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之死读后感摘抄
《刺客之死》是一本由[英]肯·福莱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客之死》精选点评:
●看完了,改成五星。可能是肯福莱特写得最好的几本书之一,甚至超过《针眼》,描写太精准了,悬念节奏感也一流。把刺客写得这么令人动容真不容易
●悬疑不够,刺激不够,环环相扣也不够,我本以为是个悬疑故事才点开的,其实抛弃真实历史事件背景外这只是个简单的狗血故事,最后刺客之死还算精彩,感慨沃尔登伯爵真的是圣父本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如果我作为一个贵族,我的骄傲绝对不容许别人的欺骗吧,应该是越爱就越恨哈哈哈。真的难以理解他也算个聪明人怎么一直没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一,孩子长得应该和母亲也不像,二,孩子结婚后七个月就出生。三:妻子和他不是第一次。。。。这么多疑点,他居然一点没怀疑
●费利克斯太惨了。
●用我贫瘠的词藻,来形容就是平淡或者说低于预期,后半部比前半部精彩然,最喜欢的节奏是在最后
●节奏感一流
●所以沃尔登是不育症吧...
●人无法爱人类只能爱人
●前半部平淡、后半部惊喜不断,一贯地在大背景下书写个人命运,那种没有你的时候我信仰至上、毫无恐惧,有了你的以后哪怕只是你一个失望的眼神都足以让我舍弃所有。
●女儿翻译的书
●从来没有过什么名叫费利克斯的人 惊心动魄的刺杀转眼便化作来日方长里的茶米油盐
《刺客之死》读后感(一):这次我选英国佬
吐槽,短评字数超了。
是个吸引人的故事,但在我看来,亚历克斯是故事的主角,而沃尔登才是那个性感又可爱的反派。这部作品的整段垮掉是从夏洛特帮助亚历克斯开始的,她在生父与养父之间的抉择过于仓促,选择亚历克斯的确不是没有可能,但思想斗争被省略实在叫人遗憾。 “女人,就算你搞政治,求独立,渴望自由,你仍是个受情欲摆布、遭人利用的蠢蛋。”
最后,沃尔登实惨!!!他愿为之献出生命的两个人齐刷刷背叛了自己,怎么办呢?当然选择原谅她啦!最后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是谁呢?是亚历克斯·沃尔登,是亚历克斯转世也说不定呢(看了短评才意识到沃尔登可能没有性能力,所以那又是亚历克斯的孩子…)
沃尔登做错了什么呢?思想保守是时代烙印,使妻子与真爱分离的是她爸不是他,限制夏洛特成长的主要是她妈…沃尔登做错了什么呢?大概是性能力略逊一筹吧。
这一次,在绝望又浪漫的俄毛杀手与温情又勇敢的英国绅士之间,我选后者。
《刺客之死》读后感(二):随感
“不过,她并不只沉浸在回忆里。她不仅指责苏共政府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还指责玛格丽特·米歇尔败坏了女权主义的名声。若是你对她说撒切尔夫人不是女权主义者,她会反唇相讥,说勃列日涅夫不是社会主义者。”
最后,祝夏洛特·沃尔登小姐寿比南山,安享晚年。中年人发动战争,年轻人上战场,但愿战争总不会去为难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刺客之死》读后感(三):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
一百年前那些上流阶级的想法以及一百年前女性的地位,放在今天简直不可思议。贵族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是贵族,农民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是农民,这样下去国家将永远停滞不前。上层阶级懒惰,终日享乐,无所事事,每天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然而底层人民,每天工作这么久,又苦又累,环境有差,到头来却连饭都吃不饱。
费利克斯是个悲惨复杂的人。他与莉迪娅真心相爱,却因为阶级的差距和他人的阻挠,而眼睁睁地看着莉迪娅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他看遍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次次想要改变这个国家,来解放底层人民,却一次次失败。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仍然不放弃。他为了这信念而活,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当他遇到夏洛特,这么多年了,他才知道自己有一个女儿。多年的愧疚涌上心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没有陪伴在她身边,他不知道她的童年过得如何,也不知道她是否快乐。他开始惧怕死亡,因为他在人世间有了牵挂。当庄园起火,他得知夏洛特还在房间里时,他奋不顾身去救她,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费利克斯想要让俄国免于战争,不与英国结成同盟。俄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很惨了,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苦难,所以他才想要去刺杀奥尔洛夫。但我们都知道结局,即使最后奥尔洛夫被杀,但合约已签订完成,他已经没有用了。所以结局丘吉尔说:从来就没有费利克斯这个人。沃尔登庄园起火,奥尔洛夫死在里面了,他不是被杀的。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士兵只是他们手上的棋子。
《刺客之死》读后感(四):短评又写不下了
小说的简介将费利克斯描述为“迷人性感的反派”,两次刺杀虽然很惊险刺激,但我始终没什么感觉。直到看到他骚乱中保护夏洛特(写到这里书都读了一半了,太慢热了!),而后又一个人痛哭的情节,这铁汉柔情立刻使这个角色鲜活甚至有些可爱起来,不由得使我对他心生同情。
书中用大量对白描写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虽然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向斗争者们致敬),但仍未得到解决。我无论是在书中读到的,还是在现实中感受到的,都是“永远不要指望男性能真正理解女性”。 而在夏洛特与沃尔登伯爵就战争问题进行争论的时候,又想起在另一本书读到的:“愚蠢是没有终点的。如果有,其中之一应该就是相信战争有什么崇高的动机。”但沃尔登伯爵对夏洛特真挚的亲情也让人为之动容,这种感情与费利克斯对夏洛特的亲情何其相似啊,但表现方式却截然不同,归根结底还不是万恶的贫富差距!
全书的高光时刻我选择两个父亲暂时忘却仇恨而共同去救女儿,这个情节真的给了我极大触动。而费利克斯的结局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在最后杀死了自己的目标,与爱人重逢,与女儿相认,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终于幸福地死去了,这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吧。可悲的是他的所作所为都被阴险的政治家掩盖了,还是没能组织无辜的平民被迫走上战场。但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他的女儿继承了他的遗志为了人类平等与解放而斗争。 读的过程中看到不少人对沃尔登伯爵表示同情,我想的是同为接盘侠,这位和《危险的财富》里的索利比起来结局可好太多了,至少他活下来了! (叹气)希望人们在写随感的时候多写一些对书中内容的有趣的解读,少一些对社会的无聊又自以为是的看法。
《刺客之死》读后感(五):严重剧透剧透~~~
之前看过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圣殿春秋、寒鸦行动、针眼。毫无疑问,他的长篇史诗小说三部曲和圣殿春秋是很吸引人的。时间跨度大、人物终端,但是剧情却不拖沓,引人入胜。可是,看了寒鸦行动、针眼、刺客之死后我觉得这几本书的剧情严重重合。怎么说,特别是针眼和刺客之死,在这两部小说中,女主(刺客之死算是女主的妈妈吧)都会爱上“反派”(是当事人丈夫的对立面的人),并且不可救药地爱上,而故事的高潮都是集中到一个屋子里发生的,看刺客之死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情节自己之前读过,故事的发展也并没有很吸引我。(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的感受,很可能会让一些人看着不舒服,抱歉,这只是给自己看的)
这本书是以男主(算是吧)沃尔登和丘吉尔的谈话开始,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即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而英国很难置身事外。英国想要赢得战争,需要争取到俄国的支持。因此,俄国派了一个沙皇最崇信的人亚历克斯来到英国进行谈判。而沃尔登的老婆莉迪亚和亚历克斯有亲戚关系,因此,丘吉尔希望沃尔登能够出面谈判。这是故事发展的背景
在另外一端,费力克斯,和沃尔登的老婆莉迪亚之前是旧情人,由于莉迪亚是贵族,其父亲得知这件事后便将费力克斯发配边远地区,为了救回自己的情人,莉迪亚同意嫁给沃尔登。费力克斯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得知亚历克斯会把俄国卷入战争,便计划刺杀亚历克斯。于是,在第一次最有可能成功的时候,被莉迪亚的声音所干扰失败,后来得知了莉迪亚的女儿夏洛特其实是她的女儿。中间曲曲折折的故事
本书是以合家欢结局,费力克斯和沃尔登同时返回着火的屋子里救夏洛特,费力克斯为了救女儿死了,沃尔登原谅了妻子,接受了夏洛特,并且和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感觉这点有点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