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2021-02-22 01:1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是一本由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5-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精选点评:

  ●好买基金团队写的国内知名私募基金经理访谈,对邱国鹭、金斌、刘天君部分收获较大。

  ●赵军更希望的是把投资标的的时间维度放到三年以上进行考量,他要寻找的是三年业绩可以上新台阶、创出新纪录且股价在市场中并未被充分反应的个股。 赵军说:“当你把一件事作为一辈子的事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首先,这代表它特别长,你不用太在意短期的得失,短期的诱惑。” 在嘉实时,我坚定的相信基本面驱动的理念,但是我发现我常常选一些和大多数投资者所选不一样的公司,事后才意识到可能因为我不喜欢凑热闹,我倒是觉得这和性格有关,不喜欢和市场热点趋同。

  ●关注王晓明,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业绩一样可期。

  ●GP价值观与投资策略的集中呈现。基金聚焦资产,第三方聚焦基金……FOFOF的链条一直在延伸。生态需要平衡,更需要进化!

  ●关注消费、科技、医药等长周期赛道。

  ●合格的一本访谈录

  ●干货挺多

  ●公司有四种:好的、平庸的、烂的、看不懂的;股票也有四种:被低估的、合理的、被高估的、估不准的。好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收入增速。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邱国鹭的金句

  ●对十位私募基金经理的访谈录,有点类似于market wizard。其中基金管理风格迥异,包括择时宏观行业轮动到个股选择,有偏激进或者偏重风险管理派。基金经理除了德和信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对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制定对应的操盘风格。

  ●对于中国私募算是有了一点了解,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好买基金作为投资方的偏好。还是相信一句话,剩者为王。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一):内容零散的访谈记录

  

十位业界顶尖的私募基金经理,本以为书中会有每个人的独门秘笈,原来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基金做宣传。

这些私募的投资策略大同小异,选股就是价值投资(书中只字未提技术分析,个人说说原因:趋势技术实际是研究市场情绪的,是一种跟随策略,如果基金也用跟随策略就显得太LOW了,跟随趋势人家自己跟就好了,干嘛找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主打的是调研能力)。不同之处无非是价值,还是成长,还是价值成长,还是逆向投资。再有就是风控和研究能力。风控都是浅谈辄止,也许风控要涉及止损的技术,所以不多说。研究就是研究行业与公司,分析宏观,分析行业,到公司调研之类,都是些价值投资的内容。

书中另一可读的内容是基金经理对投资心理与市场规律的见解,个人金句,这部分内容更有趣些,虽然都是一两句话,反而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下面摘录王鹏辉的投资金句,这里难得正面提到技术分析。

股价归根结底还是由基本面推动,基本面的好坏每个人称重过后,通过投票器投出来,长期而言,股价变动是遵循基本面趋势的。有的人投资看图形,有的人看基本面,分红,未来等。价格表现的是基本面信息,看图也是看基本面的东西,只是不深究而已,但如果深究背后却又搞不清楚,其实还不如看图。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01年,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发行,我当时在华安负责此事。那时候买基金要先排队领取预约认购号,然后再进行办卡缴款认购,我看到很多投资者夜里就开始排队抢购,盛况空前。7年内,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0走到 3.3 万亿元(数据来源: Wind)。 2007 年,我离开公募,和几位伙伴创建了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好买财富。当年,赵军管理的淡水泉刚起步,11年后,中国证券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从0做到了2.2万亿元(数据来源: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淡水泉也成为少数几家能把规模稳定在500亿元之上的证券私募之一。

  中国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的生命力无疑是蓬勃的,虽然它的规模已经历了过往1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美国私募管理规模达12.54万亿美元。而2018年底时,中国私募规模为12.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证券私募仅约2.2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比中国投资人耳熟能详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4800多亿美元管理规模,中国还很小,能在近几年维持住300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的证券私募用一只手就能数完。

  看规模空间,中国基金业未来的生命力是强悍的、波澜壮阔的。

  但规模不应该是目标。这10年,私募行业中很多规模扩张过于迅速的公司,“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随着从业者的成熟和投资人的成熟,私募的价值,已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创新高的能力。“无新高,不生存”,这是私募江湖的法则。私募创新高的能力从哪里来?

  最重要的是私募基金强大的兼容并蓄、自我更新能力。相比其他证券产品,私募看上去最不讲究门槛。这里有的是公募大家,集结了近400位曾经的公募基金经理,也有的是草莽英雄;有王亚伟、王晓明、杨东、陈光明等20年深耕股票者,也有元盛、凯丰等一直在商品市场出没的专注于管理期货策略的基金;有一直在国内发展的,也有国外归来的;有籍籍无名的创业者,也有 2018 年规模超6万亿美元的巨擘贝莱德。在这样一个多物种的充分竞争的江湖里,多空仓、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管理期货、量化、大数据、机器学习,一切有可能创新高的策略和方法都可以被探索、被运用、被发展。成功者众,失败者更众。

  从这个角度讲,私募其实最讲究门槛: 创不出新高,则不论是什么出身,无论过往业绩如何,都无法长期生存。因此,私募基金从业者们都是脆弱的、惶恐的。这2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见了几百位基金经理,在上海民生路、浦东嘉里中心,在北京金融街,在深圳荣超经贸中心、新世界中心。很多基金经理我们见了一面、两面、十面、二十面。我们不断拷问他们,也拷问自己:“私募基金行业应该怎样发展才能基业长青?一个能在未来给投资人赚钱的基金经理是什么样?”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用这句话来形容在创新高的路上如履薄冰的基金经理们,可能最合适不过了。王鹏辉说:“所有策略和规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净值上涨,让客户赚钱。”陈光明说:“要有点行业情怀,要和客户站在一起,要关注结果,也要照顾途中的净值给投资者带来的感受。”

  我希望我们不再用年度排名前10、前20来定位一只私募基金;我希望我们不再用规模来衡量一个私募基金公司的价值;我希望我们把短期的看法、注意力、空间让出来,给到长期;我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蓬勃生长,是因为有一些基金经理,有一些从业机构,基于热爱,基于 “卖者尽责”,能够以终为始,去做一些慢的、艰难的,但长久的事。

  选基金,就是选人。净值是生命线,但基金经理才是护城河。

  好买的基金研究团队在私募基金筛选上耕耘了 10 多年,在深度探访私募基金经理的过程中,你会看到私募大佬的成功之路、投资哲学,也会看到他们错过的事、做错的股票、看错的行情,还有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以及不为人知的历程。

  我们的研究团队用了近6个月时间,深度走访了中国近 20 年基金历史上,极具力量和特色的 10 位私募股票型基金经理。他们有些已经是业内知名的标杆,有些是出道不久就已崭露头角的新私募,但都具有一个特质——“靠谱”。何谓“靠谱”呢?又分成两点:信得过,有德;干得了,有才。而且,德在才之先。

  不仅见业绩,更见到他们业绩背后的另一面,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见其长,也识其边界。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期待和这个行业,和读者们,共同分享这些点滴感悟,并期待大家的指正。

  本文节选自《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三):《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书笔记

  前几篇的访谈还是有一些干货的,后面的感觉就水一些。后记里面好买自己的分析框架可以做参考

  关于逆向投资(淡水泉 赵军)

  赵军是公募机构业务出身,服务机构,资金来源相对比较长,底下的投研团队又比较专业,所以风格自然就是偏长期,偏逆向(绝对收益)。我学习到的一点是,逆向并不是完全站在逆风,或者站在市场的对立面,而是在大方向上还是趋势投资,只是在小方向上做逆势。如果把公司的基本面看做K线的话,逆向投资往往是在基本面走出趋势的时候回调加仓。

  逆向投资不是拟公司的基本面,而是逆大众情绪,基本面还是要顺应行业风口和企业基本面的发展趋势。什么时候大众情绪和公司基本面会产生巨大的分歧?我理解,往往是企业基本面情况过去很好,因为某些原因出现了短期的不好的情况,而且这种不好的情况不影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大方向。赵军定义为“灰马股”。

  赵军在做投研分析的时候,我理解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考虑的,对应他自己说的能力、动力、预期。

  在考虑预期的时候,这里他使用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系统——FARM(F:机构投资人;A:卖方分析师;R:监管者和政策决定部门;M: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关注分析师关注人数、分析报告的数量变化、媒体公告的报道的关键词转变、机构投资人的配置程度等,将自己的研究与外部观点不断比较,寻找预期差。这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和使用,核心是要将这些内容动态的展示出来。

  在考虑投资的变量时,赵军提到长期投资的关键在于人。这件事情在新城控股的案例中已经有所体现。除非商业模式好到人的因素几乎不会影响(比如茅台),否则人应该是投资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核心收获:

逆向投资是买在基本面趋势投资的加仓点;除了关注股价波动和基本面波动,需要关注市场情绪的波动,把市场情绪波动用笔头记录下来。

  关于市场趋势的判断(中欧瑞博 吴伟志)

  吴伟志是草根出身,93年入市,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确,访谈里面讲了很多择时和选股方面实操的问题。

  择时的作用?为了保持一个好的投资节奏和心态,因为仓位高低会影响心态,择时带来的盈亏反而没那么重要。

  优秀投资人要“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投资做不好一定要反思自己;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要再犯。

  如何判断牛熊?先看估值,然后看政策的态度,关注市场情绪,最后利用技术分析。

  牛市的形成机制(熊市是反向对称)

第一阶段,估值足够便宜,长期资金和专业投资者入场,赚业绩增长和估值修复的钱第二阶段,赚钱效应引发场外资金入场,进入牛市主升阶段第三阶段,赚钱效应形成正反馈持续强化

  择时理论:市场指数是市场的温度计,决定仓位

  在不同的阶段,区分三种类型的公司进行建仓

  如何认识波动?

  一个适用于机构的投研框架和决策方法(重阳投资 王庆)

  “三四七八”投研分析框架

  决策方法:期望收益率法。根据好、中、差三种情景假设,计算对应的收益率,赋予对应的概率,计算某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并动态调整。

  好公司的标准(高毅资产 邱国鹭)

  好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收入的增速。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成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

  好买基金研究分析框架——4P三性

  4P:看基金的普遍角度

  三性:具体评价角度,如何对每个点打分

  《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读后感(四):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

  淡水泉赵军 赵军更希望的是把投资标的的时间维度放到三年以上进行考量,他要寻找的是三年业绩可以上新台阶、创出新纪录且股价在市场中并未被充分反应的个股。 赵军说:“当你把一件事作为一辈子的事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首先,这代表它特别长,你不用太在意短期的得失,短期的诱惑。” 在嘉实时,我坚定的相信基本面驱动的理念,但是我发现我常常选一些和大多数投资者所选不一样的公司,事后才意识到可能因为我不喜欢凑热闹,我倒是觉得这和性格有关,不喜欢和市场热点趋同。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我们说有信心,并不代表我们能预测指数,只是思考了正确的问题。可能很多人想的是接下来会不会跌?而我们想的是,在这个时点我们有没有足够多的标的在未来三年基本面能上台阶。 当你想长期投资一个企业,时间越长,人的重要性越大。短期内,可能人的重要性发挥不出来。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你如果投资三个月,就不要做基本面研究了。要是投三年,最重要的研究是行业风口。你要是投十年,人的因素就很重要了。 我们更想找这种被市场蒙上了一场错误认知的优质个股,它其实可能是白马,但是被阶段性错杀了,或者是遇到一点挫折,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它还会恢复到白马的行业里面。

  我知道我的能力在哪里,我的能力就是我能在股票市场承担波动,同时我能够选出不断超越市场的股票组合。所以,我们在发产品时,都会清晰的告诉投资者这是一个股票产品,他要承担波动、承担风险,同时也会告诉他,如果给我一个合适的投资期限,比如说三五年的中长期时间,我能够为你提供超越市场的回报。

  私募行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我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卖能力的行业,就是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围绕你的核心能力,一旦不是你的核心能力,你就不能做。公募基金不一定,公募基金可能是个卖一个标准化的基础服务。如果你没有能力还收费,那业绩肯定会低于大家的预期,低于市场上其他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你会被淘汰。如果你收完费后,还能提供在这个同等风险下最好的一个回报,你就能生存下去。所以我对对冲基金的理解就是对能力的收费,它是一个业绩驱动的模式,这使得我们专注在能力圈。

  我还思考的一点是,淡水泉希望的是不断提升能力,这是我们的追求,而不是对规模的追求。规模只是盈利的结果,是整个市场发育的结果。

  有能力是指公司的管理团队已经在所处的行业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但非常多能力不错的公司,管理层缺乏企业家精神,不重视长期发展,小富即安,这种是动力不足的公司。

  想要长期投资,第一,一定要坚持基本面研究。第二,要遵循一个长期的历史力量,这就是估值。第三,用常识来增强信心。情绪永远是暂时的,当一部分人开始热捧某一类资产的时候,切不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

  首先,我们认为投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对投资的热爱、艰辛的付出以及正确的引导,三者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提升个人的投资能力。其次,从长期来看投资业绩会向投资能力回归,个人运气以及市场机会只可能产生短期的影响。

  对我们来说,熊市正是调研的好时机。

  中欧瑞博吴伟志

  最大的财富是身经百错。

  私募短期大赚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而为何有的可以活10年,有的辉煌两三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其实主要的差别就是熊市中的生存能力。

  据我们观察,一般货币放松是牛市的必要条件。牛熊形成的机理,其实跟基本面没有太多关系。

  我们的经验是,过早的把股票卖空了,后期如果市场继续上涨,你的压力会很大,有可能会在高位进场,从而犯错。所以后面的错误往往是前面错误造成的。

  在一个传统行业中选择成长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份额提升,如格力、沃尔玛等。在新经济市场模式下的成长股,比如脸书、阿里巴巴等,这类成长股的投资逻辑主要是看行业蛋糕是否变大。

  准确性肯定要多做研究,但也会错,所以我们对于流动性有要求。市值不大,流动性不好的,即便看好,总的投入仓位也不能太高。观察是否有可能犯错,如果实践证明没有错,才敢压上去。好的牛股也是不断试错试出来的。

  只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犯足够多的错,才能抓住大的投资机会。对巴菲特、索罗斯而言,当一个机会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会扑上去,因为他们已经见过很多次送钱的机会。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会错过投资机会,而第二次机会来临时则可能尝试参与,第三次机会来临时才会扑上去。

  世诚投资陈家琳

  积小胜为大胜,长期投资中累积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不在于打了几个大胜仗,而在于到底回避了几次大的失误。

  资产管理市场很大,投资者是分层的,每一层的用户体量都很大,通常高收益也对应着高波动,但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承受高波动,陈家琳认为世诚只要服务好某一类客户就能长存。

  这种大的仓位做反一两次,就真的完了。择时可以对99次,但只要错一次,很可能就是致命的错误。

  当我们给投资标的打分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实际控制人背后的想法和精神,包括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

  重阳投资王庆

  投资最终还是看结果,一个做投资的人,若敢说自己成功,起码要符合下面两点的其中一点,一个是你已经死了,死前是成功的;第二个是你退出这个行业了,退出之前是成功的。

  股票市场已经存续几百年了,太多背景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即投资人想赚快钱的想法没变。但想赚快钱恰恰是获取长期复合增长的天敌。

  杠铃策略在投资上的运用,不主张中庸之道,而是把全部力量分布于两端:一端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以防范罕见风险的发生;一端是极度的风险偏好,用于积极进攻。

  一个好的投资人必须具备相当的抗压能力,因为释放压力最好的方法是随波逐流。

  投资似乎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但其实水很深。巴菲特在危机和泡沫中的很多投资行为都是透明的,但恰恰在那个时候总是很少有人效仿,反而会被相当数量的人讥笑。

  一个好的投资人,其性格中反人性的因素要多一些。比如巴菲特,我觉得他性格中就有很多反人性的东西。比方说暴跌的时候,他会去买,不买会睡不着觉。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干我们这一行,要反过来说,“机可失,时再来”。

  高毅资产邱国鹭

  私募这个行业,圈子很小,好的渠道就这么几个,好的客户也就这些。所以谁伤害了客户大家都知道。

  好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收入的增速。

  其实很多东西从历史角度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大家想的都要小,影响更多是在心理层面。而心理层面本身就会影响资本支出,影响企业家的信心,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所以,心理层面可以转化为对实体层面的影响,就像疾病一样,对身体带来损伤的有可能来自疾病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对疾病的担忧。

  汉和资本罗晓春

  汉和喜欢用“大概率非对称”来描绘自己长期投资的底色:当判断正确的时候,个股大概率会上涨且涨幅巨大,而当判断错误或者偏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它下跌的概率小且跌幅也有限。

  ”第一个困难是如何选出足够优秀的公司;第二个困难是是否能够拿得住;第三个困难是能否坚持长期。”第二和第三更需要的是投资人的价值观。

  在公司和投资中,专注于解决简单容易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的回报高得多。

  所有悲观的言论似乎都比乐观的言论听起来更加深刻。因为看空的言论权都在分析短期的困难,而乐观的言论只有一条,就是长期来看这些都会过去。事后回头去看,往往都是乐观的态度取胜。

  悲观的理由都很深刻,乐观的理由都很苍白,它只告诉你,一切都会过去。

  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思考,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同样一个事件对于投资标的的影响,短期来看和长期来看可能截然相反。

  很多个的涨跌似乎是很简单的逻辑关系,但是没有经历过市场牛熊,就无法了解这些涨跌的逻辑。

  这行没有100%的正确。我可能是错了,但是我至少知道我是怎么错的,错在哪,想想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办法。

  我们永远不会为了新的渠道,牺牲老渠道的利益;永远不会为了新客户,牺牲老客户的利益。

  短期投资者容易过度关注上市公司这个季度的业绩如何,下个季度的业绩如何。而我们跨过所有这些东西,去思考这个企业到底该值多少钱?与现在相比有没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如果未来有4~5倍的上涨空间,而且兑现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话,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标的。

  丰岭资本金斌

  股市最怕的不是缺少机会,而是怕错了翻不了身。

  投资有什么诀窍吗?有时其实也很简单,避免愚蠢就能做得出色。

  买傻子才会买的股票,让聪明人去互相伤害。

  针对自己看好的股票,最喜欢听别人说的是为什么不看好。知道所有不看好的原因后,经过自己的分析,如果这些因素可以排除,才会买入。如果无法排除,那就不买。

  什么样的基金经理,会让投资者回撤时拿得住呢?一般要问三个问题:他赚钱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上他有优势吗?未来还能赚到钱吗?

  一种盈利模式本身的流行,会充当他自己的掘墓人。

  如果你想赶上每一波大涨,一定会赶上每一波下跌。

  赚钱的时候,人往往很难进步。

  在别的行业里,因为有资本所以你就是老大,你对员工的影响力也就非常大。但是在证券行业里,充分展现出来的是人的价值,资本反而是次要的位置。

  在投资研究行业中,领导对员工的约束力没有那么强,而员工的市场化价格也很容易体现出来并且得到。

  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优秀的员工确实不需要管理。对于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

  时间越短,不确定性就越大。但是,如果方法和框架是正确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正确的概率就越大。

  在公募做基金经理,是不用考虑经营的,只要把投资做好就可以了。以前我只是一个基金经理,而现在变成一个经营者,在投资和经营上怎样分配时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压力很大的行业,如果你做得好,收入自然会高一点。既然你想多赚钱,那你为什么不能多承受一点压力呢?这个是相匹配的。

  犯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你还不去改正它。

  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经常变化,投资框架总是大幅修改,那说明他可能没想好,但如果一成不变也意味着他没有进步。

  在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的时候,信心不足的时候,起码要把筹码往下降一点,也就是仓位降低一点。只有在很有信心的时候,筹码放的比较重一些。

  投资这个行业不是零和一的关系,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靠时间慢慢的去积累的。

  如果你喜欢一个行业,做得好的概率就很大。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行业,哪怕这个行业很好,那也很难做好。而且投资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做好了会做的很好,做不好赔钱也会很快。所以还是要喜欢,不喜欢就不要做。

  投资这一行,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你不会轻易的去相信。但如果这是经过自己苦苦思索,再加上各种经验教训得出来的,你会更容易信任和坚持。有时候,一个好问题,远远强过一个好答案。

  如果有人说我的重仓股有问题,我会觉得很开心。如果有人说我买的股票不行,我卖了就好了。如果天天说我的重仓股好,有什么用呢?我也觉得好才买的。

  兴聚投资王晓明

  一个好的投资者每做十次选择,能做对六七次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成功不在于正确的次数,而在于正确的力度。能带来盈利的只是几项关键的选择,亏损同样如此。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想得深,才拿的稳。

  大多数投资失误都与风险认知不足和对风险管理失当有关,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在衡量风险和挖掘机会上会分配同样多的时间。

  时间是投资的朋友也是敌人,业绩的分歧最终取决于基金经理以多长的时间维度看待市场。如果能以更为长远的眼光对待投资,不计较短期内一城一池的得失,那么将可以更为从容的排兵布阵,并取得长期的胜利。

  实际上很多基金经理犯错误在于错配,用长期的战略买了短期的股票,或者买完以后就不再做决策,关注度降低了。错了的事情就应该立刻纠正,如果选到更好的股票就该把现有的替换掉,如果找不出好股票就不要买。

  如果你是一项交易的买家,你认为卖方知道的比你还多,就不应该购买。如果你是卖方,当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买方愿意买时,你就不应该卖掉。

  当市场上很多投资者使用的价值判断方法越来越相似,那么竞争维度就主要围绕三个层面:看得早、看得深、看得远。

  过于强调回撤或者过于强调绝对回报,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违背投资本质的。

  成立之初,私募基于生存的考虑,必须严格控制回撤,但这背离了我们的投资理念。投资本身是个长期的活,作为一个投资权益类市场的产品,如果为了降低短期波动、控制回撤,不敢提升权益类资产比重,那如何获取高收益?

  生存期过后,兴聚慢慢放宽了对回撤的要求,关注点放到企业自身的投资价值上,对于深入研究的股票下跌是要真的能够去扛,敢于加仓。通过前期的选股来控制回撤,避免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这才是投资的本质。

  买成长股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成长成为一个价值股,但如果只有成长、只有数据,没有现金流支撑、没有利润支撑,那这个成长就是一个伪成长,长期要被证伪。

  所有投资理念最本质的分歧取决于用多长时间段看打算投资的对象,这点非常关键,并不是用很短时间看投资对象的方法就一定是不好的或者无效的,判断有效或无效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循环印证,这个方法今天用是有效的,明天用还是有效的,那就是没有问题的。

  不同的客户群体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零售客户,从2014年创业至今,经历风风雨雨,我们非常清楚他们的期待是什么,2018年兴聚交出一张不怎么亏钱的答卷,他们会很开心。但是,对于保险等长期资金客户来说,他们的要求并不纯粹是这样,他们甚至会担心一个问题:虽然兴聚2018年没怎么亏钱,但2018年的仓位选择是否会让兴聚形成路径依赖?兴聚投研团队是否具有系统化的选股能力?因为长线资金客户更想要的是一个靠自下而上选股获取长期阿尔法的私募管理者。所以哪怕我们在2018年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依然需要向投机构投资者细致汇报,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对投资到底是怎么思考的。

  从更长周期看,仓位选择正确的胜率在50%左右。我在兴聚内部也反复跟同事们灌输这样的想法,哪怕2018年我们在仓位选择上做对了,我们都不能有这样的投资理念。

  科技领域的变化太快、太激烈,要警惕那些长期谋杀资本的科技类公司。

  望正资本王鹏辉

  相比于公募的武术表演,私募更像是签了生死状的自由搏击,要么死要么活,更需建立长期思维,树立底线思维,投资精细化。

  买股票是参与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只要找到好的企业、好的商业模式,就有可能抓住当今社会财富流向。

  投资很容易被人认为是这样的事情:就像开飞机,可能不是时时都要操作,但关键时候的操作决定了飞行的安全。投资也是这样,关键时候的关键操作是胜负的关键,但这来自深度思考的能力。箴言,正是深度思考的一种外化。

  投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很多人失败是因为拘泥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但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做投资最可怕的就是,前段时间业绩好,做对了,而危险就在前面。成功是失败之母,我认为这是比“失败是成功之母”还要精确的一句话。

  泰旸资产刘天君

  投资最难之处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唯有正确认识,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明确的说:“高成长的我会错过。”清醒的人,历久弥坚。

  我会损失掉企业成长初期阶段的涨幅,但长期来看成熟期确定性的涨幅并不少,而且可以避免前期决策错误造成的损失。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坚定的决策往往源于高浓度的认知。

  调研的勤奋度、调研的质量决定了调研获取的信息价值。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唯有保持高浓度的调研,才能真正理解个股的核心价值。

  泰旸资产的股票80只,其中20只核心股和60只备选股,每年股票库更换不超过10只股票,而只有进入核心库的股票,泰旸资产才会有实盘持仓。

  泰旸资产的持仓组合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最好的几只股票会占很大的权重,占比10%的重仓股可能有3~5只,其他的比较分散。对于刘天君来说,他不会买一只股票就只买1%,如果决定买哪只股票,基本会买到三个点以上。

  在个股集中度上,泰旸资产单只股票持仓最高不超过股票部分的15%,适当分散了风险。

  刘天君强调在研究上要少而精,要把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择其优者而从之,比如行业的龙头和主要参与者等,在这些股票上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认知很多人都有,但如果认知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很难在投资决策上反映出来。研究上集中火力,调研上勤奋细致,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基金经理对个股的认知度。

  从表面上看,投资比拼的是智商,是运气,但骨子里比拼的是,谁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策略并坚持下去,直面自己投资上的不全能。

  资本市场,看似遍地黄金,实则处处陷阱。投资最难的是保持一份清醒,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相信市场的“地心引力”:一是绝对估值;二是海外市场公认的长期估值;三是股票的历史表现。

  我过去投资格力电器成功的核心因素是,看到了它有一条持续发展的长坡,是高速的业绩增长,而不是估值上很小的预期差。

  对于一些强逻辑的或者一直估值偏高区域交易的股票,可能会错过。但这种股票如果要重仓的话,只能是用成长的风格去做。如果估值贵了,哪怕基本面长期空间很好,也不应该买或者是不能买太多,否则一个回撤或者阶段性调整,都会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做绝对收益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客户持有公募基金的平均时间大概是半年,私募基金大概是一年。

  我们的目标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做到任何产品、任何点位都能有绝对收益,哪怕绝对收益不高,但至少不能亏钱。

  自己非常理解的公司,去投资它,甚至是去长期投资它,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选股,就是在公司质地、成长性和估值之间选择平衡,特别是对于成长股而言,高成长是决定性的,一旦达不到市场的一致预期,投资者对估值的判断就会发生逆转。只有持续超预期的成长才会带来估值的上移。

  做到长期投资最难,买卖一个股票很容易,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对一个具备长期价值的股票长期坚守,甚至有的时候是非常寂寞的等待,所以很多时候并不能简单的去看股价的表现,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和深度价值。

  后记

  私募这种资产管理机构自带稳定机制:第一,因为出来做私募基金经理的不少曾是公募、保险、券商的资深投资经理,机会成本较大。在私募做不好业绩,等于职业生涯就结束了。第二,私募的竞争格局更加清晰,“公而优则私”,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原来是公募中的投资总监、总经理等行业标志性人物。私募的收费更高一点,相当于投资者为一个高品质的商品付出了更高的价格。

  我们更倾向于把投资作为一生事业的基金经理,因为喜欢和纯粹是更高维度的职业道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