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Superpowers》读后感100字
《AI Superpowers》是一本由Kai-Fu Lee著作,Houghton Miffli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I Superpowers》精选点评:
●听了很久竟然不知道是开复老师!讲到抗癌那段经历,回台湾佛光山和星云大师那一段才意识过来....前三分一讲中国互联网企业怎么copycat硅谷,后面讲中国大国崛起里要承担怎样责任
●比起AI,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家庭和整个台湾社会的默默温情
●就当成个review看吧,有途径梳理一遍挺好。
●大师级的AI回顾及展望。从技术到人文,从国别比较到跨国共同探索。之前看点评说为啥还写癌症那篇,但正是癌症那篇让全局升华。之前好奇为啥用英文写,后来发现前面大部分在介绍中国的部分,觉得此书应该是写给歪果仁看滴,不过作为身处时代变迁中的中国人,看着感觉很亲切,过往几年这些技术互联网公司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期待明天会更好!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69506346/
●let's see what happens in 30 years. But wait, human beings need to take care of their environment for another 30 years..
●从AI的发展讲到硅谷和中关村的竞争,延展到中美竞争,分门别类讲述两国的优势和劣势。但最核心的是作者癌症治愈过程中体悟到的,和谐共生以及珍爱家人。
●开复老师很有人文关怀啊。
●总体还行 最后也太鸡汤啦
●开复老师毕竟在中美科技创投圈资历深厚 对两国创业运营模式的概述简明而贴切 模型训练过程中的确可见数据质量重于模型复杂度 海量数据方面我国有利好局势 读得是很想报效祖国了! 爱才是人性真谛这样的感悟 配上个人亲身的病痛磨难也不太显得俗气 望天问问认真学习机器学习的志向何时履行起来!
《AI Superpowers》读后感(一):作为赶超者的中国AI
将中国和美国作为AI时代的两大超级力量,在比较中展开对两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史的介绍,尤其偏重中国的介绍。中国AI的后来居上是近两年的事,得益于AI研究群体的开放性,而随着几大AI数据巨头垄断性的占有数据资源——AI时代的石油,其研究日渐封闭以获取最大利益,未来AI研究如何发展?书中还有其他富有启发性的对比,如AI巨头打造电网的宏图与AI创业公司提供电池式AI解决方案的对比,美国硅谷的精英文化、使命意识与中国的纯市场导向的对比。
《AI Superpowers》读后感(二):人工智能超级大国
AI Superpowers, by Kai-Fu Le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8. 这本书妥妥应该去年读完的,结果中间插了读博尔顿的《事发之室》,就分成前后两半读了。李开复英文很好,因为是中国人,所以容易读懂,不少内容很有启发。李开复对中国在AI方面的发展很有信心,认为现在是中美两超并立,各有优势,由于中国的市场和海量数据,未来几年会逐步追上超过美国。最后,他还结合自己得淋巴癌的经历升华了对人与机器、人类与技术的理解。特别易读、易获的一本书。算作2021年第一本,开局不错哈。
(公号:行云楼)
《AI Superpowers》读后感(三):抄袭-迭代-本土化-数据-爱
请勿转载。
书的前半部分讲中、美互联网行业差异,对那些copy-cat公司进行介绍,主旨:抄袭不要紧,这是在中国,只关注结果,只要你的产品最后能赚钱,其他都没事。
抄袭过的产品要根据本地市场进行快速迭代。
在中国创业的最根本问题是要记得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抄袭。参考开心网。
不同程度的AI对人们工作的变化。
企业/社会如何提前预见、适应新的激励机制,让人们可以适应变化。
中国的个人数据多,企业数据少。
最后AI解放人类,人类变成“送爱师”。Love can solve everything.
一点自己的观点:
美国的互联网大公司不愿意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的原因:
1:分支代码维护
2:对市场调研不深入,对当地人们的使用习惯不了解。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产品使用上有很大不同。中国不同于印度(日不落帝国在印度的影响使有文化、有技术的印度人接受西方思想程度高)。
3:(猜测)也可能有一部分政策原因(只是这些原因没办法在书里说出来罢了)
《AI Superpowers》读后感(四):受益匪浅
读了开复老师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下面胡乱说几句自己的想法:
国内这些企业家确实是厉害。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这几十年的历史来看,确实是有很多好猫。有了这些好猫,中国的崛起撼动了世界。对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长期来看,各个方面的事情应该都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近些年网上的资源实在太多了,有很多非常好的资源,当然垃圾也是遍地都是。好的资源比如,MIT的ocw,EDX,Coursera,这里还是要说几句国内外教育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看MIT的课和清华的课,感觉完全不一样。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呢,是人们自己的选择,那些垃圾正是很多人想要看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选择,选择吸收哪些东西。
环境也很重要,就比如开复老师说的当年中科大学生熄灯后在路灯下读书。上学时就听说中科大的新生入学手续还没办好就开始看牛津词典,这种好的环境很少的。我是将近20年前上的一所还不算太差的高校,大一时环境还可以,以为寝室其他三个人经常去外面网吧玩,寝室经常只剩我自己一个人安静的看书,后来就糟了,他们买电脑搬回寝室了,而且寝室晚上不停电(估计中科大的学生会很羡慕晚上寝室不熄灯),搞得觉都睡不好。而且那么大的学校想找个能安静看书的地方非常难。这也选择有关,有些人选择用电脑和网络来学习来提高自己,有很多人选择来打游戏来做乱七八糟的事情。
深圳制造应该与富士康有很大关系,书中没有明确提出富士康,其实富士康的实力、作用还有精神应该非常重要。AI在工业互联网中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吧。
书最后写了Steve Jobs的Stanford演讲,这个演讲听了无数遍,还抄了一遍。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AI怎么发达,引领时代、走在前面的永远是那些少数优秀的人,其他的大部分什么是自己选择平庸的。大部分人都在梦游中过一辈子,稍微清醒一点就能过得很不错。
AI的进步能把很多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人为钱工作,提供更多让money为人工作的机会。工作有job, career, calling, AI可以把人从job中解放出来,更多去选择自己的career,甚至是Calling. 将来人口无限扩张,建立地球以外的殖民地,工厂之类的可以建在离太阳更近的轨道上,能更有效地使用能量,这些工作都可以由AI来做。
不过怎么样,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不管AI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人有这三样东西总是没错的:integrity, intelligence, energy. 而且绝不要self pity.
《AI Superpowers》读后感(五):读后随感
以前读过开复老师的两本书《做最好的自己》和《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前一本让人热血沸腾,顿时有了拼搏努力的热情;后一本从工作、名利中抽身思考人生,细细体会身边的爱和美好。这样的写作风格转换恰好也用在这本新书中,前半部分讨论中国AI的崛起,回顾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和产业的发展,让人感受到互联网科技和AI的蓬勃生命力和良好前景;后面讨论AI伦理,分析人与机器的不同,是爱和被爱,所以他设想了如何用社会服务工作来作为新的工作价值衡量标准,帮助人们实现智能时代的工作角色转型,建设一个更美好、有爱的社会。
开复老师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愿意去面对挑战、不断思考调整,这一点从他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到。他回到国内的十余年,见证了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他也分析了与硅谷的科技公司相比,中国的科技初创公司缺乏创新、山寨的原因,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中国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会和家庭对于年轻人的期望,让年轻人走出校门后很快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会慢下来进行一些思考、发明。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这些科技公司能够持续进步,而不是长期凭着一两个专利就高枕无忧赚大钱,因为很快大批的效仿者就会后来者居上抢夺市场。而且,科技公司经过这样的历练,都很善于做针对顾客的本地化市场推广。文中有个小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开复老师说他在Google中国工作时,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和外国网络用户的上网习惯不同,搜索一个网页,中国用户喜欢浏览前面十个甚至二十个,而国外用户一般就点击前三个。Google当时与百度搜索引擎进行对比,发现在搜索条目、点击进入一个网页后,如果再点击里面的链接,此时:百度会新增加一个网页窗口;Google是跳转到另一个网页,这样无法回到前面的网页,就不方便浏览。因此,李开复力主改变了Google搜索的跳转方式,贴合用户上网习惯。
在讨论智能时代的前景时,对于人与机器的不同的思考,一开始听到"loving and being loved",恍惚有一种在听心理学讲座的感觉,但是后来却有了更深的感悟。想起看Alphago的纪录片时,棋手樊麾说,AI让棋手能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下棋。不要把AI当作对手,其实AI也帮助人们拓宽了认识世界的思路。现在对于AI伦理的讨论也有一些这样的意味,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与拼搏中迷失了自我,当人和机器对比思考时,才发现人区别与机器最重要的一点,是感情、是爱。这么看,AI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其实,机器本身没有情感,如果有,是设计者赋予ta的,因此,AI伦理的根源在人类自身。不禁想到"I, Robot"里一个人对机器人心理专家说,“其实,你也是人类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