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书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6 0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书见》是一本由雅倩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见》读后感(一):阅书店,阅见一个城

  挺早的时候就买到这本书了,当时对书名很感兴趣。感觉封面很温暖。读到后感觉真的很对胃口!算是19年读过最好看的一本关于书业的书!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爱书喜书店的人。听说书见2就要出版了!真的好期待!想看到关于更多城市中的更多好书店的介绍!它们真的很富有魅力。疫情结束后一定会多多支持实体书店的!它们是每个城市中一处处纯粹的角落。。

  《书见》读后感(二):第一天

  前面的15页是书店的图,看着看着煞是羡慕,因为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家书店啊,后忙于工作,“忙”于生计,没了那浓厚的情怀,便搁置于脑后。图上有着全国各地的书店,重庆,杭州,洛阳,上海,苏州,广州...到底是现实主义者,说是羡慕说是想要去,但去了那座城市,大概还是不会大费周章的找个书店,毕竟对于书,还是得花时间看,如是旅游去了一座城,呆在书店的时间也不足。

  《书见》读后感(三):难以言述的感动

  30位独立书店人的自述,难以言述的感动。略了解一些书店,比如杭州的纯真年代,广州的1200bookstore,但还有更多故事从来没有听说过。开书店的梦,多少人有啊,但真正实践,坚持下来的,有几个呢?很佩服这些书店人,也很佩服本书的主编雅倩同学。认识她很多年了,一直在为书店发声,还曾经还为我推荐了一本关于台湾独立书店的书稿(可惜最后没能出版),很感动!

  《书见》读后感(四):守望净土

  守一方净土,看一段人生。

  匠心制作,内容丰富,看得出作者们花了许多心思在经营和记录。

  书里有曾经去过的和准备要去的书店,每一家书店都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外面风雨飘摇,只有在书的世界才能拥有片刻的安宁。

  《书见》不仅是独立书店主们的喜忧人生记录,也是书店行者、爱书人最值得收藏的作品!

  《书见》读后感(五):中国独立书店探索之旅的绝佳顾问

  在杭州的纯真年代第一次见到了雅倩,也是第一次找作者要TO签。

  我发现,《书见》是一本真正关于独立书店人的书了。雅倩向她熟稔的书店主理人约稿,而后汇编成册,打磨出这样一个作品。大到约稿组稿,装帧设计,内文排版,发行方式,小至书中每家书店的图片、logo标语、开业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处处都能看出编者用心。

  她在自序中说自己本身是一个内向又寡言的人,我看后内心一暖,这我倒是相信的。因为最早认识雅倩,是因为《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我猜想,她是个青涩的小女生,带着好奇和窥视的眼光,漫游在各个城市,旅途中的重要目的地必是书店。书店的故事,书店的图像,都是浅浅的,也明亮。她像个寻觅书店的过客,马蹄达达,观花走马 ,却让那一瞥一思,化作书中的言语,让翻开那本书的读者察觉到温暖的灵气。

  那么到《书见》,这本书我深切感知书店与她的十年。十年,书店经历了生死轮回,从衰落到回暖。而十年前她对书店的那些观察体悟,在突破自我的交谈中,有转变,有深入,渐臻成熟。只不过,她藏在《书见》后面,因为她知道这本书的主角是书店人,而她呢,“与其说自己爱书,不如说更爱书店;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她还是当初那个小女生,初心依旧,不过因为确定了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好像没什么慌乱的。

  我小时候不去书店,因为新华书店高冷且贵,所以偏爱有人情味的图书馆。长大了去做暑期调研,迷迷糊糊撞到了碧山书局。去台湾交换,凑巧见识了诚品、茉莉。后来回想为什么会对书店感兴趣,大概都是靠这些默化。我迷恋后知后觉,崇尚随缘。不过,既然认清了自己的小兴趣,那只有多些先知先觉才能少一些错过吧。我信任《书见》,它会是我书店探索之旅的一个绝佳顾问。

  《书见》读后感(六):关于独立书店的一点思考

  打3.5星吧。

  里面有一些店主写自己的思考蛮值得读,一些店主的文笔一看就是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令人心生崇敬,还有一些写下或感动或有趣或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和事,也很好。

  但剩下的大部分都在事无巨细写流水账日记一般描述如何筹建如何装修,感觉是为了凑字数又不想失去这个宣传的机会,这部分有点败笔,就随便翻翻看吧。

  说一点我对独立书店的思考。

  我自己也很爱逛书店,广州、上海、北京甚至香港、伦敦、东京,有名气没名气的独立书店大多都逛过。

  现下如果给国内所谓的独立书店草草分类,一些是我心中真正的独立书店,有烟火气。

  还有一些是资本逐利带起来的一波,通常都有空间大,灯光亮,装修设计走现代简约风或者美式复古风,里面卖的文创产品质优价高,咖啡区域一定要有,价钱也一定不便宜。

  单纯来说,两种形态我都喜欢逛,但就像电影的genre理论一样,给了爱情片的预期最后播了恐怖片,即使是个好电影,也逃不过观众的差评。

  书店也是,虽然“独立书店”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既然叫了书店,核心就应该在书。我所认为的独立书店,不管卖不卖文创,有没有咖啡,装修请不请设计师,只要去书架上看一圈,就能感受到这家书店的独特气息。

  对于独立书店来说,每一家的气质、性格都不一样,这种气质和性格不仅是从店里的装修感受来的,更多的是看你有卖什么书,没有什么书,是哪个出版社的哪个版本的书,谁翻译的书,一点一滴,读者能从这些细小的semiotics里面接收到店主用心挑选的背后他的想法理念,这也构成了整个书店的气质和性格。

  但有一些独立书店,尤其是资本推出来的店,可能咖啡卖得好,文创产品招人喜欢,去书架一逛,却堆满畅销书。

  如果以设计商店、咖啡厅的标准来评判,这些可能都是成功的店。

  但我觉得如果你本意就是开咖啡厅赚钱,就不要标榜自己是独立书店了好吗。堆满畅销书的书店充其量只能算是民营书店。

  这个时代实体书店确实日渐式微,盈利艰难,做副业也没问题,但同样也要用心做好主业才是王道。

  如果你一个做餐饮的公司,东西难吃得要死,最后靠房地产挣了许多钱。不能说你失败,但你也不能舔着脸说自己是一个很牛逼的餐厅。

  《书见》读后感(七):前言

  在过去的十年间,书店竟然逐渐变成了我生活的主题。

  2013年《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拜访更多的书店,认识更多做书店的朋友。在这些年的走访中,一家家书店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看着这些书店的变化,有欣喜,也有遗憾。认识越多的书店人,了解越多的书店故事,我就越期待这些店主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声。

  我本来是个内向又寡言的人。然而,这些年在走访书店、和书店人的接触中,我竟然慢慢变得健谈起来。每到一座城市,我总喜欢去找当地做书店的朋友们聊天。时间久了,我们有时也会探讨很多书店经营以外的问题,就像老朋友那样,聊聊各自最近的生活。正是这样的闲谈,才让我看到了每一家书店最吸引人的与众不同之处,那种带着店主人格精神的魅力。

  如今想来,这些年我的生活轨迹,也是因为书店,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记得,2014年的春日,我去杭州拜访纯真年代书吧的朱锦绣老师。那日午后,我们坐在书吧露台的躺椅上,眼前满是翠绿的山林,远望即是西湖。整个人有些慵懒,我听朱老师讲着自己过去的故事,也和她聊起自己今后的打算。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找到了关于未来生活的答案。

  在这些年的漂泊中,不同城市的书店似乎变成了唯一让我感到心安的地方。所以,与其说自己爱书,不如说更爱书店;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而这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

  很荣幸关于《书见》,我的策划和想法得到了金城出版社的支持。感谢各家书店的大力支持,即便是没有按时交回稿件的书店,也都对我们做这本书的努力表示了支持和鼓励。更要感谢所有提交稿件的书店,在沟通过程中对我的理解和对稿件不厌其烦的修改,每个作者都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完成约稿,有几位甚至是熬夜来写稿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感谢在整个组稿过程中,对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十年来,书业里每一位提携教导过我的前辈。

  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五味人生。这其中的苦与乐,往往是冷暖自知而少与外人道。时光匆匆,既然有这样一群人选择了与书为伴,我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被更多爱书人了解,而这也是我策划主编这本书的初衷。

  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

  《书见》读后感(八):不能以书维生,也可与书俱老

  书见8.2雅倩 / 2019 / 金城出版社30家各具特色的大小书店

  是按开业时间排序编目的

  有小部分曾去过,大部分未去但很想去

  希望他们今年能够挺过疫情带来的考验

  一切安好

  南昌青苑书店是其中开设最早的,到今年28年

  可喜的是,广东的书店有4家被介绍

  广州2家、珠海1家、潮州1家

  比起旁人写书店,由书店创办或经营的人自己讲

  更能让人体会到一家独立书店的不易和乐趣

  只要见到有关书店的书,都会忍不住买下来

  听说这个六月,《书见2》马上要出版了

  期待又一批独立书店在书中与我相遇

  《书见》读后感(九):不要轻易开一家书店

  开一家书店,几乎是所有爱书人的梦想。

  在闹市里寻一个僻静的地方,或者就干脆躲在写字楼的高层,但一定要有方便的交通,最好能有个院子或者大大的阳台。书不一定要特别多,但得精,可以小众、学术、个人趣味,但不能有教科书、心灵鸡汤。装修要简洁、温馨,沙发旁边配上有橘色灯光的台灯,条件允许的话再卖点咖啡与茶。

  这样的地方,不见得会车马盈门,但却是一处安放心灵的场所。有客人时就做好服务,递上一杯热茶,没人时就独坐读书,不时抬头看云卷云舒,过一个人的小日子。

  以上的画面很美,可真当你开始筹备一家书店时,会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首先,书店的事是个体力活。书的上架下架,打包运送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那些在书店工作的女性朋友没有一个是娇滴滴的萌妹子,都干练洒脱,一个人拖一车书是常态。

  岁月静好从来就不是书店经营者能有的生活状态。

  其次,开书店本质上还是个生意。虽然书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文化人并不见得就适合经营书店,水电房租,码洋流水这些事,琐碎耗时,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性。

  基于此,在读书社群里,每每有人提出开书店的计划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劝退”。这不是阻止别人追梦,而是这个梦看似简单,却不易实现。

  不要轻易地开一家书店,如果上面的话还劝不住你,可以看一下雅倩主编的新书《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这是一本关于书店的书,书中的文字是30位书店创始人(运营者)的自述,讲述了各自开书店的经历,过程充满了辛酸与自我怀疑,当然也有各种尝试与骄傲的时刻,全书30篇内容以书店成立的时间,由远及近的排列。

  从《中国独立书店漫游》到这本《书见》,同样是讲书店,却完成了从“文青探店指南”到“深度访谈”的转变。前者让读者看见美好,想去拜访、打卡,后者除了看见书店的美好,还看到了尝试、转型、困境、重生,以及更多的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温暖故事,对于有书店梦想的读者,它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比如西安的万邦书店在增加商品之外的附属体验感上的多样尝试,广州1200bookshop的不打烊营业,无锡百草园书店的新媒体运营策略……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书店经验指南,但这并不是一本开店教程,并不承担指导你开一家书店的作用。它是通过书店主们真诚地讲述,将经营书店这事背后的酸甜苦辣呈现出来,还原真实的书店现状。

  另外还有个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一是书中收录的书店大多都是在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之外(30个书店,来自26个不同的城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书店发展现状,也给其他城市的爱书人安慰与鼓励。

  关于要不要读《书见》的理由我可以再写下很多条,但你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那就是“喜欢书店”。

  这本书,写给所有爱书店的人。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小贝书单」

  have a book night!

  《书见》读后感(十):纸页上看见书店

  《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雅倩 主编,金城出版社,2019.6

  都是熟面孔。店,乃至于人。尽管编选口味不尽相同,也是苦心可见,亮点远多过微瑕。在此致敬。

  于我而言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关于书店,在纸页上读到了当面聊不到的东西。书业人有千般姿态,但书店人往往低调(孙谦可能是最早站到台前的一员),他们和他们的店能存活至今,无不拥有独家精彩,久久搁置蒙尘实在可惜。需要更多的舞台,不止TED一席,可能以书论书、谈书店,是更合适的方式载体。众位书店老师的聚稿,证实了这一点。不止展现了本店,远远不止。这是行业的盛事(或许是以它一罐低调的方式),也是如我这种读书访店人的狂欢。雅倩老师的原话“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心声。

  然则为何说编选有所不足呢。三篇序,一篇什么也没说,一篇基本在应付,只有孙谦Sally一如既往只谈干货。三十篇三十店三十人谈,除了京沪避不开,基本是“一城一店”的体例思路。甚还俯身兼顾了很小地方的小店。这是力所能及之举,但也必然难免有所割爱。中国这么大,压在三十篇实在难为。若是我选,可能是很不同的目录(但我没有这个本事去约稿),那么点出重合的部分,重点推荐给书友。

  1、南昌青苑书店,万国英。

  2、重庆精典书店,杨一。

  3、杭州纯真年代书吧,朱锦绣。

  4、郑州城市之光书店,小开。

  5、深圳尚书吧,陈桂。

  6、北京彼岸书店,赵越超。

  7、合肥保罗的口袋书店,不流。

  8、广州1200bookshop,刘二囍。

  9、包头留神书店,胡俊峰。

  10、上海之禾空间,郝亚群。

  11、成都读本屋,廖宇。

  说的是文章不是店。各有精彩,总的来说对于本店的初创和渊源有所梳理,也分享经营书店的心得,还有关于书和书店如何发展、如何品赏的真知灼见,小至店内一花一木,大至行业和社会文化时代命题,洞察敏锐,都是难得一阅的私房菜。除此11篇,大都流于琐碎,记流水的文字不在少数,可能是本店也还不成熟,想法也还不清楚。有些则是店很好,但没写好,如万邦、枫林晚、慢书房、镜自在、马赛克等。很可惜,文字表达,对于这种舞台来说恰是必备技能。

  青苑放在第一篇非常合适。万国英老师无愧资深泰斗,提出“民营书店之于时代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命题,标的最大。如何“激活城市人文生活”、如何平衡“商业理性”与“文化自觉”;钠木说“书店的聚合能力强,但变现能力差”,不流“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阅读这件事情还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书店就是一种需要。”等,是我所见最好的总括。也很欣慰读到,不止一位老师明确提出如何关注和做好图书以外的内容,如讲好书店故事、做好公共服务、搭好空间体验、人才培养等既额外又分内的功能、打造品牌活动牵领,使我对于既有思路更为确信,对于自家访店方法论更有信心。

  谈书店,势必涉及书。在此层面也颇多获益。开爷说“文学不仅是业余消遣,也是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文学观。不流本就是小说家,文笔绝好,认知更准:“不沉溺于单一的书籍销售,才有在选择书籍、设计活动时的自由,书的灵魂也被解放出来了:书从来不是为了被购买而存在,书是为了被阅读而存在的。”“活动让读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购买者,而是一个参与思想交流的真实个体。”“现场性,就和书的实体性一样,带有不可忽略、难以替代的真实感、确定感和信任感。”书店和书店人的参差多态,始终打动着我。一些关于文化的大话,哪怕已很准,听来也如鸡汤般腻了;但由他们说出来,就格外可靠可信。

  关于书店命名、陈列布局、活动搞法,还有太多精彩,不一而举,尽在《书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