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2021-03-04 02:4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悲伤的力量》是一本由[英]朱莉娅·塞缪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的力量》精选点评:

  ●感觉没写到重点,可能太深奥了我们看不懂,大意就是世事无常,珍惜生命,顺其自然。

  ●今年的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健康的珍贵,因此对死亡也更多了的焦虑,害怕和好奇。特别在看“面对自己死亡”的章节,看着他人的故事,同时怀着自己的伤心,害怕,和很多复杂的情绪,通过这些故事,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发泄了自己情绪。

  ●悲伤是可以细致标量,同时也是能够抵御的东西。

  ●面对配偶、子女、父母、兄弟,乃至自己的死亡,我们该如何度过悲伤的那段时间,悲伤需要抑制吗?看到别人的经历,想到经历过的几次死亡,有很多感触。的确,痛苦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悲伤不是用来克服的,而是用来感受并汲取力量的。之后写书评!

  ●中国人似乎很忌讳谈到“死”,特别是在过年。可是死亡是必然的。这本书从伴侣、父母、手足、儿女、自己的死亡来告诉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化解悲伤。归根到底我们自己能做的是爱和努力,他人能做到的认可,倾听,给失亲者时间。

  ●「豆瓣鉴书团」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也不是一个一直稳定的悲观者,时好时坏。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放大悲伤的情绪,所以会关注悲伤,也经历过把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个人一点一点很痛苦地移出这辈子的生活。全书读完,就2个感受,一是有爱就有痛,但也只有爱能治愈因爱而来的痛。悲伤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乎和重要,所以当面对失去的时候,才会那么疼。第二个,遇到悲伤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心理治疗就是反复地一遍一遍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同一件事情你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真正好起来的办法,不是自己想通,而是让生活顺其自然地向前,时间是最好的疗伤方式。人这一生,一直都是流动的,不再悲伤不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忘记了,而是他们就在那里,只是不再那么重要了,不会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你也愿意move on。人需要多个支点

  ●悲伤不是你逃避,就会不见的

  ●作者详细描述了失亲者治疗的经过以及一些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关于失亲者的感受,作者多是平白直述,描述中总带有一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尽管实际上作者也会为了这些失亲者焦虑、哭泣、担忧、难过,可是在她的文字表达中,却很难感受到这一点,刨除掉文字上产生的距离感,这本书分析阐述了很多关于死亡和悲伤的观点,意见中肯诚实。

  ●一本带读者走出悲伤的好书

  ●【克服悲伤需要努力,非常巨大的努力。但是如果我们足够努力,悲伤就会成为治愈我们的力量。】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一):《悲伤的力量》短评

  《悲伤的力量》 了解死亡,了解悲伤,了解创伤性应急反应的一本好书。 人,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他/她会自动生成独特心理墙壁,有时这堵墙用来抵御外界伤害,如削弱甚至隔断与外界的感知力、情绪共振;有时这堵墙是用来自我伤害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一样——忘记逝去的亲人,仿佛是对他/她的背叛,墙成为自我伤害的闭环;有时却是双方的保护墙,互相保护、互相鼓励,防止悲伤将自己淹没。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我还没有勇气

  之前看《最好的告别》的时候,联想到几年前在病房的过往记忆,不忍卒读,决定再等等。

  这一次,同样很遗憾,作为一个丧亲者,我还是没有勇气直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没有勇气结合书本的访谈记录去谈谈自己的感受。

  很感谢这次赠书,也很感谢作者用专业知识外的“边角料”写就的作品。里面人物的心路历程很多我都能感同身受,以至于看的时候落下了眼泪。

  我决定再等等。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三):评《悲伤的力量》

  面对爷爷临终,我是迷茫的、恐惧的、焦虑的,所以我找到了这本书来读。《悲伤的力量》使我获得勇气。它让我发现一直以来,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于死亡或多或少都是讳莫如深的,通过对本书中各个案例的感同身受的尝试,让我更加了解死亡,让我更加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它,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它。现在我对于爷爷癌症晚期即将去世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慢慢接受的心理预期,在这里想分享一句话,给那些与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爱你的人永远爱你,无论他们在哪个时空。你且好好活着,然后等到你归去见到他,给他讲你后来发生的精彩故事。或许我们即将在未来的生活中和他们失去联结,但从此他无处不在,在陪伴你,在保护你。”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所谓的力量

  书全文用第三人称描述着悲伤,而因死亡的特殊性让我们感同身受。其解决办法也明确说了,非逃避,来面对。书中由爱人、家人、兄弟、子女的角度,分别述说了如何去处理,但其本质都是去直面创伤。与过去告白,怀揣希望而走向未知,即与死亡这种悲伤最好的告白。唯一不太相同的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这需要我们用相互的感染力来去直面它,与周围人的倾述,同时聆听他人的倾述,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心中。

  读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与自己预期不太相符的地方,全书更多的是由第三人称描绘过程,但总是会想象,如果我是经历了死亡的人,我会如何看待,我会这样感性,时间磨砺下会回归到理性的生活吗?不过这毕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吧。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化悲伤为力量

  悲伤或许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有的人会寻一块安静的地方,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放肆自己,有的人会大哭一场,将伤痛融入泪水之中。而悲伤是什么呢?亲人的离开,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却总是要面对这些,失去亲人失去最爱的人,那样的伤痛让我们会在很长的一段有着痛不欲生的感觉,悲伤,让我们一蹶不振。

  《悲伤的力量》是英国人茱莉亚.塞缪尔所著,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事,这里的人就是我们的影子,那些悲伤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前一部分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是我们常见的,便也感同身受。

  悲伤让人堕落,却也让人成长,所有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悲伤的力量或许也是我们最需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