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7 04:0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的读后感大全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一):高老头

  《高老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情况下,拜金主义思想在巴黎资产阶级中盛行,揭示了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的猛烈攻势下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了金钱对一部分人思想的腐蚀与摧残。傅雷老师对这版书恰到好处的翻译,无疑为读者欣赏和准确理解故事提供了帮助。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二):女儿,我还怎么对你?

  奥诺类.德.巴尔扎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曾经拜读过他很多的作品。他与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三座丰碑”。其命运坎坷,年轻时学过法律,经商屡遭失败,后来一头扎进文学的创作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其辉煌的一生在51岁的时候早早的结束,这不得不说是全人类的损失。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终于受到了,然而还没有打开看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话把心揪住了。“当女儿背叛父亲,人生有何意义?”这句话看到时我明显的一愣,然后是来自内心钻心的疼。作为人母平时对女儿百般呵护,真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背叛了我,该将如何?想了有一个多小时,我发现刚开始的愤怒还有恨,逐渐的消失了,有的只是浓浓的失望。虽然我确信我的女儿不会这样,但真的站在那个角度去思考内心的滋味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说,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打开这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去细细的品读,去感受那世界上最伤的痛。 全书一共两个故事《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两种同样的父女故事,两种极端的爱,两种极端爱造就的不同结局。 都说读书可以明智,这本书读完却让人更加的迷茫。 《欧也妮.葛朗台》一个吝啬的父亲或许说一个吝啬的人更加的贴切,因为他不仅对女儿吝啬对任何人都是,甚至他自己都一样。他是一个吝啬到极致的人,即使是一块糖或一顿饭一张纸都斤斤计较。这么说你可能觉得他是不是很穷?不是的,他不仅不穷而且很有钱。他这样的人不能用有钱来形容,而是钱有他。他是一个金钱的奴隶,为了钱即使是老婆孩子都可以出卖的人。这样的人作为他的女儿无疑是不幸的,空有一个千金小姐的名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可笑的是葛朗台守了一辈子的钱最后却一分也没有带走,还是被女儿继承了。然而在多的钱又有什么用,青春已经逝去爱人已经走远。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或许可以说是两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实、人性。赤裸裸的现实,千百前来不变的人性。抛开童话的美丽,当来到现实的时候有些东西确实让人无奈。尤其在金钱面前,那些海誓山盟、手足情深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这是一本写进内心的书,写出了人性的贪婪、虚伪、无情。就好比脱掉了人类的衣服,都赤裸裸的站在了一起,连底裤都没有。或许你不是这样的人,可身边一定有。 《高老头》里面的高里奥却是和葛朗台完全不一样的父亲,他是一个可以为女儿做任何事的人。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倾家荡产,自己却走投无路。虽然女儿高楼大宅,但却没有一片瓦可供自己栖身。女儿对他所有的不好他都归功于女婿,这也只是安慰自己而已。死无葬身之地用他身上也不为过,虽不是咎由自取却也不遑多让。观他一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看似毫无差错却是大错特错。 这本书读完让我感慨万千,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掏空了,就会破产。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三):辛辣的现实批判

  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拜读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是外国作家,他所描述的芭黎十九世纪人们的的生活状态以及风俗习惯,对于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番,未了解很深,如今到了这个年岁,再看就有很不同的感触。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高老头》篇,讲述的是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高老头》一书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可视为《人间喜剧》的微缩。主要人物拉斯蒂涅、伏脱冷的性格总体定型,故事背景——巴黎一间低级公寓——基本不变。这间低级公寓里,聚集着各式人物,底层的小市民、落魄的有钱人(如高老头)和求上进的穷大学生(如拉斯蒂涅和他的同学)。公寓的设置,一方面能够触及广大的下层民众及其真实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部分人物点出上流社会的冰山一角,尤其是试图通过做贵妇人情夫、改变人生命运的拉斯蒂涅。公寓及其所有者,伏盖太太本身属于底层社会,但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两个世界的连接,各式悲喜剧轮番上演:贪财的为财所害;求权的因权而亡;诡诈的被人算计;逃避的摆上前场。

  在小说结尾处写道:“拉斯蒂涅为了向社会挑战,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就拉斯蒂涅这条线而言,这是个未完的结局。有幸的是,在《人间喜剧》的《钮沁根银行》中,读者可再次看到拉斯蒂涅。这部小说中,他已是银行家的得力助手,以后还得到伯爵封号,当上内阁大臣。毫无疑问,拉斯蒂涅成功晋升上流社会。这就是血统的力量:进入上流社会,破落贵族拉斯蒂涅付出金钱就可,资产阶级草根高里奥赔了女儿赔金钱,仍是不行。

  《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其悲惨的程度并不亚于传统的悲剧,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品味这段简单却深刻的伤痛。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唯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四):施舍者的爱,燃烧了他自己

  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在我的高中时代,对于他的作品可是神往已久了,那时听已经读大学中文系的姐姐说,他对人性的认识是入木三分,情节也是波澜起伏的,可是这个愿望直至现在才实现,也许是好事不怕晚。带着少年时的梦想,我如痴如醉地阅读此书。 应当说,这部二十几万字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浓浓的父爱,是一种只付出不索取的爱,人类至真至纯的情感,而且对于他的孩子是极度的厌恶,试想就算是一块坚硬冰凉的石头,也应该在父爱下融化,然而为了突出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篇故事至始至终,也没有换来孩子的眼泪。 曾经很长时间,过来人都告诉我,不当父母不感父母恩,当时只觉得这是一种道教的勒索,谁规定的?但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知道作为单身的自己,与作为婚姻中的自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更多的是生理性的,而后者才有助于实现生理向心理的转化。我不知道故事中的孩子是不是能够醒悟自己的“没有良心”,如果还有来世,会不会良心发现,会不会洗心革命?

  当然,时间给予我们的只是屈指可数的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而不会永远吝惜我们、施舍我们,给予我们无数次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的机会,但是会在生命的转折点,以有形或者无形的人与事敲打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并不是为了吃米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某种使命、亦或伟大的精神而活着。 活着与死去,每日每夜都在发生,只是地球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出生与死亡的具体发生时间,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当下,无论你是有神论者,不是无神论者,这都意味着我们要通过从生至死的过程了解亲情、友情、爱情。或许对于巴尔扎克而言,写作一个又一个故事,并不是因为他想充当救世主,以怜悯的心态去告诫世人要好自为之,当然对于不同阶级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主角的理解是有高下的,但总有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反而是历久弥新。

  高老头,尽管在文本的记载中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对于今世的阅读者仍然是光茫四射的,这就是经典带给世界的改变。时间过了那么久,你不可能还原当时的社会形态,了解资本主义的善良与邪恶,只知道人性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我们总是呼唤好人、谴责恶人,但好人并不因此而增多,坏人也没有横行于世。人生如此,也无关悲剧与喜剧,总是你摸一摸胸脯,发现你那颗忠诚于岁月的心还在一刻不停地跳跃着,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人还是那个人,只是钱就如同充满魔力的法宝,引领着你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哪怕你说出太多太多的理由,在于明白人的眼里看来无非是天衣无缝的笑谈。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五):极致的“爱”与悲剧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巴尔扎克的小说截选,那时候看完只觉得平淡无奇,时隔多年,如今重新读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不觉感慨颇多。 我不知道编者是出于什么原因把这两个小说编成了一本书——机缘巧合或者别出心裁?而不是把该作者别的小说与《高老头》放在一起,如果是我猜想,我想编者是别有心意的。 《高老头》与《欧也妮·葛朗台》想来大家一看名字也知道作者是根据故事的主人公起的书名,一如既往地简单明了,暗示着主人公可能要发生的悲剧。 《高老头》其中的一个主人公高老头原名高里奥,因为出于对女儿无私的父爱,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倾家荡产,最终却被女儿逼上绝路,弥留之际才恍然大悟:“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而《欧也妮·葛朗台》中,主人公的父亲同样是“爱”,不过他爱的是钱,为了钱出卖一切,包括女儿的幸福,偌大的家产却能为了一点点钱把女儿关禁闭,气死自己的妻子。两书相似中又有对比,似乎都是关于爱与金钱、父女的故事,对比则是一个为爱慷慨解囊,另一个则为“爱”吝啬不已。 曾经有人说过,“任何爱只要跟金钱沾上了关系,那么这个爱就变了质,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别有用心。”不可否认,这句话恰好适用于这两个小说,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社会的大部分人,为了利益,舍弃亲情、爱情、友情的人数不胜数,当你富有的时候,咱们就是父慈子孝、一生的好伴侣、哥俩好……当你落魄的时候,真正关心你的人又有多少,很多人往往都是最后才认清了一些人本来面目,不然怎么会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等诸如此类的感叹。 那么造成书中这种悲剧的原因什么?在这里我们姑且只谈谈《高老头》。 一、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在这个社会之中,人人追名逐利,向往爬向更上流的社会以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从一开始伏盖太太企图讨好高老头,就慢慢撕开这个社会的面纱,再到书中拉斯蒂涅为了想要到社会崭露头角盘问姑母人脉一步一步揭露了社会本来面貌。正如书中所写“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这句话点名了小说所处的社会整体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现象,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利用父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欲望拼命的榨取着老人的一切,包括老人的生命,到死都不肯来见一面。这恐怕是最可笑也可悲的地方,可笑的是高老头心心念念的天使变成了魔鬼提前预支了他生命。可悲的是她们并没有把他当成父亲,而是“提款机”,连后事办理都是旁人帮忙。 二、过度的溺爱 人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道理是没错。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度的往往是导致祸害的源头。高老头对于自己的孩子有求必应,“高里奥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幻想:最优秀的教师给请来培养他们高等教育应有的各种才艺……只要开声口,最奢侈的欲望,父亲也会满足她们……”因为太过溺爱,让她们抓住了他的软肋,因为她们知道不管是有什么要求,她们的父亲都会为她们做到,乃至吸干他的血只剩一副皮囊,依旧可以榨取剩余的价值。倘若高老头向临死前忏悔的那样,把一切财产都留在自己手里,不那么宠溺、有求必应,是否会是另一个结局?答案可能只有作者知道了。 三、盲目的信任 早在高老头被自己的女婿赶出来,住进伏盖公寓时,他就应该醒悟了——为钱虚与委蛇、阿谀奉承的亲情不值得自己去付出一切。然而他并没有醒悟,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自己欺骗自己:女儿非常孝顺,所有遭遇到他身上的不幸全是女婿所为。连外人都看出来的事实,他却不管不顾一如既往地给女儿送钱,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所有值钱物件去资助最后换来的是最后一面都不见。这就是所谓的亲情,一个建立在金钱上面的亲情,当没有了金钱的支撑,就什么都不是了。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和自身的原因,发生这种悲剧在所难免,要怪就只能怪“爱”的太深。 最后用书中的话总结一下:“没有弄清楚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六):反溺爱——找寻正确的爱的方式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不但对那个年代有着深远意义。于现在也能让你受益匪浅。无论什么时期阅读,你都能在书中感悟到一些思想,看到一些还在延续的社会现象。

  叔本华说:“写作者的使命是使细小的事件变得引人入胜。” 这本书就是的。例如:“欧也纳想要找自己母亲和姐妹借钱那一篇幅,简直是太动人了。”原作版本我没有看过,但是看傅雷译的这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起来非常的顺畅,不会有膈应感。也不会觉得生涩难懂,语言也很诙谐幽默,那些深情时刻的文字,能让你如情至深。人物所使用的语言也符合人物形象。一个好的翻译是能很好的传达书的内容的。很多我可能不懂,但是这版翻译我却超级喜欢。书籍里面的内容更是干货满满,让人目接不暇。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个冲刺。有些事情看似发生在那个年代,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其实它从来没有消散过。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高老头一个这样好的人,却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可见人不能盲目的好,人的观念很重要。这样看似他把所有的爱给了他的两个女儿,但是,他的女儿也不见得过得幸福,甚至背负着对老父亲绝情的骂名。生活上也是一塌糊涂。

  从高老头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父母的影子,他们溺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了一辈子,却发现老了他们却不愿意赡养自己,并且有些还在做着啃老族,真是还像一个小孩一样,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都该爱着自己。这样看来不顾一切的溺爱,是一种慢性毒药,正逐渐让人走向死亡。这不是正确的爱。爱应该是让一个人能够独立,能让他自己生活。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你把什么都给他了,让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把他活在了象牙塔,把他的一切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你把他活成了一个废人。他长大了不能承受人生的风雨,遇事就逃避,不能吃苦等等。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说成为这样的儿女亦也是幸或者不幸。可能,我这样说话非常的不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怎么能够怪父母了,简直是白眼狼。可是,你让一个永远习惯接受的人,怎么习惯给予。彼此都该好好深思,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都应该好好学习。两个都学会放手,学会正确的生活,这样,才不会发生太多老人老无所依的现象,人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并坚持一直做正确的事情。

  欧也纳,也是很多贫困的学子,在大城市学习奋斗的缩影。也又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更多想要更上一层楼,走进那金碧辉煌,不一样的上流社会的人的缩影。要想进入上流社会,不断学习,不断奋斗,是最上进的进入方式了。但又一种方式更快,认识一个有钱人,这比那些没有尽头的奋斗,看似要快无数倍。但实际上呢?没有真正的能力,你不过是他们挥之则来挥之则去的一条狗,偶尔娱乐一下的游戏罢了。能够进入这里就没有一个傻人,他们玩的那钩心斗角的戏码,比那宫里争斗也是更胜一筹的。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平步青云了,到头来不过是加速灭亡罢了。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七):建立在金钱名利之上的社会.

  巴尔扎克是知名度非常高的法国小说家.他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家之父”,留下来的作品从19世纪到现在一直被世人拿来学习和品鉴.这本书里包含的这两篇小说,正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 我在10几岁的时候就读过的作品,现在已经20代了也还会看.或许等我老了,我和我的下一代们也一样会回顾他的作品.这更加说明了一点 好的作品跟时间无关 就算跨越了几个世纪 读者在看到的时候还是会深有体会,赞叹他对于人性的深度探索 对当时社会的细腻描述 对金钱至上主义的讽刺.不得不再次感叹名著的力量.

  回到这两篇小说上.我首先看的是欧也妮葛朗台.因为在初中的时候读过一次 所以看的比较流畅.题目看起来讲的是欧也妮的爱情故事.但作者用了大幅笔墨描绘了他的父亲-葛朗台.葛朗台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 完全的金钱至上主义 他赚着比一般人多的钱 但是住着普通房子 每天规定一家人吃的东西 在寒冷的日子也不允许生火 用口吃来伪装自己去谈生意 不愿意给妻子多的零花钱 甚至要求女儿签署放弃继承母亲遗嘱的合同 他一辈子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 利用各种手段.欧也妮作为他的女儿 一直和母亲过着朴素的生活 直到远房堂哥查理落难 住到了欧也妮家里 他们产生了爱情 欧也妮瞒着父亲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堂哥重新开始 但是几年之后换来的是堂哥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背叛了她想要赢取贵族千金 欧也妮最后父母离世 丈夫也去世之后 一个人生活的故事.

  整个小说故事并不复杂 但是生动刻画出了各种人物.老葛朗台和查理 还有最后那些为了继承财产想娶欧也妮的男人们 就反映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顾一切追求金钱和利益的人.而欧也妮和她的母亲则是映射出了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仍旧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情 维护内心和平的人.而巴尔扎克在这部小说里面最讽刺的就是善良的欧也妮以为自己遇到的是真爱 没想到也是和父亲一样的另一个守财奴.这就是现实社会的残酷.但与此同时 根本不在乎金钱的欧也妮在故事的最后成了最有钱的人 也算是对那些立志于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的主角们的另一个讽刺吧.

  高老头这篇则是看得我非常痛心.在金钱面前 亲情变得不堪一击.人性到底要扭曲成怎样 才会有这种社会现状发生.故事讲的是在巴黎有一座偏僻公寓-伏盖公寓.里面住着不同的房客.其中有从乡下来巴黎读法律 一心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青年-拉斯蒂涅.在他的表姐帮助下 他认识了两位夫人 阿娜斯大齐和但斐纳.这两位夫人过着富贵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其实她们是高老头的两位女儿.而高老头自己住着破公寓 并且为了减低租金不断换房间 房间里没有多余的家具 穿着破烂的衣服 不挑食过着简朴或者说是穷困的生活.通过青年的社会活动和视角 我们看到了高老头从开始的小康生活慢慢的变成一个穷老头 因为他把自己所有的金钱都给了两个女儿 他对女儿的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自己 两个女儿榨干了他的一切之后 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 竟然没有人愿意来看他 他才看清事实 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痛心的话 他说 这个社会只有金钱 金钱才能买来我的女儿.一个父亲 是有多么绝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他原本可以找100个借口来为女儿解释她们的不出现 但心里也早已承认现实.目睹这一切的青年学到了社会上最宝贵的一课 他要向巴黎的上流社会发起挑战 然后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伏盖公寓发生的这些故事和这些租客就像是巴黎社会的缩影 这里我没有完全描述到其他几位 但也是很有看头 人性和金钱交错 利益和上位并行.但是爱呢?唯独缺少了爱.连亲情都要用金钱来换的社会还能正常运行吗?巴尔扎克就是用这种极端的痛苦来讽刺那时候存在的这种社会现状 批判那些把金钱至上的灵魂.这个故事的结尾让人很沉重.又是另一个金钱罪恶带来的人间悲剧.

  这两篇是巴尔扎克的经典巨著《人间喜剧》中最受我们熟知的两部.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描写 让我们对人性的善恶美丑有了更多认知.经过历史的沉淀更加能发挥出它的历史意义.对于读者来说 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八):人间喜剧

  一、简介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之作,也是巴尔扎克的创作最高峰。小说着重揭露和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背景是1820年的巴黎(波旁王朝的复辟期),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之间场景的转换,描绘了一副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 小说从寒酸的公寓开始,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凄凉,压抑,和腐朽。从公寓布局凄凉,到气味发霉,再到气息逼迫,开局就给人一种“在这里的人和事终究要被同化至腐朽”的错觉。 然后,小说又拉出两条主线,一条是“善良父亲为女儿付出所有,却遭到女儿寒心冷落”的亲情档,另一条是“青年遭到现实社会的步步诱惑,是否能守住底线”的道德档。 巴尔扎克对人性的表达很从容,总是用最简单的字眼,产生最大的效果,对贫穷和富贵的描写,准确到好像一个字一个字的刻到人的脑海里。 另外,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真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闭塞,残破,腐败”或者“金碧辉煌,精雅绝伦”,故事就在这些布景上一一展开,好像人间戏剧一样,接连上演。

  二、人物分析 高老头(高里奥) 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一份畸形的父爱。 他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天使,为了女儿,他歇了自己喜欢的生意,卖了最爱的金银器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甚至于想去“坑蒙拐骗,杀人放火”,来满足女儿的心愿。 有人说,高老头的爱,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但实际上呢,从巴尔扎克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悲哀。在封建宗法思想的支撑下,高老头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同样,他的女儿也觉得本该如此。而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高老头认为攀附名贵,抬高地位是重中之重,同样,他的女儿也为此付出了一切。 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是两种社会交替产生的畸形病态。只是在巴尔扎克这里,他将这种畸形放大到了夸张的地步,以此更突显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拉斯蒂涅 一位跟现实社会的道德搏斗的青年野心家。 虽然小说的名字叫高老头,但叙述的主线,大部分却在这位拉斯蒂涅身上。

  他本是法国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节省一切开支供他去巴黎上学,而他本人也的确具有热情和才气,天天抱着发家致富的想法在巴黎学习法律。 这个人物很典型。因为在法国复辟时期,这种青年背负全家希望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他们同样怀揣梦想和抱负,且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无比期望做出一番事业。 巴黎是哪,是一个金钱集中的繁华城市,在那里面,充斥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奢靡,和权力无所不能的假象,所以,任何踏入其中的人都将被金钱和利益吸住,不能自拔。 拉斯蒂涅就是这样的存在。巴黎的繁华使他的欲望增强了十倍,在家庭的贫寒和社会的繁华之下,他将直面一个青年所能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关于金钱和利益,关于正直跟勇气。

  很经典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巴尔扎克的巅峰之作。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九):金钱是人性的试金石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有的读者可能没有完整的读过这两本作品,可是也会对其中的一些片段非常熟悉,毕竟在中学的课本中曾经截选过其中的一些优秀片段,通过这些片段的学习,也让我们对于这两部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记忆深刻,这两本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出了金钱和爱情,亲情之间碰撞之时,人性的暴露,而当时守财奴的形象也是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时至今日对于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是记忆犹新,由此可见大师巴尔扎克的经典的魅力。

  众所周知,《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大师巴尔扎克比较出名的两部作品,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家庭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有着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的不合,从小巴尔扎克就在乳母家中长大,法律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听从家人的安排,毅然放弃了众人仰慕的律师行业,开始投入到写作之中,然而创作之路并不平坦,为了生计,巴尔扎克曾经弃文从商,也没有多大的起色,经商失败之后的巴尔扎克从新开始了文学创作,而曾经的经历也给巴尔扎克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巴尔扎克在书房里放置了一座拿破仑塑像,在塑像的剑鞘上刻下字句:“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了巴尔扎克的成功,而多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荣誉,他的作品合集《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本书就是《人间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本。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都是作者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创作的作品,两部作品虽然所处的环境地点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之处,都是一场悲剧故事,都跟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是家庭的悲剧,另一个则是爱情的悲剧。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真正的经典文章,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着怎样华丽的外表,有着多么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用了多少浮夸的辞藻,而是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自如,犹如一场温馨的对话,那么朴实,那么平淡,但是却通过阅读文章,带给读者一定的思考,其中的深刻含义是最重要的,而本书就是这样的文章,平实的叙述,波澜不惊的场景,不会让你跟着剧情起伏不定,可是结合故事的背景,你却总能感觉到身边真实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故事的影子,而这些是最让人感悟的,是最重要的。

  在这两本故事书中,还有一个文学创作方面的共同点,那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两个家庭悲剧和爱情悲剧的主要人物,而是另有他人,在《高老头》的家庭悲剧中,高老头和女儿的家庭悲剧在金钱面前已经支离破碎,可是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是为一个真正的主角出场作为铺垫,这个人就是拉斯蒂涅克,他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求学青年,他到巴黎是为了求学既而找到一个工作,因为贫穷住在一个破旧的公寓里,却渴望着挤身上流社会,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每一个奋斗者都在追逐的梦想,本无可厚非,可是主人公却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择手段的做法,被人们所诟病。

  而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爱情悲剧中的两个人却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守财奴葛朗台,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角色,他是社会上的一些人的代表,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是一个真正的吝啬鬼,守财的同时,还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为了金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孩子的幸福,以孩子的婚姻作为交易的筹码,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虎毒不食子,而葛朗台为了利益竟然可以出卖自己女儿的幸福,这样的父亲也确实是悲哀。最终父女决裂,众叛亲离的葛朗台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最终葛朗台在孤独中死去。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巴尔扎克的经典作品,作者齐名,被称为“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三座丰碑”,本书是他的作品集《人间喜剧》中的两部代表作品,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两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揭露了金钱和人性的本质,看过作品,让人不由的陷入沉思。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十):被金钱支配的人们

  澳诺雷·德·巴尔扎克可以说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在他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百余部作品,而其中有多数作品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而他的《人间喜剧》更是集合了九十多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小说所组成的巨作,《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塑造的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宝贵的艺术珍品,而其中最著名的两篇和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书所收录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

  说起巴尔扎克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1908.03.30 - 1966.09.03)他所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可以说在他以后无人超越,因为当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还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本书正是选取了博雷先生1963年从译版。可以说是博雷先生最好的一个版本呈现给大家。本书还在原有书稿上还增加了八幅精美的插图,主要人物介绍和人物关系图帮助读者可以快速深入了解故事里的人物关系。

高老头人物关系图

  本书说所选取的两篇故事《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不知道是不是编辑有意为之,都是描写父女之间的关系虽然有着不同的结局。但都充斥着金钱的欲望和冷漠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样一个利益和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亲情的渺小,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高老头》中的主人公高老头对女儿在我看来已经超出常理,难以理喻地步。他觉得爱女儿就要满足她物质上的一切要求。大女人喜欢贵族夫人身份,高老头就尽他所能,将他嫁给了 特·雷斯多伯爵,当上了贵族夫人,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二女儿喜欢金钱,高老头就千方百计把他嫁给了一个银行家,而这导致的后果是女儿只认准钱,没有感情可言,父亲给他们钱就是爱他,相反就是不爱,所以当高老头无法在满足女儿们要求时,女儿们就觉得父亲已经不爱他们了,在高老头一无所有死的时候没有一个女儿看他,为他出殡在女儿看开一个没有钱的父亲已经没有可以索取的“爱”了。

  而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却是恰恰相反主人公葛朗台是个只爱金子的人,他吝啬,冷酷没有任何感情,每天想着只有怎么有跟多的金子,花钱跟他割肉一样,家里的每顿饭,每天点的蜡烛都是他亲自分发生怕其他人多吃一口多用一根,当然他对他自己也是吝啬的,他住着屋子也是破旧的不肯花钱修理,他每天只是看着只是攒跟多的金子,每天看着它们其他的都无所谓。在他眼里金子就是一切,甚至不惜逼走侄子,折磨死妻子,毁掉女儿的婚姻 甚至葛朗台死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外面的帐要收回来,而不是嘱咐关心女儿以后的生活。

  看完这两个故事,心里唏嘘不已。两对父女两种不同的结局,但都写出了人对金钱的贪婪,为了钱儿女可以不认自己的亲人,父亲也可以为钱抛妻弃子,但故事也从侧面给人启示告诉人们爱比金钱重要,否则你的后果会像高老头一样凄凉或葛朗台一样冷漠无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