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料与史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精选

2021-03-15 02:0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精选

  《史料与史学》是一本由翦伯赞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一):你会读历史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历史就是讲述过去的人所经历的过去的故事,所以历史是完全可以当做是一部部精彩的小说来看的。这其实只是一种很通俗的理解,这样子去看历史到时会感到很轻松,但是看的往往只是一个表面上的热闹,而难以对其内在一窥究竟。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来成为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借鉴。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概就是如此。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认为所有与历史有关系的资料都可以称作是“史料”,但是在历史学家翦伯赞看来, “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是应该是被当做是一门学科来看待的。他将其称其为“史料学”。平时里所说的“史学”,其实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

  在当下,通俗读史渐渐成为人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向普通大众历史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自然是一种非常轻松且便捷的方式。翦伯赞先生对于历史的研究其实并不拘泥于正史,他认为除此之外的诸史和一些群书也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搜寻史料研究史学可以不再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方面,尤其是当下,总有些人难免会做的过火。一些人对于历史的研究与表述显得肤浅且庸俗,使人弄不清他们对于历史的研究究竟是“戏说”还是“胡说”。虽然刻板的学术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但是随心所欲、肆意妄为的所谓历史研究成果,也实在是让人消受不起。

  就如同此书的名字和翦伯赞先生对于“史料”和“史学”的理解一样。以今天人的视角来看翦伯赞先生的这本《史料与史学》,或许会有一些涩顿之感,尤其是在此书刚开始的部分,时代感的印记很是强烈。不过这毕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出版的书籍,或许它并不符合当下我们所习惯的一些了解历史的方式和途径,但是你却能够从中感觉到翦伯赞先生踏实且坚定的学术作风。这绝非是当下一些所谓研究历史的哗众取宠之辈所能够相比较的。

  历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史料记述,也不是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凭空想象。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了诸多历史,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连如何去读历史都并不知道。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二):史料与史学研究入门指导书

  《史料与史学》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在百忙之中抽空写出的关于史料和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章合集,分别讲解了如何对待历史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三者的关系,史料的分类、搜集和整理、辨别等问题,并花费足够的篇幅分析司马迁和刘知几的历史学方法和成果,可见翦老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

  对待史料和历史学的研究,翦老始终秉承着批判性的态度。我国的史料资源丰富,正史及其外的诸史、经子集三部的群书,再加上四部之外的各类文字资料以及考古资料,可谓浩如烟海。研究者想要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所需的恰当材料,如果不得要领,必然如大海捞针、事倍功半。所以,翦老耐心地教授科学的方法。首先讲解史料的大致分类,让读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对于所有的史料,翦老都重视其价值,同时采取公正的、批判性应用的态度。毕竟正史中也会有讹误,而其他各类书籍和零散文字中也有宝贵而丰富的信息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因此,对所有史料都不应盲目采纳,需要经过科学的辨别和考证,去芜存菁,提炼出可靠的史料来支撑研究成果。

  翦老对司马迁和刘知几在历史学上的贡献非常肯定,用两篇长文分别对二人的历史研究方法做出细致分析。

  司马迁开创纪传体的方法,完成《史记》这部“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达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目标。《史记》的成就有目共睹,而翦老更强调司马迁在史料运用上的成功,“但无论怎样,文章总是司马迁的余事”,“司马迁的文章之好,不在于笔调,而在于他善于组织史料”。

  《史记》中的确存在疏漏之处,翦老认为,这是因为司马迁以一人之力整理百家杂说,贯穿经文遗文,精力所限,在所难免,而非研究态度上的敷衍。实际上,司马迁对史实的选取非常严格,“非根据古书,即根据访问,从未随便记一事,传一人”。司马迁不但阅读了上古以及周以来的各种史料,还会加以辨别,而不是凡书皆信。他亲自去实地拜访或者拜访本人,对古人,有图像的也必然找来参考。这是翦老非常推崇的历史研究态度。

  《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创作,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方法论的巨著”。翦老非常认同刘知几的历史学方法论,比如对叙事的观点。叙事是历史著作的主要方法。刘知几认为叙事有三个要点,简要、隐晦与确实。可见,刘知几提倡历史叙事要简明扼要,应删繁就简。刘知几赞赏《春秋》的叙事之美,认为其不仅简要而且隐晦其事,让文章有言外之意。

  不管是“正史”还是“杂史”,刘知几都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否则“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盲目相信书中的一切就失去了做研究的意义,也无法学以为用。这也是翦老在《史料与史学》一书中贯穿始终的研究态度。

  2019.08.26雾凇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三):读书历程

  

2.2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

翦伯赞先生的《史料与史学》,可以说是他毕生所学的集大成之作。有在战火纷飞里积累下的演讲稿,有抗战时期封笔、战后重拾的史学研究心得文章、有学生继承遗愿而补录完成的遗作。虽然是集成,全书仍然有完整的逻辑,从史学研究基本问题入手,谈到史料的积累、搜寻、运用,史学理论的学习、完善、使用,对于史学学生来说,是“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

翦老的语言生动诙谐而不失其严谨,尤其前三章“基本问题”是由演讲稿择录整理而成,口语化的场景下,先生妙语连珠、详例不断,极其到位地展示各种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枯燥专业的理论名词在他口中有了更详实而便于理解的立体化形态。在其后关于文献史料的介绍和阐述中,则又是任何一类书目信手拈来,书名号看到我眼花缭乱。文献史料浩如烟海,史部廿四已足以使人望洋兴叹。然而卷帙浩繁,先生大海拾珍,似乎毫不费力,我由此看到先生所言“史料与史学并重”之重要性。

2.3

《史料与史学》读到了历史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史料这一部分,其实史学理论不仅仅是西方史学家的专长,认真说起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理论似乎水土更服一些。考据学目录学辨伪学……史料集成浩如烟海、灿若群星,值得夜以继日投入生命的全部光阴。

在此书中,翦老将史学研究比作庞大的矿山,“史料不是堆积的金山银山,而是需要开采挖掘的矿脉”。今人能够循前人研究的遗脉,亦享日益精进的考古技术,在前人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出土文物的考据佐证,从而进行史学领域的探寻前进。借由读这本书,我理解了随着历史发展,史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更高需求。

2.4

在论述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之后,翦老通过两篇论文,对于司马迁、刘知几的历史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讨论。他充分肯定了二人作为“历史学方法论的发明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强调司马迁在史料运用上的成功,“司马迁的文章之好,不在于笔调,而在于他善于组织史料”。翦老也指出了纪传体的不足,认为“以事系人”的撰史方法易导致史实的割裂和碎片化。但这是受时代所局限的,这种方法在当时已经具有首创的优势。

对于刘知几,翦老认为他是一位“客观主义历史家”,《史通》即体现出他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唯物思想。不迷信圣经贤传、灾祥福瑞,反对历史定命论,认为历史上的朝代兴亡人物成败皆决于人事而非天命,承认人类对于历史之创造运用,这都是刘知几历史学方法的卓越之处,也是翦老对于他高度赞赏之处。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批判的眼光读史,对于历史学学生而言,这是需要始终坚持的治学态度。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四):如何正确地研究历史

  “大家小书”系列中,介绍基础研究方式方法的书也很多,《史料与史学》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作品,是“史料学”与“历史学”这两个方面的方法论著作,既值得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学习了解,也值得其他的人从中获取一些通用的治学方法。

  所谓“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一种专门学问,在这里是指研究中国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中国史料浩如烟海,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翦伯赞先生的办法是,对史料首先要分层次收集,然后就是甄别(去伪存真、提炼升华),以利于最后筛选出真实可信的史料。研究历史如此,做其他的学问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历史学”,在这里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如何研究历史,其实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时候起,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的编撰者们,在对史书的编撰过程中,已经把自己的历史学观点、理论和方法充分融会贯通于其中——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包括时代局限性和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等主客观局限性。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就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让历史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翦伯赞先生认为,“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收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进行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使方法体化于史料之内、史料融解于方法之中”。讲解的虽然是收集、占有历史资料与利用资料的方式方法,但用于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处理人情世故,也是有可借鉴之处的,那就是要客观、诚信、细致、有针对性。

  在《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中,翦伯赞先生详细讲解了历史学的“三基”,也就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个“基本”问题,其中以“基本理论”最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看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问题,立场不对,则出发点就有问题;出发点有了问题,后面难免会走偏路、误入歧途,最终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研究历史如此,做其他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今天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其实就是解决个人思想和认识问题,解决立场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性问题,并非可有可无。比如要清楚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需要有正确的立场,获取一定的材料,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做学问也都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倒也并非在夸张,也是在讲做学问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能着急,要严谨、认真;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适用的方法论,才能真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五):唯物史观下的史料和史学

  二十世纪的中国,百废待兴,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还属于极殆变革与重建的新时期,新时代,新史观,新史料,新方法,新学术等,随着一批学子的努力,逐渐造就了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新面貌。

  大家小书系列收录了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从“史料”与“史学”两部分帮助我们入门了解历史。在翦伯赞眼里,史料并非简单的历史资料的简称,而是“史料学”,是将历史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对其进行研究与归纳整理的门径和方法;有点像以前看过的训诂学,并非只是注解、注释等,而是系统化有传承的一系列研究方法。至于“史学”,则是对应研究技巧与方法的理论和方法。作者将史料和史学统称为“历史学”。因为不是历史学专业,所以,门外汉看个热闹的地说,其实也没有特别分得清史料与史学细微之处的差别。可以理解的大约像是做一盘菜,史料是各种食材、佐料,而史学则是烹煮煎炸等方法。

  虽然史料与史学对于普通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讲,有点理论化,但是因为是大家小书系列,是一代大家翦伯赞的经典著作,所以,在那个还是手抄著述年代里,成文的每个字眼都是经过作者精琢细磨,反复思量的结果,著书的慎重态度,也让这些经典图书随时光不老,如今读来亦是非常有可读性。再加上作者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所以字眼朴素,成文篇幅短小精悍,在这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一本小书即可了解某门学科最基础的理念和常识,也非常有价值。

  建国后的十多年,翦伯赞在史学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为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是史学界的承启人物。历史学派方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研究,不过,与新对应,与新史学对应的还有古史辩派,或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主要代表,核心是:疑古、辨伪、求真。整理史料,掌握资料,然后考证辨伪,深入研究,在考据证伪上渐渐发展出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更细的门类。

  其实,就历史学研究来讲,普通人还是蛮喜欢这些历史真伪逸事的真相阐述。而马列主义新史学加入了官方的因素(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所以看起来更庄严正统些。而翦伯赞也因而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实,研究历史,疑古还是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来看待历史问题,都是为了辨伪求真。只要是历史,便是客观存在,史学也不应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不应脱离现实,史料是古钱,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串起史料的那根绳子。

  《史料与史学》一书中,翦伯赞梳理了历史学的“三基”问题,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非常推崇基本理论的建设,认为这是立场、态度和理论指导。因为没有坚定历史唯物主义观,没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历史研究走不长远。他也提倡研究专题史和断代史的基础上,加入历史唯物观为指导,开展综合性研究,提倡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将三基综合为一个整体。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翦伯赞非常有远见的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理论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唯物历史观来主导历史研究,不能不说这是大家的远见卓识。

  《史料与史学》读后感(六):治史的方法:读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之一,另外四位是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和侯外庐。《史料与史学》是翦老的一部重要史学入门书,这部著作顾名思义分为两部分,即史料与史学。全书围绕“史料”与“史学”展开,立论严谨,观点鲜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治史的方法。

中国史纲要7.5翦伯赞 / 2006 / 北京大学出版社秦汉史8.0翦伯赞 / 1999 / 北京大学出版社

  翦老有感于史学界对基本理论的不重视,提出历史学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他十分重视基本理论,认为应该放在治史的首位。翦老这里的理论就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偏重于后者。我们都知道,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脱离开理论的指导,容易跌入怪圈。翦老在书中举了三种情况:一是掌握了足够丰富的史料而完全忽视理论,一是对于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刚开了个头就退缩,另外一种是浅尝辄止,满足于已有的理论知识,不思进取。他认为这些做法要不得,学不好理论,结果就是也治不好史。

  关于基本知识,他推崇唐代史学刘知几,认为历史学家要具备“才、学、识”三方面的能力。翦老强调收集史料的重要性,他举了两个有说服力的例子:一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史料准备得极为丰富,书都写完了,令人吃惊地居然还剩下了几大房子没有用的史料;一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竟然使用了一千五百多种资料。

  关于基本技能,翦老强调写好文章的重要性,此外亦应学会查字典、查辞典、看地图、制年表这些基本技能。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为治史准备的。治史的方法主要是收集史料和掌握史学。

  一、史料部分

  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如何收集史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翦老把史料分为文献学上的和考古学上的两部分。前者的数量要远大于后者,然而后者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文献学上的史料

  翦老对于史料的范围做出了新的诠释,他指出不仅史书是史料,一切史部以外的文献都含有史料,政府档案、私人信札、碑铭、墓志、道书、佛典、契约账簿、杂志报纸、传单广告以及一切文字的记录,无不包含在内,可见史料的范围之广。史料的价值,史部以外的群书可靠性要高于史部诸史史料,这多少让人意外,毕竟诸史多是官修。古人治史多施以“春秋笔法”,原因是很复杂的,有主观避害、害怕掉脑袋的,有因个人好恶或恩威并施之下无可奈何或主动投怀送抱的。总之是主观意识被史家极大的发挥了,至于春秋时代史家的操守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翦老告诉我们注意,同为史部诸书,正史以外的诸史要比正史可靠。

  这本书是讲史学入门的,其实对于我们读史也有裨益。读史应该持有“于不疑处有疑”的态度,翦老指出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其不可靠的原因有五点,一是循环论的观点,搞什么五德终始学说;二是正统主义的立场,成王败寇的迂腐史观;三是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四是主观主义的思想;五是政治的限制,忌讳多端。

  翦老把一个残酷的事实呈现给了“无知”的读者:“《史记》自褚少孙始,窜乱者不下十余辈”,“今日流行的《十三经》,其中除《尔雅》、《孟子》以外,都有伪古文”,“《论语》中之后五篇《季氏》、《阳货》、《微子》、《尧日》、《子张》,都是后人的伪作”,“《管子》、《商子》、《孙子》,其书不伪,但绝非管仲、商鞅、孙武所撰,而为战国末年人之书”,真是惨不忍睹,面目全非到令人心凉。

  2、考古学上的史料

  翦老讲述了自己参观“全国基本建筑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的印象、心得,表达了借助考古出土文物从事治史的愿景展望。今天的海昏侯墓考古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汉代有莫大的帮助,期待考古学的发现为史学锦上添花。

  史料有了,在那摆着,而且还多得让人望书兴叹。好的搜集史料的方法,对于治史事半功倍。翦老告诉我们,要懂得利用目录学。这还不够,“如果要知道某种史料在某种书上,还是要从一种书到另一种书,逐书搜求。”翦老还补充了另一种方法,“即从一种书的引用语或注解中去追寻与这一史料有关之第二种书类。”

  这些都掌握了,还要懂得辨伪。“当我们搜集史料的时候,不能完全相信古人辨伪的结论,只能把他们的结论作为参考;对于书的真伪,还要重新作一翻译精密的考查 。”具体怎么做呢?翦老说:首先应该检查史籍上的目录或私家的著录中有没有这本书的名字;二是考察著者有无其人;三是考查书的著作时代是否已有文字;四是从书中所载的史实、制度及事物考查;五是从书中所表现的思想考查,最后要注意例外情况,即研究史前时代的历史,伪书上的史料也可以引用。

  目录学、辨伪学之外,考据学也有大用处。真书上的史料需要辨证,这就催生了考据学的问世。考据学的历史很悠久,但直到清代才得以大大发展。清初的文字狱压缩了学者的研究空间,只好退而求其次,钻进故纸堆,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中国的古典文献大多得到了清代学者的考据,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考据学也还是大有可为的,即如文献,清代学者偏重于地理和艺文,其他部分考证很少或根本没有涉猎。

  史料的搜集还有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有关。统计学看似不起眼,书中举了近人张了且写了一篇文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就是用的统计学的方法,他把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统计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黄河泛滥的总括的概念,并进而得出结论,据此撰写了论文。

  搜集史料看似枯燥,其中的学问实在不容小觑。

  二、史学部分

  由两篇论文组成:《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和《论刘知几的历史学》。翦老在历代史学中尤其重视司马迁和刘知几,对于两人先是介绍其传略,继之是介绍他们的史学方法。书中不仅对两人的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如司马迁对诸子百家除道家外均有批判,指出他的思想局限性。批评了司马迁创建的纪传体修史方法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把一件史实,割裂为许多碎片,错陈于各人的纪传之中;而且同一史实,到处重复。”翦老批评刘知几“于纪传体中,美《汉书》而抑《史记》,未免源流倒置,是其偏见耳。”这是十分公正的看法。对于两人的优点,也颇为中肯。如赞扬司马迁善于组织史料,高度评价刘知几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的历史观。

  《史料与史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史学入门书,同时对于读者来说,在读史的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书中的内容,要能在不疑处有疑,擦亮自己的眼睛,掌握一点史学的方法,不盲目相信所谓的正史,不轻言谁是谁非。如是,则青史亦不如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