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摘抄

2021-03-05 04:2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摘抄

  《身边的科学(套装)》是一本由亚历克斯·伍尔夫 / 伊恩·格雷厄姆 / 罗杰·卡纳万 / 菲奥著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页数:8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一):爱护自然---《身边的科学》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于, 它拥有很多不同的色彩。 有喷涌的火山,广阔的大海, 蔚蓝的天冷和大片的森林。 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因为地球的公转每年都会经历四时不同的风景。 万物复苏的春天, 繁华茂盛的夏天, 硕果累累的秋天以及白雪皑皑的寒冷冬天。

  如果说我们身边最能体现这一年四季的就要数树木了, 春天发芽,夏季长成茂盛样子, 秋天树叶变黄, 同时果树结出果实, 冬天的时候树叶纷纷落下,埋入泥土来年作为土壤的肥料帮助植物的生长, 覆盖在地面的树叶形成了天然的保温层, 保护植物的根系。 大树是天然的氧吧, 人们称森林为绿肺,大树能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 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这些氧气是人和其它动物所必须的。 另外, 树木的根系能加固地面的泥土, 防止土壤沙化, 之前新闻上就看到过在沙漠地区种植胡杨树治理沙化的土地, 多年的反复种植终于让沙化的土地变绿洲, 胡杨树即使生长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根生长, 在沙漠地区经常能看到胡杨树的身影。 树木的根系很发达, 地面上的树木的树冠有多大, 相同的地下的根系就也有多大。 因为树木有防尘吸收二氧化碳的这个作用, 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街边公园, 绿化的面积也相对多了很多。 街边的花园里面的花草, 以及可供人们乘凉的树荫, 也是平时休息的好去处。

  而果园里面的树木在春季开花, 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 人们也都在果园里忙碌, 这些水果出现在我们经常去的市场、超市,应季的水果新鲜而且富含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的好方法。 因为水果的种类很多, 到了水果上市的季节里,可以买回来很多,做成水果拼盘或者水果沙拉。

  树木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多的益处, 树木可以做成家具,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纸张也是用树木制作成纸浆,最终出现在我们的桌面上。 所以减少对于纸张的浪费也是爱护树木的表现。 更多有关于树木的知识可以在《身边的科学》里面查找哦。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二):培养未来科学家需从现在做起

  我们经常感慨,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那么少?!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创造力那么差?!为什么中国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总是落后于欧美国家?!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一个,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了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扎实的基础培训,拼音每个字母都是成篇成篇的写,汉字也是,数字也是,公式也是,单词也是。。。孩子们背背背,算算算,重复再重复。这到底有用没有?!

  当然有用,我们成了世界上最会背诵和数学基础算术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科学呢?生物制药,金融,互联网科技,这些尖端技术我们bz真的c差h很远很远。

  我拿到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我希望我的kh孩子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可读性很强,我的孩子还小,我讲给他听,他也会半懂的指着书里的插画讲一些词语,按照他的理解x讲一些事情。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思维。

  印象里,我上小学的时候,课堂上还有有人说我长大了想当一名科学家,如今,我的妈妈,一名小学教师,告诉我说,她再没听到过有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反而相当歌星,影星的非常多。家长们的培养也是,都希望孩子能成为六一联欢会上的主持人,都希望孩子能会一门才艺,英语学习更是标配。

  反思一下,我,一名90后的新任宝妈,先说说自己,我觉得科学离我很遥远,遥远到我想不起来几个科学家的名字。初中数理化我都已经不认识了,但是,学生时代的我可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如今早已忘光。一孕傻三年,让我彻底归了零,不仅数理化回到小学水平,连曾经倒背如流的唐诗宋词也所剩无几。

  那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上了一年的早教了,美式,日式,上了个遍,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是能感受到不同文化里对不同人的对待,欧美国家的孩子是非常崇拜科学家的,而现在,你走到街上去问问中学生,他们的理想是当网红当歌星。

  明星结个婚,出个轨人尽皆知,科学家逝世没几个人听到。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的悲哀。希望我们国内也出一些这样的书。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三):无法想象,人类的创造力

  lt;<身边的科学•给力的发明>>共分成三个部分,其一是七十二变的塑料,其二是洗刷刷肥皂,其三是玻璃一闪一闪亮晶晶,每一篇章的标题都是接地气的,似乎来自于琅琅上口的歌词。教授知识的同时,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将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唤起了成年人的回忆。 对于我们生命中的细微事物,我们总是匆匆略过而很少思考,比如塑料、肥皂、玻璃等,直至我翻开书,看到这句话:2001年,塑料制成的无人飞机太阳神号,飞行高度达到29524米。原来,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塑料的影子,凭借这种新材料,我们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而且还拥有了美妙的享受。有了塑料之后,我们生活发生的改变,绝不是十只手指可以计算过来的,你曾想过那些日日所使用的手机、电脑,还有家具都有塑料的影子? 塑料的发明应当说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虽然说不出准确的年代,但是我们从古书籍,无论中外都没有见到这种物质的存在,从音译上说,塑料就是可以塑造的材料,这意味着过去我们用木头筑成的房子、鹿角制作的工具等等都可以改头换面,重见天日,被塑料一统“天下”。 回顾人类没有肥皂的年代是如何生活的,是不是细菌滋生,寿命短暂呢?可能真如书上所言,我们久别了脏乱的世界后,就失去了对这类生活的记忆。也许除了清洁之外,我们对于肥皂还有更多的用处,与孩子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游戏莫过于吹泡泡了,看着五颜六色的肥皂破灭的样子,我们很欢喜,那代表着我们童年的梦想。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肥皂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是自然界的恩赐,还是人类智慧的创造,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用规范的语言说,就是通过油脂或其中的脂肪酸与碱性水溶液化学反应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重复这个实验,初略地看一幅幅图画才了解完工步骤便是混合+切割+压膜。 玻璃,居然源于火山爆发或者陨星坠地,真是匪夷所思。不过,在现实生活生产中,还是人造玻璃占了绝大多数的情况。对于孩子,最早接触的便是玻璃球了,这圆滚滚、亮晶晶的玩意让我们的童年变得欢乐无穷,无形中消耗了我们的过剩的活力,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对“世界真奇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四):医学真奇妙

  上周娃又跟我说想去科技馆玩儿了。 众多的场馆里面游乐场除外的, 她还是比较喜欢去科技馆, 场馆里面有很多可以孩子参与进去的项目, 好像就是在做游戏一样的。 科技从来都是高大上又接地气儿的在这里出现了的。 每个项目都可以自己亲身体验一下, 这个过程就是在玩儿。

  对于科技两个字儿大家都觉得很高大上, 其实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的科学》 就是一套这样的书籍。 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身边的科学的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事儿。

  在《救命的医学》这本书里面, 能看到有关于牙科的发展史。 人类的医学进程都是一步步的进展的, 最早是没有专门的牙医的, 但是牙齿的问题却一直是存在的, 在出现了牙齿的问题的时候, 不同国家的人的做法也都不一样, 牙痛的时候中国人会使用针灸来缓解疼痛。 牙龈肿了的时候会用烧红的铁丝去治疗, 过程还是很吓人的吧。 慢慢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出现了牙膏,拔牙的铲子, 以及麻醉剂, 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减少患者的疼痛。 再到后来人们能使用合金材料来用于牙齿的修复, 牙齿出现蛀牙的时候可以使用合金材料补牙或者合金的牙套。 牙科的诞生,以及辅助治疗的医疗设备都是随着科技发展一步步的在进步的。

  现在我们每天刷牙用的牙膏和牙刷也是一步步的是演变的,开始有的国家的人是用碎布做牙刷的, 牙膏开始的时候也不是现在的样子, 人们也是经历了很多年之后才用上现在的牙膏和牙刷, 还有电动的牙刷。

  书的另外一部分是写的有关于细菌的, 细菌到底是好好说坏呢? 人们身体里的细菌有很多, 对身体有益的被我们称为益生菌, 还有一些细菌是会致病的, 这些细菌需要使用抗生素,比如有上口感染的时候, 如果不及时治疗, 严重的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在没有抗菌药的时候, 受伤了的人很多会因为伤口感染而失去生命。 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状态下生活呢? 答案也是不能的, 细菌会将动物尸体和死去的植物分解,让它们重新回到食物链里面, 也减少了它们占用的空间。 这样人们生活的地球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不然根本没有办法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怎么样,这些我们身边的科学也是很有意思很神奇的吧?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五):科学无处不在,解读尽在身边----评《身边的科学》

  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今天,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无疑给我们世界带来无数的变迁。身为家长,我们很有必要引导今时今日的孩子们培养科学意识,遨游浩瀚的科学汪洋,感知其中的神奇,激发学习科学的潜能。

  时下此类的科普类读物有很多。儿童百科读物之《身边的科学》系列相当精彩地开启着游戈科学汪洋的生动阅读旅程。身边的科学有着千千万万的切入点,本套系列读物分别以《给力的发明》,《改变世界的文明》,《疯狂的人体》,《救命的医学》,《平凡而伟大的自然》和《“亦邪亦正”的环境》这六个话题,六个分册的形式逐一解析着科学的方方面面。

  我和孩子最先接触到的这套读物的分册是《平凡而伟大的自然》。正如本书的书名般,这里的科学知识点并非深奥到小读者们无法理解的高深境界。以身边最为熟知的自然科学为主题,借由着大树土壤,昆虫这三个习以为常的话题为切入点,《平凡而伟大的自然》揭开着与众不同的科学认知新世界。平凡并非意味着无用;平凡包含着更多的基础深意。于平凡之中,我们的孩子可以解读到的是透过平凡话题而揭开的不平凡的自然科学知识点。于无声胜有声的画面和文字分析中,小读者们得以深入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诸多重要知识点。树木对人类的作用,树木与众不同的独特功效,特别树木的分享介绍,土壤的分类,土壤蕴藏生命的缘由,由土壤衍生的地址灾害探讨,昆虫的揭秘,不同类别昆虫对自然的影响等等。其实涉及这些知识点的表面现象我们平时司空见惯,但是经由《身边的科学》系列之《平凡而伟大的自然》中深入浅出的剖析,小读者们于平常之中见证着自然科学不寻常的精彩。

  相较于我以往为孩子选择的科学类启蒙读物,我觉得这套系列丛书还是比较有特色的。首先,书中通过最为浅显主题逐步提升到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凡事皆由简单到复杂,由启发到探索,科学的学习就此变得与众不同。其次,书中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内容的分享讲述。用最为明了的表达形式分享科学的知识点,便于小读者们学习和理解。再次,本套丛书涵盖的科学主题相对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孩子们对现有科学的求知欲望。以启发性的方式,本套系列丛书将会激发孩子们借助更多的途径来满足对科学的了解和认知。

  科学就在身边,学习就在手边。《身边的科学》将会为孩子们开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程。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六):牙医怕怕

  人吃五谷杂粮,就没有不生病的,生病了怎么办,找医生。那医学对人而言就是救命的喽。这本《救命的医学》,由英国的菲奥娜麦克唐纳,罗杰卡纳万和安妮鲁尼三位作家共同编制而成,书中的插图则是由英国的大卫安契姆和马克柏金共同绘制。

  《救命的医学》是《身边的科学》这套儿童科普书中的一册。全套儿童科普共分六册,分别是改变世界的文,疯狂的人体,给力的发明,亦邪亦正的环境,平凡而伟大的自然,以及救命的医学。

  《救命的医学》则是主要讲解了牙医,细菌和抗生素。因为暑假刚刚去口腔医院看过牙,所以小宝同学对这一章节特别感兴趣。提起牙医,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牙齿组成。孩子从乳牙,一颗一颗长出,到恒牙一颗颗长出,最母的32颗恒牙,会伴随我们一生。

  恒牙也都不是一样的,它们一共有四种,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这些牙齿的作用很重要,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一颗牙齿。如果牙齿受到损伤会发生牙痛,产生牙洞,引起感染,导致心脏问题,更可怕的是不能吃东西,为了防止发生这些问题,就要好好刷牙。从1780年英国的第一把牙刷的出现,从古埃及人在颌内上钻洞以排出蛀牙及牙中的脓水,到现在牙医的形成。当我们去看牙医的时候,小宝同学总害怕,怕痛怕流血。但是看过这个,认真的提出要求,要买牙线,要定期看牙,也不再恐惧牙医了。

  作者为我们系统的介绍了早期牙医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疗,到现在如何更好的保护牙齿。最为有趣的是还附有各种牙医大事件,还有传闻中月光中青蛙可以治牙痛的趣闻。在了解了牙齿的构成后,还介绍了该如何保护牙齿。

  曹文轩说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救命的医学》就是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叙述视角,直观的讲解,牙齿损伤,细菌带来的伤害,以及抗生素带来的变化。对于儿童来说科普似乎有些难,有些高远。但是恰恰科普也是儿童也必须要了解的知道,毕竟身边的科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像看牙医。

  针对低年级持久性差这一特点,本书的作者们,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取了小篇幅,但是文风逻辑缜密而不失诙谐,加上特别有英范的插图。这种有图有字的形式,既让阐明知识,又引起小读者的兴趣。在本书的色彩上,也采取明快的色彩。这种色彩的搭配,更能吸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也降低了他们对于牙医的恐怖心理,不得不说他们从全面位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正是他们精心制作的这本书,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书。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七):身边的科学 不容忽视

  宝宝到了5-6岁这个年龄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开始探索各种问题答案,宝妈在这个时间段应该会非常的困扰,总有问题问倒你,每天都是十万个为什么?

  我也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不是故事书,反而是一本带着拼音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涵盖了各种常识,解答了我很多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些宝妈一定会说,那是爱看书的娃才能静下心好好去读一本书,不爱看的娃,照样可以问倒你!

  那么宝妈和宝宝一起读书,一起培养阅读的好习惯,特别的重要,从怀胎时就应该培养,挑准各种好书去跟宝宝一起阅读。《身边的科学·“亦邪亦正”的环境》不适合低龄儿童自己去阅读,因为里面的文字需要4年级以上的小朋友,才能大致看懂,父母一起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知识点还需要父母来讲解。这一本讲解的知识点非常的接近生活,环境,水,电都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特别生活化的资源,缺一不可。

  “保持环境人人有责“估计这句话已经深深的记在每个人的心里,当然小朋友也需要牢牢记住,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舒适的居住,才能快乐的生活,学习知识,平常要好好的节约用电,用水,娃都爱玩水,常常一不留意就会开着水龙头玩起来,所以这时更要好好的跟他/她普及起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节约用电应该是大人的责任,估计大人用得比较多,像电脑、平板、手机,到家庭电器,但小朋友也需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懂得如何好好利用电,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身边的科学·“亦邪亦正”的环境》从各种大事件入手,从各种疑难问题去一步步解答,还会把一些非常常识,常常被忽略少提起的知识点一起介绍在问题的答案里,还会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把环境,水,电的知识做普及。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宝宝读一读它也能大致的记住,多读几遍也就能记熟。大一点的娃估计一看就能懂,还会跟你开始探讨里面的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种数据表如何得来,问题的探讨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也能增进亲子阅读的效果,让彼此有更深的牵绊。

  《身边的科学·“亦邪亦正”的环境》里面的插图比较偏向于欧美画风,估计跟作者是英国人有关,色彩鲜艳很容易吸引住宝宝的眼球,即使指着其中一张图开始问你,你都可以跟他讲故事,不必要太深奥,只需大概的说说知识点就行,

  这本《身边的科学·“亦邪亦正”的环境》通俗易懂,推荐给4年级以上的小朋友阅读,父母陪伴学习阅读,更有乐趣喔!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八):人体小知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

  有时候我们奇怪于为什么会需要睡觉,为什么身体会感到疼痛,为什么要便后洗手等等,这些奇怪的问题,有时候需要专业人士的解答。这本《疯狂人体》恰好可以解答。本书由人体的睡眠,人体的疼痛,以及人体的便便三部分组成。

  《疯狂的人体》是一本趣味科普书,读者群体是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小朋友。本书由英国的吉姆派普,菲奥娜麦克唐纳和亚历克斯伍尔夫共同编写,插图由英国的马克柏金和大卫安契姆绘制。

  关于人体,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但是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就拿人会需要睡眠来说。当黑夜到来,人自然而然就会想睡觉。而有些人为了不睡觉,曾采用拍打自己脸,喝咖啡等方法,世界有的地方曾举行过双人不睡觉跳舞比赛,简直是闻所未闻。独自驾船航行者,为了减少行进,采用短暂睡眠的方法。除了这些知识,作者还介绍了许多不同动物的睡眠,比如有的鱼的睡眠相当短暂,但是综合起来,一天也可以睡好几个小时;还有的鱼被抓上来后,还在沉睡。睡眠后产生的梦境,梦境的产生,等等都为我们解答这些迷惘和困惑。

  曾经被孩子视为最头痛的幼儿园午睡事情,在看到原来午睡在古罗马时期,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能拥有享受,立刻觉得自己变成了贵族,美美地享受起这一奢侈事情。午睡是小睡一下,但是有人也会醒来发现有眼屎,实际这是一种对眼球起保持湿润作用的综合体。除了小睡,还有好几种程度的睡眠,我们通常把睡眠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不要小瞧任何疼痛,因为疼痛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结局。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所以当我们身体向我们反应出信号——疼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好好对待。海明威曾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用在身体疼痛上更恰当不过。疼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以前疼痛是人无法忍受的,最终发明出来了现代止痛药,解决了这一难题。

  本书的内容形式别具一格。分别睡眠,疼痛,和便便这三方面入手。睡觉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便便也是每天必须的,否则就是便秘了,而疼痛,则是身体不适的信号。这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有意思的趣闻,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比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有趣的插图,带着英式的幽雅,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

  《疯狂的人体》是《身边的科学》这套儿童科普书中的一册,全套共分六册,分别是改变世界的文,疯狂的人体,给力的发明,亦邪亦正的环境,平凡而伟大的自然,以及救命的医学。喜欢科普的朋友,可以看看哟。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九):平凡世界里的大学问——读《身边的科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日月山水、花草虫鱼,都是太普通的风景,吃饭穿衣、奔跑漫步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孩子们从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却可以引发出太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熟悉的事物里蕴含着无穷的大学问。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这套汇聚牛津、剑桥名家创作的趣味科普读物“身边的科学”系列,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人文角度引领读者观察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带领小读者了解平凡世界里的那些大学问。

  “身边的科学”系列采用全彩印刷,是一套针对7-12岁小读者阅读的科普图书,包括《给力的发明》、《改变世界的文明》、《疯狂的人体》、《救命的医学》、《平凡而伟大的自然》、《“亦邪亦正”的环境》共五册,每一册分别针对孩子感兴趣的一类话题。每册的知识量丰富,包含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从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入手,并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漫画的方式讲述科学的发展历程,帮助他们从平凡中发现科学的魅力。“身边的科学”系列中的知识点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小学阶段科学课上的全部知识,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原本复杂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解的简单明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孩子们带入科学的殿堂,知识的海洋。在学习科普知识的同时,满足了孩子们无穷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以《身边的科学·救命的医学》为例,本册包括“可怕”的牙医、无处不在的细菌和拯救生命的抗生素三个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医学主题。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牙痛的经历,刷牙更成为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我们为什么要刷牙呢?牙痛的时候怎么办呢?“‘可怕’的牙医”不仅为我们全面地介绍了关于牙齿的知识,牙齿的构造和护理、牙医的发展史等,还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的牙齿的重要性,便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在生活中,为了帮助孩子远离有毒的细菌,家长总会要求孩子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的习惯。那么什么是细菌,所有的细菌对我们都是有害的吗?“无处不在的细菌”告诉我们,有些细菌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疾病,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但有些细菌却是有益的,人们利用这些有益的细菌能制造美味,使土壤肥沃,甚至还能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小小的细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疾病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打针吃药,这些药里含有大量的抗生素。“拯救生命的抗生素”为我们介绍了人类利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拯救生命的历史。编者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结合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入手,为孩子们讲解与医学相关的那些事儿,把原本高深的科普知识简单化、碎片化,便与孩子们理解和掌握。

  “身边的科学”系列,不仅有“藏”在身边的好玩又丰富的科普知识,还有人们研究和探索这些科学知识的历史故事以及科学的变化和发展给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改变。所有这些都激发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求知、去探索。

  《身边的科学(套装)》读后感(十):种一颗科学的的种子在心田

  种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心田——读《身边的科学》有感

  作者:苇眉儿

  人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天长日久的累积和积淀中,科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和熠熠生辉的魅力。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无处不在,这毫无夸张之处。

  现如今的童书市场,科普童书独树一帜,分得一杯羹。毕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虽然眼下有为数不少的人热衷于“明星”“娱乐圈”“网红”等等不正确的价值和人生取向……但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社会怎样天翻地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打曲,科学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地位。其它,都是蚍蜉撼大树,都是浮云,都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身边的科学,比比皆是,一套六本装的《我们身边的科学》兼具科学性和知识性,分别是《改变世界的文明》《疯狂的人体》《救命的医学》《给力的发明》《“亦邪亦正”的环境》《平凡而伟大的自然》,家有儿女的可以囤货啦!

  就拿《身边的科学——改变世界的文明》一书来说吧,汇聚了牛津、剑桥的名家,从人文角度观察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文字和图片搭配相得益彰,知识性和趣味性水乳交融。有图有真相,有问有答,有由浅入深的拓宽延展,更有小知识的点拨和鼓励性语句,还有重要的警醒和提示……适合高中低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和消化吸收,科学必将是人类战胜一切的法宝。孩子们喜欢的,就是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合二为一,在赏心悦目的图片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科学的天地中徜徉,这本身就是对知识和科学的尊重与膜拜。

  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在同伴们面前大显身手呢!试问一个月有多少天呢?阅读了这本书,你可以张口就来一首小诗:“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年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怎么样?你的同学是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且目瞪口呆了呀?

  用科学知识武装我们的大脑,用科学知识来解释我们身边的疑问,诸如:

  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字?

  第一个使用文字的人是谁?

  你知道文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

  哪些人识字?

  文字有言外之意吗?

  我们能够读懂以前的文字吗?

  数字从哪里来?

  你想让数字离开你的生活吗?

  ……

  《改变世界的文明》一书有三章内容:时间都去哪儿了;书写,让你更懂我;数字,淘气的小字符。每一章节又有若干内容,真正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诠释了一

  个又一个谜团疑惑,用科学熨帖地解开谜底,将问号的问和句号的答无缝衔接。作为科普图书来说,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书中自有答案,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用心聆听,科普图书从不辜负每一个真正想要汲取知识养分的阅读者。

  愿你我都能成为科学达人,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自然、天体、医学等谜团,当大家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望山山青看水水蓝。

  种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心田,这样的你,好帅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