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尽头是北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尽头是北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8 04:5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尽头是北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尽头是北京》是一本由绿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一):北京的异乡人

  来北京之前,我不算是文学青年。但读完绿妖的《世界尽头是北京》,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归属。这是一本北京异乡人图鉴,主人公李小路是个小镇青年,孤身来到北京,进入时尚媒体行业。似乎是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安妮·海瑟薇,但李小路身上有自己的专属烙印。

  我来北京也快九年了,经历了求学、找工作、待业、搬家、换工作等许多事情后,读这一本小说,仿佛也是阅读自己这些年的北京生活。对北京的情绪是矛盾的,是因为在大城市仿佛流动的盛宴里,一个人既能切身体会到“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自由,也常常体会到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般孤独。

  李小路、小微、欧阳、孙克非、夏永康,这些北京的异乡人,在无数的北漂里不算典型,他们都算得上某种意义上的北漂成功者,甚至有来去自由的底气。可他们的北京孤独却也是具体的,人都需要陪伴,所以对异乡人身上的每一种孤单,我读来都感同身受。

  有人说一线城市里生存要记住两点:别生病和别没钱。大概生病和贫穷一样,都是压倒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在这本小说里,生病的情节常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而贫穷,或者往轻了说,没钱,则常常导致一段关系的终结。这座城许诺一切,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说读完后我一直单曲循环着《北京、北京》这首歌,对于北京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表达的苦辣酸甜,但最后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不被北京这座城市的繁嚣所淹没,大概对我而言仍是一门在修的功课。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二):读书如同照镜子

  亚朵酒店的群里推荐了一本书《世界尽头是北京》,微信读书找来看,居然是绿妖写的。那些年玩博客的时候有个博主叫绿妖,我比她多了“翩跹”,却没有她的文采。不知道是不是这姑娘,如果是,那么是不是她和那位盲人歌手周云蓬有故事……我承认我很八卦,看得见记得住是我的优点也是缺点。 读了几句便深深吸引。 很长时间都没有沉迷的小说了,因为感觉那都是假的,距离我很远。能治愈我的只有和我一样的生活,让我看到他们是怎样艰难却不被人理解。外人看来的莫名其妙,只有在自己心里稀碎。通常,那些所谓的正常人说这是“矫情”。我痛恨自己在压抑不住或者喝完大酒会解释,这是一种怨妇行为,暴露着自己迫切需要理解的脆弱。这本书不是假的,如果是虚构,它也会因为我的存在而证明不是假的,有这样的人,和我一样,内心空旷且丰富,懂得爱却又怕打回原形,舍得爱却无奈没有值得爱的人,为了生活努力工作,不喜欢物质想活得真实,却在夹缝中挣扎摇摆。害怕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却又不能幸免,最终一边厌弃自己,一边心怀希望,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不可得,可以貌似快乐的强大,也可以瞬间崩溃。我还没看到结尾,这样的故事怕是不会有“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那样的结尾。就如同我还没有看到我的结局,当然,我也不看好我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我二十大几岁时读的安妮宝贝的书,我们都是七零后,不同的是她们在漂流,我从小生活安逸没走出这个城市生活。我的安逸造就了我的懒惰以及一事无成,但是不耽误我向往,向往她们的状态,毕竟那种与人说不清楚的痛苦是相通的。前几天整理旧东西,看到高中的作文,大学的日记,嘲笑都快笑出声来,我是该庆幸呢?还是该悲哀?自己的小心思居然没啥变化。这是不忘初心还是停滞不前?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自己愿意承认这是不忘初心,也期待方得始终。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是我,没有被生活打碎天真,没有被油烟蒙蔽了希望,我这是复苏还是病情反复?? 孤独分为被动和主动。 人生而孤独,生来就有人告诉你要交朋友,爱别人与被爱,排解孤独寂寞。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孤独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排解,为什么要主动社交,努力驱赶孤独?如果事与愿违,岂不是被动孤独,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痴男怨女,因为从小就有人告诉他们,生活必须结伴而行,所以承受不了一个人的生活。 与其花费精力驱散孤独,不如花费时间享受孤独。 你以为努力去爱,期待被爱就是一个比孤独美好的过程吗?不一定,也许等价,也许不如。所以生来孤独,懂得享受就好。一个人吃饭睡觉,周围再喧闹,你终究还是一个人,周围都不是同类,你最终将更加孤独。这个社会对形单影只的人越来越友好,只有孤独久了的人,才会懂得友善地与人交往。 读书就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在书中被肯定,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三):谋生亦谋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黄老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23831 刚吃了面,不能马上去跑步,所以写点东西打发时间。也没什么要紧话,就是聊聊最近读的一本小说,绿妖的《世界尽头是北京》,几年前初版时叫《北京小兽》,一本讲北漂的书。这本书谈不上好,我也谈不上喜欢。记得有人问过邓小平,怎么看文革后风行一时的伤痕文学,结果老人家只说了八个字: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是我所知的最高明的文学评论。人可以回忆,但老是沉溺在过往中,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容易滋长出弱者的美学。《世界尽头是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基调,写一群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在北京自顾自地孤独、迷茫、妥协、反抗、激愤、惆怅,说穿了,就是想挣脱老家与童年的印记,想挣钱,想谈恋爱,偏偏不如意,或者一时得到了又抓不住,然后自以为很超脱地感叹北京的冷漠无情,浮躁功利,一望而知是女人写的。女人终归是女人。这是绿妖十多年前的作品,她那时文笔也青涩,写时尚圈的妒人有笑人无,罗列奢侈品牌子,还有赵小薇(当时还叫赵宏伟)在永和豆浆里的那段拜金主义宣言,那种既想表现都市职场的浮华虚荣,又要显得无所谓的态度,简直幼稚得可爱。其实用不着那么刻意,张爱玲也写过类似的东西(只是张不涉及职场,多写旧家族),但张爱玲就写得自然、大气。她有五个字,谋生亦谋爱,举重若轻,笼罩一切。话说绿妖的笔法时不时也爱学学张爱玲。张的短篇小说《花凋》,讲一个破落家族的千金得病、失恋最后死去的故事,结尾一段,写她的新鞋样式好看,又经穿,可以穿许多年,然后猝不及防来一句:她死在三星期后。这样行文上的急转弯,使人颇有人世无常之感。绿妖也喜欢这么写,可用得太多,像是魔术里,同一个戏法翻来覆去地使,观众就疲劳了。批评了半天,也说说好话,绿妖是女人,女人写女人总能写得很细腻。女主李小路,大概就是以绿妖自己为原型,整个心理活动,整个意识流,写得很好。她听到男人的某一句话,看到男人的某一个动作,或欢喜,或厌恶,真真切切,非常符合女人那种全无逻辑可言的逻辑。唯一有点不真实的,就是写她与孙克非的关系,纯粹是两个孤独却又找不到合适伴侣的人一起打发时间,物质上似乎全无所图。一个成熟且成功的中年男人,全无所图?我不大相信。大概不是无所图,而是不好意思图。绿妖写自己,还是不够坦诚。写其他女人倒是不错,比如女主的闺蜜赵小薇。我见过这样的人,我一个姊妹伙婷婷就是。这种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从不在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身上浪费时间,目的性极强。也正因为目的性强,所以其他女人老在心里骂她贱人、婊子。可我喜欢这样的人,简单啊,好打交道。当然,好打交道的前提是你不图我什么,我也不图你什么。一旦掺杂恩怨,对不起,这种人麻烦死了。书里写小薇与她的男友陈豪,老让我想起婷婷与天天。呵呵。这里又说到男人。绿妖写男人写得一般,仅止于不负责,没钱的不敢负责,有钱的不想负责。浅了一点。责任这个东西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大概是女人吧,用来套住男人的。男人与责任的关系是一笔算一千年也算不清楚的糊涂账,其实能挖出很多东西来。唉。一本无甚价值的小说我也能讲出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无聊。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四):世界尽头是尽头

  我用了一天读完《世界尽头是北京》,华灯初上,我闭上眼睛,看到了李霄峰《少女哪咤》中的一个镜头,路灯下,少女骑着自行车,骑着骑着就骑进黑暗中去了,骑着骑着电影就结束了。也许,那就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到底有什么,绿妖说,世界尽头是北京。

  北京是个什么地方?除了是祖国的首都之外到底是什么地方?她对于异乡的我们,小镇青年来说,到底是什么?她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已,而她对于你到底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

  看完《少女哪吒》,我又把《新女性》翻出来找到《少女哪咤》读了一遍,那本《新女性》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少女哪咤》,以至于“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将自己养育的更好”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上,这种喜爱是私密性的,它和文字有关但是却不仅仅如此,它就像梁小冰认出李小路,李小路跟着梁小冰一样,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什么喜欢,但是你却固执不讲出,但是李霄峰没有这些心里的枝枝蔓蔓,我一直认为,他是懂得绿妖的人,尽管电影评分不高,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我心里,《北京小兽》和《世界尽头是北京》是同样让人心动的书名,它们就像小兽一生要经历很多不同的时段一样,也像少女李小路终究要长大一样。

  李小路是另一个作者,在短篇长篇中,她都跟随着作者。在小兽支离破碎的人生片段中,也出现过另一个梁小冰,只不过,这是李小路后来的人生了。她的故事也没逃离了“宝城”。第一次看绿妖的简介——县城青年,我还笑了一下,还有人这么介绍自己。读完这两部作品之后,想到这个简介真精准,谁又不是县城青年呢?对于我们这些曾经飘在北京,然后离开北京的小城文学青年来说,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准确的简介了。曾经拼了命地要长大,十八岁,一纸录取通知书,终于踏上绿皮火车轰轰隆隆地离开自己恨了一辈子的“宝城”,心里发着一股狠劲“永远不再回来”,涌入北京的滚滚人流。老房子、公交车、被骗、受辱、丢了钥匙无家可归流浪在火车站、被房东一个电话赶进凛凛寒风中……谁没有经历过,谁不是这样过来的?然后,披上Dior的披肩戴上卡地亚的钻石,将过去的经历洗干净……没错,剥干净了全都卸下来,还是个小城青年。

  尽管那么恨故乡,但是故乡并没有欠我们什么,相反,这些年来,流浪在世界尽头,写来写去,还是从小城到帝都这段走不完的路,个中滋味,因为懂得,所以才无法不说我喜爱。

  小兽是少女哪吒长大了,她在世界尽头逡巡,但是不知道最终落脚点又是哪里。

  其实,你看她爱过和爱过她的那些男人,算不得真正的渣男。北京这个城市很神奇,有能把自己过去洗干净的小城青年,也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徘徊在城市心脏外的中青年,他们穿得起鹅,背得起Gucci,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房子,他们可以有车,他们不敢问,但是终有一天还是得面对,自己到底还不算个北京人。

  到底什么人才是北京人?我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随着轰鸣的飞机离开了那个城市,十年前,我说,北京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不爱我的男人,不管我如何做,他都是若即若离不爱我,所以不如离开他,找个真正爱我的男人。十年后想起这个念头,有点想笑,我想他不爱我,是因为我也害怕爱,我也不敢付出爱吧。

  这故事中的每个人看起来那么冷漠、固执,其实哪一个不是狠狠地爱,付出一切地爱,哪怕这个男人不爱她们,她们也在倾其所有地爱。或许我还不配说我爱他,绿妖在媒体打拼那许多年,如果留在北京,大概那也是我的归宿。有时候会后悔这条路我没走下去,但是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真的能走下去吗?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就算这个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是写了一个人的一段时光,一个剪影,但是我还是被深深打动。我们在文字中,总是会设想,人生的无数个“如果”。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五):世界的尽头是小兽

  与其定义这是《世界的尽头是北京》的读后感,不如说这是自己跨越了6年的日记。

  前几天,有一天下班时候夕阳特别好看,明亮通透地洒在四环路上,想拍张照片发给朋友,我走上了过街天桥,拍完照想着好久没去书店了。在书店拿起一本书,《世界的尽头是北京》,样书是毛边书,没好意思多拆内页,序都没读完我就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封面上那句:“这座城许诺一切,只要你能付出代价。”就是我的购买理由。

  周末拿把刀,坐下来才发现这本书是《北京小兽》的再版,我看过啊!翻出来豆瓣记录,2013年5月,读过,⭐️⭐️⭐️⭐️

  从来没想到6年后,竟然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整整6年了。

  故事的结尾,文艺中年夏永康的才气没让他大红大紫,就连文艺大叔最大的特权——泡妞,他也无福消受了,他几乎变成一个流浪汉,他就要去拜见藏家高人了,也许能治得了他的失眠,也许他不必再一夜又一夜地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坐着;

  尼克每天醒来,要么决定死要么继续活着,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自杀,但不是今天。她的生活建立在一块浮冰上,早晚会消融,她全部家当加上她自己都会随之消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不是今天,于是她洗澡穿衣出门上班;

  大战之后,将军要么依着丰功伟绩,颐养天年,要么放马归山,隐入俗世。欧阳哪种情况都不属于,她在沉睡中翻了个身,却叹了口气,虽然她刚刚打败了风头正旺的Lily,此刻,她却骄傲不起来,欧阳把另一个自己关在了牢房深处,任凭那个小孩使劲捶打心门,她都憋着一股子劲,就是狠心不给她开门;

  孙克非想明白了,如果有钱,在哪都不如中国舒服,一直想移民,其实不过是形式上的逃离吧,当一直追求的近在咫尺,他并没有伸手,他还会是那个睡觉时显的老态,眉头紧锁的人,不安一直伴随着他,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已经决定找一个退伍兵给他当保镖兼司机了,他见自己一个朋友用过,好使;

  李小路把宝城的老房子外墙刷了,靠的是百度搜索,她粉刷的痕迹和父亲未完待续的工程界限明显,她的就像出自一个不怎么样媳妇的针线活一样——笨手笨脚,尽管很努力,看结果还是一幅勉强撑着的样子。

  宝城是个小镇,小路离开时,那个小地方骑摩托车五分钟就能绕一圈,她再回来时,一座座四五层的小楼起来了,小镇也开始城市化了,使劲地向大城市的模样装扮,好像一个二十八岁才进城的姑娘,想快速融入环境中,好让自己不那么扎眼。小路锁上了门,离开了这里。

  小路去了哪里,我不知道,可能绿妖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小路自己能知道。

  李小路刚入行的时候,时尚编辑、平面媒体如日中天。我看到小路的故事时候,正在一家媒体做事,故事背景与我的工作环境有四分相似,剩下的六分是我那儿多了的区域滞后性、局限性,但是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可是一分都没有少。

  欧阳对小路说,没体验过这一行能提供给她的一切、最坏的最好的之前,没资格说离开。我悄悄地把这句话记下了,我琢磨着,走,到这行最前线去,最好的最坏的都在那里!当时《男人装》和《GQ》是我的职业目标,我盼望着哪天投出去的那两封简历就有了回应,把我从这个死气沉沉泥潭里拉出去。

  2015年,来自北京的橄榄枝真的伸来了,尽管不是来自上述那两家,我打包里行李,义无反顾地来了,4年过去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始料不及,就像2013年的夏天,我肯定没想到6年后再读这个故事。

  我还是没能体会那行的一切、最好的和最坏的,在它即将沉沦的时候我逃跑了,我没享受过最好的,更没义务陪它下葬吧,就算是欧阳,也不会。欧阳是职场的新女性,尤其是北京这样一线城市的。

她不但漂亮,而且能干,不仅能干,而且坚不可摧,不受肉身局限。她们跟以往的女人们截然不同,从来不曾有这么多的女人活得这么精彩漂亮,如此自我,并且理直气壮。这也是这个行业的诱人之处,它或许冷酷无情,虚荣势利,但它鼓励勤奋,提供机会,制造传奇。这一行充满了自底层奋斗上来的成功者,野心家,男女于连们,他们也许充满缺陷,但能做到最后,他们一定勤奋过人。这一行许诺一切,只要你能付出代价。

  哪一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你在北京,在一座像北京这样的城市里。不禁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大概是流沙上建立生活的本事吧,同时希望自己是成分稳定的化学元素,任凭遇见谁、走进了怎样的环境,都不会消融界限。

  就像那头小兽。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六):每一个北漂都是欲望的兽

  01

  最近读完绿妖的小说《世界尽头是北京》,书的封面是一个金色的少女在黑色的旷野里飞奔,勇敢、坚毅、无所畏惧,赤热的岩浆喷涌,天空一片朱红。

  书写在十二年前,初版的时候书名为《北京小兽》,即使过了十二年,书里面描述的场景却让我感觉很熟悉:空气污染、汽车长龙、夏天被烧糊似的、到了秋天就湛蓝如洗的天。书里的故事,说的也是一些北漂的异乡人,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不堪的过去,他们身上带着不同小城镇、小乡村的记忆,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书中李小路和赵宏伟这两个姑娘,让我想起了两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娜娜》里面的奈奈和娜娜,《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和安生。两个看似不同的女孩,却成为了好朋友,他们表面上或许看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其实彼此身上都带有对方的印记。

  迟钝和懵懂如李小路,内心也隐藏着倔强和未唤醒的欲望,好强和世故如赵宏伟,何尝不渴望单纯和安定的生活。

  北京是包容的,它包容着天南地北的异乡人,它不问你过去也不管你将来,它可以容纳由内而外一个完整的你。

  北京如同一个原始森林,住在这里的孩子就是林中的小兽,兽是欲望的代名词,我始终觉得,没有欲望的人,是不会在这片森林生存的。对金钱的欲望、对爱情的欲望、对事业的欲望,或者仅仅是对这座大都市的生活向往的欲望。

  很多时候,我们面无表情,在地铁上和公交上,呈现出一张张冷漠、疲倦的脸,但谁知道,一旦欲望被点燃,这些面孔又该呈现如何鲜活的表情呢。

  02

  初来北京,是去年冬天,冷冽的空气把天空浸透得蓝如宝石,北海公园里树木虽萧条,但别有一番风情。那几天,和同行的朋友逛了三里屯,一起吃烧烤,吃完走着回酒店,一路路过黑漆漆的小胡同,又看到街边的地下室亮着灯火。

去年冬天的北海公园

  北京这座城市呈现出的古朴、繁华和凄清,让人敬畏,又让人着迷。

  五月我重新来到北京,这一次租了房子,找了新的工作,北京变暖了,每一条街道都飘着柳絮和槐花香。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希望几年后,你会为今天来北京的决定感到骄傲,也希望北京这座城市,不辜负你的选择。

  不久后,有位前同事也来了北京,他的公司在798,那里有一排排的红房子,有数不清的艺术馆和咖啡馆。

  他和对象住在一起,可以分担一个主卧的房租。他说,高中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望京SOHO的图片,于是就剪切下来夹在书本里。毕业后,他胆子小,对大城市有畏惧的心理,待过成都,也去过西安,唯独绕过了北京。

  后来,他机缘巧合去深圳成了我的同事,深圳也是很大的一线城市,待久了并不觉得可怕。在深圳那一年,他攒了一些钱,自己开的公众号也聚集了几万粉丝,还马上就要出书了,更觉得是时候来北京了。

  如今,他每天上下班经过望京SOHO,虽然那排高楼的一砖一瓦从不曾属于他,但在北京这座城市,有他的梦想和爱情。

朋友拍的望京SOHO

  我总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宿命,初中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说长大了要去北京,大学没有考来北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不是在北京,最后我却来了北京。

  朋友也是,高中时期那张被剪切的图片,如今也不知道在哪,不过现在图上的东西就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03

  我最好的朋友叫阿蒙,阿蒙毕业后待在郑州一个杂志社,每个月工资两三千,月租五百。杂志社的工作琐碎又平常,更是一眼望不到前途。

  在杂志社工作两年后,阿蒙离开了郑州,去了北京。即使北京的房租比郑州多出三倍不止,即使要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即使经常都是忙到没空休息,但她依旧觉得前所未有的充实。

  她说,刚来北京的时候激情满满,浑身都是冲劲,久了倒是归于平淡了。这种平淡倒不是没有激情了,而是北京的生活磨平了她的脾气,北京重新建立起了她的自我认知。

  努力和才华是北京最不稀缺的东西,北京这座城市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北京也会磨掉你的自大和戾气,让你变得谦卑,并且好好去热爱生活。

  待久了,就会看见许多人的起起落落,飞上枝头,或是黯然离场。能留在北京的都会是内心强大、心态乐观者,北京会让你享受到一时投机带来的虚幻满足,但转头也会夺走你的一切。

  在北京,我们要有欲望,也不能被欲望烧昏了头脑。

  阿蒙今年十月结婚,老公阿南也在北京工作,斯斯文文的,戴着黑框眼镜。可爱的是,阿南从来打不过阿蒙,每当阿蒙发脾气了,就使出“锁喉神功”,把文弱的阿南收拾得服服帖帖。他像北京这座城市一样包容阿蒙,也陪她走过北京的春夏秋冬。

2018年元旦,阿蒙和阿南在北戴河看日出

  身在北京的我们,其实就好像广阔沙滩上一个贝壳,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贝壳会被人打开,那里面长着一颗晶莹雪白的珍珠。

  阿蒙的生活,很像小说中赵宏伟对李小路说的:像你这样的姑娘,就该在北京和小白脸谈一场没心没肺的恋爱,打打闹闹过日子。

  我不喜欢小说的结局,小说的每个人都活得太悲凄,李小路回到老家,和童年虐待过她的妈妈和解;赵宏伟发现自己得了病,健康和爱情消失殆尽;夏永康说要去西藏苦修,找寻人生的意义;孙克非被小路拒绝后,继续当一个面目可憎的老板……

  故事依旧是故事,生活也依旧是生活。

  北京也不会剔除你的平凡,但是北京能给你想要的公平,为你的欲望找到一个栖息之所。

  我想,经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都会对北京习以为常。

  《世界尽头是北京》读后感(七):世界尽头是北京,也是深圳

《世界尽头是北京》

  出门前在包里放一本书,是一个女人的体面。某个周末午后,搭上去往南山的的士,坐在后排,系好安全带,摇下车窗后,就把随身带的书——《世界尽头是北京》拿了出来。

  书封是一片火红色的莽荒大野,一个炽热的女子紧握拳头向前奔跑的姿态。原始荒原大地上,周围岩浆还在爆裂,她独自上路用力奔跑,浓郁的孤独感蔓延到指尖。

  翻开书页,看作者绿妖老师的自序《严肃的不着调》,看到这本书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是老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名叫做《北京小兽》,首版于2012年,“六年后,这个书名也不合时宜了。一切都变了,但是年轻人初次进入一座大城的感受没有变,人行天地间,追逐欢乐与希望的孤独长跑没有变。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过时。”

  读完这段话,窗外开始下起了大滴大滴的雨,我让司机师傅把车窗玻璃摇上去。下着雨的深南大道依旧是那么美丽,想起来深圳后第一次自己租房,第一次搬家,贤宝舅舅载着我在这条大道上奔走,心中充满了又欢快又惆怅的旋律,仿佛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某种扯不断的“份”。就像北京之于“李小路们”。

  一、音符

  “他们从小县城,从荒废的工业老城,从那些‘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地方,从我们所有人来的地方,来到北京。过去,像双肩包一样随身背在他们身上,所以,北京并非一座城市,它是许多城市的幻影叠加,它的记忆里有无数城市的过去。”

  北京如是,拥有千万人口的深圳也如是。

  每年春节期间,深圳北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深漂们,当人们短暂地离开,这座城市就安静了很多。

  一座城的秘密不在于它有多么宏伟的大楼,永远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如果一座城市是一首歌,人就是其中的音符。

  赵宏伟、夏永康、鲁岳、赵小薇、孙克非、欧阳、尼克……书中这些群像式的人物,和小说女主人公李小路构成了北京这个城市的音符。合奏着一曲不会停止的交响曲。

  二、孤独

  小说里的人和它的封面一样,有一股原始的莽力,用力地活,却又充满了孤独的况味。

  表面上冷漠,会说粗话,如一只小野兽到处走的李小路,渴望把自己的孤独交给爱情,但是,无论她怎么渴望,她始终做不到。

  和无数女人谈过恋爱的夏永康,天黑了,路灯亮的时候,“忙忙碌碌从各个地方往家赶的人们。他头顶,一群鸽子咕咕噜噜地,在窝里叫唤。飞鸟尚且有窝,可他却不知道该上哪儿去。”

  年近四十的中产阶级孙克非,养了一条叫做“皮球”的狗,回家后会给他用嘴巴叼着鞋子送到面前,可是狗也会死的,皮球老死后,他如丧考妣,精神失去了慰藉,生活也变得更加孤独。

  三、美丽

  故事中的李小路做的是时尚编辑行业,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大多都是编辑。最喜欢的还是小说中的欧阳。

  欧阳曾对想要打退堂鼓的李小路说:“你知道这城里,每天晚上有多少人不想干了,不想活,可是第二天,所有人都抖擞着去上班。这就是生存。就算你要离开,也该在体验过之后,体验它提供的最好的机会,最好的享受,体验工作带给你的最痛苦的伤害。在此之前,你没资格说离开,因为对这个圈子来说,你还什么都不是。”

  一座城市,有人抵达就有人离开。“逃离北上广深”是唯一的出路吗?城市可以提供给你“最好的机会”、“最好的享受”,只是你有没有能力留下来。

  在一个重大的发布会上,面无血色瘫倒在洗手间里的她,两小时后,就可以风风火火指挥全场,显示着一股新女性的强悍与美丽。

  “不但漂亮,而且能干,不仅能干,并且坚不可摧,不受肉身局限。她们跟以往得女人们截然不同,从来不曾有这么多的女人活得这么精彩漂亮,如此自我,并且理直气壮。这也是这个行业的诱人之处,它或许冷酷无情,虚荣势力,但它鼓励勤奋,提供机会,制造传奇,这一行充满自底层奋斗上来的成功者,野心家,男女于连们,他们也许充满缺陷,但能做到最后,他们一定勤奋过人。”写的是北京,深圳也如此。

  四、平凡

  喜欢小说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气息,却又带着如初见的欢喜。比如描写北京春天的这段话,干净而明亮。

  “秃了一冬天的北京,一夜之间,仿佛忽然冒出来无数潜伏的地下画家,把它画到了春天。垂柳的绿是鹅黄绿,娇嫩得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更多的杨树,槐树,是干了一冬,死了一冬,忽然间惨白树干泛出青润。不废话,生直接开在死上面,再没有哪个季节,比这时更能看清楚这一点。生命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必须死亡,为了复活。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如此迅速。”

  又比如不同时间下北京的天空,有时是一条河,有时是一座大花园,无论是什么意象,作者让我们看见了风日下的城市寻常而深沉美丽。

  “这是下午四点多钟的北京,光线由中午的刺眼变成淡金。天空清澈明净,大朵大朵淡青色的云彩缓缓流淌,天空像一条河。

  一条河……小路时常感觉生命犹如一条河,身体是用以航行的工具,是船、船帆、船桨和木头甲板的总和。”

  “白天越来越长,如果天气晴朗,六点多钟,路灯已亮,太阳刚落,余晖均匀柔和地晕满半边天空,粉红接着浅紫,一个色阶一个色阶地弱下去,直至深蓝。那一瞬,天空就像一座花园。”

  五、说再见

  在深南大道的出租车上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在另一个周六的午后结束了这一段旅程。

  阅读的过程中是有情绪波澜的,但结尾却是平静的,小说中的他们,各人有各人或暗或明的着落,命运里到处走的李小路依然要锁了门,“出门去”,她还会回去吗?我不知道。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这是作者再版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过时”,每个在大城市拼搏的你我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共鸣和抚慰,并回想起自己最初进入一座大城的样子。

  作者:饮笑

  简介:深圳读书会运营总监;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热爱阅读,年阅读量120+;热爱写作,坚信在繁杂的世俗生活里,文字可以抚慰人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