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锦集

2021-03-11 00:3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锦集

  《骑着鹿穿越森林》是一本由小托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一):阴差阳错的爱情和消失的文明

  《骑着路穿越森林》是青年作家小托夫所写的,此书也被科幻片作家、雨果奖的得主郝景芳推荐,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家得主王祥夫倾情推荐,还有青年作家潘云贵诚意推荐。小托夫在此前也写过《去年冬天在坎坎坎弄巴》。他行文风格多变,推崇简约美,取材别致,尤其是擅长捕捉瞬间的灵光。

  书中围绕一段即将消失的文明——狩猎,和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哈库、妮娜与瓦沙之间的错恋。他们从小就一起在心安岭这个森林长大,哈库与妮娜本是两情相悦的两个人,却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妮娜放弃了原本属于她的幸福,转而嫁给瓦沙。岂料瓦沙后面更加的不幸,拖累了妮娜。

  但这场爱恋本就是错误的,妮娜与哈库本就相爱,却被迫分开,而也因为他们相爱的关系,镇上流言四起,面对全镇的流言蜚语,他们想要冲破禁忌而在一起并非易事。

  兴安岭森林里的人本来都是靠着打猎和驯养驯鹿生存的,但政府提议让他们下山生活,放弃原先的打猎和驯养生活,而是开始做伐木的生意。兴安岭的人们原先不同意,但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为了他们能够上学,学到知识走出去外面的世界,他们妥协了,离开了森林来到冰原镇生活。

  兴安岭是故事取材于鄂温克族的历史与现实,一段文明的消失却是人为。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二):一段被人遗忘的故事

  我是被《骑着鹿穿越森林》这个极富意境的书名吸引过来的,这或者是另外的一种颜控吧。我原本以为拥有着这样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名字的故事会让我有意外的惊喜,但是,当我读完之后,我发现,意外或者有了,惊喜却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 或者我不应该如此的去苛责这样的一部小说,一个故事,毕竟这本书的作者小托夫也仅仅是一个94年的大男孩而已。虽然他也曾在类似于《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刊物上收获累累,但是,我猜想,这或者是他第一次用如此长的篇幅去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关于驯鹿、有关于哈库、妮娜与瓦沙的感情纠葛,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两条主线。但是很明显的小托夫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两条主线,所谓联系也更像是人为的将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强行糅合在了一起,让人读来,一头的雾水。我甚至想不出有关于驯鹿的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意味着什么。。。小托夫或者想要去营造一个唯美又可以带给人以震撼与思考的故事,但是,在故事的组织能力与编排上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吧。 由于我从未去过故事中的兴安岭,也从未接触过那一片神奇的土地与在那片土地上谋生活的人们,因此,故事中的哈库的人生经历仿佛为我打来了一扇认识这个世界的崭新的大门。哈库早年的驯鹿经历,是最让我好奇的地方。在此之前,我知道有护林员、有驯马师,却从不知道还曾经有人世代驯鹿,他们与鹿的关系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驯,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因此哈库的母亲才会独自一人在深山里面守着仅存的几十只驯鹿,因此在哈库发现盗猎者之后,才会奋不顾身的去与盗猎者搏斗吧!我想,有关于这一段,作者完全可以在给予它更多的故事,因为,在看多的那些痴男怨女的故事之后,这种人与动物感情的存在更加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 作者在哈库与妮娜与瓦沙之间的感情纠葛里面,在他们的缘起缘灭之际所做的设定,是不为我所理解的。妮娜为了挽救所谓瓦沙那颗已死的心,放弃了与自己心爱的男人哈库在一起,而是为了一个救赎的目的和一个不爱自己却又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结合了,这多少有一点玛丽苏的味道。同样的当瓦沙终日的像植物人一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妮娜与哈库为了一个更加可笑的目的忍受着相思之苦,而不敢光明正大的在一起的举动,更加的让人感觉到欲盖弥彰,完全是一副圣母婊的做派了。 回到作者本身,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作家来讲,能够将自己以前从未驾驭过的长篇故事写成这样,已然是十分不容易的了,因此,我仍然期待小托夫下次会带着更好的作品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的眼前一亮!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三):鄂温克族的秘密

  看到这本书名我瞬间想起一首歌: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今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地哗啦啦啦摔了一身泥…… 想到我骑着鹿,手里拿着鞭子,一路狂奔穿越在森林之间,那感觉从头到尾的舒服! 书中作者不仅写了骑鹿穿越森林的快感还写出了森林里的风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看着小说仿佛自己置身森林里的感觉,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因为每天都要陪着孩子看所有印象特别的深,狗熊岭的森林里两只熊和光头强之间的友谊真的很令人羡慕,也许在大山深处的动物和人都是这样的单纯,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从小就对东北的大山充满的好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就有这样的话,天黑莫上山,夜半鬼藏人,从小就行老人们讲在大山深处打猎的故事,书中讲述的是东北大山里的鄂温克族人和这神秘大山的故事。作者用他手中的笔把大山深处的面貌一一展现,把山里的动物的习性和人和动物之间的恩怨表达的淋漓尽致,兴安岭本来就是个神秘的地方,不仅有苍劲的落叶松,还有高耸入云的杉树,散发着阵阵清香的白桦,结满了坚果的榛子,板栗等等……还有这各种各样说不上名字的野果子。真的是一个天然的宝库,而以前有这样一句俗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从这句话足以看出东北的大山是多么的富有!森林里还有许多的蘑菇。有毒的没毒的,五颜六色。在雨后的森林里,比比皆是。鄂温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在俄罗斯和蒙古国都有分布,这是一个游牧民族,而鄂温克这个词语的意思也住在大山里的人,所以说他们是依山而生,在大山庇护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实我是很希望能像他们那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林田园生活,因为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大山里汉字们的淳朴和憨厚。作者仿佛真的骑着一头雪白的驯鹿穿越这森林,把在森林里看到的一景一物都描绘的如同一幅幅的油画般让人充满着遐想!而作者通过这种写作手法能够把读者的思维死死的抓住,在抓住的同时有注入一股魔力,让你的思想顺着作者设计好的场景,一步步的往下走。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其实这样的场景还有这时候自己思考的问题都是作者提前给你准备好的。而读完全书后你的思维还沉浸在大山里。半天都没有缓过劲儿来!真的,现在很少能有这样的书,一瞬间就把我带进了作者的故事中,而这本书却真实的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好书,虽然作者的语言不是很华丽,却真真实实的描写出来东北大山里人和物,很朴实,很纯真,一点不做作,仿佛你就置身在东北的大山之中!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去了东北的大山,去了那个我向往已久的茫茫森林,然而还没有走进森林的深处就被舅舅带了回来,因为他说现在的大山里正是狗熊活跃期,怕我受伤!我那个悔呀!虽然有遗憾不过看着这本书能让我幻想出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带着弓弩和猎狗去山里打猎的场景!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四):神奇又动人的北方文明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小清新的封面格调给吸引了。我以为画面会是一位有故事的人骑在一头高大威猛的鹿背上,前面是未知的神秘森林,迷雾缭绕,前途未知但不阻前进的脚步。无独有偶,前阵子看的《寻找牧神的男孩》,封面恰恰就是这种魔幻风格。不同的画风,同样神奇的出现了一头鹿——我总是能想起来《小鹿斑比》中出现的那头鹿王,沉着、冷静又睿智。北方的白桦林、淳朴大气的人文气息,我这枚南方人儿已是神往已久了。 作者小托夫是位90后的青年作家——原谅我最初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一直以为是位外国作家。他多变的行文风格、超拔的想象力、细腻的文风,总是让我怀疑他该是一位中年作家。很有幸能阅读到她的这部作品。 故事发生在兴安岭的森林里,对,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那个兴安岭。主人公哈库与妮娜,还有瓦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士,从他们三位的名字可以看出来浓郁的本土气息与特色。哈库与妮娜原本是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而瓦沙也对妮娜情有独钟并因此而感到绝望,终于选择了轻生——未遂。妮娜知道以后,忍痛与哈库解除了婚约。最终,妮娜与瓦沙结了婚,而哈库也与别的女人成为了夫妻。日子原本可以这样一直看似平静地继续下去,但是,生活时时都会有惊喜和意外。哈库的妻子因为在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世,瓦沙也因为腿脚不好导致他的伐木工作受到了阻碍,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被砸伤、瘫痪在床。故事就在这样的怪异生活中拉开序幕。经历了生活波折的哈库与妮娜,能不能再重燃旧时恋情呢?外人又是怎样揣度这三个人的关系呢?流言蜚语中,妮娜的坚强与勇敢,哈库的正气与淡然,都让人感动。但是,瓦沙死了。与他们一起长大的瓦沙、瘫痪在床、郁郁不得志的瓦沙死了。好比是原本就不平静的水面猛然被置入了一块千斤大石,激起的浪花可以想象有多猛烈。于是,质疑、伤害接踵而来。流言蜚语不足以伤人,对哈库而言,曾经相知相恋的妮娜对他的怀疑才是那么让人失望和痛心。 如果是我,在遭遇了这一系列突变以后,也许会选择离开土生土长的家乡。噢,不是也许。是一定。在瓦沙去世之前,在妻子难产离世时,或者更早,在被迫与恋人分别时。也许,这样的任性才更足以与过往决绝。哈库的抉择,早已不任性的我也深感理解与哀伤。游牧民族的淳朴与执着,在小说里可见一斑。作者用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的恋情,给我们讲述的却是那一方小镇中的文化变革。 小托夫说他原本没打算写成小说,只是偶然的一瞬间,就有了灵感,于是便有了这样一部小说,静静叙说那一方水土,描绘了那一片山岭琥珀,驯鹿、雪橇、伐木、狩猎,这一切都是那么吸引我这个南方姑娘。 哈库最后骑上了驯鹿迈向了那片森林。我相信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未知,所以才充满了可能。文明,亦如此。哈库的结局,我们只能去猜想。我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五):这是一个关于悲伤的故事

  在一个驯养驯鹿的部落里,哈库、妮娜、瓦沙打小一起长大,哈库和妮娜彼此心生爱慕,在两人婚期临近时,瓦沙却因割舍不下对妮娜的爱而自杀未遂,妮娜心生愧疚与哈库解除婚约,转而与瓦沙成婚。若干年后,哈库的妻子米娅因难产去世,瓦沙在伐木工作中被树干砸伤而高位截瘫,哈库与妮娜渐渐旧情复燃......

  而小说《骑着鹿穿越森林》的故事,便是从哈库和妮娜二人顶着冰原镇的流言蜚语中开始的。这样一种炽热的感情,却被冰原镇这个真正冰冷的世界禁锢着,这种略显压抑的叙事氛围,读者的心始终被纠得紧紧的,生怕一不留神飞来横祸使主人公的世界雪上加霜。

  比如当哈库把生病的儿子巴图留在家里,去塔吉克酒馆打拳时,我就对巴图的生命安危揪心不已;当哈库去森林抓盗猎者时,我同时对哈库和其母亲的安危担心不已;当最后哈库用勺子喂瓦沙奶茶时,我又对瓦沙的中毒死亡耿耿于怀...

  这种阅读体验不仅源于作者小托夫的叙事能力,亦是我对其在书中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庞大世界的敬畏。

  鲁迅文学奖得主王祥夫如此评价小托夫小说中的世界观:

他的小说中历史和现实总是纠结在一起,有着说不清的渊源,而大自然与人的情感也总是水乳一样交融着,永远无法分离。

  幸好书中还有“路平”这么一号人物,他的出世、豁达、乐观与追寻,支撑起了故事应有的温度,不至于了令读者在偏远极寒的冰原镇“冻伤”。而开放式的结局也令读者有了积极的遐想:凶手另有其人,哈库洗刷清白后与妮娜有了圆满的结局。

关于作者小托夫与《骑着鹿穿越森林》

  小托夫,生于1994年,河南省淮阳县人,青年作家。作品在“人民文学”、“芙蓉”、“作品“”、“朔方”等刊物发表,有小说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数字版)选载,著有长篇《骑着鹿穿越森林》,短篇故事集《去年冬天在坎坎坎弄巴》。

  以上,是我能在网上找到的关于小托夫的所有简介。

  虽是作坛新人,用笔却极为老道,“他像一切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一生下来就已经很老了,一落地就已经八十岁了”。

  我很佩服小托夫的勇气,敢于挑战如此宏大的题材,毕竟在关于鄂温克族的小说中,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座无法翻越的高山。但在《骑着鹿穿越森林》中,小托夫独辟蹊径,绕过其并不擅长的丛林生活经历,转而把笔触重点放在冰原镇这个聚居点,用现代生活的视角去解构人与自然的主题。

  从这点可以说,《骑着鹿穿越森林》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延续。

  纵观全书,也有一些不足:

  书中有几处描写和对话书生气太重,反而没有了生活的烟火气。

  但也相信新人作家小托夫在时间的打磨下,会散发出更为成熟的气质来。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六):林深不见来路,人走不见归处

  新疆天山,广西十万大山,以及黑龙江老林,一直以来都是我所认为的中国境内最可能出产童话幻境的地区,林深处见鹿,海蓝时见鲸,因其广袤苍茫及还未曾被开发过的未知,难说没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奇妙世界。

  当然,我们无法将这个故事与“童话”联系起来,即使它有少年人青梅竹马的爱情与张扬;有时刻多年后重燃激情岁月再回首的温软多情;有冰原镇的白雪皑皑和形如瓦尔登湖的自然景观;有人与动物共处一地的和谐自由;有新旧思想的碰撞和对桎梏的挣脱;更有骑着驯鹿奔跑这一最符合童话意象的结局。但这依旧不是符合“童话”期许的故事:有死亡、有爱而不得、有面临传统世俗裹挟的妥协、有对自然的不敬。

  其本质更像是一个架立在虚构世界的现实故事,面对人性的生长,自然的倒退,一个年轻人不得不说的话。

  作者小托夫是个有野心的年轻作家,对于这个群体而言,野心是件好事也是常态,但肯把野心付诸于行动去衍化成为表达自己的出口,就是件需要作出取舍的事情。迎合市场还是迎合自己,两点之间的权衡很有讲究,先来看本书《骑着鹿穿越森林》,其主线来自于一场年代久远的三角恋情,以一方的妥协放手作为引子,牵出人过境迁的相遇,这种对时代感的把握是一件好事,借由广袤土地中滋长出的相对野性的爱情,来表现人过中年之后仍未燃尽的激情,同时,在细致刻画山里人与山外人的交汇,也将其内核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表现了出来。

  没错,一个年轻人去描绘对自然万象的反思,在我看来是一项很冒险也很出众的创造。最后一个萨满的去世,狩猎的禁止,伐木的兴盛,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仅是人类的爱情会被横加干预,即使是存在更久的传统都很容易会被打破,但你很难真的去判断其是非对错,因为即使站在“尊重”的前提上,取舍都是自然发生的,而人类的脚步或许只是其中一项推动力。

  白桦林、积雪、驯鹿、湖泊、老酒馆,作者用心地将这些意象一一描绘出来,其价值就是为了毁灭时显得悲壮,而最终一刻哈库骑着驯鹿奔入森林,呈现出一种“回归”的状态,同时也成为全整个故事中最具童话色彩的片段,象征性犹如西方世界中男孩骑着扫把在月亮前划出一道流星。被城里周遭一切所怀疑的主角,在逃向自然的一刹那只剩下驯鹿陪伴,也难免不是一种释然,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像是留给读者自我开拓的广袤平原:人与自然如何正确相处,所谓的童话世界被逐渐推倒碾平成为记忆,留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失去了他们的萨满,哈库失去了爱人和母亲,命运不可预测,人们的未来也无法被定格。

  树深时雾起,海深时浪涌。不见鹿,也不见鲸,森林不再是一种单单作为背景出现的“死物”,它的一切感知对应着人们的生活,小托夫想要描绘的不仅仅是人们口中的生态观点中的自然,而是人类已经面临着的自然。人类想逃离不幸,所以把地球弄得乱七八糟,但最终这样的世界并没有让一切变得好起来,瓦沙死了,妮娜离开了,获得更大城镇化的生活并没有让居住在里面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哈库的逃离是一场梦醒之后的大彻大悟。

  也许人不该只是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七):寻找内心的平静

  看到本书的书名,就能联想到时森林里的故事,我每次都会在这类书籍中找到最原始最纯粹的环境,洗涤被这喧嚣的城市所沾染的灰尘,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享受,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的,那种空灵神秘的感觉,也许这是我所向往的。看到这本书我会不自觉的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寻找牧神的男孩》,写的是森林里的故事。而这本书《骑着鹿穿越森林》又有所不同,书里描写的故事一半在森林,一半在森林之外,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是我所喜欢的,唯一我觉得不好的就是没有指出凶手吧,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很能让读者遐想,但我更愿意知道一开始写这本书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顺着这个框架逻辑一点点找出凶手,因为怕自己的逻辑出了错,并在心里认定一个好人为凶手。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作者是94年的,比我大不了几岁,却能用这么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用这么深厚的感情描绘出一段行将消失的文明。看看自己,所以更加佩服!

  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

  哈库、妮娜以及瓦沙,三人从小一起长大,哈库和瓦沙是好兄弟,和妮娜更是情投意合,但就在二人谈婚论嫁的时候,瓦沙因对妮娜的相思之情而选择自杀,这让妮娜不得不取消和哈库的婚约,选择与瓦沙结婚。在这三人的感情里,我觉得只有哈库是没有错的,瓦沙太过自私,不管他自杀的理由是为了让妮娜心生怜悯转而嫁给自己还是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都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剥夺哈库的幸福。而妮娜,同样作为女性,我完全无法理解她的做法,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而选择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男人,去和一个为自己自杀的男人在一起,与我而言,是万万不可能的,一个男人连生命都可以轻易放弃,那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放弃的。妮娜在最后说她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哈库,有那么一瞬间我认为投毒害死瓦沙的就是妮娜,毕竟她说完这句话就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要给瓦沙喂奶茶。而她后来近似发疯似的问哈库是不是他毒死了瓦沙,我分不清这是真的责问还是她又一次想要逃避良心的谴责,自己把自己都骗了。

  哈库,无疑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或许是因为主角光环,但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真的很难让人不喜欢,他和妮娜的婚事在被取消之后和米娅结婚,虽然不情愿,但之后他对米娅真心实意,有一个作为男人的担当,虽然他在遇到妮娜时还是会想起以前,但他从未跨过雷区,他俨然已经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正直的形象了。更有他对路平的照顾有加,对老母亲的不离不弃。以及他在知道森林里有偷猎者是决心抓住他保卫森林时的铮铮铁骨。我都相信无论他多想早点和妮娜在一起他都不会是那个下毒害死瓦沙的人!

  一段行将消失的文明

  古老的原始部落,靠狩猎为生,却在时代的推进下慢慢消散,部落里的人都迁居到城镇,只有哈库的老母亲依然住在森林里,养着森林的精灵––驯鹿。而文章最末,哈库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鹿穿越森林,梦见自己的母亲消失了。

  这段古老的文明即将消失,或者说已经消失了!

  在这座喧嚣的城市,真希望自己可以骑着鹿穿越森林!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八):从浪漫到现实的博爱与悲悯

  鄂温克族人口奇少,主要聚居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嫩江流域。千百年来游猎在深山密林中,居无定址,穿兽皮、吃兽肉,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至今仍保留着浓重的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他们崇拜自然和萨满,在世人眼中非常神秘。

  《骑着鹿穿越森林》便是以鄂温克族为背景,对从事传统狩猎业和驯鹿业为生的鄂温克族猎民群体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考察与描绘,通过对原始家园的回望和现实生存的反思,揭示了人类文明进程对文化和自然的侵蚀,指出人类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再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命意识,表现了万物有灵、博爱无私、回归家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这一群以狩猎和伐木为生的人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他们在现实的挤压下寻求生存,也在爱情和道义上不断摇摆与取舍。哈库与妮娜两情相悦,却没有终成眷属,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们有机会重新在一起。与此同时,他们部落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下发了禁止伐木的规定,未来的生活将何去何从,人们将以什么生存,他们需要放弃什么,又将得到什么,这些问题在人们心中积聚成一个越来越大的障碍,亟需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但长久以来的生存方式,令这里的人们对族人、动物及民族拥有着博爱无私之心,对原始生存的家园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作品中,他们的生活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思想。动物是有情感而通人性的,大白鹿与哈库之间亲密地顶角,松鼠与人类毫无顾忌地玩耍,这些都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深厚情感。妮娜对瓦沙心怀悲悯,面对痴情的瓦沙,妮娜解除了与哈库的婚约而嫁给瓦沙,在瓦沙瘫痪在床的几年间不离不弃地照顾他;哈库对妮娜心怀悲悯,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却从未越雷池半步,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人类对动物心怀悲悯,哈库的父亲为了保护森林不顾个人安危,被盗猎者枪杀;哈库的母亲是部落里最后一位萨满,为了饲养驯鹿她始终住在森林里,直到去世。这里的人们对外物所持有的悲悯情怀,充分彰显了他们的博大胸怀,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平等地相处,更以平等、慈善之心对待万物。

  而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盗猎者和杀人犯“野人”则是反面人物的代表,揭示了物质欲望对善良人性的扭曲。他们反衬了人的无理性,野生动物的珍贵又点燃了他们贪得无厌的欲火。他们的恶行反映了人们凶狠、贪婪的一面,同时也映射了鄂温克人对物质的需求及本性,提出了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在鄂温克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时,新生代青年在变迁面前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人性困厄,从而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人们常说,文学源于自然审美,是对自然的记述和礼赞。这正是《骑着鹿穿越森林》的标准写照。作品显示出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眷恋,还在于它构建了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基础,将大自然看作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

  《骑着鹿穿越森林》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作者小托夫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的钟情,因此这部作品肯定了万物的灵性,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期盼与畅想。从这个角度看,《骑着鹿穿越森林》除了具有文学意义外,还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九):从浪漫到现实的博爱与悲悯

  鄂温克族人口奇少,主要聚居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嫩江流域。千百年来游猎在深山密林中,居无定址,穿兽皮、吃兽肉,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至今仍保留着浓重的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他们崇拜自然和萨满,在世人眼中非常神秘。

  《骑着鹿穿越森林》便是以鄂温克族为背景,对从事传统狩猎业和驯鹿业为生的鄂温克族猎民群体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考察与描绘,通过对原始家园的回望和现实生存的反思,揭示了人类文明进程对文化和自然的侵蚀,指出人类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再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命意识,表现了万物有灵、博爱无私、回归家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这一群以狩猎和伐木为生的人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他们在现实的挤压下寻求生存,也在爱情和道义上不断摇摆与取舍。哈库与妮娜两情相悦,却没有终成眷属,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们有机会重新在一起。与此同时,他们部落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下发了禁止伐木的规定,未来的生活将何去何从,人们将以什么生存,他们需要放弃什么,又将得到什么,这些问题在人们心中积聚成一个越来越大的障碍,亟需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但长久以来的生存方式,令这里的人们对族人、动物及民族拥有着博爱无私之心,对原始生存的家园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作品中,他们的生活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思想。动物是有情感而通人性的,大白鹿与哈库之间亲密地顶角,松鼠与人类毫无顾忌地玩耍,这些都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深厚情感。妮娜对瓦沙心怀悲悯,面对痴情的瓦沙,妮娜解除了与哈库的婚约而嫁给瓦沙,在瓦沙瘫痪在床的几年间不离不弃地照顾他;哈库对妮娜心怀悲悯,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却从未越雷池半步,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人类对动物心怀悲悯,哈库的父亲为了保护森林不顾个人安危,被盗猎者枪杀;哈库的母亲是部落里最后一位萨满,为了饲养驯鹿她始终住在森林里,直到去世。这里的人们对外物所持有的悲悯情怀,充分彰显了他们的博大胸怀,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平等地相处,更以平等、慈善之心对待万物。

  而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盗猎者和杀人犯“野人”则是反面人物的代表,揭示了物质欲望对善良人性的扭曲。他们反衬了人的无理性,野生动物的珍贵又点燃了他们贪得无厌的欲火。他们的恶行反映了人们凶狠、贪婪的一面,同时也映射了鄂温克人对物质的需求及本性,提出了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在鄂温克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时,新生代青年在变迁面前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人性困厄,从而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人们常说,文学源于自然审美,是对自然的记述和礼赞。这正是《骑着鹿穿越森林》的标准写照。作品显示出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眷恋,还在于它构建了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基础,将大自然看作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

  《骑着鹿穿越森林》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作者小托夫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的钟情,因此这部作品肯定了万物的灵性,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期盼与畅想。从这个角度看,《骑着鹿穿越森林》除了具有文学意义外,还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骑着鹿穿越森林》读后感(十):消失的古老文明

  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的人们一定会被书籍里的景色所迷惑,那里的湖水纯洁透明,山林茂密翠绿,让所读之人无不为之神往。 白桦林,积雪,湖泊,酒馆,驯鹿——带你穿过森林,宛如梦境。这就是《骑着鹿穿越森林》展现给我们的场景,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 《骑着鹿穿越森林》是小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是个年轻有为的90后青年作家,虽是作坛新人,但用笔老练。书写着兴安岭森林里狩猎文明的故事,讲述着现代化进程对古老习俗的冲击。人类的索取掠夺有时候夸张到能令山河湖海扭曲、消失。 故事开头是从哈库与妮娜二人顶着冰原镇的流言蜚语中开始的。两人炽热的感情因差阳错得错过让人看了都不觉得为之叹息。 这是一场发生在边境小镇的阴差阳错的爱情,哈库和妮娜、瓦沙三人从小在兴安岭的森林里长大,是亲密无间的童年伙伴。哈库本和妮娜两情相悦,瓦沙却因为对妮娜的单相思而绝望到无法自拔。就在哈库和妮娜的婚期越来越临近时,瓦沙选择二次自杀,虽被抢救自杀未遂,但妮娜在亲眼目睹瓦沙自杀血淋淋的场景时再也无法心安。

  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忍痛和哈库解除婚约,选择与瓦沙成婚。 哈库迫于无奈接受妮娜的决定,在外流浪一段时间后回来与米娅结为夫妻,温柔可人的米娅打动了哈库的心,不久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巴图,冬去春来,哈库的妻子在怀第二胎时因难产去世,而瓦沙由于伐木的意外瘫痪在床,哈库和妮娜虽有旧情却难复燃,面对全镇的流言蜚语,冲破现实的禁忌并非易事。 冰原镇的镇民们原本在森林里打猎,养驯鹿,过游牧生活。他们视森林为家,除了必要的食物从不滥杀动物。哈库的父亲吉登为了保护森林与盗猎者斗争,不幸付出了生命。而哈库也与盗猎者邂逅,也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盗猎团伙太猖狂了,几乎让猎物消声觅迹,他们为了鹿茸和熊掌和动物的皮就对整个鹿群和大熊痛下杀手,导致森林的动物几近濒临灭亡,引起政府重视开始保护森林与动物,禁止狩猎号召从深山老林里下来的猎人们成为林场伐木工人,靠砍伐树木为生。 曾经松鼠是森林最可爱的生灵,见到人也不害怕,还会与人类共同玩耍,可后来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多数的动物面临频危,松鼠再也无法像往常般那样惬意悠闲,它们得时刻警惕担心森林来人。为我们刻画了一副偏僻的深山老林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图景。 政府禁止私人狩猎后,将山上的部落人群招到了山下安顿,并替他们建好可居住的房子,一个冰原镇诞生。而路平这个外来者因跟着叔叔来历练,没想到却一下爱上了这片类似“瓦尔登湖”的静谧,从此在这片森林安家。

  在路平心中距离冰原镇不远有个犴湖那是比瓦尔登湖更美的地方。路平是个豁达乐观的人,他有一颗出世的心,他常穷得赊账讨酒喝,却坚持写诗,诗稿虽屡屡遭拒,依然没能中断创作。最终他放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内心真实感情,最后取得成就。 十几年过去,政府下令禁伐,开发当地生态旅游。 小说的最后,作者通过一个谋杀案留下了一个谜,究竟是谁杀死了瓦沙呢?真的是哈库吗?他是最大的嫌疑犯,瓦沙是横在他与妮娜间最大的障碍,但那时的他已决定与妮娜结婚共同赡养瓦沙,还会是他吗;是路平吗?一直撮合着哈库与妮娜在一起,为了友情铤而走险;还是那个每次都在大家去隔壁酒馆看拳击赛独自来到了妮娜酒馆的,为了得到妮娜不惜借刀杀人而一举二得… 哈库与妮娜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是命运的安排么?相爱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相拥一起。 小说结尾一头白色的驯鹿赫然站立在哈库的家门口,这一情节预示哈库的老母亲死了。 小说男主人公”哈库“的母亲是部落里最后一位萨满。传统部落的风俗民情、自然生态都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最后一个萨满的去世,狩猎的禁止,伐木的兴盛,城镇化的推进,也让这片森林的居民难解何去何从。 作者给”杀人嫌疑犯“哈库安排了骑着驯鹿跑出冰原镇,跑入了森林的结 局。他会去继承老母亲的衣钵,继任新一任萨满吗?最后哈库能洗刷了清白吗?与深爱的妮娜能有个圆满的结局吗?这一切都未可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