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本质经典读后感有感
《表象与本质》是一本由[美] 侯世达 / [法] 桑德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90元,页数:6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表象与本质》精选点评:
●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钱,不如重读维特根斯坦
●写的有点啰嗦……数学书都没你那么多例子
●真的是一本很厚的大部头~感觉类比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也能在其科学发现中捕捉到类比。书中的例子都很有趣,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直接阅读。
●读到一半惊闻本书有71万字吓得瑟瑟发抖,电子书一大盲区就是书本厚度的认知,会虎虎生风地读一些望而生畏的大部头。作为一个擅长思维跳跃无时无刻不在类比的读者,前半程猛点头表示感同身受,直到读到不知所谓的“有样学样”字母实例,作者宛如一个令人尊敬的精神病,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探讨iijjkk和iijjll的类比,这一部分可能是我近期读过最无聊的段落了。我严重怀疑侯世达铺垫了几十万字就为了在倒数第二章向他的学术爱豆爱因斯坦致敬,内容直接变成了“相对论的发现史”,但看在十分有趣的份上我就原谅作者在提出势能和反常质量类比时的节奏拖沓和洋洋自得。总之这本书的体验十分跌宕——视死如归地买了75块钱的电子版,觉得关于类比的详细讨论很有助益,“有样学样”的字母实例令人困惑,收获相对论发现史意外之喜。
●有些冗长 瑕不掩瑜 iijjkk变化的一刻 侯世达你赢了
●四星半。和看《思考,快与慢》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啰哩啰嗦,没多少专业学术内容,没啥深度,但却又都讲出了不少还算蛮有意思的东西
●太絮叨了。核心概念都被例子淹没了。看久了忘记他要说啥
●写的挺好的
●这就是“类比”领域的“博物学”论著,但不是"进化论"。如果这本书写在十九世纪分析哲学诞生以前,那是伟大的著作,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就现得太“表象”而没有“本质”了。本书其实是表象的收集器,而较少讨论产生这些表象的本质。所以该书应该叫“表象的表象”,而谈不上是“表象与本质”。其实在认知科学和AI如此发达的今天,书中的内容完全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具有结构性,更加“本质”。这可能是本书写的有些早(2005)的原因有关。虽然如此,即使作为“博物学”的书籍,也是值得收藏的,当案例看嘛。
●又不忍住吐槽价格,同样是侯世达新书,这本定价199,中信那本《我是个怪圈》定价88,而且中信那本原版口碑比这本好,当然有人又要吐槽思考工具不能用钱衡量,我也支持书籍涨价,但也要合理涨价啊,希望引起出版方注意。
《表象与本质》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
类比是人类了解世界的方便之举,正如书中所说,如果将所有事物都单独来看,那么认识世界的难度将无法估计的大,对每个事物的了解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剖析。
类比可以看做是经验的发挥效果,由于某个范畴里东西具有相似的特性,当第一次看见某个范畴里的A时,花费时间和精力对A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第二次看见这个范畴里的B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或者说是经验好不费力的知晓B的一些特性。当然这些特性是和A相似甚至相同的,但并不排除A和B拥有各自独有的特性。通过类比就可以举一反三,花费更少的精力认知更多的事物。
现在每个领域不仅要面对领域内的竞争压力,还要提防其他领域的跨界侵袭,就是因为其他领域的人发现了自己做事的方法在另一个领域也能得到不错的应用,但这个方法在那个领域内还没得到应用,这种也应该归属于类比的功劳。
《表象与本质》读后感(二):侯世达教授全程参与的译著
GEB全本翻译成中文版,侯世达教授是派他的朋友莫大伟来中国参与,也成就了一段美谈。
而这本《表象与本质》,延续了这个风格,如他自己在中译本序言里所说,三位译者,要么是他的好朋友,要么是他的中国学生,可以保持近距离密切的沟通,这样的翻译本身就是创造。
这样的过程,当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甚至,连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都是侯世达教授本人选定每一个字符的位置。
还是看书吧~~类比,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琢磨天才乌拉姆的话,数学家要能看到类比,一流的数学家要能看到类比之间的类比。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探讨这句话,果不其然!
另外,也有顶尖的脑科学加扎尼加指出过,类比是介于直觉与理性之间的人类认知的模式。我在想,基于案例分析的决策,算不算也是在利用类比?这一点,以色列有优秀的学者还在研究。
侯世达教授会玩文字游戏,为了与GEB对称,我记得他今年的清华演讲是把《表象与本质:类比~~》浓缩成SEA:Surface表象、Essence本质、Analogy类比。哈哈哈~~
《表象与本质》读后感(三):化繁就简
由简单的文本到数学、物理领域,最终再比较"类比"和"范畴"这两个概念,并在文章的最后达成和解。
从去年整个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书籍的增多,我曾在书评里表达过一些节点的阅读升级感受,这些都是伴随着阅读积累的而产生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对文本抽象化的速度增加,致使能够通过文字里潜伏的情感去理解作者的含义。而这一切,我一直在避免"成见"的产生。
这本书对我个人的教育观念是有影响的,主要是在于理解孩子们的思路,以及要理解他们对"范畴化"以及"类比"事物储备的不足。孩子们所擅长的同类型替换,以及打破事物壁垒的勇气,也可以称作"童心"。
这也是我们成年人所需要保存和珍视的,理智有可能代替"成见",在遇到新颖的说法时(哪怕是错误的),多问一句:为什么?给孩子一个阐释的机会,也能对大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人相同的抉择在不同环境中,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我们需要多一些为什么,哪怕只是自问自答,这会给我们相对客观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quot;共性"之物有着相同的效果,让我想到拟物的那些发明,以及阅读诗歌时对隐喻的理解和升华。
大海会来自同一个源头,人的情感或许也是。
《表象与本质》读后感(四):范畴与类比
曾经给年轻一点的人推荐侯世达的书,他们一致的表示他的书啰嗦。这本《表象与本质》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人来说,的确显得啰嗦,前六章节尤其如此。
如果说要一个简版的话,可以参照本书结语一节的标题: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
人类如何面对纷繁易变的世界?把世界中各种陌生事物范畴化或者说把新的事物和旧的事物进行类比。范畴即分类,如何建立范畴?通过通过事例间的类比。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机器学习视乎窥伺到了人类思维本质的一点点门径。不同的是,人类掌握了利用范畴建立新的范畴的能力(Chapter 2),而且不同的范畴之间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层级(Chapter 3 &4,我是个怪圈?)。
类比根深蒂固于人类的思维。除了应对日常生活之外,朴素的类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概念(Chapter 7)。对于我来说,最有趣味的是本书的第八章“惊天动地的类比”: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在这两座人类思维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类比在那些最富有智慧头脑中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以爱因斯坦为例,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与认知世界中范畴的多少以及在不同范畴之间跳跃(类比)的能力。
题外话:
1、中医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人类的普通认知范畴之间建立起了类比。
2、如果说类比对应于思维中的归纳(抽象),那演绎从何而来?
3、《表象与本质》:范畴是表象,类比是本质。
《表象与本质》读后感(五):表象与本质
就像侯世达的其他著作一样,《表象与本质》又是一本奇书。本书奇特的地方在于它的撰写和翻译过程。它有两个原版,英文版和法文版,由侯世达与另一位作者桑德尔同时事用两种语言撰写,表达完全相同的意思,但所用的例子却分别来自美国与法国文化。它的各译本,作者们也坚持要求译者将原著中的例子替换成各自文化中的原生素材。因此,我们能够在书中读到“单身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这样的本土语料。
然而,作者们这样做,并不是为惊世骇俗而惊世骇俗。只有使用读者熟悉的素材,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书,因为本书的观点是,正是依靠类比,我们能够将新的情境与已有经验联结起来,从而最低负荷地实现认知和思考,这也是人脑对电脑的优势所在。只有使用读者熟悉的素材,才能够天衣无缝地“通过类比进行范畴化”,迅速在耳熟能详的生活经验和陌生的理论之间建立联结,从而最低负荷地阅读并理解。打破常规的著译方式的表象之下,是作者想要更准确地传达思想这一目的的本质。
正因为原版中所有美、法文化素材纷纷被替换成了中国素材,本书读起来格外有趣,常常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笑话大全。然而,事实上它是一本认知科学的前沿专著。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美] 侯世达 / [法] 桑德尔 / 刘健、胡海、 陈祺 /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8-12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