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10篇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钱穆先生是学界通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学识博达,一生著述八十多部,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在历史研究中,钱穆先生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先生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观点。
“《中国历史精神》是1951年春钱穆先生在台北应“国防部”高级军官组之特约讲稿,钱老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演讲引起执政者们重视历史的价值,通过尽可能还原中国的事实,来挽回或者说扳正正在扭曲的价值观,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家园。”中国历史精神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也是中国人向前积极争取达到的一种人格。这种道德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种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在每一部分的讲演中,钱老都能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分别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西方各国的历史发展两个维度来说明,通过横向比较中西方的异同之处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
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打开了学习历史的新视野。钱老很多历史观点让人振聋发聩,关于历史的真相,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多维度、客观的去看待。
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从现代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钱穆先生的一次“中国历史公开课”
民国时期出生的文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于国家、于历史、于文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另外想说,西南联大真是一个民国才子的聚集地,西南联大的优良校风也是成就这些才子的另一种存在。所以,当我翻开《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就像是在西南联大上了一堂钱穆先生主讲的“中国历史公开课”。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命题,任何学者在研究和传播这个文化命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于钱穆先生而言,他却以接地气的方式结合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抨击病态的文化问题,至少这本书能够成为一碗“求同存异口味的营养粥”。
纵观中国的历史,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从三皇五帝的开天辟地,到九五之尊的朝代更迭,中国历史的精神其实非常两极分化。一部分是君子守正,一部分是奸臣篡权。总之,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于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精神,都是镶嵌在钗头凤上的那颗夜明珠,真正闪亮的时刻都显现在那些至暗时刻。
在看《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时,我发现很多口语化的内容,而有些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的讲稿内容了。在这些口语化的内容里,能看到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深沉思维的人,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放在手术台上,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审时度势的剖析“病灶”。钱穆先生像是一个面对处于生死攸关病人的外科医生,但是因为病人的病灶牵扯着致命的血管,以至于病症的原因让大家都看明白了,可是我们该怎么做,还有待商榷,至少清楚的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还是个历史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里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历史精神,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吧!
历史是个很深的课题,我认识的一位专门研读历史的年轻作者,常常在深夜思考历史的意义。看他的朋友圈,就像是浏览一本历史的试读本,你总是能在那里发现历史或光芒万丈、或暗夜成殇的身影。
我想,这本题为《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书,也相当于钱穆先生的朋友圈吧!他将中国历史的文化与精神的厚重,一点一点以他的钢牙磨开,露出里面的软芯,让我们细细品尝其中的美味。
钱穆先生《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三):历史:生命的学问
泛泛而谈中国历史,似乎只是一部帝王史、权术史,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被统治者——人民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历史第一要能观察,第二才是记录。别人的观察终究是别人的,而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非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尽管历史作为人生的经验,人生的事业,有不定期下的持久性,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无一例外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培育一种从过去,透过现在去直达将来的能力。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引以为傲,但是这不过是夜郎自大。我们对于真实历史的把控,不如西方人,西方人尚且追寻巴比伦、埃及的古迹,现代的中国人少有人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甚至巴不得有时光隧道可以穿越至无穷的未来。钱穆指出,这种习性是从清代越演越烈的,清代作为汉民族以外的“蛮族”,深谙“欲去其志,必去其史”的道理,因此我们今天所能接触的历史都不是本来面目,而是经过民族主义者的改造与掩饰。 钱穆痛斥,今天的中国生了一场病,一场文化病,他认为只要是生命体,生病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找不到病根,就根本谈不上医治,我们可以埋怨生命、厌恶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道听途说、并不真实的历史去否定我们的民族、消解我们的文化,于是《中国历史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充满着钱穆先生的责任、担当与才华。
历史的时间不是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自然科学的时间,这一秒过去了,下一秒还没有到来,那一秒便是将来。我们认知历史的时间,是带有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甚至是敬畏,逝者如斯夫,我们一旦具有了宏观思维,我们就无惧于自己活得太匆匆,而是立足于“求其变”与“求其久”的均衡。由此可证,史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价值不咨于生物,对于新时代的读者,我们需要在永恒中日新万变,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四):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历史精神》
现在总在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底要复兴什么,怎么复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得是只是说“国家强盛”就是复兴。在我看来这是偏面的。我们要从历史入手,对我们的文化有所了解,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明白中华民蔟五千看的文明都有那些闪光点。知道了这些,我们才会更加切实的从我做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微薄之力。
钱穆先生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由一九五一的授课稿整理而来。全书从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等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概括讲述,深入浅出不愧会为中华文化入门书籍,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读懂中国文化、历史、民族,增强民自信心,对外来文化也有会有一个衡量标准,才能更好的取长补短,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历史精神》虽然初稿时间有早可书中的经典观点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史学正是保留人生经验,发挥全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以传诸后世,使后世人能根据这一翻经验,来作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参考和指导。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生的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历史与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来神的表现。
今天并不是说西方文化一定没落,它应有它将来的生命。但这亲不便于我们的生命呀!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该回头来先认识自己。因为一切问题在自己的身上,解决也要在自己身上求解决。若要认识自己,则该用沉静的理智来看看自己以往的历史。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自存了。否则思想学术不独立,国家民族不会能独立,不会有出路。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会有好大出路的民族。
国家只是一个机构,它有一种任务,就是发挥人类的最高文化,和人类高尚的道德来神。
我觉得目前的中国,依然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要恢复“士”的精神来作为社会中心的主持与领导。
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是一种强性的和平,它赋有坚强很优越的战斗精神。
教育不该仅限于学校,学校教育也不该仅限于青年,这在东西双方的历史教训里,一样地真实。
今天我们因为环境关系、教育关系、以及其他种种的关系,大家感到生活不舒适,不痛快。但我想,我们终有一天可以过得极舒服极痛快,那不是发扬我们历史相传道德精神的时候。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五):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本书来告诉你
“我们要知道明天将来的事,总该先知道一些昨天过去的事。”这是《中国历史精神》前言中的一句话,也是对我们经常听说的“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更直白更平易近人的解释。
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钱穆老先生在书中第一部分的七讲中作了详尽的叙述,分别从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方面进行了阐释,不仅纵向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同时和西方历史相关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刷新了我的三观,对中国的历史认识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感觉那些年学的都是“假历史”。
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已成过去,如何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意义来指导将来的人生呢?钱穆老先生认为历史是有生命的,而且是精神的生命。历史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承载历史精神的历史时间不仅具有绵延性,就在各种瞬息变化中,还有“凝然常在”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应该在过去的时代找答案。因为中国的历史生命悠久,历史记录完备,可以提供的参考也会更丰富。
钱穆老先生在其他部分采用同样的办法,对中国历史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梳理。这七章据说是老先生于1951年在台北给“国防部”高级军官组进行讲演的录音整理。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历史精神》不仅开阔眼界,还提供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思路,多看历史,多读历史,多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拥有更博大的胸怀。积累的多了,潜移默化,看待问题的眼光就会越来越开阔。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六):历史你究竟知多少
这一个生命,这一个力量,就叫作人生。
一直喜读书,但读的都是些杂书,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关于历史方面的书,钱穆这个作者对我而言也是陌生的。关于作者我还特地查资料百度研究了一番。
钱穆,中国历史学家,在“既无师友指点,亦不知所谓为学之门径与方法”的情况下,“冥索”苦学,开始著述。著《论语要略》、《孟子要略》。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由史入经,列举事实,指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刘歆伪造诸经之说不可通,说明刘歆无伪造诸经之必要与可能。文章解决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打破了中国近代经学研究的今文学的一统天下,纠正了一味疑古的学风,因而震动了北方学术界。
钱穆著作有专著八十种以上。主要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宋明理学概述》、《论语新解》、《诸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他强调中国历史的独特而长久的传统,倡中国秦以后非封建社会非专制政治说,被公认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一传统史学的代表,影响颇大,尤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的成就驰名中外,彼誉为儒学大师。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
若想了解历史,读钱穆没错,他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吏。
《中国历史精神》一共有七讲,分别从吏学精神、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来进行深度解剖,让后一代的子孙们更加能了解历史的发展。
钱老在书中说,历史是我们的人生经验,前人的智慧是可借鉴学习的,为什么《孙子兵法》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前人走过的路,做事的经验都被分享出来,以后人学习;前几天一位做金融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正在读《孙子兵法》,他给我分享了,《孙子兵法》实则讲的是带兵打战,放到现代生活中,职场就比如过去的战场,理论均可实用于职场与人打交道;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职场如此。
历史是不可能被抹杀,不可能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过去了就不复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南京大屠杀,每年都会有纪念日一天,告诉国人的几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同胞们正忍受残忍的杀害。
因为不了解以往的历史,所以也根本不能了解这现在。我们这一个现在,就是整个历史中之一面,从全部历史演变、开展、累积到今天。这是一种实质的演变,是历史本身的演变。
纵观历史几千年来看,钱穆大师说:今天的中国,生了病,生了一种文化病。有生命的不能没有病。生了病,须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有病就得医治,但首先要找到病源才能医治。
此书,历史讲的很透彻,出自一位具有眼光独特敢说敢表达的文人笔杆下,要知道过去有见解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敢说历史如此透彻。
历史,有空多读读还是有益!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七):道德在我心里,不在环境中
我知道钱穆这个名字,听说过,但不熟悉。知道是个很有名的人。看完这个书的第一章,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
因为觉得讲的非常的透彻,把一些抽象的,大而化之的概念将的很通俗易懂是一回事,觉得他敢说也是一回事。书里有很多的观点,我边看的时候,边在想,这个书是怎么审核就被通过了,里面有些思想很正。
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这样的人,大概都有点敢说吧。按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敢说。按以前的话,就是很有文人的骨气。这个事情该怎么看,就是怎么看的。这个事情符合道德,就是符合道德的。就算是当政者,执政党不喜欢,但事实就是事实。能读出这么一股子味道。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先生从七个大的方面来解读咱们的历史,先是告诉我们史学的精神和学习历史的方法,接着是从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可能因为我是文科生,对那些政治、经济、国防、地理的都不太感兴趣,虽然也看了,但都是历朝历代,或者东西方之间的比较,并不能太多的吸引我,更可况,高中时对这些多少都有大致的脉络。
就如同先生在第一章里说的,历史就是国家的生命,国人的经验,所以作为文科生毕业的我,对先生书里讲的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稍微的都有一些印象,让我比较深刻的是,先生在讲述这些知识的时候,代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有一些让我看的心潮澎湃,也赞叹不已。直感慨:所谓大家,当如是。
在说到道德精神这一章时,我们国人的道德精神,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相比西方的耶稣,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但,我们的精神是: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
这话听着,让我想起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那首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道德精神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一个典型人物了。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点就是,人心最大的要求是“爱”和“敬”。而人类舍会的两种行为则是“感”和“应”,这个解释非常的妙。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你对外界的应对方式。我们大多是以应为主,而比较少去感。比如,小孩子打架,说你先骂我了,我才骂你。他先打我了,我再打他。在深一步就是,人家偷你东西了,你要偷回去吗?这就是应。不能说人样怎么样了,我便怎么样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是因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说,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来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对外境的反应能力,这是应。外境有好,有坏,但你需要有自己的操守。这个就是我们要主动的去感。国家乱了,我们还得忠,要使它不乱,不能说我已经努力了,可国家乱了,那只有换一个国家再忠。这就是应,而不是感。道德在我身上,在我心里。不能说道德在环境中。我们需要凭道德精神来创造环境,不该有环境来排布生命,决定人格。
虽然先生谈论的是这个国家历史的道德,但国家和历史就是千千万万的人体现出来的生命特征啊。我们亦是那千千万万个人中的一个,只是我们可能已经观察不到这些朴实的东西了。
先生说的很多话,终归还是有些深奥,很多话翻译成白话文,或者我们现在话就很好懂了。比如,先生主张的就是,你们说我是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决定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我说的,我做的,才决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感和应的现代版。哈哈。
以上,共勉。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八):何为中国历史精神吗?
何为中国历史精神吗?——秋灵洛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1] ),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此书《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便是先生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讲座。
何为中国历史精神,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历史我们是知道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是了解过一些的,但是历史精神啦!好似从未有人告诉过我们历史的精神到底是何处,而今日先生的这次演说稿,便为我大致的讲解了一二,只是能读懂多少,便在于我这蠢笨的脑子,能灵光多少了。
红学家们研究一部红楼梦,都需要从言语,服饰,饮食,诗词,背景各个时期下去研究琢磨,何况是研究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如此看来研究历史那更是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更加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评判历史文化的对错,故而先生为其分了以下几个角度。
提到历史,你一定如我一般觉得那是写在书上的过去式,供后人翻阅的,可是你想过吗?历史其实是过去式,也是未来式,更是现代式,因为历史在前行,先生在书中说道“生命和历史,都是带着过去走向将来的,但是不是直线向前,它中间尽可有曲折,有波浪。”
如今的国人总喜欢拿东西方作比较,西方的一定是好的,我国的一定是不好的,未曾想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一样的问题早已在先生的时期就存在,却到如今依旧不变。在先生看来东西方的历史是不同的,也不能对比的。在东方一统是常态,多统是变态,在西方多统是常态,一统是变态,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东西方国情的不同之处。这就跟两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一样,我眼中常态的东西,在你眼中是变态的。而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统始终是主线,多统只是偶有发生。
翻阅此书的时候,不敢随意跳目,唯恐上下不能衔接其意,若说书中我比较感兴趣的,该是第六讲的地理和人物了,却也不敢越过前头来看这后头,终究此类书籍,不似往日所阅书籍,可随意跳跃书页,唯有耐着性子慢慢阅读,此类书籍其实是枯燥的,却也能从中读出点趣味,中国历史太长久了,历史文化更是厚重,又岂是一本书就能包罗的,但先生的这本《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倒也是包罗了各方面,对于此类入门是不错的选择,作为敲开历史这扇门的,一个敲门砖。
回想读书的时候,对于政治,对于历史的喜爱,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曾深入去思考过,反今读先生这本书,脑子到时一直随着先生的提问在思考,在解答,却也是不错的。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九):有关中国历史精神的哲学七讲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的书,其内容源于1951年钱穆应邀去给高级军官做演讲,分享他对中国历史的看法。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钱穆认为,知识大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自然的,另一类是属于人文的。
历史,便是研究人文科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学问。
讲历史,则要分成三部分来讲:一部分是历史本身,一部分是历史材料,另一部分是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我们研究历史,即是包括人生的一切经验,我们该先懂得运用某一套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
而他之所以研究历史,则是因为人生早期的经历产生的对中国命运的疑惑:
中国是否有将来?
中国是否有前途?
中国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和价值?
在这些疑问提出四十多年后,钱穆通过大量的研究,从中国以往的历史中得出结论:
中国不仅不会亡,甚至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
钱穆给军官们讲课,将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而产生的观点总结成文,分别从“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这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这高阶的七讲,非常详细地给军官们分析了中国古代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演变。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此外,钱穆还在本书中,辩证地谈中西方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的关系。
他总结:在西方文化史上,一旦物质形象化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衰落的迹象,由盛转衰,不容易再度兴盛。
这一观点,和西方的一些文化形态发展及衰落的历史,完全吻合。
无论是埃及“文明”具象化为金字塔之后的衰落,象征英国“国家专制王权”的白金汉宫之地位被象征民主立宪的过会所取代,还是法国对拿破仑的“个人崇拜的英雄主义”具象化为凯旋门之后被革命,都是一种文化由极盛步入衰落的转折点。
而中国的历史文化生命并不依托于物化的表现形式,而在于艺术、科学、宗教背后相通的“道”,在于精神层次上传承。因此,无论什么朝代更替,中国都依然是中国。
因而,中国的文化有外物形式的体现,如故宫、天坛;更有精神层次的传承,见《易经》、《中庸》等古籍。
以上,都是钱穆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今天,我们不能说他的分析和观点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通过他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一些学习和并理解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如果,你想要了解历史、分析历史、解读历史,可以看看钱穆所理解的《中国历史精神》,这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的形成自己的观点。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十):鉴古知今、究往穷来之《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先生虽然是个文学家但是其著书的逻辑非常清晰明了。本书钱先生先为从未了解过史学的读者介绍了史学的精神和史学的研究方法。而后又从中国同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国防、地理与人物和中国的道德精神来看中国的历史精神。
其一开篇之史学基础知识
斯人认为历史有三个部分构成:历史本身、历史材料和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就是对我们价值最大的部分。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其实不然,历史既包括过去有包含现在甚至可以推到将来,而这就是我们研究史学的价值之一。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就要求我们可以用过去的历史来解决当下的问题甚至了解到未来的变化。
其二你有真正详细的了解过中国的历史吗?
“当时宣传的人(新文化运动),未尝不知这些话是不近情理的,于是又改口说,两千年来的中国人全是奴隶根性。好像这样可以告诉我们,中国的专制政治为何可以推行了两千年……”许多人没有详细了解过历史,却乱用许多的历史名词,又如何不闹出大乱子来呢?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确实学过历史,却也仅仅就是中学时期学的历史课本。根本没有了解过详细的中国历史,仅仅根据一些道听途说来的细碎知识来输出观点,仅仅因为清朝时期西方列强来到中国看到了清朝的统治制度变忽略了中华多少年历史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
其三中国和西方究竟那一方是真正的民主?
要想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还要看你的三关,中国的民主自古代以来执政人员便是推举而上,中国古代历来认为贤者居其位。且自唐朝以来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科举制度更是让广大民众有机会执政来统治国家。且中国历朝历代一直对于外邦持开放民主状态,将真正的权利还是放回到其国家。反观西方而言其民主只是对于其内部圈子的小部分人来说,对于其侵略过的国家的人民来看,哪里有民主啊?这一点从中国被侵略到如今的西方国家来看都是的。所以你觉得究竟是谁是真正的民主嘞。
其四漫谈近代西方三位史学家的理论是正是误。
近代西方的三位史学家一时黑格尔、一是马克思、一是斯宾格勒。他们三个都出生在德国。但是德国的历史短到可以说是没有历史。黑格尔的理论简述: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逐步战胜物质的历史。人类之历史就如太阳之自东向西。因此中国在最东,其历史是最低级的。自东向西到印度、希腊、德意志便达到了人类文化的巅峰。现在来看其理论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当时他的理论刺激其德意志民族提倡大日耳曼主义,尽管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了。马克思的理论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形态上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由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最后到达共产主义。然而中国又是怎么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呢?最后一个是斯宾格勒。曾写过一本《西方的没落》。他说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过程。如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他因此预言西方文化也要没落。这让我们近代史学家听到便正中下怀。他们说中国历史该完了。然是中国五千年文化至今犹存。因此他们说:“不斯宾格勒不会错。中国文化到秦朝早就完了,又产生了唐朝的文化然后有灭亡了。”那我们中国人是否有第一期第二期的中国人呢?又有什么分别呢?为什么他们说的理论都是错的呢,因为他们的历史太短,没有深长的认识。
先生书中的知识绝不仅仅是我所写的这些,这些知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所想到的一点东西。书中的知识虽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演讲所成但是放到如今的社会仍然有着其独特的意义。
2019年7月17日夜 北京大兴亦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