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5 02:5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的读后感大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精选点评:

  ●本册主写西汉,内容极丰富。 “汉兴七十年”下其实延续了秦的法制,只是执行没那么僵硬; 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下其实将除了黄老的无为之外的百家都杂糅进了儒家; 谶纬把孔子完全神话;从谶纬的流变看到了道教的渊源; 汉武帝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刺史的“六条问事”给我极深印象; 皇权集中让宦官钻了空子,外戚在宫廷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愈发提高;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是西汉乃至后来许多王朝没落、灭亡的原因。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符合当时昂扬的扩张性的时代精神,看的时候觉得郭敬明超适合写汉赋; 太史公司马迁忍辱完成了他“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理想,他对历史尤其是对今上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让人佩服; 从李广的生平看到了汉于匈奴的关系发展;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的理想主义儒者王莽。

  ●【201949】关注西汉的一本。杨照在开篇就强调新史学和新史学观,对新史料的运用等等,但这本书倒是不折不扣的传统视角,专注王侯将相:汉武帝、李广、太史公、董仲舒、王莽。穿插涉及文学史,讲汉赋及经学(今文经学及其反对派古文经学),以及经学影响下的王莽新政。对我来说,新知包括:汉初七十年“与民休息”的实质,“独尊儒术”中“儒术”的内涵与外延,谶纬文化等。到了这一本,杨照啰嗦的毛病(或者说特点)似乎减轻了一点点。

  ●最精彩的还是思想史的梳理:1、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是把各家主张都放到儒家的框里来,一是在现实层面继续沿用法家,二是董仲舒引入了阴阳家思想来约束皇权;2、汉赋反映的帝国精神;3、解经的重要性,儒生从治学走向行政;4、古文经学也是工具,和谶纬一样为权力服务。此外,对史记的推崇和用心理历史学分析皇帝也不错。

  ●这本内容重复的就比较少了,读起来也越来越顺畅,但是新观点也相对较少了。对于赋所反映的社会思潮,“罢绌黄老,独尊儒术”的理解,谶纬的历史意义钩陈,今古文与政治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亮点的。对于西汉到新朝的历史事件的必然性论证值得思考。

  ●这系列读出《百年孤独》感

  ●这是该系列的第4本了,杨照的文风比上本有所改善,但车轱辘话的毛病还是依然存在。 本书的历史是西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重点描写了两点:一是李广,二是史记,并且书中李广的内容也是以史记中描述的为准,所以换句话说,本书的重点就是描述史记。 该系列到第四本,已经与第一本的惊艳渐行渐远,开始了描述历史事件,且从描述历史事件中看出杨照先生的说史功力着实有些弱。虽然《史记》的价值的确值得称赞,但既然是“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视角,更大的格局去诉说历史,在杨照先生的笔下,打败匈奴似乎是李广的功劳,而弱化了卫青霍去病甚至于汉武帝的作用,这种角度稍显狭隘。 我十分犹豫要不要看第五本。

  ●李广那几节看的还是停泪目的...

  ●第4册《帝国的昂扬精神》紧紧围绕“昂扬精神”,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思想、政治、民众心态,你会看到: 汉承秦制,秦确立的帝国模式和帝制模式通过汉的运作,生长得更加繁茂; 汉初七十年其实和秦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执行法律上没那么僵硬; 西汉盛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信,通过华丽的文字和强有力的行动体现出来; 董仲舒的儒学混杂了方士的阴阳五行和谶纬之术; 司马迁在讲匈奴问题的时候,用了三篇列传,排序很有讲究……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从郡国并立到皇权一统,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从白登之辱到饮马阴山,从对秦政的反动到外儒内法的实际继承,汉朝全面完成了中国从封建向帝制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延续中国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制度、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的建构基础。从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汉朝沿袭秦政、独尊儒术的实质、今古文之争、王莽新政的内在推动分析均有独到之处,但对汉匈之争、司马迁与中国史观的形成不过是对《史记》或《汉书》的简单翻译,读来了无新意。(阅读时间:2019年2月11日-12日;自评:7.6;推荐指数:★★★★)

  ●依然在水准之上,好看好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一):汉武大帝

  

读通史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波又一波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一次又一次刷新认知底线,人性是历史进程中最深无可测的变量. 永远不要想当然,“以史为镜”并非真理,因为会有太多的自我融入其中,我们太容易自以为是,“求异”无疑会是另一条曲径. 当你经历了两遍,三遍,最后会沮丧的发现,每一次那些特别大的收获仅仅是因为遗忘,因为大脑的不懂事,记不住,忘的干净,忘的彻底,捶头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二):后续9卷何时出版?

  杨照先生的作品一直都有拜读,这次讲中国史的四册一出来就很快都读完了,真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的读下来的,非常想知道后面的9本什么时候才能出版?尤其是想尽快读到讲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第五、六卷,如果没看错应该是这两卷吧?

  我个人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爱好者,而杨照先生在前四卷对中国历史的不同解读,尤其是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成果,确实在很多地方都纠正了我以往的一些认识,因此更加迫不及待想看到杨照先生是如何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三):西汉:帝国的昂扬精神

  对汉代的一些新认识。

  其一,独尊儒术主要是用来排挤文景以来的黄老思想,其他学派如阴阳家、法家的思想则混入儒家的幌子底下。

  其二,外儒内法。明面上声称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儒法并用。汉初七十年的无为而治,讲究维持原状,许多秦代的刑法也被保留了。而武帝朝开始,只对官员严厉的酷吏开始被广泛起用。李广的自杀和太史公遭受宫刑,就是酷吏严酷的最好佐证。这都表明了法家思想仍然盛行。

  其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更多的是借天来给皇帝施压。自武帝朝起丞相成为高危职业,即皇帝将天意推脱的代罪者。

  其四,武帝对权力的不安感,之前都没注意过。

  其五,关于太史公含义的诠释。太史公不是一项官职,因为官职只有不起眼的太史令。太史公是一种自我认同、自我期许,是一种被赋予「继春秋」这一崇高使命的身份。当他写史记时,不是以一个底层公务员太史令的身份,而是以背负沉重使命的太史公的身份。所以他可以忍受对他而言最为屈辱的腐刑,只在给即将被处刑的老友的信(报任安书)中表露心迹。

  其六,汉赋与武帝朝的昂扬精神。

  一些已有认识的加深。其一,汉建立之时,并非已经完整的帝国。而是处于近分封的状态,在削弱异性王的过程中,才形成后来的汉帝国。其二,无。。

  西汉的大致脉络:

  一、汉初七十年,帝国的探索阶段。天下苦战久矣,休养生息是顺应当时民众的需要。黄老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景帝、窦太后就是其忠实信徒。

  二、武帝朝,帝国的昂扬精神开始展现。随着窦太后的去世,武帝等一派想要有所作为的人,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这一时期的帝国开始开疆拓宇,与匈奴的战争是核心问题。难怪黄仁宇说第一帝国(秦汉)是外放型帝国。当然连年的战争,也使得国力日渐衰退。终于有一天武帝老了,反省自己的得失,就有了轮台罪己诏。

  三、昭宣二帝的回光返照。汉昭帝时期主要是外戚大将军霍光,坚持轮台诏停止拓边,用来减税减负。汉昭帝来自民间,也会务实一些。但潜在的财政和土地兼并两大问题仍未得到实质解决,所谓的昭宣中兴不过是表面的风光。

  四、帝国的迟暮与王莽代汉。昭宣以后,所立皇帝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短命。外戚王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王莽既是外戚(皇帝的岳父),又得到今文经学、谶纬、古文经学的支持。前者是他控制了中朝,后者帮助他控制了外朝。他得到了万众的期待。终于效仿尚书中的周公,成了摄皇帝(代皇帝),以新代汉成了真皇帝。这个理想主义复古者,掀起来一轮全面的复古运动,试图解决现实的问题。但脱离实际的改革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王莽也身死乱军之中。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四):帝国的昂扬精神

  一句话: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并四处推荐的历史书,就得给五星。

  划重点:

  西汉前期的统治(无为而治,外儒内法)

  汉武帝(54年的统治)

  李广其人其事

  司马迁和《史记》

  汉赋:华丽而夸张的特点由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决定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政治斗争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王莽改制

  摘抄:

  构成历史和决定历史走向的,有很多是集体性和结构性的因素,而它们不在任何人的主观控制之中。

  从公元前202年正式即位,到公元前194年去世,这八年,表面上看是刘邦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从一个乡下的小亭长,登上了天下至高的帝位;但向深处看,这恐怕是其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就高卧享受,而是不断地带兵出征,无役不与,连病倒在床上时都逃不了出征的责任。而且,这些收拾诸侯列国的仗比对抗项羽的还难打。

  汉兴70年,在无为的政策下,原先秦朝的严苛法律大多都还存在,秦朝重视法律细节的风格也还存在。也就是说,表面上,朝廷相信黄老之学,提倡清净无为,但底层人民的生活,继续受到秦朝遗留的规定管束,绝对不是那么自由自在的。

  汉武帝时代最重大的历史变化之一,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与其说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决定,不如说是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经在酝酿的时代氛围。

  汉武帝朝的另外一项重大改革,它对后世的政治影响深远,那就是将中朝和外朝在制度架构上正式分开。中朝就是绕过丞相,由皇帝自己直接指挥的另一套统治机制,丞相只是外朝的领袖。中朝和外朝分开后,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丞相的地位大不如前,在汉武帝朝,做丞相变成了一项恐怖且高风险的工作。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间,西汉从一个松散的帝国,变身为具有紧密的结构,拥有严整的运作机制的集权帝国。帝国的权力不仅在向中央朝廷集中,而且更进一步在向皇帝一人集中。

  汉赋的黄金时代,是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这三朝。这也是西汉国力最盛,相应也是政治与社会风气最昂扬、最浮夸的时代。

  赋之所以在汉朝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类,是因为赋比辞在精神上更适合彰显扩张、夸张的跃动精神。

  霍光和桑弘羊之间的斗争,是西汉儒法角力的终曲。桑弘羊被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代表了秦朝遗留的法家的观念与做法,至此终于从汉朝的主流政治中退场了。

  朝廷乐于见到土地兼并,因为这有助于朝廷简化税收行政。无论西汉的基本价值观是重本抑末即重视农业,朝廷都不会真正积极维护小农,抑制地主。朝廷和新兴的地主有着隐性的共生互利关系。

  地主升级为大地主,大地主升级为超级大地主,就开始与朝廷有冲突了。而土地越集中,自耕农越少,因为真正付出劳力的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待遇或照顾。

  在“轮台之诏”和“昭宣中兴”之后,西汉的经济生产之物仍不可避免地瓦解了,进而带来社会动荡,最终瓦解了西汉原有的政治结构。

  西汉末年的乱局,是由“铁奴”率先启动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在一代、两代之间快速地由自耕农到佃再到奴的,他们积累了高度的被剥夺感。奴的骚动引发佃的骚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严重的破坏。饥民变成了流民,成了一股一股到处就食取食的盗匪。这是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后世历史上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许多王朝的末年看到极为类似,简直像是拷贝般的现象。

  重新整理王莽的相关史料,我们会得到和东汉的人刚好相反的认识。王莽当皇帝之后的作为和当皇帝之前的,其实是连贯的。王莽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他抱持的强烈的复古信念,而王莽之所以快速垮台,也是因为他抱持的强烈的复古信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