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案》的读后感大全
《黄金案》是一本由[荷] 高罗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裸背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案》精选点评:
●书做的好!故事一般。
●没有想象中好,案件设置有巧思,译文可以看出译者的用心。就是好几处行文颇有西方风格,忠实地体现了作家在写作时还是不能摆脱自我站在文字背后。读一遍佳,不会再读。
●最后鬼魂的情节赞,作者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鲜活的狄仁杰,羡慕人家好看的胡子,知道是假的还有点小开心,有点可爱呀
●《大唐狄公案》数个版本之中最佳,想收一套了。
●我读的时候不相信是荷兰人写的
●互相牵连但又相对独立的案中案设定非常精彩,几乎所有的线索都能自圆其说,众多人物描画的各有特色,有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比如一些的奇幻设定,但是如果太多就会损伤侦探小说的根基,作者把握的相当精准。
●诡计简洁但巧妙,看似不相关案件的勾连也做得扣人心弦。唐主簿去世那段最喜欢,氛围非常哥特,配合电闪雷鸣和巴赫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就完美了!
●海南出版社,《黄金案》小开本,才 95 页,这个版本,300 多页。内容相差多少,可以想见。
●狄仁杰的第1个故事
●高罗佩的狄公第一案,案件有点复杂地脱离形象认知,get不到案件诡计本身的精彩,然故事结尾别具一格,意味犹在。
《黄金案》读后感(一):场景安排的描写
看了前面一个人写的书评,我感觉我看的好像也是删减版,反正里面的香艳描写是没有的,不过高罗佩写狄公案,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会着重场景描写,每一章开头都有一张当地的地图(示意地图),仿佛是要把所有的都铺垫好,然后才开始剧情,这一点可能反映出了外国人做事情的严谨,写寺庙案的那一章,地图所起的帮助不小,总的来说,个人感觉这个手法,不失为一种新的文体风格
《黄金案》读后感(二):黄金案
这个结局……突如其来的一种《聊斋志异》式的开放结局,看的我瞬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总的来说推理的元素较少,不过胜在剧情足够精彩,而且因为是外国人写的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可取之处,所以相比于中国人自己写的又多了一层不一样的闪光点 比如文中很能反映这一思想的关于新妇的那一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被人玷污了的妻子无一例外的都走向了“夫家休,父家弃”的结局。但由于本文的主人公——狄公,是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形象,所以他的第一反应恰恰是【我会送你入京,然后你自己另寻良缘】的思想,对比下来也更加开放 如果要看这套书不要太过于纠结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甚至是不要太追寻推理小说的严谨刺激,仅仅把它当做一个轻松向的悬疑小说看就好 另外,也感谢高罗佩塑造了这么一个不一样的狄公的形象,可以说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东方福尔摩斯”般的存在。让更多人在那个时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甚至开启了中国悬疑小说的大门
从此提起悬疑,提起推理,再也不只是西方的天地,遥远古老的东方应运而生的有一位狄公的形象
《黄金案》读后感(三):福尔摩斯的烟斗与狄仁杰的胡须
现在的读者,如果还有人读福尔摩斯和狄仁杰的探案故事,倘不是赶时髦,多少也可以算是那种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遗老型人物。
福尔摩斯代表的是西方的智慧,逻辑推理,抽丝剥茧,幽默风趣,全知全能型的,混和着伦敦的迷雾,福尔摩斯的烟斗,就代表了他的智慧,西方的,人类的。
狄仁杰的智慧是东方式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喜欢捋长髯,揪胡须,捻唇髭,和人决斗,先将长髯分作两绺,在脖颈后系成一结,方才拔剑。见到他人的一副美髯,狄公欲抚长须而不能,有趣极了。至于案件遇到疑难处,恼怒地揪揪胡须,多少也是免不了的。
福尔摩斯与狄仁杰的探案故事,至今还有人读,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是鲜活的,高罗佩一个荷兰外交官写的侦探小说,充满了东方气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他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个人兴趣,中国古代房内考,花营锦阵,长臂猿考,也是饶有兴味的研究。
狄仁杰的故事,在东方文化中演绎着锄暴安良,邪不压正的传奇。合上书本,那个笑吟吟或是气冲冲的多面立体的狄公,仍然活跃在我们眼前。
《黄金案》读后感(四):狄公案系列开篇
《黄金案》本是狄公案系列开篇故事,但实则是高罗佩先生写的此系列的的第四部。
没想到狄公出世第一站就到了我们山东蓬莱县。路遇强人,仅靠个人魅力就能将马荣乔泰收入麾下,后来又在《湖滨案》收了陶干,算是完全组队成功。
没想到一到蓬莱,县令被害、新妇失踪、黄金走私三案齐发。
有谋杀、有误杀、有卧底、还有国际走私集团,错综复杂。里面还掺杂了类似虎人和鬼魅的元素,诡异玄妙。
中间看戏一段惟妙惟肖,亦是诙谐。结尾着实精彩,像人非人,似鬼非鬼。
另:
谋害县令一案来自《狄公案》中的“毒杀新妇”一节。此篇见与《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将其译为英文并以《狄公案》出版(东京,1949)。
新妇失踪及凶杀案取材自《古今奇案汇编》(上海,1921),是卷七《误杀奇案》中收集的一系列旧案之一。
高丽国部分来自艾德温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的研究著作《圆仁唐代中国之旅》(纽约,1955)。
十六回中关于遗产分配不均的第三出戏,来自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棠阴比事》,书中即在此案的判官是十一世纪的北宋著名宰相张齐贤。
2019.11.6-8
《黄金案》读后感(五):一腔孤勇前行 看世间有情无情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狄公案,开篇就感叹张老师功力之深,文白相间的语言让我丝毫感受不到自己在读一部外国小说。也体会到了高公的博学,让我一个本土的中国人自愧不如。没来由地想起张枣的一句诗,我断章取义一下“我天天梦见万古愁,白云悠悠”,《大唐狄公案》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让我有幸梦回大唐,同狄仁杰相逢。 《黄金案》开头便是一场离别的春雨,狄公抱着“若此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心态远赴蓬莱。读完全书再回味开头侯主簿嘀咕的那一句“或是终结也未可知”,让我不禁感叹设计之妙,高公笔下作品的情节紧凑,没有闲篇。结尾的“狄公不禁抬手捂住两眼,这才明白六天前在悲欢阁内送别时,侯主簿为何一力坚持要自己弃任蓬莱,他那恳切的眼神至今犹在目前。至少这一番情谊,总还不全是虚假,如今却是自己一手导致了侯主簿的身败名裂”让我想起了自己阅读明清世情小说的体验,『有情与无情』,我好爱这种悲喜交织的感觉。 又回到场景描写上,故事发生时正值春雨连绵之际,所以书中多雨,总是雾蒙蒙的一片,连人的眼睛也是潮湿的。雨是悲欢离合的总和,感觉一切是黏糊糊的、低沉的,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不少悬疑色彩。特别能带我走到那个情境中去。唐主簿谨慎胆小却夜化人虎,狄公数次遇见鬼魂更是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而白凯放歌纵酒则带来了浪漫的气息。 都说食色性也,这本书也离不开吃和美人。读书时刚好有些饥饿,所以书里的好几顿饭我都想吃。无论是狄公用银签钩雪白的蟹肉吃,还是来两碗面用腌菜佐之,都能引起我的食欲。(我仿佛都看到了汤碗里冒出的热气,恨不得自己去厨房拉一碗面吃)一日三餐与俗常相连,也能窥见一个人的品性。狄公作为县令却清淡饮食,从细微处便能瞧见他的廉洁。还有美人,书中的玉素和曹姑娘都令我印象深刻。也从美人身上可以照见狄公一行人的品质。乔泰对玉素的克制和情深可以看出他的憨直。而狄公面对曹姑娘失贞被休,则劝她放弃出家的念头,去做西席教书,另觅良人。狄公虽信儒教,但面对道德抉择的时候却能分辨出自己的信仰中陈旧迂腐之处,实在难能可贵。 因为是推理小说,所以主要情节就不透露啦,到此为止。 最后的最后,作为一个鲜少读推理小说也不太喜欢读推理小说的人,十分感谢张老师专业细致的翻译,让我能开篇就迷进去,爱上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