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变富读后感精选
《慢慢变富》是一本由张居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变富》读后感(一):投资的路上,你慢慢走
雪球上一位知名的个人投资者的一本关于价值投资理念的书。
就像很多价值投资的书里说过的一样,价值投资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能否真正的接受并践行这一理念,其实很短的时间就决定了。你接受了,读这类书就会觉得如沐春风,所有的内容都说到心坎里了。而如果你不接受,可能看了再多的书,还是认为这一套不适合中国股市、不适合个人投资者、不能赚大钱、快钱,价投派成了“夹头派”。
尽管如此,作为接受了这一理念的“夹头”之一,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投资同道中人能好好了解、研究这一投资理念和具体的投资系统、方法,在“慢慢变富”的价投之路上一路向前。
《慢慢变富》读后感(二):慢慢富读后感
假期突击读完《慢慢变富》,总的来说,股市表面看起来“温柔”得谁都能够进入,门槛很低,实则像一个人性的角斗场。引用礼记 ·大学的一段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既然有价值投资打算,那么本书确实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程;书中引用了大量代表人物名言,包括巴菲特、查理芒格、多特、费雪、格雷厄姆等,从投资类别上,与技术型、指数型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本书被喷的可能性,或者槽点非常少;其核心理论包括:
1、股票是个人及家庭最值得配置的金融资产;
2、以年为单位,与优秀企业共成长;
3、采用可续的估值方式,甄别优秀企业;
4、耐心持有,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目标;
5、关于人性的修炼,更多是投资心理学;
重点:5个选股指标,财报中ROE,现金流等计算公式;
《慢慢变富》读后感(三):底蕴不够
闲大的书,读起来很轻松,跟他的公众号比较类似,但是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隐隐约约似乎觉得底蕴不够。
那种感觉就是你会觉得他买茅台等是碰到了机会,是那种持续买入腾讯,最终发财的那种人的感觉。他跟唐朝的路数很不一样,唐朝会给你一种扎实、细密的感觉。
闲大和董宝珍有点类似,是经过股市淘汰的幸存者,也正好是一批处于第二等级的大V。他们有吹嘘的资本,但没有吹嘘的实质内容。所以写出来的,主要是思想上的反思和寻根。
这一点在董宝珍表现的特别明显,他去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依托,可以说几乎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在茅台上我们可以说他看的很准,但是后续的表现就不好说了。假设他买的是另外一个股票而不是茅台,然后爆仓赔惨,他还有机会出书吗?
《慢慢变富》这本书名表明要重视复利和长期投资的理念,这两点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早期的一批价值投资的大V们,发家的路径是找到几个潜力股,然后长期持有。那个时候,可能中国市场上对于价值投资不太重视,所以有很好的机会可以进行投资,但是在现在这个资讯信息如此发达的时候,如何再去找到这种潜力股,就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儿。
所以现在我觉得应该有几条路,一条路是如马克斯那样,等待机会,非常有耐心的等待机会,另外一条,是从众选择几个价值股,长时间投资和持有,第三条就是自己去发掘新的潜力股。
但这几条路的难度和风险是不一样的,第一条需要非常耐心的等待,但风险最低,第二条有选择错的风险,第三条难度最大,风险反而是中等。现在大V们由于已经有了非常低的持仓成本,几乎实现了财务自由,也就是说在完成了第二条的基础上做第一条,可以说是非常省力了。
但是这也是这些大V们写的书,总是不对新的价值投资入门人胃口的原因。
《慢慢变富》读后感(四):我给闲大打五分
图书馆借来的书,连续看了三遍,感觉干货满满。也觉得闲大的诚意满满,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敞开胸怀谈投资经验的数籍,文风颇有彼得林奇的感觉。整体风格上很像《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同时又很有我大A的特色。阅读体验不错,可以说从闲大的这本书让我对国内的价投书籍重新有了信心,所以我给闲大五分,强烈推荐给那些希望用投资改变生活的入门人士。就像我,,,
本书分成思想篇,选择篇,估值篇,持有篇和修养篇。其中思想篇主要说明了股市的投资价值,在把钱打到股票账户钱应该有什么样思想准备。选择篇主要是讲如何选股做价值投资,这里有介绍巴菲特的思想四大要素,买股就是开股权,护城河,能力圈和安全边际。当然作者作为价投老司机也有自己的三板斧,五性,九把刀等。估值篇主要是介绍了老巴的估值方法,虽然不是很深入,也算比较好理解。还有就是安全边际的问题。当然作者也在这里坦诚的说了自己的见解。甚至在自选股暴雷(康美)的时候仍然很坦诚地介绍自己的选股标准而不避嫌(这也是需要相当的定力和勇气的)。持有篇主要讲的是持有的心态,尤其是何时卖出的问题。这个是我感觉收获比较大的部分,也化解了我目前的疑虑。作者的建议是高估不卖,不做波段,不止损,除非企业已经变坏了。修养篇主要是作者这几年的文字的集锦。
投资就是修行,在这条路上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一本投资书能让你感到有收获,认识或操作上能稍稍提高一点点,对个人而言应该是非常庆幸的。
这本书让我至少对两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卖出和ROE。尤其是卖出,会卖的才是师傅。
关于卖出书上是这样说的,股价高估的时候我不会卖,除非基本面恶化,即商业模式被颠覆或竞争根基被动摇。我们可以视牛熊市的状况进行金字塔式的仓位调整,原则上不波段操作,坚决避免两种卖出:大跌“吓”得卖出,赚钱后“乐的卖出”
正如任俊杰序中说的,投资就四个字:选对,拿住。
从我个人的目前的认识来看,闲大的这本书非常适合,谢谢闲大。最后以作者书中的《周易》中的卦辞和大家共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慢慢变富》读后感(五):股市长赢之道:精心钻研,慢慢变富
曾经有人问巴菲特:“既然你的投资方法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学习、复制的人不多呢?”对此,巴菲特笑答:“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最近读了雪球大V闲来一坐s话投资的新书《慢慢变富》,先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书中花了一般的篇幅讲述投资理念,比如投资的思想和修养,虽然其中有些内容重复,理念类的内容真的是怎么读都不为过。另外一半讲的是估值和持有相关的内容,涉及的面很广,有财报分析、护城河、安全边界,价值投资里的每一个思想都有涉及,但每一种都浅尝辄止,读完并不尽兴。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目前读了2遍,不知道该怎么写书评,先把我整理的选择篇和估值篇的笔记贴出来,以后有感触了再慢慢添加。
1、有关能力圈
能力圈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能看懂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并决定了其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所谓的能力圈问题,它并不是说研究原子弹的就只投资原子弹,研究鸡蛋的就只投资鸡蛋,实际上我们要先搞明白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它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应如何保持下去。
先说说差的能力圈。巴菲特曾经提到的差的商业模式有:“资本密集且产品无重大差异”“产品过剩且产品仅为一般化产品”“供应过剩再加上不加管制的价格厮杀”“维持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连投资大师都搞不定的商业模式,我们更得避而远之了。
再来说说巴菲特欣赏的商业模式:市场经济特许经营权。拥有市场经济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根本特征:(1)产品或服务被人需要。(2)产品或服务不可替代(有时是心理层面的)。(3)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自由(企业拥有定价权,不受政府管制)。(4)能容忍无能的管理层。(5)能有效抵御通胀。
2、有关护城河
巴菲特说:“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宽大的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鳄鱼……”
美国的帕特·多尔西(Pat Dorsey)在其投资著作《巴菲特的护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一书中,也分析了护城河的主要模式,即无形资产(如一个能带来定价权的品牌、一个限制竞争的法定许可,或者拥有多样化专利和悠久创新历史的企业)、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均可以构建起一家企业的护城河。
3、有关安全边际
巴菲特在2007年股东大会上说:“尽管我们希望花4角钱,买1元钱的东西,但是真碰上好生意,我们愿意出接近1元钱的价格买下来。”真正的安全边际,是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
根据作者的经验,在安全边际的把握上可以有10%~20%的“容错空间”。如果坚持以年为时间单位持有,我们预测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在买入时哪怕“容错”20%,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去衡量,也未必不是一项划算的投资。
4、选股的第一思维
巴菲特说,宁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的股票,也不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企业的股票,并且他说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作为个人投资者,“第一思维”还是要放在选好企业上,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价格。甚至我们只让那些优秀企业的股票进入自己的股票池,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具有最好商业模式的、最赚钱的公司的股票。
5、选股的“九把快刀”
书中提到了筛选股票的9个方面,每一点都值得深入研究。作者只给出了大概的轮廓,深入的内容还需要自己多做功课。
我是尾巴
最近读了基本股票投资的书,越读越感觉股票投资是门大学问,需要深研的地方太多了。学无止境,慢慢来吧。
《慢慢变富》读后感(六):客观读《变富》
闲大是我很尊敬的前辈,他的文字在我做投资的早期让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得以落地,省了我很多力气。
去年,我取消了对闲大的关注,因为我觉得他发言有点太多,含金量却不够高(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但我仍会不时搜索“闲来一坐话投资”,看看他最近有什么新动向,就像去老朋友家串门一样。看到闲大出书的消息,我第一时间买了一本,没想到自己竟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
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
1、封面有点俗,考虑到这本书是俗气的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倒也正常。
2、我买的是有作者签字的,买来后仔细看了一下,确实是手签,赞一个!
3、P72,作者坦诚在写作《十条军规》“当时对巴菲特思想的理解有些狭隘”,再赞一个!
书中有些文字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些则看似存在问题,现列举如下:
一、共鸣
1、许多投资者宁可选择一种低收益率资产也不愿意选择普通股,这表明,这些投资者天性保守,对普通股内在的损失风险过分关注。
2、股票之所以从长期来讲能够战胜其他金融资产,其核心秘密就是企业可以利用盈余再投资。
3、实现家庭财务健康,即年可投资金融资产的投资收入大于自己的年固定收入。
4、短期市场常常是无效的。就长期来讲,市场其实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有效性。
5、“我们偏向于把大量的钱投在我们不用另做决策的地方。”(不用纠结于卖出。)
6、只要这个负面清单上有的标的,我们就坚决规避它,任凭它有再惹眼的表现,也不去碰它,这是投资必须遵守的一条纪律。
7、医院、物流公司都有一定的重资产属性。
8、这些“科技类”巨头是平台型公司里的“基础平台”,在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中,它们扮演着近乎“基础设施”的角色。
9、股利再投资是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10、投资者要假装自己是董事长去读财务报表。
11、这些数据的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从定量回到定性,一家企业优秀的商业模式便在我们的头脑中显现出来。
12、净利润含金量,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一般来讲,这个比值比较理想的是大于100%,达到70%左右属于比较健康。
在自由现金流的计算上,我们可以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想加,即可得到一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13、复方阿胶浆主动退出医保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谋求定价权。
14、在判断市场整体是牛是熊、是高估是低估方面,市盈率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15、所谓风险控制,实际上在没有买入之前就已经完成。
16、新的标的比持有标的便宜一半时,他(邓普顿)就进行换股。
17、无论自己采取哪种策略,均应该做到理论上的自觉,即原则上的坚守,行动上的义无反顾。
18、知识上做加法,标的上做减法。
19、至于市场上常有人看着股市走势猜测牛熊,甚至红着脸去激辩,我们要清楚人家是靠这个“混饭吃”的。
20、一旦你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赚钱方式,还非要在意别人赚钱比你快,这在我看来就是疯了。
21、牛市的卖出只有一次,而且资金一旦离场,就至少做好一两年之内不再回到市场的准备。
22、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
23、你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敢于业绩落后的勇气,而甘于一时落后也是一种能力!
24、我们价值投资者是用理性的缰绳,牵住自己感性的野马,不让自己被“稀里糊涂的爱”冲昏头脑。
25、我承诺(女儿)赔了钱算我的,赚了钱是她的。
二、问题
1、P93:医药和食品饮料公司的占比接近50%。
太牵强!
2、P119:投资一定要敢于重配行业龙头,而不能退而求其次,因为它们的投资回报率存在巨大差异!
例子中举的15年前的茅台、格力当时可不是行业龙头!
3、P126:伯克希尔公司只有过一次少得可怜的分红。
伯克希尔哪一年分过红?
4、P165:将《股市真规则》的英文名写错:The Five Stock Investing Rules for Successful
5、P186:透支一年买入法:要知道,我们对于一家公司几年之后的成长确实难以把握,但是对于它一年的增长,因为有季报、半年报的参考,加之企业增长的惯性,还是相对容易判断的。
这一条实在是误人子弟。
6、P199: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安全边际的把握上可以有10%-20%的“容错空间”。……仍以贵州茅台为例,今天回过头看,当时140元、160元买入,与后来200多元买入有多大区别吗?
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也能看出作者并没有理解格雷厄姆说的话。
7、P203:若是10年(1.58倍)就有些平庸了。
10年年化收益率10%也叫“平庸”?
8、P218:(巴菲特)40美元买入可口可乐,跌到20美元见底。
这事情好像并不存在!伯克希尔买入可口可乐后,当年就已经有浮盈!
《慢慢变富》读后感(七):评《慢慢变富》
一个人的幸福并非取决于他在物质上的丰盛,或是拥有权力时的盛气凌人,而是取决于他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很多人在投资上的失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一心只想着赚钱,而忽略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当账面上有所浮盈,便匆匆卖掉,美其名曰止盈。当账面上浮亏过多,又忧心忡忡,怨天尤人,赶紧止损了事。
若没有智慧作为根基,何来的定气和定力在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中有所收获呢?
古雅典哲学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在本书出版之前,本书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在网上受到非常多的争议,原因在于他所看好的康美药业暴雷,网上不乏讽刺挖苦之言。
而这些挖苦闲大的人,很有可能在一开始还是他的追随者,跟着买了康美药业,在康美暴雷之后,便通过挖苦来泄愤。
恰巧,我的一个朋友也因为看了闲大的文章而买了康美药业,随后连续跌停,让他痛苦不堪。更让人郁闷的是,闲大看好的股票有很多,除了康美还有茅台、阿胶、格力等企业,而他却“只”选中其中暴雷的这一支。
相信跟他有同样经历的不在少数。
闲大本人虽然持有的股票其中一支暴雷了,但他的组合从公开到现在,整体仍获得了超过30%的复合收益。
这能怪谁呢?
跟着闲大买股票的人,很多并没有真正学习闲大的投资智慧,而是选择偷懒,照搬他所投资的股票。然而,没有智慧支撑,即便是照搬,也不能搬的彻底,而是选择投资组合中的一二,甚至只搬其一。
在所选择的股票暴跌之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推荐股票的人,并且忽略掉这个人背后的智慧和美德,以及他获得长期成功的根基。
何其叹也。
若是一个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后得到不好的结果,是不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呢?
巴菲特在投资的过程中,亦不乏错误的投资决策,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嘲讽自己的投资错误。但即便有这些投资失利,巴菲特仍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超过20%的复合收益。
为什么巴菲特做出了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仍成为了投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呢?
其中的根本在于他的投资智慧,以及对这些投资智慧的坚守。
所以,想要从投资中获利,最好不要照搬别人的投资组合,即便是现在跟着巴菲特买了可口可乐,也成不了他那样的投资大师。
相反,我们应透过大师们的投资组合,了解其背后的投资智慧,并以这些投资智慧为基础,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
闲大一直是一个慷慨的分享者,本书虽然语言啰嗦,但不乏智慧的光芒。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二是要创建自己的“诺亚方舟”,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首先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一心只想着赚钱,而是透过利益,了解市场运行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建立什么样的投资原则从市场中获利。
要学到有效的知识,需要我们向真正投资大师学习,而不是在网上听某一个无名小辈夸夸其谈。闲大在书中便谈到自己在投资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8年看到彼得·林奇的书,才在市场上有所斩获,在阅读了费雪以及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著作更使自己的投资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查理芒格说:忽略掉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而一意孤行,是愚蠢的。
牛顿说:我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系统,我们不仅可以向闲大学习,还可以像闲大一样,向那些有长期公开记录证明,当之无愧的投资大师学习。
其实,要理解闲大的投资系统,也需要很多知识作为根基才行,鹦鹉学舌,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闲大在书中说,要集中投资优秀的企业,并且长期持有它们。
但是,如果你并不懂商业,连看财报的能力都没,拍拍脑袋,就跟着贾跃亭一起为梦想窒息,长期投资了乐视这一家企业,最终的结果怕是不仅不能赚到钱,还会血本无归吧。
闲大在书中的第二个核心观点: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投资的一家企业价格已经上涨很多了,还不卖掉呢?
投资获利的根本来源有两种:1,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2,从投资的资产中获利。
如果是通过投资的资产获利,仅仅因为价格上涨就把它卖掉,岂不是错过了它未来的收益以及成长了?
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具有两个特征:1,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2,盈利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盈利的稳定性,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一般说来,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企业,他们所在的行业非常稳定,不会被轻易颠覆;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具备领先的竞争地位,不会让恶性竞争侵蚀自己的利润。在市场上真正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企业少之又少,卖掉他们很难通过同样的价格买回来,而通过长期持有它们,就可以获得相当不菲的收益。
把投资当生意一样看待,是一种投资智慧。
选择投资伟大的企业,风雨共济;是一种更深彻的投资智慧。
《慢慢变富》便是这种智慧的布道者,书中一些观点不断重复,甚至不惜让自己显得啰嗦;只能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因为真正顿悟到这种投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
《慢慢变富》读后感(八):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我爷爷巴菲特的语录
人不学,不知义。不论做什么职业,人都一定要不断学习。在股市也同样如此。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机会咱们在讨论。今天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个。我在股市十年以来,读了很多书,比如《日本蜡烛图技术》、《期货技术分析》、《股市晴雨表》、《道氏理论》、《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海龟交易法则》等等等等,最近在读的是《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反脆弱》,这三本书非常精彩,不过大家不一定能读进去,包括前面说的,都是印象里不错的书,推荐大家都可以看看。最近买书的时候,还买了一本凑单的书,名字叫《慢慢变富》。很久没读过这么差的书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网络大V,讲价值投资,我目前还没读完,但是已经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了。有这么几个体会。一是没啥思想性。目前的已经读了的半本,都是作者在复述别人的理论,什么巴菲特啊格雷厄姆啊。我要是这本书的作者,我都没脸再著作人上面就写自己,起码应该在后面署上他们几个的名字。而且引用的文献也贼搞笑,一本《奥马哈之雾》就被引用过N次,我都怀疑作者阅读量是不是太有限了!其实如果一直引用同一本书,我觉着你就索性别写出处了,要不多丢人啊。而且一位叫做任俊杰的作品被集中引用,我甚至怀疑,作者是怕任俊杰看到这本书没标出这些引用的出处而被人骂,而反正也不会有更多人读,所以就把咱们任兄的作品标一下,以示尊重(抱拳)!随便翻开一页,无处不见巴菲特说,巴菲特的意思是,巴菲特怎么怎么滴,颇有读论语的子曰的感觉。
二是文笔极差。要说我比这本书的作者的文学素养强十倍,那是有点不谦虚了,但是强个五六倍,我估计绰绰有余吧。我要是有这文笔,真是不好意思让别人看我自己的文字。有人可能说了,人家是炒股的书,不是文学作品。没错,但是写书最终也是以文学方式呈现的吧,既然用书本的这种形式,就需要有这种形式所要求的门槛。真的文字太枯燥了。没意思!三是喜欢吹牛。这本书一半内容是引用别人,一半是自己吹牛,比如我买了什么股票,多久赚了多少钱,然后你们也要这样,巴拉巴拉。再比如,我几年前就看好什么,果然后面这样了,巴拉巴拉。思想性差、文笔差与喜欢吹牛的叠加,特别像在吃烧烤的时候旁边一个光胖子的哥们在吹他的上亿的大项目,不真实的令人生厌。此外,关于价值投资,作者认为一定要长期持有或者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题目,《如果二十年前我就持有某某股票,那现在是多少多少钱》。我觉着如果在股市里你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还勉强可以。如果是准备持有几十年,上百年,那我觉着就是价值投资的走火入魔:你到股市里究竟是干嘛来了?是赚钱还是给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恕我直言,股票账户中数字如果没有变现就没有丝毫意义。还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不多说了。说不完。当然,书中还是有点可以学习的内容,虽然内容也不多。我建议,朋友们无论如何,不要读这本书。
《慢慢变富》读后感(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个人观点:看一位久经沙场投资者的实盘操作,远比直接读各大投资家的理念有用。作为一个天然呆且被深套多年的超级小散,我表示在充满铜臭味儿的股市里一样能学到不少人生哲学,挺有趣味。
换一个最近流行的词汇来解释“价值投资”,其实就是“长期主义”,时间是优秀者的朋友,是平庸者的敌人。选股,最关键的还是要练就成一双能“计算出”优秀企业的火眼金睛,之后就看自己的性情和定力了。
曾经跟人有过关于“面包”与“爱情”孰轻孰重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认知这回事儿很大程度上得让人生经历去刷新,总之我年龄越大越相信面包比爱情靠谱,得多,哈哈。
摘抄: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来看,股票资产不仅是西方国家,也是中国个人里家庭最值得配置的金融资产。
投资者一定要经常做数据回溯,因为数据会说话,有时它对我们的“教育”作用,可能比读几本投资书还重要。
从现在来看,中国股市也同美国等成熟市场一样,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散户化的过程。
投资不仅要有合适的知识框架体系,还要有合适的性情。
八不投:
强周期的不投
重资产的企业原则上不投
单纯炒作概念的不投
处在强风口的不投
“在天上讲重组动人故事”的不投
不在行业内“相对胜出”的不投
处在快速易变行业的不投
看不懂的不投
拥有市场经济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根本特征:
产品或服务被人需要
产品或服务不可替代
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自由
能容忍无能的管理层
能有效抵御通胀
中国A股市场过去的牛股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食品饮料3个行业。
中国股市这些年走出的很多大牛股、长牛股,都在天天被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而告之。
看财报的四大招:
ROE(净资产收益率)是选择长牛股的金标准
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看毛利率、净利率(跟同行比)
看自由现金流
华尔街没有什么新鲜事,中国股市也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是相通的,人性永不变。
市盈率是一种市场普遍预期的直白表达。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净利润×市盈率。
远离盘面,忘记账户,这是长期投资者的必修课之一。耐心,是你利用80%的难熬时光,等待20%的收获时间。
10条军规:
1.不要用宏观经济去指导自己的投资
2.不要天天研究大盘(研究企业研究个股)
3.不要盲目相信媒体
4.不要朝三暮四
5.不要怕大跌
6.不要小盈即满
7.不要追逐热点
8.不要预测涨跌
9.不要想暴富
10.不要盲目相信权威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最后,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钱钟书)
作者长期持有的股票:贵州茅台 格力电器 复星医药 云南白药 东阿阿胶 康美药业 爱尔眼科
《慢慢变富》读后感(十):谈慢与变富
从雪球上看到这本书名,就莫名想读,或许也符合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吧。不可置否,书名是出自别人问巴菲特为何你的投资理念如此简单,大家却不能做得和你一样时那句最经典的答复:“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慢是道行,富是法术。基于此书,我想从“为何慢”“如何富”两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总结。
第一,为何慢?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短期内摸清“市场先生”的脾气,它有时候很狂躁,有时候很低落。但长期来说,“市场先生”却依旧是一个正直的裁定者,它最终还是会将桂冠戴在成长性最好,利润最丰厚的公司头上。虽然有时候我们能够在市场先生的狂躁下获利颇丰,却最终逃不离它那最正直的裁判。 回溯历史,股票资产的收益率依旧傲视群雄。但我们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本金少怎么去博过漫长等待?收益率低或者亏损如何熬过内心不安?面对第一点,我想说本金少不代表放弃漫长之路,而是确认理念的同时攒够本金;对于第二个问题,一方面不要以固定目标收益作为参照基准,而应该与上证指数对比,要知道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经历过4次腰斩。
第二,如何富? 如何富?这是一道选择题,所以先要排除会变穷的选项。即强周期的、炒作的、不懂的、风口上的、易变的(科技股)首先不投。那该选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长寿性(具有经济特许权)、稳定性(弱周期,如日常消费,医疗)、盈利性(高ROE)、成长性(强大护城河)、有德性(强大管理层)。而在此范围之内也又有成长股和价值股之分,最显著的特征是价值股一般都市值大,丰富的自由现金流、行业龙头(知名品牌)、优厚分红(不分红也不代表不好,也可将利润用于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方)、市盈率相对较低(但不绝对,行业不同定位不同)。 除了宏观定位以外,就需要微观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其保持在15%以上是选择长期投资的金标准。
2、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即收入领先的企业通常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3、毛利率和净利率:有薄利多销(格力电器2017毛利率32.86,净利率15.18)和厚利少销(贵州茅台的高毛利率)两种,不同行业虽是不同,但是其毛利率和净利率的走势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4、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能够间接反映出企业的利润水平。(但也同时受企业的生命周期影响)
5、市销率:多数情况无多大用处。
6、市净率(市值/所有者权益):对金融类公司比较实用(低于1往往有问题),很多公司是靠无形资产创造价值,并没有提现在净资产中。
7、市盈率:PEG(市盈率/盈利增长率)是彼得林奇提出来的,认为小于1就有投资价值。(但是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是没法判断的,是不能一直保持的,若是突然变低将会如何呢?)
关于其失效:强周期不适合、困境反转中的企业失灵;而且行业属性不同,往往市盈率不同(例如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很高,导致其利润相对较低)。
关于其错配:优秀企业正处于扩张时期、被成熟(认为其行业太传统没有发展空间)、市场情绪
8、重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时间周期(永续经营)、自由现金流(优秀商业模式)、折现率(即国债利息+风险溢价。对于稳定性、确定性高的企业,其风险溢价或者折现率是低的)、管理层
何时卖出?→买错;公司基本面发生改变;找到更好的标的;估计过于疯狂。军规→不用宏观经济指导自己;不天天研究大盘;不盲目相信媒体;不要怕大跌;不小盈则满;不追逐热点;不判断涨跌;不要想暴富;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消费行业和医疗行业是大牛股的主要阵地。在大健康中寻找机会: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相对于发达国家明显偏少;进入老龄化社会;弱周期;
定价权:处方药是要通过政府招标平台实现医保控费,医疗改革等,需要将药费降低合理位置。在这种降价的趋势下,企业的品牌优势,研发优势就显得极其重要。知名品牌: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研发投入小;独特疗效;受外来冲击小;研发驱动:相对于国外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的15%以上,中国的医药企业就稍显不足,连研发一哥恒瑞医药也只占比12.71%。重复消费:许多人需要天天服药,依赖服药,终生服药。连锁服务:拥有专科特色,连锁式服务集团细分龙头:找到行业的细分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