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100字

2021-02-20 01:5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100字

  《京都人的京都》是一本由徐铭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雅信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人的京都》精选点评:

  ●京都是座令人想亲近的城市。这本书最可贵的是可以从在地京都人的角度重新发现京都。9位京都人对京都的理解,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京都。

  ●只有一天,也要当一日京都人。9位京都本地达人+1位资深媒体人的私房推荐,分享私藏的“秘境京都”,体验古都细密优雅的生活。

  ●【内容】有点像是京都的带有文艺气息的一本指南,有京都文化,旅游,美食,咖啡店,书店,景点的介绍,是作者多次前往京都的一个精心筛选后的推荐,对日本感兴趣或者想去京都旅游的朋友可以看看~有机会去京都时会去推荐的咖啡厅坐坐。 【品质】书的手感很棒,配图精美,带着京都气息,全彩色印刷。

  ●对 后劲不足 但文字好好 是推荐类我看过最好的

  ●跟着十条各有风味的私藏路线 一起品味古都日常的美好 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一次地道的京都人 满心的感动!

  ●文艺版本的京都店铺推荐,还可以

  ●整体不错,介绍了一些不为大众知道的京都景点。而且还是邀请京都本地人推荐。看完还想再去京都。

  ●分享的私藏景点和饭店都没有写人均。尤其是饭店,好多都是米其林餐厅太不亲民了哈哈哈!而且景点太多了基本都是蜻蜓点水,有的才一句话感觉有点杂。不过还是不错的一本啦✧٩(ˊωˋ*)و✧

  ●请了不同职业的京都人来推荐,推荐的地方也确实大部分都更适合在京都长期生活的人去,也不是很系统,对旅游的人感觉帮助不是很大

  ●还行,作为一般的旅行指南,了解了一些景点和小窍门,比如什么时候会去人少什么的。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书名有种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意境~插花要有插花的态度,做人要有做人的风骨~

很多朋友力荐的地方了,据说设计师还操刀了东京博物馆,很牛的大师啦~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二):老屋与慢时光,京都缺一不可的灵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中国人有一颗“只要你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教导别人”的责任感。而日本人有一颗“只要你不影响别人,随便你怎么变态”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么变态,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责任感。仔细品味一下,感慨良多啊。

  京都被称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徐老师《京都人的京都》邀请了九尾京都本地达人,以一种近乎东道主的身份来一点点的打磨整本书的内容,用一篇篇文字和图片,带我们解读京都人的坚韧和京都的文化。透过每一位京都本地人的眼睛,发掘整座城市隐藏的惊喜和小秘密,一帧一帧的展现在你眼前,干净到心底的享受。

  据说还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地方是在日本京都。但其实会发现,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自己似乎有义务去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具体能做什么。而他们关于文化传承,有一种遗传性的执着。比如从平安时期流传至今的“御手洗祭”祭典,不光呈现形式的美与细致,还有着寓意颇深的祝福与祈愿。御神水在日本是相当出名的,他们相信御神水能去除疾病、恢复健康和延年益寿,甚至被宗教作为驱除邪魔侵害的圣水。也没有复杂的仪式和多余的装饰,简简单单便可让人祈求平安。像极了爱情,这种最简单的幸福,便是它的独特魅力。

  吃货们不可错过的美食《瓢亭》,400年的料亭,大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是这里的常客。被视为日式料理的灵魂,被料理人看作生命的高汤,也是从京都发源的。之间的联系大意就是,高汤可以衬托食材的味道,不抢戏,若即若离,又互相尊重。这就是日本文化中所谓的距离之美吧。有时候会感觉,日本人,或者是京都人把吃的艺术做到了极致,面食、调料、清酒、高汤、肉丸,灌注了每一位厨师的心血和感情在里面,他们把这个当做一种事业一种生命的延续去做,不为讨好顾客,而仅仅是在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傲娇且自由。

  喜欢京都的建筑,如诗如画,如梦回唐朝。也可能是受更多当地寺院的影响,每一栋建筑都有一种肃静到让人安心的感觉,没有东京的喧闹,也非北海道的寂静,而是一种曲径通幽处的清凉惬意。如果你也喜欢枯山水、缘廊、庭院。可以来这里,找一间庙宇,坐禅冥想。或若有所思,或静静颔首,沉默不语,回归内心,感受平和的力量。

  “没有判断评论,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只专注当下。”

  无论是寺庙、咖啡馆、餐厅、酒吧、街道、河流,它们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并非光彩夺目,但细细品味之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许多惊喜等待被挖掘,像一个等待糖果的孩童,充满了灵性和痴着。这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城市,每一笔每一画都像是祖传几辈的匠人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带着虔诚和信仰,不容许一丁点的误差。不谈是非,不问爱恨,只会望着眼前的鸭川,感受着所谓得京都时光,感受着那一片片从河流中飘过的樱花,这飘零而过的,便是京都千百年的传承。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三):日本还偷偷藏了一座洛阳城

  终于,我从唐朝的初雪中赶来,来得及去看一眼夕阳下的洛阳。

  “上洛”这个词很讲究,按汉语习惯,此乃“上洛阳,即进京”的缩写,对日本人而言,则是代指“上京都”,而在日本战国更是指的是杀上京都控制天下,是无数战国枭雄一生都没能实现的理想,伊达政宗是如此,今川义元、武田信玄也是如此。

  到得现代人这里,别说是日本本土居民可以随意出入京都,即使对海外游人,也不过是一张机票钱,纵使常住,也白居不算难,织田信长若是知晓几百年后人人都比他“第六天魔王”更轻而易举“打上”京都,也不知是作何感想。  

  而回归这个词汇的由来,因平安京规划时,是参考了隋唐两代东西两都长安洛阳甚至北魏都城洛阳之影响而规划的一座城市。被徐铭志在《京都人的京都》中举例:“没有哪一条河能受到京都人如此的喜爱与守护。鸭川,一条游历京都时怎么都不会忽略的河流,是体验京都时间感最直接的地方。”其中的鸭川,便是成为南北向贯穿京都城的内部河流,这点和洛阳洛水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隋唐洛阳城也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河汉贯都之象。只不过他们把鸭川又称为洛水。至此,西京长安因素彻底淡化,东都洛阳因素更为显著,从此京都便有了京都洛阳的称谓。 

  写书人,特别是若要单写一座城市,非得是在此久居而非过客,或用尽了心力去琢磨人、物、景、建筑、四季才行。亲王马伯庸曾在写完《长安十二个时辰》的回忆里记录自己翻阅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时的爱不释手,他如此说道: 

  后来小说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但我对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与风貌已谙熟于心,哪有酒肆,哪能招妓,招了妓去哪里租牛车,去何处游玩,听什么小曲,给多少缠头,都熟稔得很。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  

  对比京都,苏枕书曾写《有鹿来》《松子落》,骆仪也有编著《京都漫步》,朱天心亦写《三十三年梦》,直把他乡看故乡。文人素来爱古,前往京都的中国人更是带有一份缅怀的心理在的,就如叶灵凤在《北游漫笔》中记录“尤其是在这软尘十丈的上海住久了的人,谁不渴望去一见那沉睡中的故都?”。故都洛阳在地下,京都却还在地上。 

  可了解他乡的,必定不会是外乡人,或许那土生土长的稚童写不出朗朗上口的文字,可他们总会比任何在此采风的文人墨客都了解一条条巷弄通往何处,身在异乡的异客,都对此切望又清醒。这一点上,徐铭志在写《京都人的京都》时邀请了9位京都本地人便是体验了一把通透乡音的百晓生,“熟悉感”对于写一座城市分外重要,而这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带来了各自视角迥异又画风契合的京都日常,也着实让向来劳心劳力的撰稿人取了回巧。  

  去过京都的游客,都应该会发觉,真正落脚到这座城市,它在眼前呈现的形象与书中躺着的那些,有着挺大的出入,毕竟时间不会真正遗忘任何一个角落,京都车站带来的精致未来感,正极速地将你脑海中的影子擦去,商场、酒店、美食街,处处彰显与时代匹配的奢靡气息,但这不是我们要的东西,至少不是多数人心中“上洛”的意义。  

  醍醐寺、凤凰堂为京都城现存最古,徐铭志第三次京都之旅选在这里为起始当然极好,若以我的念头,此处为全本开篇更为合适,毕竟说“访古”,醍醐寺辈分最长,改头换面的寓意也佳。前面说了刚入京都时的蓬勃朝气,在此刻便又会觉得“与世隔绝”,上醍醐寺务所、醍醐水、药师堂、开山堂,沿着台阶铺开,渐次登高,视野被空寂高山所渐渐包围,风光内敛,心绪却悠然。  

  寺院格局大多求“简”,泉涌、建仁、金戒光明、伏见稻荷神社等等,包括后建京都国立博物馆都在此列,断舍离便取自于“禅”,与当下的世人求慢求静也是无比妥帖。人人都说审美是个圈,建筑之美同样如此,繁复感到洛可可时期攀至顶峰,如今渐渐下落,艺伎脸上的油彩和青苔石阶的保留便是时间在这个圈上留下的痕迹。借徐铭志采访元屉冈隆甫一语 【京都没有最美的一瞬间!表现美好事物的‘时间转移’,就是京都的美感。】物质世界愈发达,分明气愈盛,人心愈七窍玲珑,当然"敬畏"二字也愈难。如此才有佛前芥子的说法,从未来感落到静谧之美,才算是京都之行的第一层融入。  

  第二层融入在哪,当然是市井街巷。如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弄堂,这些慢慢失去的东西,往往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而往往街巷又与百年老店最搭配,柊家、点邑、上七轩,花屋みたて,名人加持是其一,老板心思澄净,人情味凸显是其二。于京都里寻找这一切的过程,就已经是一场旅行,到得店内看着装潢上心,饰物讨巧是第二场旅行,接着无论是去旅店入睡还是在上桌吃一两口点心亦或是花店插花、服装店穿试和服,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统一才是第三场旅行。 

  再紧着的,当然是看新与旧的碰撞,这第三层的融入较为随心,以作者徐铭志的想法,品一品西班牙菜,或是法式小酒馆独饮都在此列。明明是舶来品,结合好了可比旧相识,老板们的门道全在这细节分寸上的把控。日本素来以深夜食堂为人津津乐道,你与老板隔着木桌坐着,主客身份并不显得明朗,这种老友间的踏实感才是店铺们的主心骨所在。  

  当然,大时代之下,“访古”一行越加需要这种熟人的指引,他们最懂你此刻的需要,就像他们从小以来的习惯一样,心思浮躁了该去哪里静心、肚饿或想酣眠该去哪里最便捷实惠,让孤高者都涌去高山禅寺中远眺,让烟火味都集在闹市里升腾。带人旅行又讲究一分恰到好处,日本推崇“物”的说法,人与景总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就如除了九位本地人的指导外,就有徐铭志心心念念之的几处小角落惹得他频频拜访,究其原因,就在于——【那是可以持续很长很久的幸福感,回想起来也会笑的那种。】  

  “人心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而事实是可说的。不可说的东西永远无法改变可说的。”这是20世纪逻辑哲学最重要的推论之一。可人的存在有时就是不合情理,这个世界的意义远远小过我们施加在上的意义,人心会如何流动,物便会紧跟着流动,无论是京都还在洛阳,你身在此,心在此,便能感到古老血脉的跳动,身在此而心不在,京都就只是京都。

  《京都人的京都》读后感(四):活在他处:京都版生活的时之砂

  凡是物质不能满足的,必寻求于精神,凡是空间不能实现的,必转圜于时间。

  文/宝木笑

  公元794年,甲戌狗年,唐贞元十年,日本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终于做了那件光耀日本史册的大事,他毅然将国都迁到平安京,奈良时代结束,平安时代开始。平安京即京都,从794年直至1868年东京奠都,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是不折不扣的“千年古都”。从此,在整个日本文化和民众心中,京都逐渐成为一个图腾般的存在,那是他们精神的故乡,是他们文化的源点,是他们气质的象征。

  20世纪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但在战争推动等各种因素的催化下,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二战后科学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经济社会经历了一个个爆发式增长的时期。人类似乎真的进入到了期盼已久的繁荣时代,20世纪的两次大战又给全人类印刻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和死亡,疯狂消费和及时行乐逐渐成为劫后余生的惨淡安慰。

  狂欢的季节之后,是无尽的茫然,人类好像渐渐明白过来,生活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各类寻找心灵的旅行逐渐火热,京都游成了全世界的热门旅游项目,特别是成为我们日本游的重中之重。京都确实很美,供奉佛祖舍利的金阁寺令人炫目,伏见稻荷大社是当之无愧的日本神社之最,全长30公里的鸭川随处都是赏樱至境,清水寺的红叶季让人流连忘返,祗园的花见小路是从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艺伎风流……

  随着京都游逐渐火热,对于京都版生活,以至于日式的生活美学,让我们越来越感兴趣,同时也在内心不由产生更深的疑问:京都真正吸引世人的到底是什么?京都版生活的真意又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领略京都版的生活?京都和她的日式生活美学是怎样形成的?对于京都的这种深入体味的渴望,就像徐铭志在《京都人的京都》中流露出的那种感情,“拖着行李、赶着时间的旅客在现代化的月台来来往往,置身于大剧场般的车站”,那么我们想要的理想京都又在何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都人的京都》就是这种情绪在文字间的流淌,更是对上述关于京都版生活追问的回答。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京都深度游,徐铭志是一名很有经验的旅行者,他找来九位重量级京都本地人,围绕着“京都人的京都”,让他们从自己术业专攻的角度进行私房推荐,然后再按图索骥自己亲身体验一番。那是一个多维的京都,这九位京都人有摄影师、老铺传人、旅馆继承者、作家、花道家、艺廊主人、建筑师等,他们眼中自然有着各自专业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在京都,他们实质上在从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角度去讲述自己所理解的京都和京都版生活。

  “千年古都”京都之所以成为日本文化的图腾,不但因为她风情万种的名胜,更是因为她生活的情调和似水的性格,京都版生活是一种标准的日式生活美学的实践。日本文化的审美属性十分强烈,在日本人的审美观中,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并体验诸行无常的美感是核心的内容。如果我们再深入进行探究,就会渐渐理解日式审美的这种核心要义。也许在国土狭小和天灾频繁的日本,从其先民开始便能够更深地感受到一种怅然和无奈——生存从来都是一件非常逼仄和艰难的事情。想要从物质角度突破这种逼仄和艰难,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日本先民心理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凡是物质不能满足的,必寻求于精神,凡是空间不能实现的,必转圜于时间。

  京都和她所代表的日式生活美学以至于整个日本文化的美学主张,其本质上都是在表达这样的心理。既然狭窄逼仄,就必在极小的空间或事物上追求极致,既然外物贫乏,就必在形式、仪式以至器物等方面追求情调,既然拥有的极少,那就必舍得用极多的时间去打磨和传承,这便是京都。这样看来,《京都人的京都》中的京都版生活更像是这种日式美学的例证。那是一种轻轻抚摸时间沙漏中时之砂的意象美,那是活在他处身随意转的境界美。京都和京都版生活,将这两种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京都著名的花道家未生流屉冈第三代屉冈隆甫看来,京都版生活是一种时间的整体美,“京都没有最美的一瞬间,表现美好事物的时间转移就是京都的美感”。确实,在京都这种时间转移的美不胜枚举,乍暖还寒的时节去感受樱花的美丽和哀愁,闷热的夏季躲到川床上纳凉,踩着轻快步伐登上大文字山俯瞰京都,抬头仰望热情奔放的枫叶在眼前画出半道彩虹,坐在千百年的建筑里沉思往事……

  京都版生活体悟的时之砂是一种延续的动态影片,单看某个定格画面都是不完美的。当秋天临近,京都人看着枫叶由青色渐渐转为黄、橙、红等色,一片叶子仿佛流逝着时间,这是一种美。从更宽泛的角度看,京都版生活给人的美学享受更像是沿着时之砂留下的时间轴,进行一场从容的远行。一栋房子、一间寺庙、一个小店、甚至一件器物,无不都是经历了很多时光的磨拭,那种时之砂层层累积的厚重感,正是京都版生活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正是这种对于时间延续和流逝的极致追求,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的核心美学观。在日本民族的心中,“物哀”并非只是悲伤、哀伤之意,还包含着赞赏、共鸣、喜爱、感动、怜惜等多重的意味。这种多重情绪最终让他们既享受时之砂的延续,又推崇时之砂的流逝,在这样的矛盾统一体中,京都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形成了。

  那是一种极致,那是一种敏感,为追求刹那瞬间之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他们喜欢容易凋零的樱花,喜欢转瞬即逝的烟火,甚至推崇唯美的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觉得那是他们性格的偏激,但在京都,面对京都版的日式生活美学,我们会逐渐理解其中的深意。京都版生活并非是偏执地要留住那瞬间的美,而是要将自己融入到永恒的时之砂中,由此实现“活在他处”的禅境。《京都人的京都》中不少京都本地的生活家都是从东京回归家乡,还有一些是从海外归来,吸引他们的原因当然很多,其共同点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们要融入京都的“慢”之中。

  这又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话题,这样看来《京都人的京都》确实是一本讲述京都“时之砂”的美好漫谈。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关于京都和日式生活美学的问题,已经借由这本图文并茂的游记,自己慢慢找到了答案。京都的一切都处于“慢”之中,京都版生活是一种“慢生活”,日式的生活美学是一种慢的美学。既然“物哀”,便一定珍惜所有之“物”,必然愿意为此更多地付出。在京都千年的风霜雨雪中,在岚山的春秋冬夏里,京都人渐渐懂得,作为一个生命能够为“物”付出的最宝贵的东西,便是时间——“快”意味着尽量不为“物”所役使,尽量为自己节省时间,“慢”意味着心甘情愿与“物”融为一体,愿意为“物”付出时间。

  在这样的美学心理中,我们仿佛找到了理解京都版生活精髓和日式生活美学本质的钥匙。比如,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京都料理看起来简单朴拙,却闻名天下。因为京都料理的精华并非在那些能够看到的表象,而是在于准备料理的人为此付出的时间。《京都人的京都》介绍了京都怀石料理中有一款小小的五颜六色的金平糖,就是这样一颗直径不足0.5厘米的糖果却大大有名,全日本只有京都才有唯一的金平糖专卖店。为何如此?因为这颗不起眼的小糖果里掩藏着京都版生活的时之砂:一颗金平糖由糯米粉作心,在转动的锅上加热,不断地裹上砂糖,依据温度、湿度不断调整,这个过程至少得需要14天才能完成。特别是,能操刀的师傅得经历过十年搅拌、十年淋蜜的训练才能独当一面,如今传承到第五代的店主依然坚持着手工制作。

  “时之砂”、“千年古都”、“活在他处”其实在日本文化“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学氛围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链,最终的果实便是“京都版生活”,是京都特有的“慢城气质”,也是京都特有的自有秩序。那是轻轻抚摸“时之砂”的流逝,融入“千年古都”的日常,最终神游身外、物我同一的“活在他处”:把自行车当作代步工具的市民,缓缓踩着踏板,穿梭在城市间;公交车行驶在不太宽的道路上,一站接着一站,不疾不徐;古寺里望着枯山水出了神的游客,仿佛世界已经静止;坚持手工制作的艺匠,仔细琢磨每个细节,标准的慢工出细活。这个时候,身在京都的你,根本不需要什么导游和资料,只需在那个时之砂幻化而成的古都里,随意一坐,闭上双眼,放松呼吸,活在他处。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