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尺素风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尺素风雅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5 04:5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尺素风雅的读后感大全

  《尺素风雅》是一本由管继平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尺素风雅》精选点评:

  ●很好的文史入门读物,还可以欣赏下文人书札、书法,内页书札都是彩印的,用纸印刷也还不错的

  ●2020040 程潜这个“铁线楷” 蛮有劲的诶

  ●在武大图书馆推文里看到的荐书。大部分内容都暴露了我自己对近代文人的无知了解,而书信也全非有趣,甚至我还有些想念徐志摩的情书哈哈哈。读起来感触良多的应当是鲁迅和傅雷的信件,后面几则故事也读起来很有趣,而有部分行文读起来味同嚼蜡。跟我想象的有一点点不一样,作者的出发点也和我不太一样,正如他在书里所说,是“富而事鉴藏”吧。

  ●陌上君子谦谦,幸得尺素怀抱时间。近代文学史上的遗留和空白,都被一点点的通过书信札记,重新被填补并重现在人们眼前。

  ●翻了一遍,书信本事说的少,生平啥的说的太多

  ●装帧绝佳,据说比另一本《纸上风范》来得讲究。作者研究近世文人尺牍多年,眼界开阔,掌故一肚皮,奔来眼底,信笔点染,有雅趣。书中所录尺牍,叶圣陶的一丝不苟、丰子恺的平淡天真、朱希祖的落拓潇散,都是我心仪的。作者说钱锺书的字牵丝过多、反显辗转缠绕,服气。

  ●文章写的很好,作者的兴趣也很……驳杂,一本气定神闲的八卦书哈哈。

  ●19010.

  ●见识平平

  ●这题目明明可以做大文章的,作者笔力不够,语气轻佻。活活写成了戏说八卦。

  《尺素风雅》读后感(一):随便说说

  有书共鸣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管继平 当初不跟随大家购买的毛边签名版本,为了方便阅读,还得亲自裁纸,有些页码还裁的得不好。 《尺素风雅》是作者解读文人书信。郁达夫王映霞,鲁迅致许广平,吕碧城致叶恭绰……不但有信中的故事,还有信札的收藏价值,部分书信近年在拍卖市场上拍出百万,千万的天价,如果文人九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生前信写少了呢? 最难堪是周作人致信鲍耀明,知堂老人后期开口索要各种食物 ,鲍耀明有求必应,这又何苦呢 ,周作人也没落魄到要友人长期寄赠食物啊。最感伤和叹息的就是傅雷写给朱人秀的信,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交待处理他们的后事。 从陆澹庵致文怀沙,说到1954.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的《水浒研究》反应颇烈,到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重版,每版均印数万册,原来作者何心就是陆澹庵,作序的“燕堂”是文怀沙。我买过一本1957年的版本,一直不知道何心说哪一位,《水浒传》也多年没看,《水浒研究》也就冷落了很多年,今年才知道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是原中华书局上海分局。 不得不相信缘分,一直被压箱底的《水浒研究》,今年被我带在身上,想着如果重读《水浒传》,也许还能用上 ,没想到在2018年出版《尺素风雅》里,会有几段文字是专门为《水浒研究》而写的。 我花在这本书的阅读时间凑起来大约有40分钟,阅后能有所得,真是幸运。

  《尺素风雅》读后感(二):爱书久成癖,得书真隽永——管继平:书文人之书

  作者:苏术

  管继平,能文,能书,能篆,曾在文汇读书周报编过版面。著有《民国文人的性情书法》、《上海说事》、《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游嬉——老上海弄堂》、《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管中窥书》等。本书收入了管继平对郁达夫、陈独秀、李叔同、鲁迅、梁启超等文人来往书信,书中插页有小部分乃管继平自己所藏,甚至是首次公开。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

  历史名人鸿雁传书,有诗见示,和韵奉赠,藉志感佩,风雅又极具艺术价值;或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反映出历史的厚重感,窥见当时的社会境况;再如《傅雷家书》,傅雷在给其子的书信中苦心孤诣、激发青年人感想,无疑成为经典,这与民国时期海外思潮融入有关,思想繁华,书信也体现了当年的人文。观至近代,无数名家的书信仍熠熠生辉,成为拍卖收藏的极佳对象。

  著名作家叶永烈著有《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他曾感叹:摩挲故纸,深感这些名人用富有个性的字体写下来的书信,面字如人,温存温馨,泛黄而不褪色。由此萌发用散文笔调写一本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因为不知道书信背后的故事,就无法了解这些名人书信的来龙去脉,也无法理解这些名人书信的内容以及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书籍以第一手资料写成,集作者数十年采访政坛名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之精华,

  和叶永烈一样,管继平也在收藏、研究名人书信中,见证了这些名人的传奇人生,如情同父子的李叔同同学生刘质平、十年携手共艰危的鲁迅许广平、不够英雄够朋友的黄炎培刘质平……那许许多多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都在管继平的细腻的笔触下,娓娓道来。不长的篇幅清晰记下一段段人生,随手一翻,人物带着历史的烟尘扑面而至。不仅令读者广见闻,领略各种各样的名流贤达风采,也可以了解社会与历史,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手机、电脑打字或语音,已经变的非常地便利和快捷,因此采用书信联系的方式也愈来愈少,特别是由名人亲笔书写而成的手迹更是凤毛麟角。

  一般在“名人文牍”中都体现了这些名人的良好的传统文化和书法底蕴,且大多信件随手写就,别具一格地展现出自然、洒脱和率真的独特书法艺术韵致。此外,也让读者在书信中感受到他们在爱人、友人等之间的交往以及人情世俗。

  如李叔同在得知弟子刘质平在日留学期间经济困顿,为其申请管费事宜无果后,写下此信:

“质平仁弟:昨上一函一片,计达览。请补官费之事,不佞再四斟酌,恐难如愿。不佞与夏先生素不与官厅相识,只可推此事于经先生,经先生多忙,能否专为此事往返奔走,亦未可知。即能任劳力谋,成否亦在未可知之数(总而言之,求人甚难)。此中困难情形,可以意料及之也!君之家庭助君学费,大约可至何时?如君学费断绝,困难之时,不佞可以量力助君。但不佞窭人也,必须无意外之变,乃可如愿。因学校薪水领不到时,即无可设法。今将详细之情形述之于下:不佞现每月入薪水百〇五元。出款:上海家用四十元(年节另加);天津家用廿五元(年节另加);自己食物十元;自己零用五元;自己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元。如依是正确计算,严守此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廿元。此廿元即可以作君学费用。中国留学生往往学费甚多,但日本学生每月有廿元已可敷用。不买书买物、交际游览,可以省钱许多。将来不佞之薪水,大约有减无增。但再减去五元,仍无大妨碍(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节省)。如再多减,则觉困难矣。又,不佞家无恒产,专恃薪水养家。如患大病不能任职,或由学校解职,或因时局不能发薪水,倘有此种变故,即无法可设也。以上所述,为不佞个人之情形。倘以后由不佞助君学费,有下列数条,必须由君承认实行乃可……”

  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前是我国最早出国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并把它们传入国内的著名艺术家。1912年-1918年期间,他在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师。丰子恺、曹聚仁、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李叔同多才多艺,教学认真对于有志学生因贫困而难以就学,常常不惜财力给予接济,望其学有所成。

  这封信很长,简单来说就是李叔同在寻求帮助刘无果后,写信给刘质平说明了情况“请补官费之事,不佞再四斟酌,恐难如愿”,并表示自己工资也不高愿意拿出一部分资助他,在信中详细写明了自己当前的收支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书信非常朴实,工资使用情况名列清晰,丝毫没有身为老师的高高在上,反而是更像朋友一样,相互诉苦、帮忙。细细读来,我们也能由衷地感受到其中流露出来的“平淡中出真味,朴素里见性灵”的情感,以及李叔同真诚的人格魅力。对于这样的老师,无怪刘质平后来要说:“先师与余,名虽师生,情深父子”了。

  李叔同在给刘质平的信中末尾,都会写上一句“阅后焚去”或“阅后付丙”,尽管刘质平非常听老师的话,却也没有照办,把它们悉心保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我们才得以看见当年的李叔同。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的信件图片,细细品鉴,笔迹欹正相生,不事雕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

  《尺素风雅》读后感(三):《尺素风雅》:见字,如诉衷肠

  当现代的通讯设备替代了传统的通讯时,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都是提笔忘字。

  我们或许早就忘了自己在青春懵懂的那些年,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传递的小纸条,那些往他们桌下塞的充满情意的情书,一笔一划都是熬着夜“偷着欢”的真情实感,现在看来都会偷偷笑出声的。

  书信的质感就在于让纸张与笔尖的轻轻接触,然后把自己的所有情谊投诸在里面,老百姓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一封书信,足以跨越两个距离遥远的地方,将不同的时空紧紧相连。

  管继平在《尺素风雅》中写:

有的书信历经大半个世纪从未披露,如今读来,还原并丰富了当时的情景,也使每一个人物或事件,更接近了他的本源。

  这本近世文人书札,收录了如鲁迅、郁达夫、李叔同、叶圣陶、丰子恺等文人与亲友相互往来的书信。书信尺牍,自古也是文人墨客笔下传承书法的最佳载体,因此,在管继平的《尺素风雅》中你还可以瞥见他们的真实墨宝。信件当中的内容,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完整了我们从未真实接触过的文人形象。

书籍封面

  自嘲是“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的管继平,整理了相当多关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内容,后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尺素风雅》,旨在让我们在尺素中感受那段关于文人政客的风雅之情。是在特殊的年代当中极为普通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是将我们从未真正接触的那群人物,用最质朴的方式展现在我们能面前。

  《尺素风雅》当中的38篇故事,都是真真切切值得考究的。文人墨客之间的故事来往,无论是亲子、恋情,亦或者知心好友之间的交往,你都不难发现,左右的真性情都藏匿于一份份书信当中。后世之人探寻这段历史的同事,也能在书信的研究中找到蛛丝马迹丰富那段历史当中的所有人物。例如“情痴”郁达夫追求王映霞时的疯狂举动,后世无法得知他是怎样的死缠烂打,区别于现代年轻人的微信狂轰乱炸,那时一封封累积的书信,包括郁达夫那“狂狷”的字迹,足以丰满了他“求爱”的形象,甚至不亚于当代开放的年轻人。那是一个“可爱又迷人”的“求爱疯狂者”,是一头扎进爱情深渊不想自拔的年轻人的形象。

郁达夫写于一九二七年三月九日

我们从未遗忘的历史,在见字如面中重逢

  管继平在《尺素风雅》当中向我们解释了为何他会重视并热衷于整理归纳关于民国时期的名人书信手札,原因有二:

首先是名人书信具有艺术和历史的双重价值。旧时文人善书者多,尺素中自有一种风雅的性情流露。再者,书信中所涉及文人间的诸多内容,较之于常用的诗词警局等书法题材,无疑更具收藏价值。

  就像是历史纪录片一样,《尺素风雅》无论是从历史性质上的研究还是文学性质上的鉴赏,都独具一格,读来似喝茶般口齿留香,值得细细品味。

  在这两年人教版部编教材新增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其中增加了《傅雷家书》。

  而在管继平的《尺素风雅》中同样增加收录了傅雷亲笔书信手札,从傅雷家致妻子朱梅馥的哥哥朱人秀的信件当中,我们可以窥见傅雷在那段艰难岁月(受文革迫害)中展现出来的高风亮节,是一个人面对如此之“凌辱”,却还能表现出来绅士与平和,人格性情上足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与高贵。

傅雷先生的这一封“绝笔书”,虽不足八百字,然每每读之,总叫人神伤黯然,为之凄绝。

  《尺素风雅》当中提到,柯灵曾在悼念傅雷时,贴切地描述他“仿佛是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从不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泥淖。于现在看来,我们从未历经的那段艰苦历史,只有在这仅存的书信当中感受着傅雷夫妇二人临终的嘱托,其中是怎样的不舍,又是怎样的无奈,还有在诀别诀别之时不愿牵连他人的情操。二人的善良与从容,让这封书信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给我们后世之人读来更显得心疼与惋惜。就像是管继平自己写的那样:

也许,我们应该为那个时代而愧疚、而忏悔,它所毁掉的不仅仅只是一位傅雷先生,而是毁掉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善良和正直,毁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风骨。傅雷“绝笔书”“ 1966年9月3日,傅雷遭红卫兵连续四天三夜抄家批斗罚跪、戴高帽示众后,不堪其辱的傅雷于凌晨写下遗书,嘱咐后事,将现款大半赠女佣周菊娣,其余支付房租水电,并预留53.30元火葬费。之后夫妻将被单撕开悬在铁窗上,双双上吊自杀。为防踢倒凳子惊扰邻居,他们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

  虽只提此一例,却是想表达见字如面之珍贵,是见字的深思深省,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仍然能通过这笔墨书写重新被唤回记忆。我们从未遗忘的历史,在见字如面中得以重逢。

  管继平的《尺素风雅》展现了近世文人书札的真实内容,其中书信当中文人的书法墨宝,丰满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无论是郁达夫或者是鲁迅追求心爱之人时,用狂狷又可爱的字体写下一段段甜到掉牙的文字,那一声声亲密的称谓表现了不一样的大文豪的撒娇形象;还是学究者章太炎或者胡适等人与友人进行的文学探究,在那个时代之下的相互鼓励,用严谨有力的字体实实在在为当下发声,更显国家气节。

  《尺素风雅》人物之多,书信内容详尽,篇目之间都是文人学者们真真实实的形象,是我们见过的,更多的还补充了我们从不认识的形象。

  往往见字如面,字如其人,书信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还更加在于信息当中通过书写了解交往之人的秉性脾气,并且加以情真意切地如诉衷肠。

  信息化时代,我更加希望人们能够重温那段用纸笔表达情谊的时代,将自己满心的情谊,透过一笔一划,传递到你想倾诉的人的身边,因为,见字如面,如诉衷肠。

  《尺素风雅》读后感(四):欲尽此情书尺素

  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于绢,故,尺素多为古代书信的别名。

  书信尺牍,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更是这些文人学者个性、经历、思想等方方面面的直接体现。书信原是私密之物,因此信中所写的内容与这些大师学者们公开的著作,也会大为不同,我们从这些书信之中,可以看到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许多不在人前表露的性情和个性,就在这一张张纸上自然流露出来。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一书中,收录了近代以来章太炎、张元济、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38位文化名人的书札,大师名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之中,不乏我们不曾听闻的奇闻异事和交游故事,笔墨之中,感受大师们的才情,既有可以对其学术和书法,鉴赏和学习,又有种围炉桌边闲话家常之感。笔墨纸砚上,自有风雅;嬉笑怒骂间,叹其命运。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辈出,在文章写作上,他们有着深厚的功底,派别林立;于书法上更是各有千秋,丰富多彩。因为民国相去时代并不久远,这些文人大家的尺牍书札,被很多收藏爱好者所喜爱,其中很多书信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极具鉴赏和收藏的价值。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各种新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很多耀眼的火花,也诞生了很多被人津津乐道的轶事。《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的作者管继平先生,将民国时期的38位思想文化界的大师之书札整理成书,让我们在欣赏大师书法文采的同时,对那段动荡年代的历史也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出自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教育子女时所说的一句名言。在教子方面,梁启超无疑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的十四个子女中,成人者四女五男皆是学有所成,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各有建树。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赫赫有名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二女梁思庄是国内著名的图书馆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战,幼子梁思礼是航天火箭专家。

  这样的教育成果已无需多言,事实胜于雄辩。他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实在值得学习探究。别的不多说,单单从他和长女梁思顺的书信来往上来看,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一个把自己和孩子处于知心好友位置的慈父。在子女面前,梁启超从不会摆出一副旧式严父的姿态,而是平心静气、推心置腹,遇到问题会用商议的态度,偶尔还会和孩子撒娇卖萌,尤其对于大女儿思顺,更是视为知己好友一般,书信来往中,常常用“宝贝思顺”、“娴儿”、“我的宝贝”等昵称唤之,甚至画风突转,秒变“情话大王”。他对于子女的爱,从来不加掩饰,父爱如山,又有什么好掩饰的呢?我爱你,从平日的关心、从学习和教育、从内心深处、从这一封封家书中流露,简单而直接。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想得特别厉害,觉得若是顺儿在旁边,我向他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生病时的撒撒娇,让这样的父亲更加平易近人。

  作为一名学者,梁启超著书立说,但并没有因此而“摆谱”,在孩子面前,他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用书信交流沟通感情,这厚厚的四百多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梁启超对于孩子深厚的爱。他智慧而从容,渊博又幽默,学问是自己的事业,对儿女的教育,又何尝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业呢?

梁启超给长女梁思顺的家书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不会被卑贱所征服

  说起傅雷,可能更多时候被人提起的是赫赫有名的《傅雷家书》以及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傅雷家书》中的一百多封信,基本是用毛笔书写而成,傅雷先生的字,下笔洒脱,正如他的为人一般,坦荡而磊落!今日,读到傅雷给妻兄朱人秀书写的一封绝笔信,忍不住心潮汹涌,潸然泪下。

  傅雷一生坦荡,正气凛然,他虽“善怒”,却不改刚毅本色。傅雷的“怒”,在他的朋友圈中家喻户晓,但了解他为人的至交好友和亲人,都十分理解和宽容。正因为他如此的嫉恶如仇,铁骨铮铮,才更让他受不得那些屈辱。文革时期,傅雷屡受批判,遭受巨大迫害,面对这各种形式的凌辱,傅雷最终选择以死明志,与夫人朱梅馥双双自尽,只留下这铮铮傲骨和一封绝笔与人世间。

  即便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这封绝笔信写的依然从容不迫,短短不到八百字,事无巨细,更多的看到的是他对于麻烦到别人而感到歉意和愧疚。他仔仔细细交待下各种账目,甚至想到了对保姆的关照以及自己身后的火葬费用。看着他逐条列下委托之事,只觉得眼睛发酸,心中悲痛。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委托数事如下: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四、就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张(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回收。十三、自由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此时此刻,再多的言语亦显得苍白空洞,傅雷夫妇的善良和从容让人深受震撼,这世间世故者有之,圆滑者有之,唯有傅雷这一“怒”,让人肃然起敬!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傅雷《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序》

  斯人已逝,近世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虽往事已不可追,但是这一封封书札,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璀璨。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书信更具魅力和价值,其文化意义和收藏意义均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从这一封封书信当中,读故事,品书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