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奔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奔马读后感锦集

2021-03-16 00:4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奔马读后感锦集

  《奔马》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 著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6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马》精选点评:

  ●四星半。 求仁得仁。

  ●原来大盐平八郎也是阳明弟子。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天皇!

  ●《奔马》里的人似乎都太聪明了,足以堪透他人行动心迹的能力让整部小说置于太阳的平面光下,少了些揣度空间,却倒也十足热诚。转世说带入“纯粹”的第二种形态,清显的梦境将两者叠影为一,奇妙的体验。三岛对心理与环境的描写用“景为情语”大概是苍白的恰当,再次拜服于他的天才。相比之下虽然更喜欢第一部(这部有些类似x光的过度透视感),但当最后的红日粲然升起时,失语时刻同时抵达

  ●10月读的时候太喜欢了,说放段时间冷静一下再回来标。除了非常锐利毫不掩饰的技巧,还因为四部曲中奔马是最能触及的一本吧。

  ●好看坏了TT

  ●还没能理解暴力美学的美感。。。

  ●許譯僅次於唐譯。

  ●看过《春雪》后看的,艺术感受落差很大,最后都不想读了。清显的转世,勋貌似拥有了清显所没有的气质,被作者拔高的一个青春肌肉男,竟然具有强烈的天皇情结,如此愚忠到要将自己的生命去祭献正在消失的古老理想,让血与死在非理性的信仰中绽放。与其如此,还不如清显为爱情而奉献一切。

  ●像所有长篇,开篇是比较沉闷的陈述。情节接《春雪》,开始提到轮回概念时觉得阿勋应该会被三岛写死,果然如此。。。年轻而决绝的生命在三岛笔下散发出惊人的魅力,让我能有机会领略一个暗潮涌动的近代日本。“就在刀刃猛然刺入腹部的瞬间,一轮红日在眼睑背面粲然升了上来。”——跟随三岛笔触,这类充满色彩的描写随处可见。三岛由纪夫的暴与烈,可见一斑呐~

  ●“会见面的!一定还会见面的!在瀑布下。”

  《奔马》读后感(一):勋的世界

  勋的世界。

  无意间看到了三岛的作品,于是一路读了下来。发现他们和日本的漫画或者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作风。

  沉郁而洗练。

  就像之前看到的的丸谷才一的作品一样,那样精致的描写,而且翻译的语言使得表述更具有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好像是异乡文字,又好像似曾相识,这或许是因为文脉同一的缘故。

  《奔马》读后感(二):神风连史话

  很难想像,这句中国明代阳明学派的名句,竟然是一个日本极端右翼青年的行动准则,而他的行动所赖以维持的精神源泉《神风连史话》一书里的主人公同样立足于此。甚至,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行合一”,这个名叫勋的18岁青年不顾一切地要杀掉与自己无怨无仇的社会名流,哪怕他们资助了他父亲的私塾,哪怕他的情人为了救他设局在日后的法庭上做了伪证,也不能阻止他执意走向自我毁灭。

  《奔马》读后感(三):奔向海边旭日的马

  《奔马》是《丰饶之海》四部曲其二。

  《奔马》不再像《春雪》,充满了转瞬即逝、细腻哀伤的美,而是如题目一般,化作了一只狂奔的马,在血和暴力中寻找出口。它的主题从爱情变成了政治,因此看的时候偶尔皱眉、偶尔停下来思索,我甚至无法想象若是一个对日本这个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的邻国拥有过激仇视的同胞来读这部作品会是什么样,不过我想,他要是能耐着性子完整地读下去,仔细地想一想,他会比那没头脑的愤怒收获很多。

  前著中因爱去世的清显转世成为了饭沼勋(没错,就是《春雪》里学侍饭沼的儿子),可是阿勋和清显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少年——清显纤弱、柔美甚至有一丝摇摆和软弱,而阿勋是个强健的剑道高手,做人也坚毅果敢很多,拥有领导能力。但是当你透过他们的外表去窥探其灵魂时,会发现这转世的纽带依然保有相同的特质:例如彻底的、如水晶一般的纯洁和纯粹,还有内在的、一旦认定了热爱之物就会用不惜死的热情去追求的坚定。

  我猜测,在《丰饶之海》这部三岛由纪夫的超长篇巨著、也是他的绝笔之作中,他应该折射和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变化,而从纤柔之美的清显到刚健之美的阿勋,正是映照了他某段时期思想的转变,开始追求身体的强健美(我们都知道三岛可是个健身美男子)。他已经告别了少年时代为私爱热情的阶段,而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开始从现实的状况出发反思日本这个国度的问题,开始思考天皇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究竟是形式还是统治?),开始向古老的武士道之中寻找走出苦闷的道路(最终他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他渴望自身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可使改天换地、焕然一新的贡献。难道他不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想要改变国家这种想法的虚无和幼稚吗?不,他十分清楚,所以阿勋效仿明治神风连发动刺杀的行动尚未实施便失败了。可是,这种行为难道会因为失败而毫无意义吗?也不是的,三岛看中的、赞颂的,是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明知道会失败也要拼死一搏的精神(所以他最后仍然让阿勋刺杀了藏原,在海边的旭日之下剖腹自尽,带着浓烈的浪漫色彩)。他深深地讽刺了包括崛中尉、洞院宫、饭沼等外表上看起来也义愤填膺地表示誓死效忠天皇、投身革命,真到了需要自己的时刻就慌忙逃避的伪君子们,反过来对以阿勋为代表的十几个少年(甚至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大叔)勇不畏死、铁血丹心的牺牲精神大加赞颂。

  我认为在这个故事中,本多的定位更多的成为了旁观者的角色,或者说,他依然是一个被理性支配的代表(虽然这理性已经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生了动摇和变化,我期待下一部的相遇),与阿勋热情、单纯、饱含热血和热泪去追求心中至美至高至动情的事物的形象形成对比。三岛依然是倾向后者的,过分的理性大概不属于他所理解的“大和魂”吧!

  最后来说说这个“大和魂”吧。太大了,太复杂了,没有通读三岛的作品、深刻了解他的思想,怎么说都觉得没底气,但是从这部作品起码也可见一斑吧!所以我必须继续就我的理解为他进行辩解。三岛(阿勋)拥护天皇,渴望天皇亲政,甚至要用冒死的方式来将国家军政经济大权从各方势力手中交还给天皇,并不代表他是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他在书中也批判了法西斯思想,他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生活利益的保障,希望将百姓从贫苦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希望国家能够独立而自强,希望那些旧日的、美好的事物以及精神不要随着西方社会的文化入侵而消亡,他对那些改变处于深深忧患的状态。无疑,他是一个极端的人,这种极端导致他面对自己心中的美濒临破灭时,只能用切腹自杀这样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方式来发出最后的吼声。

  如果你敢睁开眼睛扪心自问,这种方式难道不美吗?

  我们曾经对日本有很多仇恨,今日有很多隔阂。中国人永远不可以忘记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给了我们多大的伤害,也永远不应该让战争再次发生。即便是我,老实说,对三岛由纪夫的某些做法也是不赞赏的(他意图恢复天皇文化,却选择了拥护天皇制度,可正是这种制度灭亡了那种文化)。可是,不加思考地去仇视,是愚蠢的。日本人也是人,在战争中也曾遭受苦难,也有这些仁人志士的热血殉国。我反对愚忠,但是对那些为了自己国家的出路(非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喷洒的热血怀有无上的敬意。

  (2016/10/8)

  《奔马》读后感(四):读《奔马》有感

  

这本小说给我的感受很深,忘不了那个一心追求纯粹的饭沼勋。但又该如何评价阿勋的行为呢?以现在正常的眼光来看,阿勋其实就是一个被洗脑的愤青,一个军国主义分子,一个将天皇当作神的右翼青年,但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并没有对主人公进行这些政治和阶级立场上的批判,而且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赞赏阿勋的行为的,只是认为他做的太鲁莽。这确实是那时候大多数日本人的真实想法: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恢复天皇的权威,对外态度强硬,实现民族的复兴。由于我们自身的历史教育,以及处于后来人的有利位置,自然而然会认为那是逆历史潮流的,但要是我们也置身于那样一个历史环境,说不定会有同样的想法。三岛是个在政治上多有谬误的人,且正值壮年就自杀了,当然没能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后来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中,同样写了一个对天皇盲目崇拜的青年,这时对历史就有了些批判和反思。

不过,这本小说并不是一本政治宣传小册子,即便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不了解也没有关系。抛开那些为数不多的政治因素,剩下的仍是那个三岛、那些主题——热血、青春、暴力、颓废,对美的可怕的艺术倾斜,对死的异乎寻常的渴求,再加上那些有别于日常情理的人生悖论,还有书中大段大段的比喻、随处可见的妙语警句,这就构成了三岛由纪夫那怪异的美学世界……

主人公阿勋是个追求“纯粹”年轻人,他之所以锻炼肉体,之所以崇尚天皇并企图刺杀大臣,都是为了达到他心目中的纯粹。也就是说,阿勋其实需要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需要的是可以为之壮烈赴死的东西。他找到了那个东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个东西就是天皇。倘若阿勋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或许他就不会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且极其愚蠢的天皇崇拜和暗杀行动,或许他会成为一名剑道高手,剑就是他所追求的纯粹。因此,阿勋并不是被天皇洗脑了,也不是被什么军国主义思想所蛊惑,他其实是被纯粹给引诱、被理想和崇高所绑架。但生活绝不是什么纯粹的东西,理想和崇高只是虚妄,一旦带着它们上路,就会被卷入重重人生悖论之中无法翻身。

然而到底什么是纯粹呢?三岛由纪夫这样写道,“所谓的纯粹,就是把花一般的观念,带有薄荷的含漱药一般的观念,以及在慈母怀抱里撒娇一般的观念,直接转化为血的观念,砍倒邪恶的大刀的观念,从肩部斜劈下去时血花飞溅的观念,以及切腹的观念。”这段话解释得很有诗意,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我在里面看到了一种决绝的、彻底的勇气,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天真的孩子气。文段中所写的两种全然相反的观念,我理解为是善与恶之间单纯的对抗和转化。在阿勋和那些热血少年看来,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善与恶,一目了然,自己所要做的就是用尽全力向前冲,把内心憎恶的对象打倒,这就是他们眼中纯粹的世界,这样的纯粹是无法容忍有杂质的存在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子吗?当阿勋得知自己的父亲一直以来都在接受那些可恶的大资本家的恩惠时,他又做何感想?自己从小到大所吃的所穿的所住的,都有那些资本家身上的铜臭,这让一心追求纯粹的他怎么接受得了?也许正像阿勋的父亲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纯粹。厌恶污浊则不可能办成任何事情,也永远成不了男子汉”。虽然这确实是真理,也是一个适合生存的法则,但这句话所透露出来的老年人的世故,阿勋是不会明白的。三岛自己则说得更悲凉,“或许,追求纯粹性的本身,就是最不纯粹的行为”。

因为生活本身不是纯粹的,人自身也不是纯粹的,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东西,包括感情,所以任何一个追求追求纯粹的个体都难免走向毁灭。但毁灭与死亡也正是他们的追求之一。在这里,三岛让他的主人公去实现那最后的一搏,那是在无奈的现实围困之中发起的壮烈突围。阿勋潜入藏原武介的家,成功地刺杀了藏原后,逃到了他梦想中的海边,但还没等到日出,后边就有人追上来了,于是他闭上眼睛,将匕首对准腹部,想象着一轮红日升上海面的壮丽景象。就在匕首刺入身体的瞬间,他实现了他的纯粹和崇高,而三岛也完成了他那怪异的美学。怪不得,就连阿勋的父亲也要嫉妒他,阿勋就这样死在了他最健壮、最美丽的时刻,他可以无所保留、无所畏惧地去追求他的纯粹,而大多数人却没有那样的勇气,只能继续忍受着生活中的磨难以及比磨难更可怕的巨大的无聊……

有时在想,阿勋的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逃避,亦即对庞大无聊的日常生活的逃避?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藏原武介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十足的坏蛋,他和阿勋之间没有任何仇恨,阿勋与他不是私仇,而是理想上的仇敌,而藏原甚至都不认识阿勋,阿勋其实也没有真正了解藏原。刺杀藏原只是阿勋追寻纯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确实很荒谬,难道有人会因为追求纯粹而去杀人?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无知又可笑,再加上,中国人向来提倡中庸之道,那就更无法理解这种极端、偏执的所作所为了。但不管我们怎么看,阿勋,以及像阿勋这样的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也许我们会惋惜,这么单纯美丽的青年,却瞎了眼选择错误的信仰,为错误的对象卖力,这值得吗?但这种事本身就没有值不值得的问题,信仰也没有对错之分。在那些追求纯粹的人看来,信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热情的纯度;对象什么的也不重要,只求无愧于心的付出和努力。确实,这样的人很危险,他们不管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甚至有些盲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最纯粹的一群人。人类社会也需要这样一些有着形而上的追求的人,只要他们认定的对象符合社会的标准,就会产生正面的效益。相比之下,中庸之道原本是极好的东西,但却被许多人用于模棱两可、含含混混的人生之道。

每次想到阿勋,就会记起《火影忍者》中的君麻吕,一个同样单纯的孩子。背负着血继限界和不治之症,从小就生活在杀戮之中,后来一心一意跟随着大蛇丸。为什么君麻吕要追随这样的人呢?大蛇丸只是在利用他而已,一点都不珍惜他,只能感叹君麻吕跟错人了。但君麻吕不在乎这些,他用热情和信念为大蛇丸献出生命,最后葬身在我爱罗的沙瀑之下也没有后悔。君麻吕和阿勋一样,在乎的是生命的纯度,而不是功利和目标,一旦他们认定了,即便在我们看来是认错人了,他们也绝不会妥协和改变。

但愿多一个君麻吕,少一个大蛇丸;多一个像奔马一样单纯热烈的饭沼勋,少一些病态的现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奔马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