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画像的读后感大全
《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艺术家画像》精选点评:
●关于宗教的部分理解得相当笨拙。没看英文原版可能导致语言丧失部分美感。但依旧感到那强烈旺盛的思辨激情。艺术是一颗坦诚的灵魂。
●书里有大段与宗教有关的描述 逐字逐句地看完了 曾经自己愚昧无知 以为宗教是迷信是神话是出世的鸦片烟 后来逐渐理解为文化与哲学 愚钝如我 恐怕终其一生都无法参透 人的内心如同幽深的湖水 在生命的长河里 需要永恒的救赎
●低于预期。看来高智商的人注定不会有过多矫情的内心戏??这种小说还是看普鲁斯特和黑塞过瘾,乔伊斯写他人胜于写自我。这版注释恶心的要命,每一点和现实对应的人物事件都标注在下面,根本没办法当小说读,小说是小说,传记是传记,这种注释只应该放在书末。。。
●他有着超棒的叙述能力,读来悠长忧伤,但他似乎对这不屑一顾,他更愿意坦荡的激烈的真实的甚至狂暴的往自己内心里去。不过关于爱尔兰政治的内容理解太难了....
●读的第二个译本,翻译和注释都特别好。一本自传又超越自传,斯蒂芬既是一个乔伊斯又是另一个英雄。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乔伊斯的人生体验又可以读到他的技艺,既塑造流亡艺术家又以流亡艺术家的美学标准写下这本画像。如果20世纪还有比《画像》更好的英语小说,那一定是《尤利西斯》。
●看不懂
●有...有朋友能指点一下么?
●我们成长的过程里没有这类“神恩的重负”,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乔伊斯对少年光景的描述,颇似王国维「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是书中我最喜读的章节; 关于宗教的认知渐变,也极贴合,奈何我不在神学语境下; 「将自己流放在自我之中,在衣柜里书写他自己这一神秘的东西」,「将日常的经验演化成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灿烂的东西」,他自述的文学观。
●人的内心真的是一片幽深的湖水、短短数十年、既不甘愿漂浮在水面上盲目着、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努力触摸到底。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一):现阶段只能从结构和语言上感受,其他还需要反复阅读,而至于如何对待宗教,乔伊斯已经写出来了
一个月左右读完,当然不是一直读,偶尔读,最涩记录是一个多小时只盯着一页的一段话的几个词汇看,总之非常伤神经了,乔伊斯说过,他就想伤人。不能说是纯文本阅读,这目前被归为文学流派中意识流的代表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感觉远超于所定义的。可以说,我们先不急着对号入座,这当然基于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存有座位不够(全)的情况。乔伊斯的表达(权且用“表达”二字来代言,若说是乔伊斯的小说、文学……那太肤浅了,也容易让乔伊斯受到先有评文学审美体系的干扰)不仅仅是文学性的,它还是哲学论辩,文艺理论,学术著作,宗教思想,语言学,符号学,词汇音乐影像视觉知觉触觉学……乔伊斯是庞大的。所以我在此仍不把乔伊斯的小说看成是我所理想的小说。尤其137—143及146页关于宗教的搬弄陈述,甚至让我恨他。不过立刻过去这一些,乔伊斯又恢复到了乔伊斯,又恢复到了那个让我恨不能把那些闪亮的词汇吞到肚子里刻在心上的乔伊斯。不太做内容的评价了,反正我相信,目前是没有人能看懂我的评价,至少目前,也不存在交流的期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乔伊斯已经给我启示了,我最要紧的是把这启示融入创造作品生命的过程,而不是试着几乎一定失败传递这种启示,没必要。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引用他的话,作为我小说的开始。以及,这本书还需要一读,再读。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乔伊斯的自传。
读了一半,心就象攥在手心里的糖,软软的,黏黏的。
一个小男孩从记事起一页一页的长大。就象一只刚刚破壳的小鸟,敏感而柔弱,伸出脑袋,转动眼球,试探着,观察着。
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都似懂非懂,包括家人的吵闹,包括同学之间的恶作剧,包括老师的体罚。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居然经常就成了局外人,只是看着。甚至不悲不喜。最多的情绪是害怕。
一页页翻过去,小男孩就到青春期了,父亲生意败落了,他上不成学的那段日子,快活极了。
父亲在朋友的帮助下又让他跟弟弟上了中学。他学习成绩优异,也会写作。按说很风光。
但青春期莫名的躁动让他苦不堪言,他被荷尔蒙征服的日子,正好是父亲财产损失惨重的日子。
就跟他从小感受到家里的信仰分裂一样,他一方面不信上帝的救赎,一方面又不停的祷告未来.....
读这本自传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就像凤凰磐涅般的辛苦。
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忆那么清晰,是不是当时的痛苦系数较高。
他多么希望能在世事之外,不用敷衍,不用装模做样......
他多么希望能直接走下台阶,拥抱并亲吻自己喜欢的那个姑娘。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三):第一本意识流作品
为了读《尤利西斯》作准备,先是读了《奥德赛》,又找来《青年艺术家画像》。就像攀登一座高峰,一直自觉没有挑战它的能力,便虔诚的做些准备工作。《青年艺术家画像》被誉为《尤利西斯》前传,以极具微观的视角展现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的自我挣扎、冲突重组、认知跳跃。
关于主角的名字:斯蒂芬·德达罗斯,斯蒂芬是基督教重要的布道者和第一位殉道徒,以此为名隐含着浓烈的宗教意味,主角斯蒂芬从小便生活着天主教环境中,在天主教会学校上学,受其影响深远,并且之后放弃宗教选择艺术。德达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为克里特岛的国王建造迷宫藏匿牛头怪物米诺陶洛斯,而后为了逃离国王的监禁又用蜜蜡做出两对翅膀,和儿子伊卡洛斯飞离克里特,但是儿子因为不听父亲劝阻飞得离太阳太近,翅膀受热而融化坠落大海而死。乔伊斯用“德达罗斯”之名大概想要隐喻逃离和飞翔,主角斯蒂芬·德达罗斯在不同阶段中觉醒,初具自我意识、对抗肉欲、自我忏悔、逃离宗教、拥抱艺术。“斯蒂芬·德达罗斯”象征着两种拉扯,一种的宗教的羁绊,一种是对认识自我的强烈愿望。
小说的五章也表现了斯蒂芬的“飞升”过程,第一章斯蒂芬从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自我意识逐渐生成。第二章斯蒂芬初尝爱意,家庭变故搬离原址,青少年有了性意识,体会肉欲。第三章中,斯蒂芬沉浸欲望的满足,自我罪责感迫使他找神父忏悔并感到得到神的宽恕。第四章斯蒂芬贴近宗教,参加各类学校中宗教活动,得到校长认可,想授予其神职,但斯蒂芬对宗教对自我忏悔的意义存疑,他认为,宗教只是短暂逃避的方法,并不是真正自我救赎的方式,一想到未来自己成为神职人员之后的情形,便觉得无聊厌恶,最终下决心拒绝神职。第五章斯蒂芬进入大学生活,与不同同学对话,与不同立场见解产生冲突,最终决定离开故土、离开现在的环境,去欧洲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追求精神的极致自由。
从写法上来说,本书是乔伊斯早期尝试“颖悟性速写”,或者说意识流的作品,在发行本版本之前,乔伊斯很早便开始构思并书写此书,最终弃掉了并重新写作,之前的版本采用的是现实写法,或许乔伊斯觉得所谓“颖悟性速写”这样的方法更能充分表现主角思想上的跳跃和转变,这种写法本身就与心理活动的变动有相同特点,它们都是不受约束、毫无来由的,并且更能体现其中的个体性。读者在读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不明所以,一方面是意识流本身的飘渺虚幻,毕竟,想要深入理解一个人、一个角色的思想,就是很难的事情。另一方面是乔伊斯的渊博,他使用各种意向指代和语言,去表现角色的思想,但读者并不能充分理解意向背后所指代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的作品注释颇多的原因。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四):灵魂啊灵魂你在哪里
一直在宗教氛围中生活、学习的斯蒂芬,在整个身心都浸透了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停步,反思,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读着书中那些枯涩的描述思想波动的文字时,脑袋发涨,在字里行间艰难地跋涉,就像陪着主人公斯蒂芬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乔伊斯的文笔是诗意的浪漫的,但这种惬意在描写到他选择上大学而不是成为神父时戛然而止,此后关于美的定义、灵魂的探寻写得飘渺晦涩,他深入到他的内心里、灵魂里上下左右地晃荡,拷问信仰,挖掘灵魂的真实,选择不顾一切地为艺术献身。
书带有乔伊斯自传属性但又不完全是传记,内容自有它的纹路,而触动我的,正是那些艰涩的形而上的思考。灵魂、信仰、宗教,直面这些词语的时候,让人茫然,以乔伊斯从小研习天主教的经历来说,他的宗教情感是非常深厚的,爱尔兰的宗教氛围也相当浓厚,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很难想象逃离这种生活和信仰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枯燥的清规戒律的生活让人生畏,流派分支众多、互相攻讦的环境让人生疑,宗教的目的是什么,党同伐异?让人因恐惧死后的世界而驯顺祈祷?所信仰的究竟存不存在,为什么要毫不怀疑地去相信同为凡人说的话?
斯蒂芬是个冷静的、独立思考的人,当他在自己的思考下越走越远时,在别人眼里他简直成了异端,他选择听从、发展、成就自己的灵魂,他全新的自我意识就像从旧的尸身里重生出来的,他所体会到的灵魂的清凉、轻快和润泽,浸润了他的身心。
他选择成为孤独的、可能失败的艺术家,而不是世俗意义上万人敬仰的、拥有无上荣耀地位的神父,家人和同学的不理解击败不了他,他成了他自己的信仰。
像斯蒂芬一样年轻的人们,大概很少有这样深入地思考自己灵魂去向的,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斯蒂芬所得到的那种灵魂上的圆满让我很困惑,那是怎样一种感觉?“灵魂论”确不确切先不说,但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乔伊斯笔下粗陋、无知、麻木的人的嘴脸。
对于人生和心灵,很多人实在是太不敏感了,不,甚至可以说对其是完全不关心的,心里有一些想法蠢蠢欲动时,它们很快又会被世俗吞没,就像海伦•凯勒说的,很多看起来正常的人有眼但什么都看不见,有手但什么都感觉不到,有耳朵但什么都听不见。有心,但不会跳动,有脑,但不会思索,如果有灵魂,也是不会痛苦求自新的,是吧?
“我该如何存在”?这发问撞上的是软绵无力、茫然的、动物般的目光,灵魂你在哪里?我不知道,似乎没有触碰过你,任你沾满尘埃和风露,丢弃在阴暗的角落里。
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