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1000字

2021-03-02 03:0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1000字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是一本由[美] 阿特·马克曼 / [美] 鲍勃·杜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精选点评:

  ●内容有些散有些浅,不过当个小科普看看挺好

  ●大部头教材啃累了换点这种小清新的的书还是很开心的. 整体感觉不错, 后面些章节有点水.

  ●虽然书名叫《一本不正经的大脑》,但里面的观点和论证还是很正经、很客观的,不正经的是话题吧,哈哈~

  ●目前看过实用型最强的心理学科普类书籍,不太系统和学术,但真的很实用

  ●差点被封面欺骗的一本书,本来以为是一个干货很少的吐槽书,没想到确实充满了特别特别多知识点心理学以及思维认知的科普书。里面很多知识点科普了大脑日常是如何做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同凡响的决定。我觉得明白了大脑如何思考了以后再去考虑为什么消费,这样更适合营销学去建设。这是一本还会去读的好书。期待二刷。

  ●虽然没有让我重塑对大脑的认知,但还是有一些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根本原因的机理解读。可惜因为是节目的总结,每个话题探讨的都不够深入,喜欢的只有几篇。

  ●特别有意思,虽然基本的常识都已经知道了,但是,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常识还是很有趣的

  ●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容通俗易懂,些许趣味性,体验感极佳!

  ●看书知道了原来我们的记忆是可以被他人的暗示篡改的,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洗脑神句:“二号去听经,晚上去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最后几章水分大到俩人自己都要崩溃了吧……箴言也变长了……俩人还在里面自己吐槽自己……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一):快来让你“从头”不正经起来

  读书,太专业、晦涩了读不进去,太简单了又觉得收获甚微,有趣又有料的书则能让人投入其中又有所思考。现在来读一本《一本不正经的大脑》,听听美国心理学专家阿特·马克曼和鲍勃·杜克谈一谈你那“至高无上”的神秘大脑,也许你会有与当初截然不同的想法。

  这本《不正经的大脑》源于一个名为《两个伙计聊你的脑》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期,长约7分钟。作为广播节目衍生品,本书的40个章节也十分短小。因此,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就好像随机打开广播节目。

  你会如同幽默的作者说道的那样:“哎呀,不小心又学到了一个知识点”。

  比如,脑力游戏并不能让你变得更聪明,而阅读一本书、在线学习等等以此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新东西,则能提高你的思考和工作能力。相信这不是作者的自卖自夸(为了表扬自己的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大脑》),事实果真如此而已。

  比如,打破“话到嘴边”状态,方法是——停止努力。大脑就会冷静下来,正确答案重见天日、不请自来。

  比如,心痛事实上是一种真正的疼痛。

  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与数据运用,让读者从专业角度建立对大脑的正确认知。这种专业知识视角,风趣的语言文字,简短的文章篇幅,适合作为口袋书随时随地阅读。

  作为心理学专家,阿特和鲍勃说起大脑来简直头头是道,他们不仅仅了解你的大脑,懂得心理,灌起鸡汤来也绝不含糊。

  “别总生气,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比❤️)”。

  “你不应该害怕向别人展示你的想法,即使你对它们没有信心”。

  “一定要做一个终生学习者”。

  这些简短的句子,读者或早有耳闻,或已成习惯,大家在阅读后可以用来给自己的大脑一个正向引导。以上几条取自个别章节的结束语(本书每个章节后都设计了单独一页的结束语),感谢作者的提醒,让我们避免一些错误,不要既错误的认识我们的大脑,又让坏的东西侵占它。

  因为篇幅的关系,关于“大脑”的疑问本书不能一一解答,读者仍然可以能从这里看到阿特和鲍勃从专业的角度解答的众多有趣的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爱看猫片?不妨透露给你答案,公式如下:(大眼睛+小脸蛋+跌跌撞撞)✖️唾手可得✖️适可而止=健康完美的精神快餐+好心情调剂

  大脑很神秘,也很有趣,来放松一下,何必太正经。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二):很有意思的大脑行为心理科普书

  看到的很有意思的ideas:

  1 老人老是感慨时光飞逝,小孩老是觉得长大好慢,好吧这个问题我也好奇挺久了。

  生活中很直观的体验是:如果你生活中的某段时间充满了很有意思的体验,当你回想起来,你会觉得时间过得不是很快,毕竟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比如过去一年,我觉得过得真的很慢,慢到我做了那么多事情!

  如果就跟平时普通上学一样,日后回想起来会感慨一句:哇,这学期过得好快啊,这就期末了?(which is my current reflection )

  全新体验会让日子看上去过得没那么快,为啥不去多体验些呢?

  长大之后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前经历过的,重复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熟悉,所以能记住的有意思的事情不多,那么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就过得很快了。

  所以,每当你往自己的生活中增添新的东西,你都是在为未来的记忆创造条件,让你过往的岁月显得充实而有意义。

  2 人的幸福指数其实是相当稳定的,虽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会让人大喜大悲,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幸福高还是会趋于设定值。

  3 如果把幸福建立在未来的某件事情上,你会推迟你真正有机会感到幸福的时刻,与其把快乐推迟到达到某个目标达成之时,到时候又只能发现这快乐的稍纵即逝,不如关注你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可爱之处。

  4 脑力游戏对你的帮助主要是提高你在脑力游戏中获得表现,跟提高你的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关系。

  5你对自己的记忆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为它忧心忡忡。

  6 婴儿的大脑可以自动帮助理解别人所讲的内容,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因此大多数说母语的人都遵循语言使用的规则,但是却很难说出其中的规则,这是暗中学习。更晚学习一门语言的话,倾向于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处理语言,因此,批判性思维增加了学习语言的难度。

  7 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同行中唯一一个拼尽全力才能勉强把事情做好的人。他们担心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他们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做出一点仅仅是可以接受的成果,那些人会认为他们是骗子。

  好有意思的一个syndrome 这难道解释了很多学霸一直说自己没怎么学没怎么复习的原因吗?

  8 如果工作者能够专注于更深层次的工作目标,也就是更大的回报,那么比起那些只想保住面子,还上房贷的人,他们终将为自己,为他人做得更好。

  9 即使我们努力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广告,它们仍然可能影响我们的决策。

  10 你的大脑是一台会制造习惯的机器,他会将环境与你在特定情况下最常表现的行为联系起来。如果你每次感到沮丧时会大叫,你的大脑就会开始认为那是对这种情绪的正确反应。你的大脑把挫折当成了激进行为的信号。

  11 人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思考过去时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你知道了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好像意义重大,但对你的生活并没有造成持久的影响。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三):关于大脑,这些认知能助你活得更好

  去年,五十岁的表姐退休了,身为普通工人的她和表姐夫,收入都不高,也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了一套房。为了减轻儿子独自供楼的压力,退休后,她又做了几份钟点工来增加收入。前两个月,操劳过度的她住进了医院。埋头奔向一个个目标的她,最常说的就是“等给儿子买了房子就好了”,“等儿子结婚,就安心了。”等……”她心中的幸福快乐总是与某件事的达成有关,却未发现,每实现一个目标,她又有了新的目标。躺在病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协助的她,终于发现,健康自由的日子就已是最开心的。

  正如《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这本书中所写,关于幸福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的幸福感存在一个稳定的设定值。尽管生活里各种各样的事件,能让我们的幸福感在短期内增加或减少,但经过较长时间后,所有人都倾向于回归自己的设定值。

  与其把快乐推迟到某个目标达成之时,不如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可爱之处,重新审视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那些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用心享受它。

  鲍勃通常是个安静的司机,他喜欢开着他那辆小巧可爱的Smart外出,遇到不可避免的交通延误时,他大都泰然处之。但是偶尔,他约会要迟到,而交通堵塞格外严重,这时,他前面的某个司机还不打转向灯就变道,让交通更加混乱。鲍勃深感无力,他沮丧又烦躁。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这令人沮丧的环境,发泄愤怒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他打开收音机,收听舒缓的音乐,呼吸得深一点,让自己放松下来。

  生活中某些令人挫败的时刻,现状看似无法改变,想办法让自己的注意力远离眼前的情况,会减小它对你情绪状态的影响。

  “生活扔给你一颗柠檬,别怕酸,做个柠檬马提尼好了。”《一本不正经的大脑》中这样写道。

  同事的孩子上小学了,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才开学两个月,每天早晨去学校就成了不情不愿的事,这可怎么好!不断追问之下,发现困难主要来自每节课端正坐好听讲和每天的古诗背诵。尽管知道,长时间安静老实坐着对孩子是个挑战,也只能安抚他慢慢适应。关于背古诗,同事尽量把每首诗按解释编成小故事,与孩子边表演边记忆。比如《池上》这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水盆里放几片落叶,一只载着玩偶的纸船,从落叶间经过。形象有趣,又是很好的亲子游戏。反复的吟诵都成了乐趣。

  看了《一本正经的大脑》书中关于“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吗”的阐述,发现同事正是用了“动起来做”,把孩子的活动和正在讲授的知识概念间建立关联的方式。

  学习的本质是孩子们天生对探索的热情,身体运动对于概念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学习的动力如果仅仅为躲避不及格,取得好成绩就有问题了。当孩子们经常能意识到学到了什么,这些学到的知识又是如何帮他们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才会明白学习带给他们的远非小红花和好成绩所能及。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内容来源于一档名为《两个伙计聊你的脑》的节目。这档节目的两个伙计,即本书作者,是两位对生活、大脑和世界充满好奇的科学家,都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阿特.马克曼是心理和营销专业的教授,他发表过超过150篇的研究论文,开设过三个科晋博客和电台节目,还出版过《学会思考》《学会改变》《领导的习惯》等书。鲍勃.杜克是音乐和人类学习部主任,他在人类学习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著有《智慧的音乐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原则论文集》《音乐鉴赏的习惯》。

  除了本文提及的关于幸福、烦恼和孩子的学习模式与动力,多数生活的困惑,其实都是脑科学解决的问题,脑商=情商+智商+心商+财商+志商……认识大脑,提高脑商,就有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四):脑子是个好东西,你想不想了解它?

  每个人都有脑子,但很少有人好奇过:我的脑子是怎么来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人类还不是人类的时候——不,还要再往前——在还是单细胞生物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大脑的。

  “我们”在水里无知无觉地飘飘荡荡,直到机缘巧合之下,大家一扎堆,变成了多细胞生物;

  又一不小心,开始用化学信号交流;经过了无数个世代,终于具有了神经节;

  于是,“我们”拥有了记忆能力,能够学习了;

  又历经沧海桑田,人类终于有了一颗“高贵”的大脑。

  有脑子和没脑子的生活可是截然不同的。有脑子,增加了生存概率,使你更容易掌控生活,让你的工作比那些“没脑子”的生物更加高效,不必像它们那样历经生存的考验。

  可见,脑子是个好东西,你想不想了解一下?

  美国得州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阿特 · 马克曼和鲍勃 · 杜克不甘寂寞,不仅爱玩儿音乐,还做了一档风靡全美的电台节目“两个伙计聊你的脑”,专门向大家科普如何正确、放松、开心地了解和使用大脑。

  两位作者横跨多个学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精选出40期节目精华,编选成这本“够接地气”的认知心理学普及读物——《一本不正经的大脑》。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简体中文精装版,由未读 · 思想家引进,2018年11月上市。

| 作者:阿特 · 马克曼(左) 鲍勃 · 杜克(右)

  本书作者之一阿特 · 马克曼,不仅是得州大学心理学家,还是认知科学家、组织决策顾问,他在《今日心理学》《哈佛商业评论》开设专栏的同时,还是《菲尔医生》等当红心理节目的科学顾问。

  另一位作者鲍勃 · 杜克也毫不示弱,在得州大学心理学家身份之外,还是神经科学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洛杉矶科本音乐学院学习心理学项目顾问,在人类学习与行为方面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潮流的巧妙把握,两位科学家在40篇文章中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与常识完全相反的结论。或让你脑洞大开,或让你会心一笑。

  比如“人的大脑真的只用了10%?”“我们为什么爱看小猫视频?”“头脑风暴的正确操作是什么?”“为什么把狗叫做狗?”“网上沟通为何如此低效?”

|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内页实拍

  读完你会发现,在40个小问题中,有些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调皮结论,有些解答了经常困扰你的小纠结,有些还会正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这些内容,都在让读者学会更好地善待自己,尤其是善待自己的脑子。

  可以说,生活中许多令人纠结的问题,其实都是大脑的问题。如果你具有了“脑商”,几乎就等于同时拥有了智商、情商、心商、财商、逆商……

  科学研究认为,人脑在放松情况下运作更加高效。所以,何不放松片刻,让我们的脑子稍微“不正经”一会儿?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读后感(五):不正经的大脑,正经的你?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从未出生起就用音乐来胎教,婴儿时期就各种脑开发。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广告插在早教产品中反复播放,说明早教在婴幼儿时期的重要。初为人母的我,自认一定会是个科学睿智的母亲,可以把农村那些带娃的爷爷奶奶远远甩在身后,把我自己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神话的存在。 我买了大量有科学依据的早教产品,准备像广告中说得那样做个轻松又幸福的神童妈妈。然而,现实却相当悲惨,我的宝贝女儿并未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说话、上学各方面也并不比同龄的孩子优异多少,还迷上了看电视玩游戏。我原先从小带着她玩的都是益智游戏,是奔着对开发大脑有利来的,谁知,…… 真是一言难尽!我从未怀疑过科学的正确性,只认为孩子天赋不够,自己教导无方,无奈落了个吃力不讨好!谁知,今天看了未读出版的《一本不正经的大脑》,才发现许多被公认的对大脑开发有奇效的方法,其实缺少更多有力的科学证据。这一惊,对我来说非同小可,不过,也对我的早教失败有些释然了。 原来世上哪有这么轻松的事,给孩子经常听莫扎特的音乐孩子就可变成天才,看着动画片就可以轻松学会无数知识,这本就有点天方夜谭,可我们这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却愿意一厢情愿地去相信。 人与物的最大不同,不是你装进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是在不超出总容积的情况下你装进多少,他就有多少。人是活的,有吸收有舍弃;人是有感知的,有反馈也有无视;真正使他接受,没有互动是万万行不通的。如果现在我碰到希望想借电子产品之手,幻想能做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功父母的人,一定会打破他(她)的白日梦。 那“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你变聪明”这一理论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位心理学家搞了个测试。在这个测试中,他们找来一些大学本科生,然后把这些大学本科生分为三组。 在测试前,一组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音乐,一组听了一段“放松磁带”,还有一组静坐了10分钟。接着便对这三组大学本科生分别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是听放松磁带与静坐的人得分大致相同,而听莫扎特音乐的人在空间推理测试中得分略高于其它两组。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莫扎特音乐的结构在大脑中激活了导致更高分数的反应,并把这一结论发表在一本《自然》杂志的出版物上。 接着,媒体闻风而动,争相报道、渲染;商家把握时机,为这一说法推波助澜,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这些无知地追随者正是这一说法的实践者。虽然往往收效甚微,但我们只把责任归昝于自己,如没有长期坚持、没有设定固定时间、没有指定专人陪听……。总之,我们谁也没有怀疑这一结论的权威,但,得出这一结论的实验真的严谨吗? 一个研究小组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测试了一些学生,只不过把莫扎特音乐换成了颜色丰富的电脑保护程序,而测试的结果却与上次的那个测试结果毫无二致。这说明了什么?是丰富的色彩刺激也能激活大脑吗? 事实证明,激励和快乐才是提升心智效能的真正原因,好音乐、好故事,还有大自然的声音,都能造成这种正面的影响。事实上,积极的情绪才会让你更有创造力,并非音乐。 在《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这本书里,两位作者挑畔了许多已成主流的权威认知,用调侃幽默的语言指出许多我们对大脑习以为常的习惯认知。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一台播客节目《两个伙计聊你的脑》。 两位作者都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阿特.马克曼是心理和营销专业的教授,他发表过超过150篇的研究论文,开设过三个科晋博客和电台节目,还出版过《学会思考》《学会改变》《领导的习惯》等书。鲍勃.杜克是音乐和人类学习部主任,他在人类学习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著有《智慧的音乐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原则论文集》《音乐鉴赏的习惯》。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我们见识了训练过的大脑那不可思议的潜能,使我们每个人都相信,我们一般人不论多么聪明,都只是用了大脑的极小一部分,还有绝大部分可以开发。而这两位作者对这种说法产生了质疑:我们真的只用了10%的大脑吗? 他们说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大脑在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但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我们全部的大脑。因为大脑是一个特别耗能的器官,它占正常人体重的3%,却消耗日常能量供应的20%到25%。我们的大脑每天要烧掉几百卡路里,每天如此,哪怕躺在吊床上打盹。 生物演化的过程不会允许一个器官消耗那么多能量,却一直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事实上,大脑简直就是个忙碌的蜂巢。就算睡着了,我们的大脑也在工作,继续处理着关于白天发生的事件及学到的技能的记忆,做一些与我们清醒时积累的化学物质和毒素有关的内务琐事。 如果我们只用了10%的大脑,那我们也有可能用90%剩下的大部分同时做别的事,那这可能吗?试想,我们在接听电话时,用手去拿桌上摆着的东西时,却几乎是用摸索的手法,并不能准确地拿到。又比如,当你在思索某事时,别人就算凑近你的耳朵大声说话,你也一头雾水,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只觉有一阵噪音滑过。 这些,都说明我们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需用上我们全部的大脑,关于一心多用,根本不可取,只能事半功倍,所以提倡专注对我们至关重要。那这么说,是不是证明我们的大脑永不休息,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呢? 当然不可能!科学家认为,大脑在不正经、放松时更能高效运作。就像机器上的履带适度放松,运转才更顺畅更轻快。 这两位美国知名教摸在大脑不正经时的妙语连珠、诙谐调侃,把大脑说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许多巅覆常识的“谬论”只是让你的脑子不正经一次,轻松一下。至于你信不信,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大脑根本就不正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