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民主》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3 03:3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的读后感大全

  《民主》是一本由[英]伯纳德·克里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精选点评:

  ●让人民吃饱饭就足够了吗?中国令人踌躇。

  ●看完这本我才晓得给《全球经济史》的分打低了…翻译负分

  ●不痛不痒避重就轻

  ●易懂,有一定挖掘,但是结构性不是特别强。

  ●06.05.19 iamback

  ●翻译不行,建议直接看原文

  ●“甚至比新的中国要好” 真敢说也真敢翻译啊 主旨是阐明辨析民主的概念 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 综合性很强 深入也就自然不足

  ●政治世界扰攘不休。又到了重申常识的时候。英国政治学家伯纳德·克里克遗作。

  ●补标

  《民主》读后感(一):民主有好坏?

  民主的意思有两,一个是社会公民参与管理社会的权利,二是由于人类有社会组织和分工,自然就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力/权利。对有权力的人/组织要有制衡的能力。两者和在一起,就构成民主的现实基础。各位先贤对民主的定义讨论的已经很多,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几千年各种民主治理制度的实践。

  民主没有什么好和坏,只有是否适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人人平均参与社会管理就像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可笑和滑稽,其结果就是无政府状态。而极少数人恣意挥霍手中的权力不受约束,最后的结果一样一地鸡毛。

  那民主有普遍的基础吗?有,那就是参与和制衡。要参与就要接受制衡。不参于的呢?需要保护其基本权利。

  民主,公民,权利,公平,正义,这些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终极大哉问,不要相信有理想的结果。但不能因为没有理想的结果,就否定这些概念/社会实践对人类的重要性。若有人用理想的愿景蛊惑你,或是用理想的虚无劝你放弃,那都不要相信,这类都是非蠢即坏,满足其私欲而已。

  《民主》读后感(二):《民主》:当我们谈论“民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恐怕非“民主”(democracy)莫属。随着公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似乎对民主的形式和内容都很熟悉。然而,这种熟悉可能不过是一种假象,如果静下心来思考关于民主的许多问题——比如民主到底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存在哪些类型和特征,什么才是值得期待的民主形式,如何落实民主,恐怕每个问题都值得各国学者大书特书。

  作为一个舶来的词语,有必要回溯其源流,这就不能不按常规回到古希腊世界。在古希腊,尽管直接民主制不时得到推行,可“民主”(Democratia)往往带有贬义,总与暴民相联系,推崇哲学王统治的柏拉图自然表示否定。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民主是善治的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尽管雅典采用过直接民主(往往是成年男性奴隶主中间的民主制度),然而,雅典人对僭主政治既不陌生又不意外。

  世界上是否存在普遍使用的完美民主观念与制度设计呢?克里克的回答实际而冷静,他认为,“任何人如果主张存在无论何时都最为理想的民主概念,我们都应该存疑”;在实际生活中更应当如此,特别是面对长篇大论时。当有人在谈论“民主”时,我们需要东西他(或她)到底在谈论什么,因为被用得极为泛滥,所以民主必须是具体语境中的民主,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确定无疑的概念。

  《民主》读后感(三):俞可平:相对最好的制度

  序言

  俞可平/文

  (此为本书序言,原序无标题)

  对民主的争论,不仅存在于当今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中间,也贯穿于整个民主的思想史和发展史之中;不仅存在于不同政治体系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政治体系内部。民主已经成为引发全人类思考的恒久性和普遍性的热点问题。如果把中外学者论述民主的书籍收集在一起,足可以装备一座不小的图书馆。要在一本只有六七万字的小册子中,全面阐述民主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优点与局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克里克说,他“乐于接受写作本书带来的挑战”。现在看来,克里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克里克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62年的《为政治辩护》(In Defense of Politics),该书使他一举成名,并且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民主》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之一,初版发表于2002年,就其发行量来说,甚至超过了《为政治辩护》。毫无疑问,在所有关于民主的通俗读物中,此书是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政治学探寻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最古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人类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政治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政治学者和政治思想家的现实关怀通常更加强烈。这是政治学由来已久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视为“主导学科”(master science),因为它事关“共同体的善”,即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政治学不仅具有知识的意义,还有伦理的意义。正如享廷顿所说,“政治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intellectual discipline);还是一门道德性的学科(moral one)”。与享廷顿一样,克里克也传承了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西方政治学的悠久传统。他说:“如果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确实是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那么政治学,而不是经济学,才是主导学科(master science)”。

  克里克退休前一直在大学研究和讲授政治学,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但与许多欧美的政治学教授不同,克里克特别注重政治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曾经担任过英国工党领袖金诺克(Neil Kinnock)的高级顾问,著有《社会主义》等重要政治论著,被公认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家。退休后,他又积极投身于英国的公民教育和苏格兰的议会政治,成为英国的公民教育权威和苏格兰的重要政治活动家。从实践的角度来阐释政治,又用政治的观点去影响实践,是克里克学术生涯的显著特征。在《为政治辩护》一书中,他别具特色地把政治定义为“公共的伦理”(ethics done in public)。在他看来,政治就是“行动的政治”(politics of action),而不是“思想的政治”(politics of thought)。同样地,在这本小册子《民主》中,他所阐发的许多重要观点,与其说是纯粹的学术知识,还不如说是现实的政治劝诫。

  他告诉读者,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政治制度,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也有其内在的不足。民主不是正义的化身,甚至也不是善治的同义语。他赞同民主的流行定义,即民主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方式,但他认为这种人民的统治并不自发地导致政治正义或善治。在他看来,民主的价值在于,“这种制度允许在无处不在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之间做出和平的妥协”(正文第93页)。所以,克里克对民主制度始终有所保留,而不是一味地推崇。他说,这也是为什么他写了一本《为政治辩护》,而不再写一本《为民主辩护》的原因所在。

  尽管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政治制度,人类也许永远不会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但在迄今人类所发明和应用的所有制度中,民主相对而言是最好的制度。诚如马克思所说:“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克里克并不迷信民主,即使对民主的优点了如指掌:民主政治可以有效地限制专制独裁,公民在民主条件下有最广泛的参与,民主政治使政府变得更加透明,民主制度使信息自由传播,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之间有高度的相互信任。一言以蔽之,民主即使不是最理想的制度,却也是实现善治和政治正义不可或缺的制度。克里克屡屡强调,民主不是善治的充分条件,却是善治的必要条件。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善治。克里克最后引用美国著名神学家雷茵霍尔德· 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话,来表达他自己对民主的最终结论:“人的正义倾向使民主成为可能,人不公正行事的可能则使民主必不可少。”(正文第121页)显而易见,克里克实际上不仅为政治做了出色的辩护,也为民主做了有力的辩护。

  克里克教授已经在2008年离开了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他逝世后西方的民主政治遇到了新的重要危机,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平等导致的民粹主义浪潮和信息技术对公民权的威胁。但我相信他不会对此感到多少意外,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民主可以包治百病,民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我也同样相信,他不会因此而对民主失去信心,因为他在考察民主的历史时早已清醒地洞察到,民主最契合人类的本性,它会在曲折中向前推进。

  2018年4月9日,于牛津大学校园

  俞可平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因倡导“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等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

  《民主》读后感(四):民主与自由:背反与统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