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岭》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秦岭》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2-24 04:5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岭》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大秦岭》是一部由康健宁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岭》精选点评:

  ●跑题,讲的是西安文化历史吧。跟秦岭有几毛钱关系啊,两分是给主题曲的。

  ●国内的纪录片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

  ●让我喜欢上了秦岭

  ●歌好听

  ●浙江贡献的纪录片《南宋》画面精美。湖北捧出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气势与配乐雄浑。这一部则兼得二者之长。这配乐实在是棒的要命,秦岭本身的帝王气象,历史与文化的雄浑,都让这部片子不得不被赞扬。

  ●好,排除了我想象的神奇的秦岭,要再看几遍

  ●出差去了一趟秦岭,大巴山,在蜀道上奔驰往返,再看这个片子挺有感触的,片头曲是上上,片子本身是上,主旋律是主旋律了一些,然而为了生态给出的代价,这个片子真的是非常“非主旋律”的给予了记载(如果看了这个片子,一定知道终南北麓的别墅不能买的啦)

  ●跟我所有看过的中国纪录片一样

  ●不错。PS:看得出来片头很用心我还以为谁做了梦回唐朝呢!

  ●很不错的纪录片~尤其是朱鹮和滚滚这两集wwwwwwwww

  《大秦岭》观后感(一):很好看,但难称经典

  关于秦岭本身风光和历史的内容太少,尤其是风光。

  缺乏一些全景式的镜头,让人震撼的镜头也不太多。

  近一半内容是关于典型人物(如熊猫研究人员)和典型动物(如朱鹮和熊猫)。不愧是出自宣传部之手,推销的色彩多了些。

  所以,比起《话说长江》、《黄河》之类的还是要差些。

  《大秦岭》观后感(二):导演,还能拍得再垃圾一点么

  抱着对秦岭的深入了解寻找到这么一部纪录片,非常遗憾失望悲痛的是,拍得真垃圾,没见过这么垃圾的自然纪录片。

  整个空洞无物,整个秦岭,就拍了朱鹮和熊猫两个动物,穿插那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遗迹,跟秦岭沾一点毛关系,都在扯。你是讲历史旧事还是讲秦岭?能不能像样地拍一番秦岭,好歹一千六百公里绵延山脉,相当于阴山和南岭加起来的全长。还有,音乐垃圾得不行,能不能找些专业音乐人啊。整个片子质量不及bbc十分之一的片段,讲述的台词还能更播音员一些啊。还连拍了8集,真的无语吐槽了。。。

  《大秦岭》观后感(三):本片OP歌词出处

  1.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 望终南山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3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4.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杜甫

  闻道王乔舄,名因太史传。如何碧鸡使,把诏紫微天。

  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5. 雨夜赠元十八

  白居易

  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

  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莫言非故旧,相识已三年。

  6.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岑 参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

  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

  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

  8.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一作:本)为圣明除弊事,肯(一作: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9.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一题作越中送人归秦中)

  孟浩然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 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

  《大秦岭》观后感(四):《导演说》

  总撰稿:康健宁

  第一集

  【开篇】音乐歌词

  终南阴岭秀【唐 祖咏】

  碧嶂插遥天【唐 李世民】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唐 李白】

  秦岭愁回马 【唐 杜甫】

  心事两悠然 【唐 白居易】

  行到水穷处【唐 王维】

  月出孤舟寒【唐 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唐 韩愈】

  试登秦岭望秦川【唐 孟浩然】

  【出字幕】

  大秦岭

  第一集 宏基伟业

  【人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闯 研究员

  不去秦岭,你听说,去了秦岭,你感受。你经历秦岭,你就是神秘。

  【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 帕斯奎尔

  在考察秦岭地质公园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了大陆的碰撞,山脉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演变,这拓宽了全世界所以地质学家的视野。

  【人物】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 詹姆斯·李普

  秦岭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长江和黄河的健康情况,因为秦岭是这两大水系重要的水源地。

  【人物】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岭不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甚至于文化美的魅力更勾引我们的魂魄。

  【解说词】

  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

  他们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中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指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人物】复旦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邹逸麟 教授

  秦岭这个名称,早期从先秦开始的著作里头,《山海经》《禹贡》里头,譬如说还有《诗经》里头不叫秦岭,当时都叫南山或者叫终南山。

  【人物】复旦大学 葛剑雄 教授

  你看《禹贡》一般我们认为都是两千多年前,一般的说法,最迟就是战国末期,就已经有这个名称,实际上这些名称形成的时间,比这个还早。

  【解说词】

  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而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截止到上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到了。

  【人物】北京大学 地球与空间学院 秦其明 教授

  而且在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说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暧温带的一个分界线。

  【人物】陕西师范大学 刘胤汉 教授

  19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搞这个中国的自然区划。

  【解说词】

  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化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作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这条不同反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

  【人物】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曹明明 教授

  事实上,这种分界线的作用都是自然方面的,可是它对于后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乃至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深刻的影响。

  【人物】中国工程院 王浩 院士

  比如咱们老话说的什么,南稻北麦,南船北马。都是指的以秦岭分界的南北差异。

  【字幕】大秦岭(9分16秒)

  【解说词】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寒流过后,白雪皑皑覆盖了大江南北冬霜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人物】中国科学院 张国伟 院士

  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中轴,是我们国家长期这块大陆形成, 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发源和我们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占据突出位置的一道巨大的山脉。

  【解说词】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令人崇拜。而还是这同一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而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了。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之为秦人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帷幕。

  【人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焦南峰 研究员

  截至目前对于早期文化的认识,认为最早的秦人应该是和商人同源。或者是大致是祖源比较接近。

  【人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田人隆 研究员

  秦国的历史如果要从姓氏来说,大概可以从非子开始,这个非子当时是秦人的一个首领,那么,从我们现在史料上来看,他当时是给周天子养马的。

  【解说词】

  周孝王时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孙,非子牧马有功,经历二三百年失姓亡国屈辱的秦人。终于恢复了被剥夺的嬴姓。跻身西周贵族行列。公元前763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摧枯拉朽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一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做出一个大胆举措,他要把秦人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其中背后的意图是迈出了挺进关中觊觎中原的关键性一步。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的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物】上海大学历史系 朱子彦 教授

  秦国这个时候正式建都, 这个国都叫雍,就是雍正皇帝的雍。现在就是陕西省的凤翔,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就是说秦人建都雍以后,他把这里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人物】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周天游 会长

  在古代来说,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那么,在秦汉历史当中,关中这块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例。

  【解说词】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把富饶的关中平原揽于怀抱,而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又有效地阻隔了来自东南方向的刀兵威胁。

  如果是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了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

  【人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仑 教授

  关中平原应该说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

  【人物】复旦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张晓虹 教授

  《禹贡》对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很高,讲到关中地区雍州土壤的时候,它的评价是上上,也就是说它把土壤分成九等,上上应该是最高的一等。第一等,所以,秦人所占据的关中平原,有发展农业非常良好的条件。

  【解说词】

  秦文公进入关中平原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

  公元前647年,秦国邻国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人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焦南峰 研究员

  在墓葬中发现了比较多的粮食遗存,像凤翔的西安郊区的秦墓,在秦墓的发掘中,我们都发现有粮食的储存。比如在陶仓里面,在陶罐里面都有粮食。

  【字幕】大秦岭(17分14秒)

  【解说词】

  其实,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人物】中国作曲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

  我就非常感慨我生存的这块土地,应该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一块土地。不然,蓝田猿人不会选择公王岭,灞河边,半坡母系氏族社会,也不会选择浐河边。起码那时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这里是最适宜人类生存,他们才在这里生存。你想想,这块土地多好啊。

  【解说词】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

  公元前451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三百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他们势必要与秦国瓜分天下,利益的冲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激烈。为了强大自己,战胜对手。卫国利用李悝,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图强,其他各国也纷纷废除西周遗留下来的井田制。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化。

  【人物】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黄留珠 教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部也在酝酿改革,改变现状的这种涌动。

  【人物】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周天游 会长

  秦简公在公元前407年,实行了初租禾,无论是初税亩还是初租禾,实际上都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的合法化。

  【解说词】

  初租禾政令的颁布,使秦国开始了有限度的土地制度和税赋的变革。不仅于此,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的变革大趋势下,已经迟走一步的秦国还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物的出现。等待着这个人物给秦国带来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商鞅。

  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的理论,由于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他说,一个国家想要富裕起来必须注重农业,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必须奖励将士。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人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田人隆 研究员

  当时第一是,要在大国兼并的格局下生存下去,第二发展起来,第三再兼并其它国家。

  【解说词】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了。

  奖励耕战国策基础,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之上。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人物】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段清波 教授

  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他实行了耕战结合,奖励军功制。秦国从战国的晚期到秦统一。整个都实行一种军功爵制。

  【人物】上海大学 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谢维扬 教授

  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对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的人,怎么奖赏,提升,完全靠军工。

  【解说词】

  从《汉书·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废除后,土地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热情。短短二十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秦人尽管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优势,但是依然难以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扩张国土面积就成为秦国决策者们的一致共识。

  【人物】上海大学历史系 朱子彦 教授

  当时,秦国一个大将军司马错,他提出,巴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如果拿下巴蜀,就有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人物】北京大学历史系 吴荣曾 教授

  所以有了巴蜀了不得,史书上讲,秦孝公的儿秦惠王,他把巴蜀打下来以后,秦就完全跟以前不一样了。

  【解说词】

  公元前316年,秦人从楚国手中夺取汉中的第四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兵,从褒斜道翻越秦岭,攻入四川,吞并了巴国和蜀国。

  高大的秦岭早就了四川盆地物阜民丰的自然环境,而长期以来的岷江之涣,却是让秦人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公元前256年,一项具有为大秦帝国奠基意义的浩大水利工程付诸实施,担任这项工程修建工作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儿子。

  在都江堰建成一百多年后,汉代司马迁考察了这座集防洪,灌溉,水运为 一体的浩大工程。他在《史记》中写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人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王子今 会长

  可见秦人对水资源的重视,我们今天常用的水利这个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说。实际上,水利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出现,就是在秦人的笔下。

  【解说词】

  就在秦国由于富足而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之际,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登上了秦国国君宝座。13岁即位,21岁登基的国君就是秦王嬴政。

  秦国的强大和雄心让诸侯国惶惶不安。其中,秦国近邻韩国,朝不保夕的感觉最为强烈,就在秦王嬴政登记的第二年,韩桓王就派韩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兴修沟通泾水和东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最终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谁知道,秦王嬴政此时正在考虑如何在关中发展灌溉水利的问题,郑国别有用心的建议,对秦国来说可谓正中。“秦以富强,再灭六国”之下怀。

  【人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樊志民 教授

  (郑国渠)按照当时的记载就是灌溉4万顷,相当于现在280亩。

  【解说词】

  当这个处心积虑的“疲秦计”败露后,秦王并没有杀死郑国,而是利用他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完成了这项可以灌溉渭河北岸万亩良田的大型水利工程。

  从此,郑国渠河都江堰,一道成为展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的并峙双峰。

  此时的秦国,南有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北有郑国渠保障关中平原旱涝丰收。韩王的计谋不仅没有能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反而让更多的粮食流进了秦国的粮仓。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而煞费苦心的韩国恰恰就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人物】复旦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邹逸麟 教授

  当然秦国的军队很厉害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它有了富强的后盾。充足的粮食供给。所以最后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

  【解说词】

  至此,在秦岭那庞大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断充实着秦国仓廪。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个巨大粮仓。这两个粮仓就如同雄鹰身上的两只巨大翅膀。它挟带着秦人五百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与理想,以兵甲利剑为前导,展翅高飞,去实现开拓帝国伟业的理想了。

  在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军声势浩大的铠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靡。运送粮草的车船密密麻麻,紧随其后。一场改的中国历史的征伐就此拉开序幕。

  【人物】文化学者 肖云儒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秦统一六国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在武力,而在农业。

  【人物】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韩茂莉 教授

  那么在秦统一列国之后,汉又继承了秦的政策,除了对于天下的治理,采取郡国制之外,作为管理国家的农为本的政策,又被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期成为基本国策。以农为本,对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影响非常大的。

  【解说词】

  秦王嬴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秦始皇。

  从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秦人,先后用55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游牧部落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艰难融合。终于成为千古一帝的那一刻,不知道无上光荣的秦始皇是否会想到,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那连年不断的厮杀河死亡,是多么令人心悸。与此相比,生长在辽阔疆土上,金灿灿的麦粒和谷穗才是供奉生命的神祗。大秦帝国的创建与其说是与鲜血和杀戮紧紧相联,不如说是春种秋收的大地,与绵绵不绝的秦岭成就了他那中华一统的理想和霸业。

  【字幕】

  以农为本而创立的大秦帝国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多种制度被后代所沿用,深刻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