易被戳穿了,书大可不必看了。

  《混乱的猴子》读后感(三):硅谷的精英们,就像这群专门捣乱的,混乱的猴子。

  安东尼奥在 Facebook 当产品经理时,见到的硅谷众生相。这个众生相,假如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混乱的猴子。什么叫混乱的猴子?这其实是 Netflix 公司的一个叫混乱猴的测试软件,它的作用是时不时攻击自己的系统,以此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而在作者看来,硅谷的精英们,就像这群专门捣乱的,混乱的猴子。

  脸书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任何社交网站,而是谷歌。两家公司交锋的主要阵地,就是用户数据。更确切地说,是如何争夺更多的数据,并且把数据通过广告变现。

  在脸书,产品经理就是一把大便伞。假设天上下大便,产品经理就是那把挡住脏东西的伞。因为脸书内部的干扰信息太多了。比如,部门和部门之间互相排挤,层级制度太复杂,审批决策的周期太长,等等。缓慢的节奏,还有复杂的外部信息,对开发人员的干扰太大了。所以,作为产品经理,他必须要把所有的坏消息都挡在外面,让技术人员安心搞开发。所谓大便伞,就是一个坏消息的屏障。

  硅谷的科技公司,似乎都在重复某种宿命。那就是,从超凡变得平淡。而且造就这个结果的,不是任何人力因素,而是技术本身的演化逻辑。一旦一个技术好用,我们就会把它变成基础设施。而所有变成基础设施的技术,不管它当初有多新锐,最终都将变得像空气一样平淡。而公司内部的管理风格,只不过是这种转变的副产品。

  《混乱的猴子》读后感(四):通道

  听过,没看过。

  听完第一个印象,谷歌和脸书在为用户推广告时,从用户的需要出发,推给客户需要的广告,作为中介,搭建客户和他们的需要方,为他们造一个通道,再从获取万通道的钱,和客户客户的需求方三方共赢。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谷歌和脸书是竞争对手。

  谷歌有一门关键词生意,需要推销自己产品的生意人或者生意部门可以向谷歌花钱买一个关键词,一旦有人在谷歌上搜这个关键词,谷歌就会弹出花钱买了关键词的生意部门。

  但谷歌对待花钱的态度,不是说花钱越多就给你排在最前面,它还有一个算法和考评机制。根据客户需求来,比如一个巧克力,一个满屏巧克力,一个屏幕里只出现巧克力字词一次,还有一个因为减肥网站提到巧克力,这三者之间,肯定把减肥网站放到最后。在满屏巧克力和一两个出现之间,又要看两个生意部门的公信力,看门户网站引用哪个多,就把哪个放到最先,以保证有需求的客户得到性价比最高的体验。

  谷歌历史上,最昂贵的关键词,估计很多人猜不到,是一个叫间皮瘤的词。一般是在石棉厂工作的工人,因为环境比较差,容易得这个病。大概在十年前,正好有一批石棉厂的工人,患上了间皮瘤。而工厂又拒绝赔偿。工人没办法,只能找律师打官司。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到哪找擅长这类官司的律师,只能上网搜索。那么,他们会搜索什么呢?最直观的关键词,就是间皮瘤。

  脸书走另外一种路。它目标用户群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需求旺盛,又具备学识科技能力,又是十几年后社会的中流砥柱,一旦成功吸引到大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来注册,再针对大学生的需求设计各种产品,给大学生自主开发的平台,等成熟了,收为己用。在这个过程中,再收集用户愿意开放的各种隐私,比如给那些人点赞,关注谁谁,再通过收集的隐私数据判断用户个人喜好,根据喜好来有的放矢地推荐。这个跟你在淘宝上刷了什么,第二天就会有相关的东西自动出现在你的页面上一样,只不过,淘宝的比较赤裸。

  作者是脸书工作人员,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对公司很不满,因为他未入公司前,认为脸书是比较酷的公司,有创新,走在前列,但是当他在脸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脸书已经是一家转入平庸的大公司。当一个新的项目出来时,人事纷争,竞争对手小动作,这些像屎一样在新项目的周围浮动,需要负责人去像一把伞一样去挡住,底下的工作人员才能专心开发。最让作者难以接受的是,曾经很酷的脸书,创新却很难被批准,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无法得到成就感。

  作者发现不只脸书公司如此,很多新锐酷的公司到一定规模,都会走上这条路。

  个中原因是,一旦一项服务一开始受欢迎,后来被大多数人喜欢,就会变成背景板一样的存在,必须精简,固定,否则一旦用惯了的大量用户会不适应突然的改变,哪怕是小改变。

  比如微信,一开始用来聊天,后来增加支付,公众号功能,再加上看一看等。

  微博的页面设计,改成国际版,发微博的按钮转移到别的地方,被太多人的骂。

  一样服务或者一个项目刚出的目标是因为新奇被更多的人接受,而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新奇却会成为麻烦,好用不变动是大多数人的需求,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者最后从脸书公司辞职,经过好几年沉淀之后,总结了一个创新新锐酷的感觉,像赛车,速度快得有轻微失控,但还在控制范围内。

  大众会被轻微失控吸引,需要的确是安稳。

  《混乱的猴子》读后感(五):看一遍不过瘾,看两遍; 看两遍不过瘾,学python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作者力透纸背的激情和愤世嫉俗。每个愤世嫉俗者的背后都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没有用生命对待创业、对待产品,作者也不可能用持久不息的“恨”去创作这本书以纪念那段全情投入的岁月。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动揭露

  资本主义的机器包括:消费者/个人、企业/创业者、资本家/投资银行/投资人

  1. 消费者/个人存在的意义即“消费”,数据为王的背后也是“消费”,营销广告的目的就是让生活着的失意者买单。

  2. 企业/创业者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买单,可以是直接的产品输出,也可以是间接的输出文化/影响力。Facebook等平台工具的初衷确实“免费”给所有人提供了便利,但是所有人对平台的回馈是花不属于自己的钱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娱乐,而深层次的动力就是活在自我满足的泡泡里。即使是错误的讯息,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一直自我增强,相应的代价只是廉价的”消费‘即“转化’。但凡物品被贴上了标签就廉价了,哪怕是金额巨大的奢饰品,亦或是上市公司。所以,自我满足的泡泡不也很廉价吗?真正无价的恐怕就是艺术家非卖的作品,一次精彩的演出,理想主义者对社会/他人无私的奉献,以及个人无法交换的人生?

  3. 资本家/投资银行/投资人启动并捍卫着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金钱的贪婪与恐惧攫夺雇员们的意志,要么加入,要么滚蛋。自我满足的泡泡是金钱带来的奖励和职位的提升:管理更多员工的意志。所以,在商业社会中,对待资本家、企业不如为了达到目的尽情施展诡计手段,只要不砸到自己脚。没有一个人是高尚的。

  对个人面临挑战的加油鼓劲

  1. 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要想尽办去实现,哪怕是撒谎、结交社会资源、以弱小的姿态去谈判(把对方置于帮我一把就能走上正途,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不要对自己有所限制。别人或许想做一个听话的中层,只管技术的工程师,都值得尊重,都可以相互合作。最怕的恐怕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岁月静好,缺少自我认定与社会认定之间的愤怒,是否是一种悲哀呢?改变不是对现状的不满吗?不是必定会遭受“反对”吗?相反,人类生活痛苦和混乱的一个主要的根源,似乎是人们过分看重一种永久状况与另一种永久状况之间的差异。

  战场失利算什么?我们并未失去所有:不可征服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不投降不屈服的勇气。——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失乐园》

  2. 企业文化是不能说但必须做的事情,但是看开了这些破事也就拥有了免疫力。作者因为在facebook在马桶上敲代码而选择facebook,最后因为太坚持产品开发路线得罪顶头上司而走人。加入facebook是相比于加入twitter正确的决定,没有更好,只是没有更差。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像创业公司的点子,能跑出来的都是运气,能确定的就是要不断尝试前面9个失败的点子,才能幸运的收获1个成功的点子。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被破事给搅局。

  3. 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不是物理学上“真理”的问题,这是要不要屈从于他人品味的问题。毕竟10个点子中只有1个点子会成功,每个面试问题的背后都可以有一堆“正确”答案,商业知识都是随时可以认知的常识。即使对方看上去高高在上,每一位漂亮女人背后,都有一位已经厌倦了她的男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