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漢的京都》的读后感大全
《門外漢的京都》是一本由舒國治著作,遠流出版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24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門外漢的京都》精选点评:
●是啊 只在门外看 也就最多看到这个样子吧~期待的禅意啊什么的好像是欠了点儿
●我喜欢这本书的腰封上的文字,没有夸张的广告标语,没有喧宾夺主的装饰,剪短富有韵味的宣传推介唯一的缺憾,书籍封面用硬纸板,笨重有余,书衣有累赘,如果内文里配图用全彩配图,配上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应该是相得益彰,而且图片比例编排也有点问题,视觉效果不行。
●能重複地,慢慢地逛一個地方,然後而知自己所喜和所惡之處,是奢侈也是幸福
●晃荡休闲的文字没有舍得的心境其实很难写出来的,给舒先生遗世独立的风流致敬
●頗有興味的遊記,惜部份章節有點堆砌或過份散慢。
●旅游指南,不能再多
●繁体字+少量日文 还真是难懂~
●作为一个最爱在陌生地方漫无目的闲晃的人,看完这本书,对京都真是起了大大的向往啊
●画面感挺强 但毕竟主观色彩太浓,有些观点不敢赞同
●其实是无趣的老头写的无趣的东西。。。不过,真的好向往京都!+_+
《門外漢的京都》读后感(一):矫情的私人经验
我想作者应该受日本殖民影响的缘故,京都的氛围其实是与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些关联,这份喜好也是怀旧的一部分吧。
觉得文字有些累赘了,到的书的后半部,已经没有耐心一字字的看下去了。景物描写也单调了一点,多的是个人的抒情了。
有些观点实在是太私人了一点,不太适合给读者看的。
好在是借来看的,要掏钱就不值得了。
《門外漢的京都》读后感(二):京都的今天
我还没有看舒先生的书,但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不错,我想说的是京都,还有奈良,如果没有梁思成先生,这两个地方根本就什么都化为乌有了,我们也无法感受它的美,所有日本人,甚至所有人都该感谢梁思成先生,他把这个美留了下来,所有我们才有幸看到舒哥的门外汉的京都,如果国家政府当时听取梁先生意见,把北京城墙和一些门楼留下来,北京,这座东方帝都,会有多少人去像今天人们去感受京都一样感受它
《門外漢的京都》读后感(三):京都的形和神都可愛麼?
如作者所望,這是一本寫得很輕巧飄逸的書,舒國治道出了京都的清靈秀雅,他寫京都的雨、黎明、旅館、長牆、飲食等等盡皆出色,點題作《門外漢的京都》,讓我讀完都很想到京都去睡一下覺。《倘若老來,在京都》一文寫得饒有趣味,不過似乎有點太理想化。不過照舒國治所說,他遊京都十數次,都以門外漢身分停留,故意不深入接觸風土民情,這樣理所當然也是自然,不過就不是我的態度了。他提到京都有「繁文縟節」,一旦成為「門外漢」,則「於飄逸的賞玩與清寂的品味便導致了干擾」,這不就是說他對於京都實是只喜其形不喜其神麼?京都的小橋流水、亭台廟宇,固然如舒國治所說,充滿唐宋之風,中國人的地方反而尋不著;但若又如他所說,京都有他不願意觸及的不可愛地方、或是不值深觀的地方的話,那京都到底是他成就自己感興思懷的一處佈景罷了。
《門外漢的京都》读后感(四):在京都面前,做個門外漢即可
京都的特色,極難一語道盡,除非親身體驗。
但是就算體驗個三次五次十次,你還是說不盡京都的迷人之處。於是你一去再去。每次去,每次卻都能有新發現或新體驗.....你說,該拿這城怎麼辦呢?
相較於熱鬧繁華、遊人如織的東京、大阪,京都的人潮似乎只在京都車站週圍。從車站出發,到哪都是散步的好空間,人都不多。加上京都的空氣很清很輕,如舒國治在書中所言,這兒帶氧度極高。無事即喜愛穿巷走弄的行人,在京都極為幸福,可以盡情享受做個閒散人等的好滋味。
「京都根本是一座電影的大場景,它一直搬演著『古代』這部電影,這部記錄片。」門外漢舒國治如是說。
從古至今,不論是晴明的京都、藝妓的京都或是門外漢的京都,說穿了,淨是別人的。
我倒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簡單地去感受屬於自己的京都。去一次太少,但是要小心,去過兩次之後就會思念綿延,成為故鄉之外,心中牽掛的一個異鄉。
與其試著了解京都所有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與生活習性之所成,不如抱持著門外漢的心態,適情適性地瀏覽體驗京都當下之美。
《門外漢的京都》读后感(五):纯粹的国语
昨晚匆匆的看完了萧逸的《马鸣风萧萧》,一时觉得无趣之极,于是便打算看点新书。蹲在墙脚,左翻右翻,这个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被我挑中。好久没看游记了,正好换点口味。
本书的内容本身无啥可说的,无非是京都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作者在书中细细的列举了他历次游览京都的见闻。细致到极点的介绍,让读者不禁也万分期待相同的旅程。
一般游记,介绍得再细致,仅仅还是游记而已。
不过,《门外汉的京都》却不仅仅是游记。作者用的语言,是那种旧旧的、带点酸气的、仿佛白话文似的繁体字。本来我想用“纯纯的中文”来形容的,但是这个词是在是太火星了。所以这是一本用纯粹国语写成的游记。是一本令人赏心悦目的游记。
“向西不遠處的本隆寺,倒常被提,雖更有名,景卻平平。也可能因它更具重要性,常常修整,變得平庸了。而本法寺形同荒頹,倒因此更加迷人了。”
,作者喜好用唐詩來抒發對京都景象的感情,比較新奇。“倒是花這一概略物,隱約令我與京都生了莫名牽繫,并且頗可以古詩繫之。【春城無處不飛花】這一句詩,奇怪,端的是予我京都的感覺。”
,在扉頁中有某人喜歡的兩句。
懷此頗有年 不敢問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