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案》读后感锦集
《迷宫案》是一本由[荷]高罗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裸背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宫案》精选点评:
●大家都喜欢 密室杀人案 无论古今中外
●白兰死得未免太过凄惨……
●【藏书阁打卡2019 No.37】本书讲了狄公调任西北边陲兰坊县令时的故事。粗略算三个案件:恶霸钱茂鱼肉乡里、倪守谦的遗产分配问题和丁护国密室被杀。这三个案子是并行处理的,当情节推进到一定程度时狄公同时在思考多个疑团:倪夫人的画真正秘密、钱茂的神秘军师在哪里、凶手杀害丁将军的作案手法、吴峰丁毅二人的情人是谁、白兰去了哪里以及胡人可能随时攻城的推断。比《湖滨案》复杂许多。一度放慢阅读速度。整体看下来有趣的情节是1.用图画解释迷宫路径2.丁护国的真正死因和凶手3.迷宫亭阁为什么会出现无头尸体。4.作者在中文语境中写出了西方戏剧里“机械降神”的情节。作者构思高超。但是,1.解密白兰案件的时候,结尾太过简单了。有虎头蛇尾之感。2.白兰既然能独身跑到三宝庵,为什么不干脆直接跑回家或者找个闹市求救呢?
●读完五本后我可以放心的说这是我读过最地道的中国探案小说了。
●#微信阅读#译者好厉害啊!(时刻反思自己的翻译为什么就不像人话)
●读狄公案是种情结,乃至其中儒家说教也可一并忍受,抽丝剥茧一波三折,竟有浓厚古韵。
●.... 终于读到一本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马上读完的章回体小说。第一节描写走马上任路上遇贼人,与贼人斡旋缠斗的部分,真真是精彩!
●特别显眼的是最后对死刑的描写。期盼有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大约是我们人命永远这么贱的直接原因了,法治无所谓,清官能随便来,不幸的是昏官就乱来了。依靠的树一直会招引闪电。
●一个荷兰人能写的如此具有中国文化的探案细节,实属不易;翻译的水准实乃上乘,语言极具有传统文化之韵味,颇有武侠般的白话文让人不自主的带着《神探狄仁杰》的画面,神驰全书兴趣盎然。案中案,谜中谜,蛛丝马迹终昭雪。全然揭示社会之善恶美丑。此乃古典探案之大作。五颗星
●感觉有个大bug,白兰既然能跑到废庙,为什么还会回去李夫人处?还有倪继想称王?感觉太夸张了吧?回纥王子会这么蠢吗?给见了一面的人什么都说?感觉双方都没有兵,谈何造反和镇压之类的?翻译特别出彩,还算引人入胜,并且结尾也算是令人震惊。
《迷宫案》读后感(一):emmme超级喜欢
emmmme,我觉得白兰好可惜,虽然是同性之间,百合花开,但是扭曲的百合,和勉强变态的百合,还是存在的,吐尔贝和乌尔金,也确实比倪继可爱得多,他的迷宫案比绫辻行人的迷宫写的更人性和包容,当然没有那么的诡谲,但是却和阿加莎一样,写的充满人性的光辉;玄兰的刻画很俏皮,我觉得他里面的闪光的女性都写的很大气也很有性格,很让人喜欢;
事出有因,每一个案件都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动机部分刻画的十分之到位
《迷宫案》读后感(二):这是一篇有剧透的书评
读推理小说最大的乐事便是猜出事件的真相了,着实过瘾。 儒家现实入世,道家浪漫出世,最终却殊途同归:不仅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当官也救不了中国人。既然韶华不为少年留,倒不如莫使金樽空对月。 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孔夫子终其一生周游列国,总在运筹帷幄,但凡有谁肯洗耳恭听,他便会一力进言献策,直如牛蝇一般聒噪不已!却从未停下来反躬自省,终不悟所做愈多,则所获愈少,所求愈奢,则所持愈损。” 作为推理小说,未免诸多破绽难以自洽。同性恋的犯人,对爱慕之人虐待、囚禁甚至斩首,如此泯灭人性且无缘由,未免太过匪夷所思;受害者遭遇虐待,难得逃出魔爪却一不报官二不回家,跑去赏月也不求救,最后还自愿回到魔窟,这犯人怕不是激发了受害者的同性恋和斯德哥尔摩症的隐藏属性?怀疑作者是否受了江户川乱步的影响,写着写着就把推理小说写成恐怖小说了。 要说此系列还原了一个普通人般的狄公,倒也有迹可循,毕竟全靠犯人衬托。再说儿子恋上庶母便企图弑父嫁祸他人,见到父亲先被他人所害,震惊之余智商也吓没了,还不销毁自己的凶器,还想着嫁祸他人,喵喵喵?
《迷宫案》读后感(三):书评,有剧透
倪家家产的案子,其实最后倪善临刑前看到他爹的信大哭,还有他前面说他爹厌恶他,所以他要比他爹强。其实他爹是很爱他的,可惜忙着为国为民忽略了儿子,加上对儿子有期望所以严厉?导致儿子以为爹讨厌自己。说明家庭教育和孩子是需要爱的问题。
还有白兰失踪案,真是吓到我了,晚上看的,静悄悄,胆子小,觉得有些毛骨悚然。李夫人和玄兰的情节……李夫人喜欢女人。她对玄兰说的那段话,说男人如何如何的那段话,会让人联想到那她很年轻守寡,丈夫是不是就是被她杀害的、不过也只是这么一想,并不确定,因为重点在白兰的案子上。
李夫人是个凶残变态的人,杀了白兰想脱身的时候,还把头给割下来,放在卧室,不过好像那些心理素质极强,变态的杀人犯也是这样的心理。
以及她在公堂上说自己丈夫也是被自己害死的,是得意的。
让人解气的是,经过一些天的等待煎熬,李夫人一直在忍受死亡的恐惧,从开始的杀人的得意,到临时的恐惧。
临刑时候的惩罚更让她受煎熬,大快人心。
最后,翻译很不错就是了。
《迷宫案》读后感(四):一本很特别的书(张凌译本、作者自译本的对比)(未完结)
从小到大一直错过高公的《狄公案》其实说来有奇怪,从小学就看《福尔摩斯》,侦探推理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题材,虽然没有刻意收集,但也读了几百本,竟然一直没读《狄公案》。不过幸运的一点是在我注意到这套奇书的时候,就碰到了墨雨无际在上海译文出版的这套成熟译本。
小的时候看历史书就知道了一代明臣狄仁杰,那是一个作为历史人物的狄仁杰;第一次知道一个作为侦探的狄仁杰是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不过每次看到“张大民”出现就感觉很出戏,加上大学时间特别反感古装剧,所以基本上没看过。而从小到大一直错过高公的《狄公案》其实说来有奇怪,从小学就看《福尔摩斯》,侦探推理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题材,虽然没有刻意收集,但也读了几百本,竟然一直没读《狄公案》。不过幸运的一点是在我注意到这套奇书的时候,就碰到了墨雨无际在上海译文出版的这套成熟译本。
在此我想说的这本书特别之处是指作者先后写了英文版和中文版两个版本,出版顺序也很有意思,而《狄公案》其他系列只有英文版。高公最早写了《迷宫案》的英文本,但最早出版的是日文版译本,是1952年由东京讲谈社出版的;同年作者完成了中文版(自译版),由新加坡南洋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1956年荷文版和英文版由荷兰范胡维出版社(W. van Hoeve Ltd.)出版,上海译文译本就是根据1956年的英文版译出。当我了解到这个情况时,第一反应其实就是既然有作者的自译版,那还有没有必要再根据英文版翻译中文版?这几个版本也是难得对比的对比材料,看看是原作者的译本好,还是后来者的译本更精彩。但后来发现直接对比好像并不没太大价值,因为我感觉自译版更像是作者基于英文版本大体情节重新写作的文本,无论是读者定位,还是叙述模式都有很大差异,具体细节差异也是几乎每回都有,所以我对比的目的从哪个文本更精彩改为张译版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高公文章的精气神。
去年5月底拿到《大唐狄公案》第一辑,当时都被精彩的文字吸引住,很快就把五本看完,而中文版《狄仁杰奇案》国内只有群众出版社2000年出过一次,直到今年一月底才通过多抓鱼买到了一本。
三个版本的对比阅读从4月16日开始,速度很慢,这里也就慢慢记录。总的来说,张凌译本(以下简称"张译本")完全按照1956年英文版忠实译出,语言风格介于明清话本和现代语言之间,有话本之古风,力求简洁,但用词造句现代读者阅读起来没有隔阂的,没有什么生僻的词语。自译本的语言上更偏向话本小说,内容中对话比英文版及张译本少很多,对事物的描写也比较简单。另外,由于《迷宫案》是第一本中文版小说,而英文版已经是第二本(之前《铜钟案》因故未出版),所以两个版本《迷宫案》中作者在承前启后上有着不同的安排。
仔细阅读看出来很多第一遍没有看到细节及作者的安排,和版本具体差异并记录下来。(因张译版重视英文版原著,除了特别拿出张译版讨论具体翻译外,一般讨论中将二者合一,张译版即是英文版,英文版亦是张译版。)
第一回
开篇诗词在自译本中是一阙《临江仙》,而张译本中是一首四言十六句的古体诗。两诗大意接近,细处有不少区别。此处仅举一例:《临江仙》中有“恢恢天网密,报应总无偏”也属于话本中常见的报应不爽之意,而张译版没有直接谈及因果报应,只是提到善者终雪冤,恶者难逃罪,倒也更符合更西方化的思维。
第一回的前一半是个楔子,以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爱好公案者之口,引出这一篇迷宫案。该生在西园遇到一位老者,乃是狄公后人,该生和老者把酒言欢,老者为其口述了狄公在兰坊三桩奇案,后该生酒醉昏睡,醒后难寻老者。有趣的是该生在当日看到的姐妹、老妪、少年男女、中年男子和狄公后人均可对应到后面情节中的人物。也正如作者文中所述“至于莲池旁这一段奇遇究竟是梦是真,不如也留给目光如炬的各位看官去自行定夺。”
第一回后半段进入正文,从狄公兰坊赴任途中讲起。自译本定位全集的第一册,所以对狄公和马、乔、洪、陶四位亲随都做了简单介绍,而张译版因之前有《铜钟案》的铺垫,单刀直入,没有这插笔。而在路遇劫匪打斗一段,张译版打斗回合更多,细节更加丰富。人物对话语句也更多,个性也更鲜明。具体细节也有差异,也仅举一例。第一回作者手绘插图为狄公手持长矛与劫匪动手,长矛在张译版中为狄公一行为防卫而随身携带的,在自译版则改为狄公从山贼手中强夺而来,我猜测这一变化是不是反应了作者在中文版写作中的反思,认为长矛这种武器随身携带不如刀剑方便,还是夺自敌手更加合理。
《迷宫案》读后感(五):【2020/07/02】『人生本有诸般乐事,可最后不过一场空』
【2020/07/0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荷]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之迷宫案
『人生本有诸般乐事,可最后不过一场空』
o.217
本书“日译本于1951年由东京讲谈社出版,书名为《迷路之杀人》,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为此作了一篇序文;1981年再版时,书名改为《中国迷宫杀人事件》,另一位著名侦探小说家松本清张亦为此书作序。”阿加莎·克里斯蒂对这本书也是钟爱有加:“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整个书充满少见的魅力和新鲜感,我祝它取得更大的成功。”
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阿加莎·克里斯蒂,高罗佩真是闪闪发光的履历。
这本书和昨天读过的《铜钟案》一样,是狄公同时处理三个案件,只不过去《铜钟案》的没有太大关系相比,这一次的三个案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联系。例如密室杀人案的缘起缘落和秘密遗嘱中的当事人相关;秘密遗嘱中最后韩着白兰失踪的真相,从而引出了最后的无头女尸案;恶霸钱茂的操纵地方势力又和狄公赴任途中遇到的那一群劫匪还有遗嘱案中的大儿子联系了起来;偶尔穿插的三个贪念僧人的杀鸡儆猴也是作为一种调节做到了故事与故事之间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整体的阅读感上,其实我更喜欢《湖滨案》和《铜钟案》的阅读体验。《迷宫案》因为对于迷宫抱有太大的期待,高罗佩在迷宫解谜时候的精彩设定与最后进入迷宫并没有特别着重的铺展形成了一个心里的落差感,所以在这一点上就多少留了一点遗憾。可是整本书在对于题材的设定上是相当丰富。
半路遇劫匪、恶霸势力打压百姓、一出空城计解决恶势力问题、潘县令被杀的真相、本格推理的密室杀人事件、豪门遗产争斗事件、妙龄女子失踪竟是同性虐恋、弑父与父亲姬妾的乱伦……如果不是因为高罗佩的逻辑性,一锅东北乱炖还以为是八点档连续剧。可就是好在狄公和一众亲信的人格魅力,让这些故事前后线索串起来并且读起来是好看的。尤其是即使是抢劫过自己的劫匪,狄公也依然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今天看《BG:贴身保镖》第二季第一集的时候有一个被冤枉杀了人的委托人给大神写信,希望可以当他的保镖。但是大神所在的公司规定不能给犯罪的人当保镖,因为这会危害公司形象,还叫大神不要多理。可大神觉得即使拒绝也要亲自和委托人见一面,人是不应该区别对待的。狄公的不区别对待每一次看到都会让我觉得很暖心。只是疑惑白兰跑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不跟着吴峰走。
不过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狄公竟然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这么拼了。鹤衣先生这样归隐老人的加入让整本书的境界提升了一个档次。的确这个世界有很多快乐的事情。狄公“致仕隐居,安然度日,读几卷书,作几篇文,全心教导儿女”更是乐莫之极,他偏偏让在官场上沉浮卖命。鹤衣先生的出现让他产生了辞官归隐之心,可最后在高罗佩先生的故事设定里,也只是短暂那么一下而已。
其实到头来人生皆是一场空,便不如为这个社会做出点实绩吧。
:乔泰的身世真的让我感动到老泪纵横!一定要是好结局啊!经翻译大大提醒是“吃一堑长一智”…… 当时写的时候还不觉得哪里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