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中国乐迷再无鄙视链,早日拥有听歌自由
我是想当张哲轩那顶巴拿马帽的森林
“当年那批听嘻哈的,又来l摇头晃脑。”
“又在跟风。”
《乐队的夏天》收官,新裤子、痛仰、刺猬、click 15和盘尼西林为Hot 5,上述这样的争论声又在乐迷群体中响起。
老乐迷鄙视新乐迷,摇滚迷看不起民谣迷……乐迷之间的鄙视链从没停下过,并且鄙视链长度和丰富程度还在继续增加。
“万物皆有鄙视链”
音乐圈的鄙视链无处不在。无法考证它何时出现,也难以查究是谁缔造了它。鄙得六亲不认 听流行的看不起听说唱的,觉得那压根不是音乐;听民谣的又看不起听流行的,觉得土,没有诗和远方。而听摇滚的看不起一切。摇滚眼中的自己摇滚眼中的民谣摇滚眼中的流行摇滚眼中的说唱鄙到冤冤相报 更可怕的是,鄙视链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它奉行着“鄙人者,人必鄙之”的准则。在你以为鄙视链真的是一条单向的链条时,人们已经默默把它串成一个圆。比如说,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摇滚迷,在其他乐迷眼中只用两个字概括,很吵!民谣、说唱、流行眼中的摇滚但他们可没有团结在一起,而是把鄙视链彻底变成了一团乱麻:流行眼中的民谣民谣眼中的流行本来,这两年嘻哈理应在鄙视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惜事与愿违,国内说唱圈那些事儿一闹,听说唱的乐迷重新失去人权:流行、民谣眼中的说唱鄙视链无孔不入 最可怕之处来了,鄙视链的野蛮生长并没有停止。已经从地域、歌手、乐器、演出场地全方位延伸,形成了“万物皆可鄙视链”的成熟生态圈。在这些鄙视链中,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人们听音乐用的APP都有一条!每个鄙视链内部还存在“链中链”,以民谣为例,大概是:李志>赵雷>好妹妹>宋冬野,多如牛毛,已经没法一一细说。臧鸿飞在《吐槽大会》上聊鄙视链贴不完的标签 回头看这些鄙视链,其实是一个个分好类、贴好标签的玻璃瓶子,这瓶是「摇滚迷」、那瓶是「用网易云的」、这瓶是「粤语歌」、那瓶是「贝斯手」……仿佛这样一贴一分类,世界就变得敌我了然,只需要加以简单的好恶,与自己不同就鄙视。大型音乐软件鄙视链现场永远不用担心自己处于鄙视链下游,因为永远有不同于自己的标签以供鄙视。这才是鄙视链生生不息的原因。但,音乐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标签真的贴得完吗?鄙视链,是由标签贴成的
摇滚也有温柔黑色安息日的原主唱Ozyy,他的情歌《Here for you》下面有这样的评论:
民谣也有辽阔民谣,因为“南山南北海北北海有墓碑”,被调侃为了押韵什么词都写得出来。
《不会说话的爱情》歌词民谣歌手周云蓬说唱也有温暖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总以为大金链子大叠钞票,裸女跑车满天飞的说唱歌曲里,其实也有许多爱与和平的作品。
“如果这不安静的世界里 / 真的有超级英雄 / 那我觉得她一定是我最万能的妈妈 / 教我所有的道理 / 保护我远离了暴力。”
艾热在节目中唱给自己的妈妈“爸爸 没有你我也失去了一切 / 爸爸 让时钟慢一些 / 爸爸我们再喝一夜”
音乐不该被贴标签第一样,贴在音乐作品上。
酒再香,也会怕巷子太深。
音乐做得再好,也怕因为所属的流派,就被鄙视链上游的人敬而远之。
鄙视链中每一个以偏概全的人,都不是完全没了解,只是不愿了解。
听众更不该被贴标签另外一样标签,贴在了人的身上。
你听什么音乐,用什么音乐APP,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你不是听音乐的听众,你是「嘻哈男孩」、「民谣文青」或者「陈粒粉」。
有贴别人的,也有贴自己的。就如同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所说的那样:
“把摇滚乐作为自己傍身的武器,我听摇滚乐就比你们都强。但是如果有一天摇滚乐变成主流了,也就失去这个话语权了,成为流俗之辈了。”
新裤子主唱谈鄙视链你喜欢什么音乐,你听了哪首歌,本来在这样一个句式里,“你”比较重要。
现在,“你喜欢什么”比较重要,人们用这个界定“你是谁”。
应该被鄙视的是,没有诚意的作品
没有选择,就没有结果其实,鄙视的反面不是喜好,是无视。
我们还会在意和鄙视,潜台词是我们看到了不好的现象,希望它能够变得更好。
《圆桌派》中周轶君谈创作张亚东也说:
“以前对牛弹琴,现在牛也弹琴。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因为门槛太低,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喧嚣的造星年代,作品数量那么大,流派那么多,流量和舆论的风向又变换得让人手足无措。
17年初,一首民谣《成都》火遍大江南北。
后来又有《中国有嘻哈》,让中国的hip-hop从地下转为地上。
再到《乐队的夏天》,让“乐队”这个在大众看来复古又小众的概念,浮出了水面。
每一次新的热潮出现,我们享用和消费的音乐商品中,总是好坏参半。
我们需要作出选择,选择就是鄙视。鄙视的不是整个热潮。
应该鄙视的,是那些毫无诚意、只为圈钱的作品。
梁龙在节目中里说,当年超女刚火的时候,也是一帮玩音乐的人觉得这东西不行、太不专业,但是他就觉得,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就没有结果。
选择好货,鄙视烂作只不过,它不应是摇滚看不起民谣,民谣看不起流行,这样刻板、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事情。
它应该是,经历年月沉淀,感人至深的作品,看不起圈完钱就走的快餐产物。
又或者,愿意花功夫,听多种类型音乐的听众,看不起毫无诚意、虚假又浮夸的创作者,和他那些空洞的作品。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良性的鄙视链,就是我们做出的选择。
而我们做出的选择,决定着我们能够倾听的这片音乐土地,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猜你还想看
今日话题
说说你喜欢听的一个歌手/乐队吧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