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的读后感大全
《柔福帝姬》是一本由米兰Lady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福帝姬》精选点评:
●我太爱米兰了,这才是古言。气势恢宏又不失清丽婉约,众生皆苦又不千篇一律。瑗瑗是最惨的却也是所有人都羡慕憧憬的,她死时我竟然松了口气,也许她早该死了,死在那年的华阳花影,死于当年艮岳秋千,那样多好
●给大家强烈安利米兰大大的柔福呀,真的特别上头好看!看了绝对不会后悔,后劲还特别足!女主是徽宗的第二十个女儿柔福,男主一个是她九哥一个是金国的八太子。一对有点兄妹骨科的意思,一对是那种相爱(可能没有)相杀!反正特别带感!女主回国以后和她九哥之间也是各种算计利用,智商博弈,真的超级爽! 虽然我不怎么喜欢女二,但是我不得不说女二是少见的智商在线的,好多算计我都是二刷才发现的。一边嫌弃一边佩服!
●讲述靖康之耻那段历史故事,当权者的懦弱,国家的悲哀,百姓的灾难,被掳走的皇家后宫的女人们的命运更加悲惨。柔福,做为一个公主,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但她算是比较坚强的一个,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坚强的活了下来。她对赵构的感情支撑着她回到南宋,但赵构与金国的议和还是让她失望了。这段历史看上去很沉重。故事是以人物为篇章写的,不喜欢这种方式,故事不连贯,内容重复的很多。
●命运让柔福,注定不会爱任何人。 而全书我最喜欢的女子,是兰萱。
●之前一直听朋友安利米兰的孤城闭和柔福帝姬,曾因语言过于古实而搁置,后来看了之后扼腕叹息,恨没有早日得见这两本精彩。孤城闭已买了两版,柔福上一版已经没货了,还以为没有机会再见再版了,没想到居然还能等到!!!QAQ不能更期待了!
●之前就在网络上看过一版,以为不会再版了,没想到
●生逢乱世,泥足深陷的所有最终活下来的人都可怜可恨可叹。作者成文的构思布局很巧妙,以柔福帝姬为明主线,不断转换视角谱写了一曲盛世殒灭的悲壮史诗。许是因为时代带来的悲哀色调,每个人物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相较之下,《孤城闭》更哀婉,因为即使是盛世中帝王独宠的天胄贵女,依旧无法和美一生。此外,赞叹作者的文思才情和历史功底,专门挑战禁忌之恋且写的唯美动情。
●柔福这本书是真的惨,从女主到男主,到女二,男二,到书里的各式配角,竟然没有一个幸福圆满。但他却不是为虐而虐,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别的可能……唉,明明这么虐,我却还是又看了一遍,忍不住。
●四星半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家国悲凉刺骨之痛。
《柔福帝姬》读后感(一):《柔福帝姬》有感
本书是微信读书赠送的,最开始的时候是被它的名字吸引。因为这个名字具有时代的独特性。 读完本书之后,真的感触很深。 1.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 2.很多人、很多事,变了就是变了,再也回不去了。回忆中的时光,只能怀念,终究。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华,都只能留在记忆里。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4.权力和地位真的会使人改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而现在,当年娉婷袅娜的少女始终如一,只是鲜衣怒马的少年不复从前了。因为心里曾经珍视的东西早已不存在了。 5.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 这本书真的很好,文笔好,故事好,情怀好…………
《柔福帝姬》读后感(二):国破山河在,几多复国人?
熬夜看完,翻来覆去想了很多,最后只剩一声叹息 国破山河在,几多复国人?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不仅臣子,还有柔福,她的脊梁顶起了那个时代的女子风骨。哪怕现在的我们穿越回去,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有那样的毅力,去抵抗,去奋斗,心心念念洗血靖康之耻。从这一点上,我很佩服柔福。 从前做语文赏析的时候,每当看到南宋的主战和主和派之争,很多感情都会答:“表达了诗人希望北上抗金收复山河”之类。米兰用她细腻的笔触,用众多女子的群像和赵构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这份感情,有一刻,我甚至觉得自己回到了南宋。 而本文的感情纠葛,也不是风花雪月,我认为----是成长 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是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把对方当做最意气风发最纯真时候的自己。可是靖康之耻以后,他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成长,所以结果自然是失望,最后柔福自尽了。 可能因为对历史了解不多,在这本书中,说实在的,我很看不起赵构,历史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挣扎,所以很多的龌龊和无赖我都能够理解,甚至能够共情。但我看到赵构的时候,我心里居然会感叹:怪不得,怪不得宋朝会如此败退。如果柔福为男成为赵构,想必宋朝断不会如此。 与赵构相提的,就是宗隽,宗隽的好有很多,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身份吧。 如果没有柔福乱其心智,不为柔福一退再退,屡次为柔福姐妹作出不该做的事情,宗隽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坚韧、敏锐、韬光养晦。如果不是最后为柔福留下了玉佩,成为赵构杀死他的最后一把匕首,想来他可能会成为金主,南宋会更加不堪。如果宗隽是宋朝人多好,不,仅仅是宋朝人可能也不够。在宋朝也像宗隽一样有热血有智慧,乐于血洒疆场的人,但他们也未能以一己之力挽回整个王朝的颓坯,比如岳飞。宗隽虽然强迫过柔福,但他是让柔福真正心灵和意志上成长的人---让她思考王朝的弊病,阉割她的柔弱,让她拥有比拟于男子的政治眼光。从这一点看,宗隽也是很好。 《浮士德》里,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 这一句,用在这里刚刚好。 如果宗隽是赵构,对柔福,对宋朝,都多好
《柔福帝姬》读后感(三):破碎山河:神龛上的献祭者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高楼是危楼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高楼筑成,广邀宾客,君主不知克制耽于享乐,群臣只懂曲意逢迎内耗内斗,争来抢来的富贵与权势用与抛洒与倾轧。君子不立危楼之下,可是无论是宴席之上的人,还是高楼下仰望盛宴的白衣,他们都尚未意识到:群狼环伺在周遭,台谏制度形同虚设,人心浮散,丧钟不只一次敲响,高楼已成危楼,繁华已至尽头。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靖康年的那段历史,书写的是一个王国的崩坏与垮塌,描绘的是数万子民的国破与家亡,还有烙印在每个宋人身上的奇耻大辱。
红颜祭山河
那些平民奔窜流离,那些贵族镣铐押解,脚下的土地不再是自己的国土,人亦不能再称之为人,被彻底物化折算成银钱。尤其是那些长期被金作屋玉作笼豢养的贵族女性,她们无论是选择反抗或屈服,命运的触角已经伸向她们,黑暗残忍才在仅仅初露端倪……
汴京城破,赵宋宗室被押解北上,书中诸人惨遇恐怕也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不堪之处比比皆是。
郓王妃朱兰萱清晰地洞察即将遭受的命运,果决地以投井的方式保全最后的尊严。
茂德帝姬是被完颜宗望看上,算是给予优待,却在宗望死后被生殉火葬。
串珠大约是里面女子中最忍辱负重,最睚眦必报,最心机深沉的,蛰伏在金廷,与宗隽周旋,对柔福说:“爱,爱你的人;害,害你的人。”
玉箱是郡王之女,她选择依附金廷郎主,带着蓬勃野心与满腔愤恨去伺机报复,书中形容她的处境:“在大金后宫揽尽风华的玉箱,除了郎主的宠爱,其实一无所有。春日的雪花敌不过渐暖的天气,消融是随时可能经受的命运,她眼下的地位,便如此脆弱缥缈。”最后,她的心计被识破,以惨烈的方式死在了金廷,临死前还用一个笑容报复了背叛者。
柔福更像是被家国仇恨不断撕扯着,她的幸运与不幸被呈现得淋漓尽致,黑暗的尽头或许更加幽暗,那样环境子长出来的爱与恨,都不纯粹。她从一个明丽少女变成刻薄少妇的过程里,是无数次绝望里抓住的唯一希望,而她的九哥,她的家国,已经无力也永远无法带她回家。
芳魂归何处
金明池,艮岳,华阳花影……当年的热闹与繁华都被葬送,东京梦华成了北狩之人再不可及的美梦,靖康之祸成了南渡之人蚀骨焚心的梦魇。
经历那场灾祸的人几乎都是病态的,被碾碎的骄傲,被拖拽的尊贵,被撕开的体面。“收失地,复九州”是多少人绵延几代的愿望。残存的半壁江山,宋代历史被切割南北,分述两端。北人南归,归不得东京,只能去临安。柔福的一声声“九哥”,喊的仍是东京城中意气风发的康王殿下,她最珍贵最骄傲的一切丢失在金国,宗隽嘲讽的一切得到了印证,她拼尽全力也撼动不得半分定局。
不知道,她的芳魂可否寻觅到归途?她深爱的,不舍的,执着的,又何尝不是华阳花影里那段无忧时光里的九哥与自己?
《柔福帝姬》读后感(四):意难平——烽火连天起干戈,山河破碎人似草。这个时代,没有圆满。
宋朝一直以来便是我最喜欢的朝代,却也是感慨最多无限怅惘的时代。
《孤城闭》里我们惊讶仁宗盛治之下海晏河清的蔚然,也欣赏才子辈出名臣迭起的盛景。唐宋八大家,宋独占其六,皆汇聚仁宗时期。这不得不令人遐想,那该是怎样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或是诗词成篇,或是文章连天,那该是一个墨与彩的时代吧。
经过这样的盛治洗礼,我们很难想象,同样是宋朝,柔福所讲的时期,会是那样一段哀痛的血色。
柔福帝姬的再版书名是鲜红色,仿佛挥手之间,便泼下满天血色。也让人想起那群在历史的悲剧里挣扎的人:柔福、玉箱、金儿、串珠、茂德、兰萱、朱皇后、韦氏……
曾经对徽宗的了解,是文采斐然,皆能为,独不能为君的概括,是《瑞鹤图》众鹤齐飞中的妙手丹青,是瘦金体雕刻出的浩然风骨,是《千里江山图》绘成的壮丽山河的主人……璀璨辞藻,也无以形容这位颇具才气的帝王。而柔福里的他,又是另一种样子,他依然文采斐丽,也依然喜爱美的事物,而这种喜爱也表现在对妃子和对儿子之上,他爱纤腰小脚,爱美人,也欣赏肖似自己的儿子赵楷,间接造成了儿子之间的争夺。内里被金玉腐蚀,外部只会迎来更大的蚕食。
巍峨山河,一朝倾覆。
改朝换代在浩浩历史长河中不过寻常事,可这次烽火带来的不是改朝换代,是一段惨痛的屈辱。宫眷悉数被抵押作金银,赔偿给金,那些曾享尽优渥的公主、后妃皆沦为俘虏,成为游戏的玩具,最受宠爱的茂德帝姬,也以“和亲”的名义成为金将的妾氏,最后落得个陪葬的结局。帝姬后妃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百姓。
《开封府状》,其中标明金国主帅副帅掳获北行的有皇子23人(康王赵构当时不在京城),近支郡王7人,皇孙15人,另有徽钦二帝的皇后、嫔妃、贵人,包括后来成为宋高宗的赵构之母韦氏,以及其妻邢氏,妾田氏、姜氏等在内,共有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嫔御9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族姬1241人,宫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妇2091人,族妇2007人,歌女1314人,贵戚和官民之女3319人,以上女性总数多达11607人,竟占被掳的14000余人总数的83%以上!数字触目惊心,在历史书留白的位置,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到那一泼血红色。
柔福、赵构、完颜宗隽……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不完满的,即便看似圆满相伴到老的吴婴茀和赵构,也是充满了缺憾……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那个年代,只有眼泪和鲜血。
一开始并不喜欢柔福,但是看了她在金国的遭遇,似乎能够理解她回国后的所作所为。经历过那样的悲剧,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华阳花影下单纯的少女,而随着时间和战火改变的,还有曾经接住毽子对着她笑的康王。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骨科,那个年代,每个人的爱与恨都是复杂说不清的。就像柔福,她对赵构的感情究竟是少年的依赖,还是在金国时长年累月的希冀,抑或是那段苦难岁月里最单纯的梦境。
于是归国后,一件件事情戳破了她的梦境,赖以生存的光明和梦想失去了,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凭依。
柔福里最喜欢的人物是玉箱。
这样的一个人物,鲜活亮眼,她没有忍气吞声哭哭唧唧,也没有倔强反抗,反而委身敌酋,做着金国皇宫里最受宠的妃子,唯有面对最亲爱的父亲,她才会有一丝软弱。
忍痛割袍断义,忍受所有亲人的唾骂,她在金国王宫里恩宠愈隆。
她本可以忍耐,大功告成,终还是因为担心父亲的安危病急乱投医,失了分寸,又因为求助了宗隽,被发现了端倪,终于功败垂成。
在她死前,也只遗下那一句轻叹——
爹。
曾经第一遍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很难过的情绪,这次看明明还是正常的浏览,却在看到柔福死的那一刻失声痛哭。终还是舍不得那个鲜红亮眼的女孩,那个曾经在凤池边踢毽子荡秋千的小姑娘……
如果没有这一次山河破碎,她也许会是最受宠爱的小公主,嫁给优渥之家,半生荣华。如果没有这一次烽火硝烟,她也许仍是那座金碧辉煌的城池里最璀璨的珍宝……
没有如果。
烽火连天起干戈,二朝天子堕如泥。
山河破碎人似草,薄命朱颜碾作尘。
意难平。
意难平……
《柔福帝姬》读后感(五):血色里的破碎山河,无一圆满。
我还记得仁宗年间才子如云,金銮唱第,太清楼上熙熙攘攘围观状元郎的盛景,那时文豪辈出,星海璀璨,北宋的楼阁与城壁皆落成文人墨客传唱不迭的瑰丽诗篇。那时海清河晏,国泰民安,上京的繁荣与辉煌尽绘成汴河两畔纸醉金迷的盛景。 回首间,尽成了《东京梦华录》里梦醒阑干时遥不可及的追忆。 两宋之交的年岁,抬头是烽火连天,细嗅是硝烟弥漫,耳畔是干戈再起,满眼是战乱流离。血泪迷人眼,那是浩浩长河里淌着血色的一截。 徽宗于我们而言并不算陌生,瘦金体、瑞鹤图、雪江归棹图……文化的图卷里,他留下了璀璨的金色烙印。《国家宝藏》第一季,他带着《千里江山图》翩然走入视野,大家记住了那瑰丽的山水之色,也仿佛看见了大宋千里浩瀚山河。 丝竹管弦间,山河倾覆。 悲剧也从此掀开了它的序幕。 国破面前,似乎曾经的争位夺嫡都不过是天际的浮云,除了毫无意义,还张着嘲笑的嘴角。鲜血染红了凤池水,曾装满旖旎回忆的良艮繁花凋谢,旧日不复。不会再有人骑着马意气风发而来,也不会再有女孩在落花深处荡秋千、踢毽子,只有那条蜿蜒没入秋草深处的线,述说着无言的哀痛。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俘,帝姬族姬、后妃王妃等14000余人被当作抵押品一同沦为金人手中的玩物,柔福不过是渺渺一万余人中的一人,也不过只是徽宗数十儿女中的一位。与姐姐妹妹们经历着相似的悲惨经历,成为金人的奴隶,被肆意践踏、侮辱,唯一幸运的是,她逃回了故国,得到赵构无上的赏赐,战乱时节各宫节衣缩食,唯有她,金银玉石不断。可唯一凄凉的是,荣宠不过数载,她便被当作骗子处死。 繁华尽成昨日梦,帝王恩宠转头空。 柔福悲惨的一生在史书里的记载寥寥,我们无从考察,只有“真假帝姬”一事成了她少有留在历史里的痕迹,短短数句,却争议千年。 忽略历史上的争议,柔福在书中的一生短暂而饱受苦难。未及笄的年岁或许是柔福最天真肆意的岁月,或许这短暂的时光里有生母去世的悲伤,有年幼裹脚的委屈……但总的来说还是笑声多过眼泪,幸福多过伤心。她是华阳花影里跃动的精灵,是幽深后宫里的一抹亮色,父兄宠爱,无忧无虑。如若没有变故,她或许会和自己的姐姐茂德一般,嫁给宠臣的孩子……那也许只会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但这个时代,难得的是平淡。 柔福没有那样的幸运,她的后半生衍成了一泼血色。刘家寺俘虏营里,她倔强不低头,秉持一位公主的气节;金国生涯,她紧守本心;南归之后,她誓死抗争。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写法,于是一开始,甚至我们都无法理解那个归国帝姬的坚持,明明迂回和顺从能换来更好的结局,她却始终如锋利的刀一般,刀尖向外,刺向每一个身边的人。直到明白柔福在金国的经历,那一切行为都有了解释,她的经历与性格包裹成了锋利的刺,抛却性命回到故国,她只剩下了北伐收回故土的希望,又或是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粮。她无法割舍自己的食粮。 可故人不复,她的九哥早已不再是她记忆里的模样。她学会了玉箱那般虚假的笑容,开始用这种笑容迎人。蓬船上,本以为她已放弃,于是有了篷窗睡起的旖旎一刻,有了渔家乐的短暂温馨。可她到底学不会玉箱的委曲求全,温情刚消退,她便唱起了父亲赴金路上所作的《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所谓蓬船渔乐,不过钓赵构这条大鱼,目的何其清晰。温情不复,寒意渐生,埋在两人之间,成为万千沟壑的一条。偷看奏折,窥探国事,是赵构将柔福推入与高世荣婚姻的又一导火索。 高世荣在文中也是一个可怜人,因柔福一笑而跌入一厢情愿的相思中,当这相思得不到回应,还是会倦,会累,会无法忍受。可柔福归国后的人生余量太有限了,放不下这样的深情厚谊,她只有一个信念——自己的九哥挥师北伐一雪靖康耻。 然而这仅有的一个梦想,实现起来却也是那么艰难。皇权与战争改变了每一个人,岳飞之死、宗隽之死更是将柔福心中的九哥残杀殆尽。于南宋,是韦后南归,徽宗棺椁回归,以及短暂的修养生机的和平;于柔福,却是半生信念烧成灰烬,她只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落得个玉碎红颜凋零的结局。 死亡于她是最好的结局。 那样鲜活耀眼似烈焰的人儿,若是不成,只有玉碎。一杯鸩酒,饮尽半生。 赵构到柔福死都始终不明白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唯一懂的,或许只有赵瑗,那个她亲手培养起来的孩子,必将继承她的信念,成为中兴之主。 这是个不幸的年代。仅是徽宗数个女儿和嫔妃的遭遇,都使人触目惊心,更堪提那些身份卑微的女性。这是个苦难与悲痛的年代,命如草芥,身似浮尘,血泪交织,难得圆满。 庆幸的是,那样的时代里,仍然有一抹又一抹亮色在奋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