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2021-03-12 01:3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名人传》是一本由(法)罗曼·罗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人传》读后感(一):必经的苦难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批判性。在这本《名人传》中,收录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位艺术家都是历史上的天才,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有着坚定的信念,虽然经历并没有给他们顺畅的道路,却磨练出了他们的坚韧品格。

  可能大多数人都发现,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画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不同于托尔斯泰的用文字写成的著作,如果过度计较艺术的表达形式就错了,罗曼罗兰要展现的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是面临现实命运时的那种不卑不亢。罗曼罗兰并不是一口气把这三位的传记整合到一起,而是最先发表《贝多芬传》,三年之后发表了《米开朗基罗传》,又过了五年发表了《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的版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遵循事实,一切落笔于纸面上的文字都是有来源的。

  书中《托尔斯泰传》占了大部分篇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作家,所以他的思想更加实体化,也就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探讨。罗曼罗兰着重写了这几位的悲惨经历,这是别有用意的,只有经受过苦难才能够明白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是社会中所欠缺的。尤其是这几位在面临终极灾难的时候,竟然还能够坚持自我走向成功,这无疑是对于我们极大的鼓励。这些事迹当然令人佩服,伟人和常人有时只是一线之隔,就是你有没有坚持下去。贝多芬耳聋了都能继续创作,米开朗基罗在面临巨大阻力还有身体上的病痛依然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他们的精神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影响了后代无数人,他们无疑是拯救了世界的英雄。

  他们三人虽然遭受的苦难并不相同,但是对他们的阻碍都是一样大的,表面上米开朗基罗面临的苦难不如贝多芬的致命,并且他的生活环境也比较不错,但是在精神层面他没有贝多芬那样自由,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苦难更多的时候是后者更加能够影响一个人。而说到托尔泰就更不一样了,他是名门贵族,从小不会为任何事发愁,恰恰如此,他开始厌恶这种生活。这种幸福往往是毁灭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虽然能够轻松的活一生,但是这样的生活除了诱惑就跟没有一样。他们都在最应该放弃的时候选择了与命运逆向而驰,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

  《名人传》读后感(二):五倍的诱惑力

  一般的人物传记,如果传记主人公是响当当的人物,或者作者很了不起,就已经有比较大的吸引力了;要是二者兼具,即使不是他们粉丝的读者,只要知晓他们的文学造诣或其他成就,也会欣然阅读的。但是这本《名人传》,比第二种情况更具吸引力。本传记主人公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分别是音乐、美术和文学上的大家,厉害到已经成为大学以前教材和试卷上的常客了,作者是罗曼·罗兰,一个“用音乐写小说”的男人,译者是写出《傅雷家书》的傅雷,第一个让我觉得文人私生活和文学水平可以分开来看的文人。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在书评开头列出这五位文艺大家,也是希望对他们感兴趣的人,或者没有兴趣却有一点了解他们的人,不至于错过这本书。

  醉心文艺的人会喜欢这本书,因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人,无一不是文学艺术史上的巅峰人物。但是现代人更倾向于阅读《乔布斯传》,即使他们知道自己成为乔布斯的概率特别小。对于物质的渴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且热烈的。尤其是罗曼·罗兰身处的环境中,这份渴望只会比现代更急迫。那他为什么不写那些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呢?

  想要得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不妨先观察一下他笔下的三位英雄。

  经过12年的苦读,我们对这三位人物应该都不陌生才是。因而可以试着直接阅读本书,查阅资料的工作可以放到后面去做。

  即使这样,看到他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笔者还是有点惊讶,这位作家还真是一点都不客气啊。从贝多芬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这位音乐家不算风流倜傥,年轻时也是正常相貌,后来因为疾病劳累和衰老,颜值必然大打折扣。但是像作者描写的病态黄黄的皮肤、似乎可以磕破核桃的牙床、好似没有梳过的头发,总结起来就是狮子的相貌,连笑容也是难看粗野不愉快的。

  但是,贝多芬并不在乎这些啊,他在意的是他的心灵,他的精神世界,他从眼睛里射出精光来。世界给予他很多磨难,最终使得他失聪、孤独,在57岁的年龄去世。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命运的抵抗。罗曼·罗兰强调出,贝多芬尽管有着悲惨的童年,却一直保持着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一个屈服于苦痛的人,是做不到这样的,只能在痛苦里挣扎一生。只有跳出了痛苦,才能有这种俯视的心态。贝多芬对爱情、对亲情、对友情都十分看重,但对于金钱,却没有表现出额外的热衷——他赚取金钱,都是为了生计。

  看完了贝多芬的一生,赞叹之余,我们可以假设,作者选择这三人,或许是因为他们很注重精神世界轻物质世界,又有着对苦难不屈不挠的搏击精神。

  再看米开朗琪罗,伟大的灵魂却有着悲剧的一生。作者用诗一般的行文描写他的事迹,突出了他对痛苦的感受,和在痛苦中顽强生存的生命力。托尔斯泰为战争奋笔疾书,讴歌爱与和平,抨击那些试图将战场上的杀戮合理化的伪君子和野心家。

  作者没有选择凯撒、拿破仑这样的帝王将相,而是选择写出贝多芬三人身上这种可贵的为寻求真理与正义,即使身陷穷困,也要付出一生精力的精神,是想以此书,让当时的精神生活能够注入有力的能量。

  最后,感谢傅雷先生的翻译,为本书添色不少。

  《名人传》读后感(三):巨人的精神

  此书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又称“巨人三传”,用中国人的古训来形容就是: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全书为人物传记,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在每个部分都详尽的描述了才子所遭受的苦难和永不屈服的决心。每每读到此处,都令人激情澎湃,那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挫折似乎都成为了前行的动力,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这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作者罗曼·罗兰是法国的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不断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其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贝多芬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快乐。在自身的残疾和两次失之交臂的幸福面前,他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非但没有击垮他,他战胜了一切恶魔,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就像他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我仿佛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他那坚毅而不向命运低头的明亮双眸!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可他的生活是不幸的,他几次被迫创作他不喜欢的作品,游走在生命的边缘,在爱情上也不理想,用他的话总结就是,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这个被命运玩弄的人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列夫·托尔斯泰

  当罗曼·罗兰因周围的现实让他陷入苦闷和困惑中时,他曾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在长长的回信中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成为了罗曼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是的,哪怕是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人们也是在痛苦中得到了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托尔斯泰早年便失去了双亲,他也曾为自己的外貌感到丑陋,可他的灵魂是天使。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生活感到羞愧难安,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他以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这样,他就更加孤独了。 三位伟大的天才虽然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时代背景和地域也不同,可他们都有着或是病痛的折磨,或是精神折磨和悲惨的人生经历,他们的苦难我们无法想象,可最后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信心,是坚持自己的决心,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同时更加勇敢的面对挫折!

  《名人传》读后感(四):致痛苦与荣耀(御姐手工作坊备用版本)

  作为名著,必然是久经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初中正是我涉猎名著的集中时间,我家里没有条件买书给我,父母认为读书就是把课本读好,成绩好就可以了,看到我读课外书就会训斥我。

  青春期的叛逆正好也是在那个时候,不让我看,我偏就看,每个周末都跑到新华书店里蹭书看,平均下来,我每周去能看一本。(有过这个经历的人们可以共同回忆下)

  在这里我得感慨一下书店里女售货员的黑脸,至今我都记得她那嫌弃的语气,正所谓,舍不得脸皮看不到好书,忍了。

  新华书店里大部头名著我不说全部看完也看了个七七八八,至今仍然记得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牛虻》、《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嘉莉妹妹》、《傲慢与偏见》、《飘》。《傲慢与偏见》我个人最爱,还看了不同版本的影视剧。

  所有的书籍都一本本留在我了的记忆深处。

  国内的名著我在那个时期买了一本《西游记》,还有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我应该也买过别的书,但是时间太长忘记了,现在也找不到了),虽然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从不后悔,反而很感谢自己当时的抗争,让我培养了阅读兴趣。

  《名人传》在高中时我应该买过一本,和我现在读的这个当然不能比,价格很便宜(学生么,没有钱啊),作为简版并没有收录书信部分和作品浅释,现在重读一次,又有新的感受。罗曼·罗兰是最喜爱贝多芬的,也最理解贝多芬。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名人,在他们伟大的作品背后谁又能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精神痛苦,伟大作品的诞生就像孕育珍珠,都由作者经受痛苦而诞生。

  生活的痛苦或作用于肉体,或作用于精神,我们的前人总结出来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总结一个人的一生,最终落笔于书中也仅仅不过百十页文字,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就在其中。

  我已记不起我第一次读此书时的具体感受,但是对他们的苦难生活却是心有余悸,精神上所遭遇的痛苦要远大于生活挫折带来的苦难。

  很多次,在我看来有很多次,只要他们稍稍做出让步就能得到幸福,但他们都错过了。不妥协。贝多芬经历几次恋情却最终孤独终身,用我们的话讲就是老无所依。到最后他年老生病,没得到亲人的照料,病死。一切都预示着这个结局。

  傅雷在序中进行了一个小总结: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总结的到位,我们的文化中缺乏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做出一个选择:是承受远高于常人的痛苦成为一个天才,还是做个安逸的普通人?

  我最后的选择是后者。生活本身如此残酷,如果能得到幸福就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又何必还要忍耐?

  我摆脱不了民族性的东西,且安于置身其中,跟随时代随波逐流,这样的我又如何能说动别人去忍耐痛苦,奋斗追求?

  读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感触就越多,百年前宗白华先生就在美学的方面做过相应的研究,百年后这个鸿沟更宽了。

  我们的年轻人在做胎教的时候会刻意的选择一些钢琴曲来作为胎教音乐培养孩子的乐感,很多人喜欢学习素描来提升美学素养,很多家长把芭蕾舞当成孩子舞蹈的基础课程。

  我能看近几年国学课程的兴起,我个人很不喜欢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对弟子规里面的某些思想是深恶痛绝的,这就是后来的人用来阉割思想的糟粕文化,如今泛起沉渣,开始毒害追求自由的现代氛围,封建遗毒,偏偏被一些人封为经典。

  我们的文化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冲击后开始暗淡,可我们的社会氛围还是曾经的社会底子,有传言说我们这里出不来哲学家,在现在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圈,就算出来了哲学家,它是什么?东西方结合哲学?

  我们出不来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也出不来米开朗基罗,我们却有莫言,有李安,有很多年轻的希望。

  正视文化的差异却不妄自菲薄,真正从源头树立起文化自信才是我们复兴的希望。作为一个毛笔书画爱好者,我深深的认为种子一直都在萌发,等待着发芽。

  《名人传》读后感(五):致痛苦与荣耀

  作为名著,必然是久经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初中正是我涉猎名著的集中时间,我家里没有条件买书给我,父母认为读书就是把课本读好,成绩好就可以了,看到我读课外书就会训斥我。

  青春期的叛逆正好也是在那个时候,不让我看,我偏就看,每个周末都跑到新华书店里蹭书看,平均下来,我每周去能看一本。(有过这个经历的人们可以共同回忆下)

  在这里我得感慨一下书店里女售货员的黑脸,至今我都记得她那嫌弃的语气,正所谓,舍不得脸皮看不到好书,忍了。

  新华书店里大部头名著我不说全部看完也看了个七七八八,至今仍然记得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牛虻》、《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嘉莉妹妹》、《傲慢与偏见》、《飘》。《傲慢与偏见》我个人最爱,还看了不同版本的影视剧。

  所有的书籍都一本本留在我了的记忆深处。

  国内的名著我在那个时期买了一本《西游记》,还有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我应该也买过别的书,但是时间太长忘记了,现在也找不到了),虽然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从不后悔,反而很感谢自己当时的抗争,让我培养了阅读兴趣。

  《名人传》在高中时我应该买过一本,和我现在读的这个当然不能比,价格很便宜(学生么,没有钱啊),作为简版并没有收录书信部分和作品浅释,现在重读一次,又有新的感受。罗曼·罗兰是最喜爱贝多芬的,也最理解贝多芬。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名人,在他们伟大的作品背后谁又能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精神痛苦,伟大作品的诞生就像孕育珍珠,都由作者经受痛苦而诞生。

  生活的痛苦或作用于肉体,或作用于精神,我们的前人总结出来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总结一个人的一生,最终落笔于书中也仅仅不过百十页文字,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就在其中。

  我已记不起我第一次读此书时的具体感受,但是对他们的苦难生活却是心有余悸,精神上所遭遇的痛苦要远大于生活挫折带来的苦难。

  很多次,在我看来有很多次,只要他们稍稍做出让步就能得到幸福,但他们都错过了。不妥协。贝多芬经历几次恋情却最终孤独终身,用我们的话讲就是老无所依。到最后他年老生病,没得到亲人的照料,病死。一切都预示着这个结局。

  傅雷在序中进行了一个小总结: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总结的到位,我们的文化中缺乏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做出一个选择:是承受远高于常人的痛苦成为一个天才,还是做个安逸的普通人?

  我最后的选择是后者。生活本身如此残酷,如果能得到幸福就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又何必还要忍耐?

  我摆脱不了民族性的东西,且安于置身其中,跟随时代随波逐流,这样的我又如何能说动别人去忍耐痛苦,奋斗追求?

  读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感触就越多,百年前宗白华先生就在美学的方面做过相应的研究,百年后这个鸿沟更宽了。

  我们的年轻人在做胎教的时候会刻意的选择一些钢琴曲来作为胎教音乐培养孩子的乐感,很多人喜欢学习素描来提升美学素养,很多家长把芭蕾舞当成孩子舞蹈的基础课程。

  我能看近几年国学课程的兴起,我个人很不喜欢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对弟子规里面的某些思想是深恶痛绝的,这就是后来的人用来阉割思想的糟粕文化,如今泛起沉渣,开始毒害追求自由的现代氛围,封建遗毒,偏偏被一些人封为经典。

  我们的文化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冲击后开始暗淡,可我们的社会氛围还是曾经的社会底子,有传言说我们这里出不来哲学家,在现在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圈,就算出来了哲学家,它是什么?东西方结合哲学?

  我们出不来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也出不来米开朗基罗,我们却有莫言,有李安,有很多年轻的希望。

  正视文化的差异却不妄自菲薄,真正从源头树立起文化自信才是我们复兴的希望。作为一个毛笔书画爱好者,我深深的认为种子一直都在萌发,等待着发芽。

  《名人传》读后感(六):名人传:与苦难的搏斗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认为人生是艰苦的,充满着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而人们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写了这部《名人传》,叙述了三位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三位伟人的成长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向受苦难的人们传达精神和力量,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正如作者序文中所说,“这部传记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而是献给受难者的。”

  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的人,“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人生的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们面对不幸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 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有着艰苦的童年,经历过法国大革命,面对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之后更身患耳聋的痛苦,处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漫无边际的孤独奋斗、煎熬和苦闷中。要是常人早就愤世嫉俗,成为极权主义者,但他仍保持着内心的真善美,不遇到磨难就屈服,他的音乐也是充满欢乐,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出生于翡冷翠(意大利佛罗伦萨),同样身陷革命漩涡。君王压榨他,同行排挤他,爱人抛弃他,家人不理解他,病痛折磨他……各种苦难纷至沓来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艺术的追求。他喜欢雕塑,就以百分之二百的心投入,日以继夜地工作,哪怕身体损耗殆尽都在所不惜,哪怕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也不放弃。他不断挑战自己,最终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壁画。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罗曼·罗兰评价他“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他的作品多数引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的意志交融着的巨大人群,即使在希望渺茫、四面楚歌之时,他仍旧坚持己见,捍卫真理,从未中辍他的艺术创作,敢于通过宣道或笔战为真理发声,这显得十分弥足珍贵。

  英雄/伟人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而这部《名人传》则全面且详尽地展现出成功背后究竟要付出多少难以忍受的痛苦。作者罗曼·罗兰采用了大量的引文,多侧面地表现他们在身体和精神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为了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读来令人感动。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挫折与磨难,他们虽感到痛苦却不愿倒下,在与命运不懈的抗争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迸发,这就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更有趣的事,从《名人传》中,我可以看到伟人原来不仅有着“天才般”闪耀的优点,也有一些生而为人难以克服的缺陷与过失,比如贝多芬的桀骜不驯,米开朗琪罗偏执懦弱的癖性,以及托尔斯泰的热情多爱。在写这本书时,罗曼·罗兰没有只显露他们的英雄成分,而是从历史、艺术、生活、感情的多维角度探索,读来有滋有味。

  最后,看的是傅雷翻译的作品。傅雷是我特别喜欢并尊重的大家,他有着不亚于罗曼·罗兰的深厚的艺术修养,所以全书读起来很顺畅,他也在其中备注自己的见解,助于更好的理解!

傅雷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