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精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是一本由俞敏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一):中国合伙人
1、俞敏一开始托福GRE培训创业成功,培训专业能力、执着(教育局、公安局、学校,经常都是死磕硬蹲办事情)、商业嗅觉、愿意分享、运气不错,被绑匪麻翻了,还捡了条命。
2、愿意分享,开放,找了自己同学合伙,比较利他主义,爱这份事业,按他的描述,徐小平,王强人不咋样。
3、企业化之后,竟然少走弯路,管理很快现代化,战略布局也有前瞻性。
4、不过没怎么看出来啥时候走在了崩溃边缘,或许轻描淡写,读者体会不到吧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二):降低成本的方法
律师费 > 在海外,我们雇用的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国际上市公司律师事务所。虽然这花费很高,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规范,你就永远是一个落后的公司,永远是一个“土霸王”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低成本做人做事 一个坦诚的,让人不需要防范的人,他获得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成本是最低的。 选择 因此,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把那些琐碎的事情想办法排除掉。【做最重要的事情】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三):就像一个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就像是一个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本书的目录就像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作者依次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回答得很全面,就像是一位老师在分析事物的利弊。特别有缺的是,整体写作的语言风格,就像是俞老师用他那种独有的不紧不慢的语气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虽然是阅读,但总感觉实在听课。 本书是以新东方的发展为主线展开的,对新东方内部以及外部遇到的问题都做做了详尽的解释。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四):守住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用产业化的思路做教育,借助资本力量推动教育发展,新东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新东方不可复制,经历了数次崩溃与发展危机,俞敏洪将新东方的再次崛起归功于教育本质的回归,正像书中所说,事情的本质做对了,那么好的结果自然会来。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理解俞敏洪对资本与教育关系的思索,教育需要深耕,而资本只想急功近利,资本的介入可能会破坏教育的初心与本质。一批批教育机构企图借助资本之势崛起,但也前仆后继地死在了沙滩上,本质还是将逐利摆在了教育的前面,让教育做了资本的奴隶。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五):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短评
回顾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从90年北大离职创办培训班,9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到引入原始合伙人,到纽交所成功上市。一群满腹情怀的文科生在一步步摸索中,将新东方一慢慢展壮大。中间碰到各种问题,包括管理层长达数年的争吵,包括与美国ETS的谈判(没有《中国合伙人》里演的那么夸张,但是可以预想到书中没有全写出来真相会更加精彩),老俞中途离开领导岗位,再到后来引入外部资本老虎基金,倒逼内部管理改革,一步步走上管理现代化。语言平实、诚恳,但是文笔一般,中间的一些例子,比如大厨效应,浅显易懂却又引人思考;新东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介绍的浅尝辄止,但也算讲的实实在在,对没有创业经验又准备合伙创业的朋友有一定帮助。开卷有益,如果非要打分的话,我打75分吧(我打分一向偏低)。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六):一个真诚的企业发展故事
真的是一本很真诚、又有逻辑线的书。大致的讲述了一个公司从创业到做大做强会遇到的哪些事。
刚开始,靠产品和营销让自己活下来。慢慢就会设计到合伙人、家族帮忙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实质是要建立管理制度。等再做大,就会需要处理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总部的权利与官僚的平衡
当然还讲到了去美国上市,用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思考清楚,业务长期发展的核心,一个企业发展的迭代中,副业的准则。要么是上下供应链,要么是有共同的资源如客户群体。
感触比较大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必定是要不断引入专业人才。所以作为内部员工,如果自身成长速度远低于企业速度,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七):别把“想过”,当成“做过”
别把“想过”,当成“做过”
有人问经常出差的儿子,你是否孝顺你的父母?他的回答,那当然了,我对父母可孝顺了。
但是,如果问你最近都为你的父母做过什么具体的事情。
那大部分是答不出来的。
孝敬在某些人心里肯定是“想过”,实际上“做过”可能还是比较少。
在工作中,创业中,许多人把“想过”当成“做过”。想一想,说一说,就好像把事情做过一遍了。
“想过”和“做过”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是:你是否曾经走过崩溃的边缘?
人生,是“做过”的结果,而不是仅仅“想过”而已。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八):新东方的风风雨雨
大学时熬夜看俞敏洪的演讲视频,激动不已,深夜失眠。觉得俞离自己太远,后来毕业来到北京新东方,俞作为做大老板,给我们做过好几次演讲,整体感觉适合实诚的老板。 俞敏洪和其他几个早期合伙人都是北大毕业,深受自由主义的熏陶,所以新东方企业文化也相对自由,自己在新东方近三年的感受是,新东方很少干涉老师自由,除了希望老师做好续班工作,其他很少干涉,企业文化这一点挺好,当然缺点也有,教研培训不够规范,有些或许自由了。 俞创业的起点相对较高,自身专家级的英语培训能力,北大老师光环,有可以拉入伙的北大同学王强,徐小平等资源,让新东方愈来愈红。新东方出了很多创业成功的人,俞前身是北大老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后来敢于出来单干,可见有极大的勇气,一步步从土鳖走向人生导师,确实不容易。自己作为在北京新东方干了快三年的人,也决定了离职,去追求自己的创业梦,财富梦。自己拥有的就两点,健康的身体和足够的时间,为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奋斗,加油!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九):诚恳到近乎坦白的俞老大
作为七年新东方学生不得不看这书,当年新东方的老师简直就是天皇巨星一般(当然后面确实水的不行,阿猫阿狗都能去新东方当老师)。
这一次俞敏洪不罐鸡汤,不整励志,诚恳到近乎坦白的地步,老老实实讲述了新东方这些年发展的经历,披露了很多内幕,读起来非常快意。
当年心中神一样的三驾马车,其实挺普通,为了利益也算是够斤斤计较,整天撕逼差点把新东方搞垮。后面新东方没完蛋主要因为徐小平王强这帮外行通通退出管理层。
书中讲从初创到上市这一段,内容有趣有料,故事比较多。后半部分是上市后的事,基本上和其他商业公司一样,无非就是什么赚钱搞什么,写的比较无聊。
后期新东方一直比较保守也比较求稳,应该说目前还是中国教育届最靠谱的机构。但是,经历过过去的老新东方时代的学生,再看看现在泯然众人矣,什么培训领域都做的新东方。
不免追忆当年新东方那批星味十足的老师和他们的段子,以及那一丝丝情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十):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用了几天看完俞敏洪老师的书,可以说受益匪浅。俞老师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在个人身上我要不断的学习,去努力进取。实现个人价值,在学习方面要实现全面化,学习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学习自己所不会的东西。
俞老师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点是,一:人要不断的进步,要不断的改变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怕吃苦。二:多同志同道合优秀的人打交道。三:遇事要果断,认准的事情要死磕到底。四:做人要诚信、坦诚、信任只有保持这样做人的观点,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五:在产品上要精,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好的结果自然会来,不可投机取巧 六: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注意对周围人的影响还有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
人要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如果停止进步那就是如同一个湖,不如大海的波澜壮阔。人活一生,就是要活的精彩。让我们以梦为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