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100字

2021-03-11 01:0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100字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是一本由彭志翔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一):不想当画家的大夫讲不出好故事

  这本书的评分是个谜

  排版挺好看,认识一些人类世界最顶尖的画作

  画中的灵魂是不朽的。就像这些画一样。但显然作者还没摸到这些灵魂。花半小时翻翻,浏览一下彩印出来的画作,煽情的文字可以略过。

  就像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看都不一样。作者看到的灵魂,和我看到的也不一样。作为阅画者的独白,尚可。飨读者,不足。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二):画画的医生

  我有时候觉得医生很神奇。

  他们好像什么都可以,鲁迅可以去写文章,孙中山可以去搞政治。而有这样一个医生,试图去解剖画的灵魂。

  灵魂是个很玄的东西。它存在吗?它如果存在那它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如果不存在那人们一直以来的寄托代表着什么?

  我有时候相信那些玄妙的说法。仿佛经历过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而这本书,就是扑面而来的神秘。

  他一定走过很多个城市,看过很多的风景,才能心里想这么多,一幅一幅的去感受。对于油画,我是一个喜欢欣赏的人,但是只限于欣赏,我并不能感受到笔触下游走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呼喊。画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它们生于文艺复兴最灿烂的年代,全身缀满了诗人的哀思和昏黄的阳光,那是古代的太阳,值得后人前仆后继的瞻仰,即使现在看颜料已经干枯发黄,但是你能感觉到来自执笔者内心深处的温度。画中的世界就是那个时候的世界,仿佛局外人可以一脚踏入,遍寻仙人。

  这让我想起蒲松龄的《画壁》,壁画上是飘逸的仙女。她们本身,就是灵魂。

  作者思考的东西很多。因为他是一名感情丰富细腻的医生。他要从医疗生涯中提取感悟,和这些精美的画作结合在一起。

  其实相对于国画而言,西方的宗教油画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线条流畅的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就连肌理都完整呈现,逼真的让人不想眨眼。我是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唯一的技能就是照虎画猫描一只哆啦A梦。但是我知道卡通画和写实主义的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也试图珍视这些精美的瑰宝。

  而我没有太多的机会四处去看看,亲眼看这些漂亮美好的壁画,雕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可以通过作者的解读如身临其境一般。

  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照片拼接而成的像素火烈鸟。作者以地理联系切入,又是我最沉迷的神秘感,这种如同带着神的启示一般诞生的生物,在画中留下最美的色彩。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三):会说话的画,也需要一个人来翻译

  学生时代喜欢看课本中的插图,相信有些人也一样。在那些枯燥的文字里,书中的插图似乎是一缕清 风,带给我们不少新鲜灵动因子。然而,但凡是有故事的画,我们还是要去找一找下面附带的小字,看看这些画到底有些怎样的来头。

  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声的无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而无言的讲述最让人费思量。譬如,一幅画。当年历史课本里配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脉络出现了不少插图,每一幅都像一个时代的小说,吸引着我们。有时候甚至想,这些画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得人来说,还有多少价值呢?

  第一次看到《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这本书名时,便从内心中喜欢,这是我喜欢的书,与自己气场相合的书。看完之后会发现,这本书不是在机械的陈述千篇一律的故事,而是如开篇所说:要找到灵魂—画中的灵魂。作者不是闭门造车,他去过与画里故事相关的地方,虽然今天已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但还是离画更近一些。他带我们去看懂那一幅幅不朽的传世画作,向我们剖析画里的人物,找画里的的灵魂。诚然,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绘画,以及那些画里的人与神、山水与天空、船、建筑与石碑,就是凝固了的时光。若干年后,我们再次看到,它们身上刻画的历史。

  从梵高到勃朗宁夫人,从法国巴黎到杭州灵隐寺,从勃朗宁夫妇的爱情故事到唐代的三生石传说,不同的情节都可以凝结在那一幅幅画作中,如果没有人解读,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只有冰山一角呢?甚至,我们只是单纯看到了绘画的艺术,而忽略了它最重要的内核呢?

  不同的需要之间需要翻译来转换,转换成他人能懂得语言,而一幅画也同样需要一个翻译,才能让不同的人都懂他。是的,是懂他,而不仅仅是知道。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们知道了更多,离“懂”是不是更近了呢?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四):画里画外那些不朽的灵魂

  每到一地,必访博物馆。对于所有爱旅行的博物馆控来说,参观博物馆是快速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的最好地方。在接触这本书之前,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彭志翔先生,是从行看过的各地艺术博物馆中的名画中挑选而写,有着同样爱好的人都有着一颗相似灵魂,被这本书所期待,很是期待跟着彭先生笔下的名画,游历那些没有机会去过的博物馆。

  全书共写了对于行看三十六幅名画的思考,开篇以梵高《夜间露天咖啡馆》这幅名画引入梵高的疯子世界,从其所画的星空到叼着烟斗的自画像,通过此书中的梵高不朽画作,不由想起去年上映的《至爱梵高》电影,星空中的旋涡图案,梵高的世界在当时是被人们遗忘在旷野的孤独世界,我们理解了过去的疯子世界,可对于当今社会中疯子世界有过理解吗?读后不禁深思。

  当纳帮的食人故事看时令自己有点毛骨悚然,三生石的情义天地令自己感动,从《在包厢里》的偷窥探讨到人类道德,并引出戈黛娃裸身骑马的古老故事,在读到这篇时,觉得画作很是熟悉,原来新世相公众号的头像就是用它,但戈黛娃裸身骑马背后还有偷窥者汤姆的故事,通过彭先生的所写,这里是第一次知道,算是涨见识。作者除了对每幅画作故事介绍,还对画家同时期的中西历史进行对比,优美的文笔中透着对于文化的热爱,如庄周文化谈。

  全书几乎都是以西方名画写作,在第27篇中是写中国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黄山天都峰图轴》,作者彭先生从这张清代名画中忆写多年前难忘的黄山之行,在那次登山中,作者与其朋友一起对这名遭到雷击的濒死青年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可最终抢救无效只能眼睁睁看其死在自己面前,在大雨中下山后,作者为死者感到悲痛,并为自己可能急救措施不当而没能救活感到自责。直到多年后在一场急救讲座中确认自己当年抢救措施没有过失以后,才终于去除心病。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全书中最打动自己的,因为作者彭先生作为一名医生,他是在追寻灵魂。看在思中思在画外,他已经将画里思考转到画外探寻生命的存在意义,而也正是因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那些画家才画出那些不朽的灵魂,我们今天才得以看到。

  读罢全书,发现书中没有此书封面法国画家雅克·达维特所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或许由于篇幅原因没有介绍,个人感觉如果能够简单写谈下会更好些,毕竟作为图书封面,能够加深读者了解。

  从画中读懂那些不朽的灵魂,这本书无论作为博物馆书系,还是画作书系或是散文随笔,都很是值得一读。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五):看在画中,思在画外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艺术天分的人,我看不懂所谓的各种艺术,那些在行家眼里,价值连城珍贵无比的艺术品们,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的组合罢了,这种感觉在我看到那些西方的绘画的时候,达到顶峰。但是,有的时候脑袋里面也会冒出一些无聊的想法,在花花绿绿的画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子的秘密呢?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是我对于西方绘画艺术尝试了解的第一站。选择它,其实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其作者彭志翔并非是科班出身,专门学绘画或者于此相关的专业,他是一位口腔医学教授。他或者也与我一样,属于一个徘徊在艺术边缘的门外汉,基于这种简单到可笑的理由,我认为他对于那些名画的解读,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文理解而非是专业学者的絮絮叨叨。对于我而言,了解一副画作背后的故事远比去了解它的构图要重要的多。当我开始翻看此书的时候,我发现,彭志翔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他的《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里面,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选取了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十六幅传世名画,其中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绘画,也包括在世界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东方绘画,虽然选取的数量并不算多。在对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进行观摩赏玩的时候,彭志翔的目光与心思早已不在局限在画布本身,而是就像本书的书名那样,彭志翔教授开始与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展开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对话,在对话里,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历史的兴衰变迁! 每一张画布所承载的都不仅仅是一副毫无意义的画,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当彭志翔教授在博物馆内流连忘返的时候,在那些传世名画面前驻足不前的时候,他所思考的全然不是所谓绘画的技艺什么的,而是在这副画背后所隐藏的人文历史内涵。他以画观史,在他的眼里,画不再是画,而是成为一个个讲述者,它只为懂得的人讲述,有关人类与自然,有关那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间喜剧或悲剧,有关于信仰,有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 透过彭志翔教授的文字,虽然我们对于那些传说中的名画无缘得见,但是伴着彭教授的讲述,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些画的面前,感受着名画身上因为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沧桑,感受着名画身上因为历史的承载而变得越来越厚重的身影,耳畔响起的是彭教授的娓娓叙述,他将这些画中或是隐秘或是传奇的故事一一为我们道来,字里行间体现的都是那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 看在画中,思在画外,所谓经典,所以流传,绝不会仅仅因为绘画技法的高超与完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大概就在于那些画背后的故事吧!!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六):哲学、宗教与艺术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收录了古今中外36幅名画,并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加以解读。绘画是纪实的平面艺术,但同时也要结合创作背景,对同一幅画每个人的直观感受也并不相同。

  本书的作者是职业医生,从专业角度对画的解读相当独到,对画的解读字里行间也无不透露出人道主义价值关怀,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列宾创作与1870年—1873年间,创作过程用了三年,以俄国的伏尔加河为背景,在画布上再现了俄国底层社会最真实的群像,画里的每个人表情神态各异,有力的抨击了旧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画传递的价值也认为:特传递的社会信息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此画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作者受到强烈冲击也发生了司汤达综合症。这种人文精神关怀当然能称得上“不朽”。

  绘画给人视觉造成的冲击力往往比文字来的更强,特别是一幅巨大的壁画,米开朗琪罗,一生追求完美的艺术巨匠,超时空的宏伟大作对后世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其雕刻作品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机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绘画作品同样高度表达了对人的歌颂和崇拜。在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与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一章节里,《创世纪》在画面中暗藏了人脑的解剖图至今仍令人费解,但不排除这是对人类顶级进化成就人类大脑的赞美。具备医学科学知识的彭志翔教授当然不是个有神论者,引用了爱因斯坦当时的一个典故,爱因斯坦也信上帝,但那不是时速教堂中被偶像化/人格化的上帝,即斯宾诺莎的上帝,直白的说就是万物有灵,神性存在于宇宙的一切事物中。

  生活是一面镜子,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每一幅画作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跟每一位欣赏者的内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作者也说:“你眼里的艺术形象,只是你内心的投射。《爱与痛》?还是《吸血鬼》?抽象的绘画具有极大的张力,蒙克本本想用一对拥抱的男女表现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莫名恐惧与孤独感,而蒙克的朋友普日贝谢夫斯基改名为《吸血鬼》也要跟他本人的人生阅历所形成的人生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生嗜酒,有过多段的感情史,放荡不羁的行为也是内心的映射。彭志翔教授对这类人也是持不认可的态度。

  虽然作者是一位医学教授,书中对佛学、基督教的探讨,看得出作者本人对宗教与哲学有着深刻思考。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不同的宗教给出不同的答案.基督教认为上帝创世,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宗教不朽,哲学不朽,艺术不朽,信仰不朽,灵魂不朽……。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七):高于生活的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合称八大艺术,然而评价艺术的标准却又收时代的影响,评价艺术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是萦绕我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再最近的一次阅读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这本书中山大学口腔医学教授彭志翔的一本书,他并不是一位艺术大家,但却对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典型的一些画作,例如文森特·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星空》,莱昂·杰罗姆的《奴隶市场》,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和阿尔伯特·比尔斯塔特的《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如果要从这些艺术画作中挑选一幅我眼中的艺术的话,我一定会选《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这幅画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1846年夏天,87人分别乘坐23辆马车驶上捷径,此行就是所谓的“当纳聚会(Donner party)”。之所以称之为“当纳聚会”,是因为他们推选乔治-当纳(George Donner)为队长。7月31日,他们离开了福特布里奇,沿途地势艰险,直到9月30日,他们终于抵达内华达州,出现在与传统路线的汇合处。 到11月1日,他们艰难万分地抵达特纳基湖(后来被命名为当纳湖),却遇上严重的雪暴,不得不在湖边面对漫长而严酷的冬季。饥寒交迫的队员们很快就将剩下的食物消耗殆尽,然后他们开始杀牲口取食。接着,他们又吃掉了自己的狗。最后,他们将兽皮和毛毯熬成胶状的汤来食用。10月16日,成员中身体最强壮的15人穿上自制的雪靴,冒着严寒离开营地,希望能找到援助。出外逃生的第6天,1人丧生,到了第19天,剩下的14人开始公开谈论人吃人的话题,结果他们决定等某人自然死亡之后再吃掉他。 就这样,活着的人从陆续死去的人的尸体上割下肉并烤着吃掉。经过33天雪中跋涉之后,最后剩下的7人终于抵达加利福尼亚的第一个白人定居点――当纳湖定居点。到第二年春天营救人员找到他们的时候,最终只有47人存活下来。 卓别林的《淘金者》就是据此而改编,卓别林说:“ 在创作喜剧时,貌似矛盾的是,激发出的笑料竟是悲剧,因为笑料在我看来乃是一种挑战的姿态,面对孤独无援,我们必须笑出声来……否则会发疯的。” 在介绍《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与这个星球的所有其他的生物都一样,不过是基因短暂的寄主。这位寄主的全部生存努力,仅仅是让个体体内或者所属族群的基因得以存在,复制和传递下去。我相信这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八):画与话

  近年来,艺术绘画普及类的书籍出版的越来越多,各种形式、解读层出不穷。本人对艺术有很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毫无基础,艺术史读起来又长又枯燥,所以对这类普及艺术的书籍颇有好感。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作者并非艺术类的专家,而是一名口腔医学教授,曾旅居欧美多年,也是一名作家。因此这部作品便有了与其他艺术书籍所不同的特点——解读角度。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画作的时候也一样,不同的看者会从一副画作中看到不一样的内容。懂艺术的会关注它的风格、流派,画家会关注他的色调、笔法;历史学家会看到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而一名有着丰富国外生活经验和极佳文化修养的医生,会从中看到什么呢?

  这本书内容的基础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在世界各地的见闻、对历史的看法等等,甚至还有他对佛教等宗教思想的理解,整本书读下来,除了艺术的享受外,有一种受到了充沛滋养的满足感。

  书中有一篇名为《三生石,大悲咒》,是对《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的解读。书中加入中国画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之前看了不少这类艺术书籍,基本都只是对西方作品的介绍,真正涉及中国画的非常少。作者从这幅画涉及的传说讲起,介绍了在杭州灵隐寺附近的“三生石”的故事。更从“三生石”引发出对跨越生死往复、超越生命长度的友谊与爱情的向往。

  一部艺术作品的生命是永恒的,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作者在这本书里就将画作融入历史与文学之间,这样的解读才更为深刻。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九):梵高先生的灵魂碎片

  拿到这本书,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黑色底布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加上黑底突出的白字又多了一分柔和。这本书里面有36幅名画,讲了5大永恒主题:人性、生命、历史、社会、自然。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名画。语言中夹杂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正应了封面的那句话“看在画中,思在画外。”作者名叫郑志翔,武汉人,是口腔医学教授,医生,也是一名自由写作者。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他的职业和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想起几位书友。其中一位也是医生,平时会把对生活的思考或对大自然的观察写进自己的诗里。一次书友会上,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他穿着一件白色短袖,上面是一幅很可爱的画。当他说自己是医生,平时爱看书写东西,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为生活而生活。自我介绍以后,他开心地跟书友分享自己的一首关于午后一场雨的小诗。大家都被打动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那样迷人。还有几位书友,他们爱好广泛,比如读书、摄影、运动、旅行、绘画、古玩。每次参加完书友会,我都会从繁杂的工作或任务中挣脱出来,站在外面观察一切的另一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有句话说“读书使人明智”,我感觉读书使人快乐。

  再欣赏书里每一幅作品,读读背后的故事,可以涨涨见识,补充知识的空白。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就是梵高的星空。前段时间,我看了梵高传,一种有莫名的心疼向我袭来。他曾经是一位被社会认可的体面人,后来因为被房东家的女儿拒绝,他变了。要知道,为了能看到心上人,梵高可以饿着肚子,走很远的路,受很多的苦。读到这,内心有点混乱。想到那些被别人拒绝过的人是不是都如此痛苦,单恋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这与“我爱你,与你无关”不是一码事。这可以让人失去斗志,失去信心,得到的只有绝望。一次又一次地折磨自己,麻痹自己,让你看到梵高的痴情、可爱。也许他出现的时间晚了,如果能早一点,也许他能够得到心上人的芳心。可是,没有如果。接着又被一位女士拒绝,他被亲戚鄙视,他继续改变-从体面转变到落魄。变化中都有绘画和他那亲爱的弟弟陪着他。为了学绘画,弟弟一直支持他。为了学绘画,他把钱和精力大都花在画布和颜料上。再来说说梵高先生和高更先生的关系,梵高很善良,高更很高傲。他们的不欢而散,加剧了梵高的病情,这令人惋惜。最后,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不曾想过,去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他和他的画。没过多久,他的弟弟因他的离开而悲痛欲绝,,也去世了。这是怎样的兄弟情啊!

  如果你也想多了解梵高先生的故事,请多来看看他的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梵高先生的灵魂碎片。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十):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

  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这么看下去了,看到有一幅中国画才回去看了一下作者。原来作者不是个外国人,而且还是个医生,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作者是真的热爱绘画艺术。我能从他的文字中了

  解画背后的故事,不像在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感叹一下就好了,像我这种绘画白痴也能看的津津有味。画中的人为什么这个表情,为什么作者要画这幅画,作者都给我们解释清楚了。

  我对于绘画艺术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小学时候家附近住的美院学生背着大包来来往往,有时候也会在烧烤摊上听他们聊起画画。那时候我想画画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原来真的有人能把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画下来。那些学生们大多是学油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颜料箱,打开来就像现在化妆师的化妆箱,有时候他们毕业或者搬家会留下一两个,然后就被我收为己用了,我虽然什么都不懂,却也很喜欢,这东西大概也算艺术的源泉。看到这本书上那些欧洲油画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出现了那个箱子。欧洲的油画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真是两个世界,小时候去博物馆看到水墨画时我总是不懂他们在画什么,除了小动物的,好像也不吸引我。后来有一天看到油画了,一下子好像掉进洞窟,感叹于这些多变的色彩和逼真的人物,大概是因为小孩子还是喜欢花花绿绿的。那时候以为画得逼真就是好画,那些丰满的白人看起来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中国画和油画大概就是文化差异吧,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画不出油画,欧洲人也画不出山水画的意境。我虽然不懂美术绘画,但画好像真的有自己的灵魂,告诉大师和普通人它自己的感情。通过学习美术,把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表现在画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说到绘画,我印象很深的画家就是梵高,虽然这本书没有。开始看到梵高的画的时候,就只是惊讶于这个价格,简直是天价!感觉画的也不像,怎么会这么贵呢。后来我看了《神秘博士》有一集讲梵高的,真是看哭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经历,从此以后我就最爱梵高了,当个脑残粉,当然剧情还是有点科幻的。但是梵高,你的画确实应该值钱!可能画打动人的不只是它的颜值,还有作者本身的故事。

  碰巧看这本书的时候陪朋友去了一趟上海博物馆,拍了1小时队终于进去了,正好在展出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油画,主题是“心灵的风景”,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整个展厅一路走去是英国绘画慢慢发展的代表画作,还包括威廉特纳的作品。感叹了一下自己这辈子也画不出这样的画,只能画画火柴人。这个展吸引了很多人去看,我想里面应该有很多是真真懂绘画的,不过绝大多数大概就跟我一样,“哇”一下就完了。还是回去看看这本书,听作者讲故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