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迷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乐迷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6 02:3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迷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乐迷闲话》是一本由辛丰年著作,雅众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迷闲话》精选点评:

  ●查漏补缺式的古典音乐知识大全。看得出,作为资深爱好者,辛丰年先生严谨地查找了各类资料,有学者研究的态度,一点儿也不业余。

  ●跟着辛老师当乐迷

  ●《读书》杂志音乐专栏的作者辛丰年先生第一本音乐随笔集的最新再版。在这本小书里,辛老以一位普通乐迷的身份和视角,将西方古典音乐相关的诸多历史与文化知识娓娓道来,从乐器、音乐家到音乐发展史、音乐传播史等等无所不包。辛老深入浅出的文风和极其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让人敬服。本书既可以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知识的入门读物,也可供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茶余饭后闲暇阅读,甚为享受。

  ●闲话正说,看似游谈却有根。 辛丰年,symphony,老先生在资讯不发达、媒介不丰富的年代,完全靠自学,写出的乐评和观点,却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如今依然灵动和真诚。绝对美好的中国文字,绝对美好的古典音乐。 “贝多芬使钢琴雄辩滔滔。李斯特将一架钢琴化为管弦乐队。肖邦真正让钢琴吟唱了起来,有时是抒情诗,有时是悲壮的史诗。德彪西通过某种’抚爱‘似的触键,听来有如雾里看花。” (配合看理想焦元溥《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读。)

  ●/erx6 图书馆有1987首版。辛丰年在那个年代相当有品位,又有批判精神。适合当时的音乐入门者。

  ●自己的第一本古典音乐书籍!!!推荐。 虽然限于老人写作时代和个人风格,文字偏浅,但如邻家老人和你谈话,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乐迷闲话》是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本书既是古典音乐的启蒙书籍也是与辛先生的邂逅伊始。在此之后,辛丰年这个名字成为一代古典乐迷心中的集体记忆。 辛丰年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视角出发,以“槛外人”身份漫谈音乐文化,涵盖从乐器、乐人、到乐史的方方面面。这些 生动悠闲的文字蕴含了一位半生跋涉乐海的“老乐迷”对音乐渊博精深的理解与赤诚之心。

  ● 作者花了大段时间积累素材然后把他们按照乐器和管弦乐队分门别类串起来,他一点一滴积攒起来乐史掌故是为了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涵盖的面向非常广,我是只知其一,不知二三。

  ●虽是随笔,倒也能窥见些古典音乐发展的脉络,老先生很随和有趣。

  ●很棒的一本西方古典音乐和乐器入门书,语言平易,说人叙事总能抓到主要的点,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段乐想往事,“闲话”音乐,“传道”与“吐槽”自如转换,很赞!

  ●古典作曲家无论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还是舒伯特,比才,圣桑,都是天才。书里无论怎么强调他们的后天努力,那都是天才的努力。麻瓜的努力,两辈子也没用。

  《乐迷闲话》读后感(一):闲话《乐迷闲话》

  少时求学,少不了听到老师的一句教诲:“学习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这本并不厚重的《乐迷闲话》,正是资深乐迷辛丰年先生把古典乐读厚,再将其读薄的写照。

  打开《乐迷闲话》的目录,便可“一览众山小”,初读时不免为其中话题之丰富感到震动。我尤为喜欢的一章,是“闲话作曲家”的创作习惯,以及闲话乐人的交往与爱好。辛丰年先生用最精炼的文字,勾勒出各位大师的独特个性与轶事。

  我读过不少的古典乐随笔,总觉得不尽如意。古典乐是凝固的,同时亦是流动的。凝固在于,它已经通过无数的乐谱与唱片记录,铸成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流动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乐人与乐迷,都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并在此作一番个性注解。因此,很多的古典乐随笔文章不是困囿于凝固,就是过于流动离散。有的人写来寡淡无味,光是堆砌各种术语就让人懊恼。有的人写来又过分粗浅,也许是太低估了读者的理解力。有的人写来恣肆浩瀚,恨不得把自己也加入到古典乐历史这部大书之中。

  而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却能将凝固与流动的品质合而为一,既做到尊重历史的客观公正,又不乏适当的个人理解评述。这是十分难得的,也是读来感觉内心大快的重要缘由。

  《乐迷闲话》是写给广大古典乐爱好者的书,能写就这本书并不容易,书虽然轻薄,却承载了大量普及知识和古典乐逸闻趣事。如果不能把古典乐这本大书读通读透,注定写不出这样的经典作品。

  若你对古典乐抱有浓厚的兴趣,却又不知从何入手,不妨一边读着《乐迷闲话》,一边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古典乐也就可以由此入门了。

  《乐迷闲话》读后感(二):乐迷闲话:‘看似游谈却有根’

  《雅众·辛丰年音乐文集》一共6册,为做区别先附此册音乐评论的时间界定: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 “《乐迷闲话》1987年1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此书出版之后成为一代中国古典乐迷的启蒙读物 ” 严格的儿子严峰写文字也透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阅读积累。辛丰年2005年做书的初心是不想自秘听乐曲为“有所知”而网罗的资料便写成此书,也仅有地在序言之中揭露一些辛丰年先生所处年代与身世和周遭环境,展示一些先生的内在精神。 ‘启蒙一代乐迷的经典之作,踏涉音乐海洋的可靠导航。’ 正如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乐章的演奏需要各式各样的乐器。《乐迷闲话》中对乐器的分析,足以给音乐的门外汉提供专业的指点。 本书颇具专业性,出自可信服的通读音乐资料的作者辛丰年之手。 不要对这文集不以为意,这是一个熟通格式乐器的人耳中的音乐之声。他能听到乐章中的色彩,各式乐器的用场,然后用精妙的比喻讲述出来,是难得的音乐评论。 我只可惜自己没有音乐天分,也没有音乐积累,读懂的文字不够多,少有与作者心有心犀,默契一笑时。只能通读文字获得些新奇的看法,引领我突破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疆界,提升一些音乐上的艺术品味。 音乐仿佛是无处不在,如此的亲民流俗,而要是真正去了解音乐的艺术,苦练一种乐器,又十分艰难。 我们无法想象现代的艺术怎样流传,不知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以何为继,西方18世纪19世纪的创作占了艺术史中的很大一部分体量,这与文学如出一辙。 无奈,在音乐艺术上是如此的平平无奇,一窍不通,在汹涌的土地上贫瘠如我。 更像是赏析一般的文体,贴切地描摹音乐的同时文字美妙具有文学性。 耳听之为声,音乐本是最没有门槛的艺术,人人皆可耳闻。享受音乐的艺术,需要沉浸在音乐的浪潮带来的情绪之中,感受自身与旋律的共鸣,传递一种各解其意的普适情感。 而再知晓音乐的美妙,音乐艺术家的奇闻异事,便需多懂得些。 音乐的艺术如此美妙,作为时间艺术,音乐的速度与节拍一变,作品便不同了。 也让我们看到音乐的信奉者眼中我们本无法体会的绚烂声色:绘画中的生与色,到了莫奈手中才变成重要手段。音乐中的生与色,到了德彪西才达到了耀眼的程度。 还有历来所探讨的,艺术是否在走下坡路?当代名手技巧娴熟,却在演奏中消失了彼此的区别,作为艺术家的开创性和独特性日趋泯灭。 个人原因对音乐有些陌生,便借助文学来理解,所讲述的音乐艺术家的逸事,就如同讲述作家的创作习惯《怪作家:从席勒的烂苹果到奥康纳的甜牙》。

  《乐迷闲话》读后感(三):津梁

  以前读过两本老先生的书,而这本是籍着新版,第一次读。这一本相对来说更整体化,正像作者开篇所说:看似游谈却有根。从钢琴、小提琴,说到管弦乐队,继而讨论名家作曲的过程、乐坛八卦(不是。。)、乐谱、音乐会、直至唱片,一个非常有逻辑的序列。

  看完之后即使外行如我,也对几百年来古典乐的演进有了一个大致而又细密的了解。真的,大致而细密,因为他有时候会闲闲说上几句在一般的音乐通史里没人会提的话,小到前录音时代的可以记谱的自动钢琴,大到哥特式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如果单纯陈列史实,即使能见出作者的学识和眼力,也究竟有限。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还在其它地方。

  我是个乐盲,不是那种矫情、造作、想让人反驳说你好懂音乐啊那种说我是乐盲,是基因上、生理上、客观上的乐盲。就像色盲一样,或者说在音乐这块就像盲人一样。

  这本书,一方面让我更加意识到因此错过了什么,同时也帮忙建立了一个对音乐的“模拟认知”,最大限度帮我从其它角度理解音乐。

  比如钢琴、小提琴、管弦乐队,在我看就是音色不同的乐器。它们没有什么关系,钢琴曲就是钢琴曲,交响乐就是交响乐,交响乐改编的钢琴曲或者钢琴曲改编的交响乐?我知道有这种事啊,它们旋律是一样的么,一样的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就这样,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令人无动于衷的事实。但是在这书里作者会称之为“移译”,并继续解释,当管弦乐曲新作出版总谱时,也往往会出钢琴谱,“这种谱已不仅有全文照‘译’,还有‘简写本’或’缩编’。”由于译会有隔,于是“听钢琴上弹的《田园》、《命运》,也许有点像我们看林琴南译的西方文学名著。”而当人们把钢琴曲改成管弦乐,“那就好像是将文艺名著搬上银幕。只要搞得好,一般可以比原著更为多姿多彩的。”“然而就像诗歌往往不可译那样,有些钢琴曲也是不可改编的。”

  这些话忽然就把我完全不理解的音乐世界拉进了我完全理解的文学世界,原来在听得懂音乐的人的“眼”中,音乐是这样一个丰盈饱满、充满趣味,充满不可译的诗意和可译的逻辑的世界,跟文学世界一样啊。现在我仍然没有获得(或者恢复,我希望)从感性上理解古典音乐的能力,但通过他的描述,我理解了音乐世界的壮阔规模和它错综复杂生机勃勃的生长机制。

  作者会用各种各样比喻来帮助说明。这些比喻不是王尔德式锦上添花的比喻,而是耶稣用的那种比喻。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作者讨论说为什么新约里耶稣说了那么多比喻?有一种高深莫测的说法是因为天机不可泄露,耶稣不能直接说出来只能拐弯抹角,所以用了大量比喻。那本书的作者很实际,他说大概正相反,因为耶稣想说的道理直接说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表述,所以用受众易于理解的事情进行比喻,令人们进入他的世界。

  这本书里用的比喻就是这一类,而不是我们传统上文人描述东西时用的那种云里雾里的比喻。比如有一次,他讲配器。配器是另一样我完全没法理解的事情,而他会说,某作曲家因为对乐队的其它乐器不像对钢琴那样了解,会很保守地“让某些声部重复同一旋律,结果反而音响沉闷。就如同写字的多描了几笔,把笔锋都描坏了。”声部、音响,我都没概念,但正在练习写字,对最后一句话特别有感触,看了之后立刻就明白了。如果你不熟悉写字,也不要紧,因为书里还会还会有其它方面的比喻,总会有让你豁然开朗的部分。

  当然豁然开朗只是瞬间的事,就像某位老先生说的,你现在听了我的课欢欣跳跃,之后完全不执行或者反复思考,结果你还是原来的你而已。这书,以及先生其它的音乐文集,都像是一个个可以轻松进入的导引,如果你对任何一点感兴趣都尽可以由此挖掘下去,乐趣无穷。或者仅仅循着路径听一遍其中提到的音乐,即使像我这样的乐盲也会觉得“眼”前朦朦胧胧出现了光亮,似乎离那由音乐带来的至乐境界又近了一步。

  《乐迷闲话》读后感(四):骨灰级乐迷和他的古典音乐说明书

Part1 真乐迷,一点也不闲。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错误。”出自尼采。

于我,虽不是音乐行内人,但她和我的每日三餐、呼吸一样重要。

清晨醒来、夜晚入睡,一天的最先和最后,都给了音乐APP。

听闻虾米将死,一度大哭。

于我,音乐是我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于先生,音乐是生命,是氧气。

先生是那个爱惨音乐的人,爱到痴,单听不过瘾,览尽乐书、遍历诸家,跋涉乐海一生寻一切和音乐有关。

我想,先生一定拥有有趣的灵魂。

如果,你恰巧爱古典乐乐、爱生活、爱文字。那该读读先生的乐迷系列。

先生自谦音乐世界的槛外人,一路读下去,满满的“干货”,看似游谈却有根,妥妥的伪学渣。

Part2 音乐汪洋,任你游。

读先生的书,好似从山顶滚下去的雪球,越滚越大,没读过的书,没听过的乐章,多到无语言可形容。

先生对乐器、音乐人和作品都,跟着先生从有趣的视角看过去,你会不住感触:这个世界,有音乐,真是太棒啦。

本书不是科普,至少不是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

先生的书里,乐器各有各的性格。

洋琴入中土,钢琴和鸦片一道首次成批量输入中华。

战争留下裂变和伤痕,也打开了国人另一艺术大门。

“披霞娜”、“怀娥铃”......各式西洋乐器原来有这么美妙的别名。

他们在大陆的同化进程也是如此有趣。

钢琴曾被各种改版,还一度被定性为打击乐,你说骇人听闻不?

国人对钢琴的熟悉和琢磨过程中,有一段让我捧腹不已。

“最干脆彻底的一种表演是:抡起铁槌,一顿猛敲,碎之而后已。”配上《Tom and Jerry》的动画,配上字幕“钢琴,卒。”

读先生的乐迷系列,我的脑海里总会脑补音画同步的那些搞笑片段,亦可为无聊生活添点乐趣。

华彩、配器、乐人间崇拜和友谊、真假“贝多芬”、张冠李戴的作品标题、音乐会的小知识、乐舞姻缘、识谱与抄铺、“录放机”到唱片,音乐里的角角落落都能在先生里的文字感受到。

最好,耳边播放着《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或者《丢失一葛罗申的愤怒》,摊开书,傍晚有落日余晖作伴最佳。

Part3 流动建筑家,才艺大比拼。

看“流动建筑家”施工,像是看脱口秀大赛总决赛。

爆梗不断,知识点频现,有趣的音乐家时不时出没,时不时很有趣?!

耳熟能详的音乐才人、匠人、怪咖在这里多有了不一样的形象,甚至有点“逗”。

拖延症的”罗西尼”,才高命薄的小学教师舒伯特,重度钢琴依赖症患者“舒曼”,拥有家庭管弦乐队的地主家少爷门德尔松,不会钢琴的柏辽兹,弱不禁风的肖邦,先音乐后“填词”的瓦格纳,写下《伊戈尔王子》大作的鲍罗廷主业医生兼化学教授副业搞音乐......

比才,自识字即识谱,如巴西人自学走路即踢足球一个理儿。

天才莫扎特,神话到什么地步?

创作《费加罗的婚礼》,6周!

创作《唐璜》,传闻说“前1天”,先生辟谣“前2天”。

作品K.487,竟出品于玩打台球空档!

还有传闻中的遗著《作曲术》,掷骰子按数字搭配音符,制曲。

作曲上,莫扎特信手拈来。贝多芬相反像个“苦行僧”。

书里还有一堆音乐神童,圣.桑,雨果.沃尔夫,理查德.施特劳斯等等,真真有趣的视角,闲静的午后配上一杯香茗,脚边窝着打盹翻卷肚皮的瞄,捧着书乐,不亦乐乎。

P.s:

合上书,我计划把书里的音乐找寻来,做期歌单。

也计划把先生的系列书都搜寻来读。

另外,书籍雅朴的装帧,很喜欢。

  《乐迷闲话》读后感(五):骨灰级乐迷和他的古典音乐说明书

  

骨灰级乐迷和他的古典音乐说明书

Part1 真乐迷,一点也不闲。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错误。”出自尼采。

于我,虽不是音乐行内人,但她和我的每日三餐、呼吸一样重要。

清晨醒来、夜晚入睡,一天的最先和最后,都给了音乐APP。

听闻虾米将死,一度大哭。

于我,音乐是我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于先生,音乐是生命,是氧气。

先生是那个爱惨音乐的人,爱到痴,单听不过瘾,览尽乐书、遍历诸家,跋涉乐海一生寻一切和音乐有关。

我想,先生一定拥有有趣的灵魂。

如果,你恰巧爱古典乐乐、爱生活、爱文字。那该读读先生的乐迷系列。

先生自谦音乐世界的槛外人,一路读下去,满满的“干货”,看似游谈却有根,妥妥的伪学渣。

Part2 音乐汪洋,任你游。

读先生的书,好似从山顶滚下去的雪球,越滚越大,没读过的书,没听过的乐章,多到无语言可形容。

先生对乐器、音乐人和作品都,跟着先生从有趣的视角看过去,你会不住感触:这个世界,有音乐,真是太棒啦。

本书不是科普,至少不是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

先生的书里,乐器各有各的性格。

洋琴入中土,钢琴和鸦片一道首次成批量输入中华。

战争留下裂变和伤痕,也打开了国人另一艺术大门。

“披霞娜”、“怀娥铃”......各式西洋乐器原来有这么美妙的别名。

他们在大陆的同化进程也是如此有趣。

钢琴曾被各种改版,还一度被定性为打击乐,你说骇人听闻不?

国人对钢琴的熟悉和琢磨过程中,有一段让我捧腹不已。

“最干脆彻底的一种表演是:抡起铁槌,一顿猛敲,碎之而后已。”配上《Tom and Jerry》的动画,配上字幕“钢琴,卒。”

读先生的乐迷系列,我的脑海里总会脑补音画同步的那些搞笑片段,亦可为无聊生活添点乐趣。

华彩、配器、乐人间崇拜和友谊、真假“贝多芬”、张冠李戴的作品标题、音乐会的小知识、乐舞姻缘、识谱与抄铺、“录放机”到唱片,音乐里的角角落落都能在先生里的文字感受到。

最好,耳边播放着《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或者《丢失一葛罗申的愤怒》,摊开书,傍晚有落日余晖作伴最佳。

Part3 流动建筑家,才艺大比拼。

看“流动建筑家”施工,像是看脱口秀大赛总决赛。

爆梗不断,知识点频现,有趣的音乐家时不时出没,时不时很有趣?!

耳熟能详的音乐才人、匠人、怪咖在这里多有了不一样的形象,甚至有点“逗”。

拖延症的”罗西尼”,才高命薄的小学教师舒伯特,重度钢琴依赖症患者“舒曼”,拥有家庭管弦乐队的地主家少爷门德尔松,不会钢琴的柏辽兹,弱不禁风的肖邦,先音乐后“填词”的瓦格纳,写下《伊戈尔王子》大作的鲍罗廷主业医生兼化学教授副业搞音乐......

比才,自识字即识谱,如巴西人自学走路即踢足球一个理儿。

天才莫扎特,神话到什么地步?

创作《费加罗的婚礼》,6周!

创作《唐璜》,传闻说“前1天”,先生辟谣“前2天”。

作品K.487,竟出品于玩打台球空档!

还有传闻中的遗著《作曲术》,掷骰子按数字搭配音符,制曲。

作曲上,莫扎特信手拈来。贝多芬相反像个“苦行僧”。

书里还有一堆音乐神童,圣.桑,雨果.沃尔夫,理查德.施特劳斯等等,真真有趣的视角,闲静的午后配上一杯香茗,脚边窝着打盹翻卷肚皮的瞄,捧着书乐,不亦乐乎。

P.s:

合上书,我计划把书里的音乐找寻来,做期歌单。

也计划把先生的系列书都搜寻来读。

另外,书籍雅朴的装帧,很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