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脑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脑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1 01:4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脑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大脑简史》是一本由谢伯让著作,悦读名品|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简史》读后感(一):意识消灭基金,ai消灭人类?

  本书前面四章节讲述了在基金的控制下细胞的进化史,几亿年让复制子进化成了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进化出了中枢神经系统。让生物有了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 生动,有趣的介绍了基金是如何让他的载体在竞争中具有优势,从而得到保存遗传的。 而第五章介绍了由大脑进化出了意识,好像出现了很多情况打破了基因控制进化的情况。如自慰,吸毒,最无法解释的自杀行为。这些行为只是为了满足意识的需求而不利于基因的传播。甚至提出未来可以上传意识让人类脱离基金的控制。 这观点让我很震撼,我曾在知乎上提问人类如果按照更容易遗传后代的观点应该选择胸大屁股大,健康的女性为美。但是现在缺以巴掌脸,苗条为美这是为什么。我原以为人类的本性会是自私的,只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路径发展。但是好像又无法解释明知道早起读书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却为什么起不来床。应该也是意识在和基因打架的。 如果真的意识能把自己进化由来的基因给淘汰,那有那么一天是不是人工智能把人类淘汰也是正常的呢?

  《大脑简史》读后感(二):神奇的大脑

  地球已经生存了几十亿年,任何至今存在的东西都存在着演变史,而历史这东西关键还是看人怎么写它。这本《大脑简史》顾名思义写的就是大脑从不存在到存在再到如今的模样,这个问题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而且也很少有人会想去了解它。作者的文字也很幽默生动,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纪录片即视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大脑,思考事情的时候也是在用大脑,没了它就没法生存,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们当然有必要了解一下。

  大脑作为一个个体而言,它有着十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什么类别的生物都是如此。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大脑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大脑能够呈现出如今的状态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奇迹,并且它还将继续进化。这个过程并不慢,可以看出物竞天择是多么的残酷,最终留下的都是精品。

  从大爆炸开始,世界上产生了简单的生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体不断进化,后来就进化出了不同的物种,人类当然就是最幸运的那一类,最终进化成了具有文化传承的种族。所有动物都有能力生存下去,就连细菌都有求生欲,可是人类却能创造很多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还能创造出很多意识上的产物。所以说人类的进化并不仅仅是依靠环境的原因,如果只是为了生活根本没必要去创造,那么既然有着创造能力,那就说明先天的基因在这点上就输给了大脑。可是要说到自私,无非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在很久之前可能是基因占有着主导权,而如此之快的进化似的一切都变得有可能。

  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没了解过的人来说可能认为会很难,其实了解了生物体的工作机能和原理之后,就能够很快推导出来。对于生物的进化来说,还是很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大脑能够创造出思维层次,也就是说不存在实体的东西来,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了。对于这点而言,可能真的很难找到规律,所以说将来人类会进化,但是会进化到什么程度,还有它的速度等等,这都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一直在说思想的自由等等,真的是我们想自由就自由吗,难道不是因人而异或者是因基因而异吗?这也是本书探讨的主旨,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大脑的历史显得更加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神经系统的形成与运作抽象地描述出来,就像是这些神经元在进化的时候也有着自己的意识。这里的意识就是对于周身环境的适应,可以说存在着外界带来的被动性,也有着神经系统的主动性。

  作者写作的领域也很广,所以才能够把文字写的生动自然,关于他的专业经历在网上都是可以查得到的,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具有官方性的。尽管如此作者还是没有在书中把一切答案都给得太过明确,因为有些东西就是未知的需要继续探索,这也无疑增添了我们的兴趣,这才是一本好的著作。

  《大脑简史》读后感(三):大脑的进化之路

  我们人类自称为“高级动物”,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同样都拥有四肢和器官,即便是和我们最相近的猿类,依旧无法和我们一样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其实答案就是大脑。大脑这个器官决定了我们的地位,但它也是对人类而言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器官。那么,第一颗大脑如何诞生?为什么我们会有大脑?大脑的自由意志是否受限于基因?生命的终止是否就是进化的宿命?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我们的“中枢”的呢?来自台湾省的脑科专家——谢伯让先生在总结多年的脑科学习和研究后,为我们展示了关于我们大脑的历史画卷,这更像是一曲两军交战史诗,主角是我们的基因和大脑。

  作者在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平铺直述地进入复杂的科研报告式讲解,而是先就进化生物学的概念来解释神经系统的改变过程,从数十亿年前地球上的一颗细胞讲起,让我们能够先了解基因的进化历史和大脑的形成的原因。谢伯让先生认为,基因,是长久的历史岁月中主宰人类进化的“钥匙”,而我们人类,对于基因来说,不过是其为了保护自身的手段,不断进化也是为了应对外界的威胁,基因,确确实实是非常“自私”的。

  为了控制这副日益复杂的人体“驱壳”,基因创造了大脑来管理,从最开始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到最后神经系统的形成,层层分管,开始对人体全身有了全面的控制,在这之后大脑又通过神经系统接管了人体,正当基因开开心心的想着从此以后可以“省点心”的时候,大脑却开始隐隐约约有了“反心”。是的,大脑开始想着如何绕开基因的限制,借助基因突变的帮助,自己当“老大”去了。

  根据谢伯让先生的推断,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进行更长时间的睡眠,人们开始出现不利于生存繁衍的行为(追求愉悦、丁克、自杀等等),这些都无法用基因的控制来解释,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大脑正千方百计摆脱基因的控制,它处处展现出自己的自由和意志,慢慢成为独立进化单元。就目前来看,它已经成功了。

  在书里的最后一章中,谢伯让先生对未来大脑进化方向做了一个畅想,如果有一天“自私”的大脑完成了究极进化,我们变成了可以舍去驱壳和基因,只要一堆数据,一张sd卡、一个U盘、一个可移动介质就能“活”着,那,这真的就是人类最终的进化姿态吗?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对抗这个“自私”的大脑了。

  《大脑简史》这本书,浓缩了谢伯让先生多年的脑科研究,在做到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丝毫不妨碍其严谨与客观,做到了让非专业人士都能看懂、能喜欢的科普,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看看。

  《大脑简史》读后感(四):我们的大脑如何进化而来

  读科普书,首先要看看是否靠谱。不是说大科学家才能写科普,而是科普作者必须真懂科学。这样,如果是外国人写的科普,我又读不了原文,就先得谨慎一下:万一译者不懂科学,岂不误了大事?而这本《大脑简史》,出自地地道道的华语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这回从文字上至少让人彻底放心。

  生命的存在,大概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神经细胞则约在35亿年前形成。而从神经细胞进化为神经系统,进化的方向竟然是朱元璋的开国三策:一、高筑墙。就是将其它体细胞推向前面,自己找到另一个安全的地方待下来。二、广积粮。就是集聚更多的神经细胞,并且连接,形成神经网络。三、缓称王。就是不将自己能指挥的体细胞的资源悉数剥夺,而是持续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就这样,慢慢促成了脊索动物的登场。 生活的许多重要感官和神经细胞于是渐渐往头部集中。比如说眼睛。为什么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前方?这个问题反过来想想更有趣:如果你的眼睛只能看到越离越远的物体,你怎么想?味觉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吃货而言,在此特别要提到的是,当今科学发现舌头上每一个位置都能感受到酸、甜、苦、咸、鲜五味,而最后一种1985年才被科学界确认为第五种味觉。作为沿海地区的居民,对鲜这么晚才被承认,无论如何想不通。但你可知道鱼不知咸味、猫科动物不知甜味?这完全是它们从不虞此味的匮乏,进化中就把这功能精简掉了。

  听觉也很有意思:举个例,我们大人多数觉得学外语难,但是任何一个婴儿只要接触到足够的语言信息,可以学会人类7000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那么,问题来了:婴儿是怎么学会语言的? 答案很奇妙:刚出生的婴儿具有辨别世界上全部近800种音素的能力。到6至9个月,他们就能对母语中常听见的音素更加敏感,而将分辨其它音素的能力弱化。不仅如此,他们都是天生的统计学家。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字固然都有标点,但听外国人说话总觉得他们连篇累牍,永无间隔。婴儿在8个月时,却就能根据音节的相连概率判断句子中的间隔,找出句子中的关键音节。最糟糕的事是:造人的上帝完全没有想到日后的世界会全球化,所以在人慢慢长大时被去除了这些神秘功能。人不一定是越大越能干哦!

  书中类似的片段层出不穷,特别是人脑的形成和功能,更是充满奇遇和奇想。比如人为什么要睡觉?最新的一个观点是:人脑需要清理细胞代谢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这简直与电脑需要重启和清空回收站的功能一致了。 此书中最后一部分,讨论人体中究竟谁在起主宰作用,是基因还是人脑?这已经不是科学界的共识,而是作者自己的研究猜想了。由于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讲的是大家难以断定对错的道理,所以一样觉得有趣。怎么样?知道一下自己的大脑从何而来、有何用场,难道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吗?

  《大脑简史》读后感(五):自私的基因和大脑之间的较量

  自私的基因和大脑之间的较量

  众所周知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它可谓是重中之重。而作为神经系统的中枢,它也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它进化的过程是繁复而又极具科学性的。在我看了谢伯让所著的《大脑简史》后,从最初不可思议的感觉,到现在被大脑的进化过程深深吸引,觉得甚是妙趣横生。这一认知的过程还真的是挺有趣的。

  《大脑简史:大脑的自由意志是否受限于基因》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科普作品,书中用拟人化的描写方式让读者阅读起来轻松自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受众更广。作者利用生物学的概念解释神经系统的改变过程,从细胞行为到个体过程,再到群体过程。向我们阐述:“自私的大脑”如何战胜“自私的基因”。因此在阅读这本书前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从数十亿年前原始地球上的一颗细胞说起,描述了生物体为了存活所使用的种种策略,“复制子”也就是遗传物质的前身,经过亿万年不断的进化掠夺,“复制子”进化出了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以及大脑。《大脑简史》向我们推断出一个事实,自私的大脑在努力的摆脱自私的基因的控制。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惊叹于它所带给我的信息量的巨大。神经细胞所经历的进化难关、生存考验以及未来的挑战。而基因所制造出来的大脑和基因却背道而驰,这两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孰胜孰败?在本书中答案即将揭晓。

  《大脑简史》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从第一二章的浅显易读到第三四章大脑在对外个体生存竞争中所面对困难专业性的解读,根据其自私的求生性所发展出来的各种感观功能。而在第五章和终章,作者则是通过各种实例反复辩证,告诉读者大家拥有“真自私”特质的大脑和心灵,在努力的挣脱基因所给予的束缚。

  基因掌控着一切,而大脑的进化以及限制大脑的难关都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当大脑在六道“基因突变”的帮助下突破了难关,则是一步步的走向了智慧的巅峰。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大脑是聪明的而且是极其自私的,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性使得大脑站在了顶峰。

  《大脑简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把高深的科学理论用浅显的话语描述出来,在于它化繁为简丝毫不影响它的专业性。“生物经过四十亿年的进化,大脑是否已经超脱自私基因的掌控?”这本书着重讲述了大脑的进化,为读者解释了复杂的进化生物学观念。不管是大脑也好,基因也好都具有自私性,都有利他行为。

  而现在我们在看这本《大脑简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经细胞在细胞分子层次怎样进化、怎样分配其他的细胞,在我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书里所讲述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所以这本书专业而不失趣味,极具科学性可读性。专业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读者获益良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脑简史》读后感(六):关于大脑---《大脑简史》

  在漫长的宇宙发展的地球的历史中,从无生命的物质到有生命的生物,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这些生物逐渐的进化经历了相当严酷的过程,才逐渐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 出现了具有脊椎的生命, 又经历了很多年才出现了现在的哺乳类动物, 而人类则又过了数百万年才出现在了地球上, 这之前地球一度是庞大的恐龙的世界, 人类的进化使得地球变得不一样了。 人类会使用工具, 大脑也相对发达, 借助工具和自己大脑的创造力,创造和发明了更多新的工具, 借助这些工具, 人类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探索的范围。

  那么人类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是否就像人们说的那样, 有自私的心灵, 也有自私的大脑呢?人类的大脑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作为神经中枢, 大脑有着给身体各个部位发送指令的作用, 人类运动、思考甚至睡眠和呼吸都是有大脑支配着的。 那么人类做出的自私的行为是否也是潜意识里的自私的表现呢?

  人类的大脑是个极其精密的结构, 它在你休息的时候也一直在运转着, 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 多少个神经元在发挥着作用, 当你和别人对弈的时候, 人类大脑中会思考下一步如何走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制造的机器人拥有了学习能力, 甚至思考的速度比人类还要快,在与人类的对弈中这些被设计出来的机器人甚至已经赢了,因为他们的思考的下棋的步骤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更加的细致,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更新的设计呢? 

  从单细胞生物到复制子, 再到逐渐分化不同功能的细胞。漫长的时间里,大脑也是一步步进化过来的,也正因为人类的创造能力, 大脑的功能被过多的应用了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的枯燥冗长,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的了解到了大脑的发展历史以及作者对于未来的预想

  《大脑简史》是一本解密大脑之谜的书籍, 全书共计有6个章节, 每一个章节逐渐深入的给读者展现大脑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地球上的物种的起源开始, 大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的表现;自私的表现到底是大脑还是心灵?

  人类见义勇为的行为是被认为不利于优良的基因繁衍的, 而对面救自己的亲人和救陌生人而言, 救了自己的亲人, 在某种方面讲, 自己救的亲人如果比自己年轻, 那么这种见义勇为, 对于个体来讲会有危险, 但对于拥有这种特质的基因的家族而言,整体是有利于繁衍和被保留的。 接着作者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也就这些问题举例证明。 作者从一个专业研究人员的角度给读者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未来科技是否会发展到将意识上传保存起来的阶段呢? 大脑所传送的指令如果不依附于实际存在的介质, 能不能维持下去呢?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相信能找到一些关于大脑的发展的历史里面的信息, 未来还很值得期待和畅想, 是否能有这么个机会实现呢? 大家都同样期待。

  《大脑简史》读后感(七):一本不错的华人科普作品

  写科普作品的华人本来就少,能写出好作品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本书就称得上一本难得的好书。作为一本好书,这本书有三好。

  第一好是文风好,与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一样,本书大量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硬是把枯燥的生物进化理论讲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比如复制子如何形成细胞,单细胞生物如何演化出多细胞生物,神经细胞如何诞生等主题,如果只是采用常规平淡写法的话,大概率会写成诸如“为了进化中的竞争需要,复制子与脂质分子层偶然结合在了一起,为细胞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单细胞在偶然的情况下相互结合形成了多细胞生物,为了统一控制协调有一类普通细胞进化成了神经细胞,”这样的内容,读者很容易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说不定看一会就睡着呢。但是作者没有这么写,而是借用游戏思路,将这个过程描写为生命在竞争中不断打怪升级的历程,游戏开始,主角就是一个最低级的复制子,通过不断修炼获得金罩铁衫、铜锁铁门、雷神律令和奴役之刃四项神器,终于小有所成,进化出了神经细胞。除此以外,作为华人科普作家对于中文读者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是文化优势,西方科普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了说明道理,会穿插西方文化元素,但是由于文化上的陌生感,中文读者往往无法产生文化共鸣,因而对这样的有意安排无法领情。而作者作为熟悉中国文化的华人,在描述从复制子不断进化到大脑的过程中,引入了不少中国文化元素,这就让读者从文化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了亲近感,降低了理解门槛。

  第二好是叙述主线好,进化论的阐述主线可以有很多个,有的将主线放在基因竞争,有的将主线放在个体演化,还有的则在群体进化,而本书则将进化放在复制子-细胞-神经细胞-脑-意识这条主线上,正是在脑的这条主线上,作者有机会克服一般进化论受限于生物属性的约束,由生物属性的进化,伸展到意识、文化范畴的进化,即使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反叛,至少也是前者的延续和飞跃。这条主线的选择, 客观上为作者将生物进化理论、脑神经科学和哲学、伦理学与未来科学贯穿在一起,放到一个框架下去讨论提供了条件和土壤。从而也为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结论奠定了水到渠成的基础。

  第三好是观点好,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尽管经过不断的文修武备,终于进化到了神一样的大脑,但是从基因的角度看,大脑只是一个有权的傀儡,真正的权柄还在基因手里,但是大脑终究不会轻易就范,也在不断为完全自由而努力,到了意识阶段,大脑就拥有了反叛基因的能力,尤其是当技术发展到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到云端的时候,大脑就通过脱离了生物限制而彻底脱离基因的藩篱。

  作者的观点非常富有想象力,而且这样的想象力并没有完全脱离进化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实践,所以在释放绮丽奇特的气息的同时,又拥有了一定的说服力,所以尽管作者的观点势必会引来不少的批评,但是这种能够引发人们严肃而非庸俗争议的观点本身就算的上一种魅力。

  �����S��ɀ�>

  《大脑简史》读后感(八):上传灵魂到云端,真的可以吗?

  某日清晨,你从睡梦中醒来,感觉自己垂垂老矣,于是,你笨拙的连线,上传了自己的灵魂,在虚拟世界里重新焕发活力,抛弃肉体,得了永生。 这是科技发展的未来吗? 别急,要想清楚这件事,还是先看看《大脑简史》,大脑简史,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讲大脑的书,以时间为轴线,详细的解说了大脑的形成及进化,让我们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脑细胞的过去,现在,未来。 《大脑简史》作者,谢伯让,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现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 看到这么一大串科研头衔,如果你以为他写的书,一定生硬难懂,那就错了,翻开《大脑简史》,我以为自己看的是书剑恩仇录,满满的武侠即视感,快意江湖,把科普书写的如此有趣,我想,谢伯让应该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科学家。 《大脑简史》,谢伯让围绕着大脑如何诞生;大脑是自私的吗?以及大脑有没有摆脱基因的掌控,绘制了一副历经35亿年的科普画卷,首先介绍了原始有机分子如何竞争演变进化出细胞,又发展到多细胞和最后的神经系统;紧接着我们的大脑闪亮登场,大脑最初的模样和功能很是微不足道,大脑进化出现在这么神奇的力量,是经过浴血奋战的;最后,谢伯让用例证,反证法,反复论证演说了他的观点,大脑正在反抗或者已经摆脱了基因的控制。 作者的语言浅俗形象,文中频频出现金罩铁衫,雷神律令这样形象有趣的解说,不管是多么陌生的科普知识,在谢伯让的笔下,都像我们以前看过的故事,或者打过的游戏,令人会心一笑,秒懂。 没有谁是孤立的,任何事都有连锁反应,所有,我们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我们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其实,我们渺小如尘埃,这么长久的演化相对于地球,只是眨眼一挥间。 人类的感官,情感,行为,种种都是大脑的作用,而大脑也只是基因的载体,。那么人到底有没有自由的意志?大脑的一切脑活动是受控于基因,还是自由的? 《魔鬼代言人》,《云图》,《黑客帝国》,等等,众多的科幻作品中,关于人类未来的预想,都有些糟糕,要么是人类膨胀的贪欲毁灭了地球生存环境,要么是人类亲手创造出毁灭自己的机器人,而我们的科技,自然环境,还真的正在滑向那个深渊。 大脑简史,书末,附有五篇各学术界观点不同的评论,以供我们参考,思索,未来到底如何?灵魂可以保存吗? 简单明了的大脑发展史,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理解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更好的沿着进化史走下去。

  《大脑简史》读后感(九):大脑的进化史

  人类为什么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拥有如此高级的大脑呢?如果我们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还是可以将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描绘到一个难以想像的精确程度。 思维是大脑产生的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现实,大脑衍化出高度复杂的心灵,使人得以“自由”的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台湾脑科学家谢伯让撰写的《大脑简史》,是一部有关大脑进化的专著,读后让人大开眼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他推断出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自私”的大脑千方百计要来摆脱基因的控制。它处处展现出自己的自由和意志。

  第一颗大脑如何诞生?为什么我们会有大脑?大脑的自由意志是否受限于基因?经过四十亿年的进化,大脑是否已经摆脱自私基因的掌控?相信我们回在这本书中读出端倪。作者以亲切诙谐的拟人方式,从40亿年前的一个细胞开始,抽丝剥茧,带领读者浏览进化长河之下,生物体为了存活的种种策略,作者将大脑的形成比喻成一场身体资源竞逐的战役,神经系统为了抵抗外在艰困环境,不断结党营私,突破各种生死关卡,终形成了大脑。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心与脑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脑是物质的,心是非物质的,心灵是一种类似灵魂的东西。我们在观察大脑结构的时候可以发现,大脑的大部分结构都是成对,左右对称的,而大脑中唯一不成对的结构就是松果体,他认为大脑可以透过松果体与非物质的心灵交流。 用进化生物学来解释脑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脑有没有可能摆脱基因的控制,还是大脑的自由意志始终会受限于基因?大脑与认知,大脑与情绪是大数据时代依然摆脱不了的课题。

  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人脑最独特的是思维意识。而人脑是调节机体功能的器官,也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人体中的智能器官,具有逻辑的循序的特点,是人脑演绎能力的表现,而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思考。

  本书的精髓在于遵循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强迫我们违反天性。作者是站在自己的专业立场,针对书中提出的自己见解和有深度的意见。并且将这些意见广纳多家之言,将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大脑进化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谢伯让是脑科学家,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博士;长期受邀至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学进行国际学术研讨与大众演讲。

  极力推荐大家都来读读这本《大脑简史》,我相信每个读者读过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和体会,因为你的大脑你独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本好的书不但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还可以让你产生更多的疑惑,透过你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最终的答案。

  《大脑简史》读后感(十):大脑的进化之旅

  大脑是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拥有的器官之一。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看到《大脑简史》这本书,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着去探究一下大脑的发展史,好奇大脑是如何进化的,而《大脑简史》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平时我极少读这类书,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本书的作者谢伯让则是一名脑科学家,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博士,现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发表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数十余篇,还翻译过不少书。在他的笔下,很生动的通过拟人化的描述方式,巧妙地利用进化生物学的概念来解释神经系统的改变过程,让我们读来不那么生涩。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关于大脑的进化居然是从35亿年前的“复制子”开始,地球的原始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有机分子,有些分子可以自我复制和聚合,这是遗传物质的前身,被称为复制子。复制子和“脂质双分子层”(一种由两层脂质分子构成的细胞膜)结合,便踏上了生命进化之路,并逐渐进化成大脑。

  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脂质双分子层的“受器”与“闸门”两个帮手是使重要物质得以穿越细胞膜的感应器和出入口。约34亿年前,复制子获得脂质双分子层、“受器与闸门”、离子通道与电位传递能力以及突触(电突触、化学突触)后被命名为“神经细胞”,又迈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到大约五--二十一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可以通过“细胞分工”来提升效率,开始通过它的特殊能力“宰制”其他细胞,然后又进化到一定程度,原始的脊索动物出现了。之后,大脑逐渐掌握了一些化学侦测能力(无意识的、味觉、嗅觉)、机械感知能力(包括听觉等)、通过声音来沟通的能力。

  约两亿年前,哺乳类的出现,进化出了新皮质,具有六层神经细胞的结构,对各种感官信息的细部进行分析,以帮助生物做出更灵活的行为和反应。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灭绝,幸存的哺乳类的神经系统进入了进化的高峰,逐渐形成人脑。而大脑在经过六道“基因突变”的援助突破了六道难关后,迈向了智慧的巅峰,形成了聪明的大脑。

  经历了无数次的基因突变和进化,二十万年前的人类大脑硬件结构就已经很接近现在的大脑模样,大脑的进化是否就此停止了呢?对此,作者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脑对抗基因论”。但同时也用“基因阴谋论”和“随机错误论”来反驳“大脑对抗基因论”。

  对于大脑的未来,究竟是奋战一生为基因作嫁,还是能够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作者认为答案就在你我的心中或者说脑中。

  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大脑是如何进化而来,也可以猜测猜测自己的大脑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作者对于大脑进化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可以学到不少有趣的知识呢。

  avel.�01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