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奔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奔马》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8 01:3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奔马》的读后感大全

  《奔马》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马》精选点评:

  ●這種故事讀來太隔膜了。還有政治意味太濃。豐饒系列小說男主大都性格比較奇特。本來以為本多叔是正常的,結果到了《曉寺》,也沒有倖免。

  ●三岛写了一个少年,沉迷军国主义,英雄主义,保皇主义,追求感性的纯粹性,单纯热烈的爱国精神,极端的日本精神。刺杀,神风,切腹,自裁。三岛的语言文风可谓美,暴力,炫目,就像日本冬景里纯白一色的雪,在这片雪景中又有着最鲜红的血。《奔马》有太多的自我暗示,里面的情节像极了三岛人生的终点,也就是他自己自裁时的情景,他就是书中的少年。我批判着他的精神,却在文学上精神的纯粹上由衷赞叹。

  ●个人觉得比春雪要好,清显是美丽的,脆弱的,一味沉溺于感情与美,最后为了这种美而去死,他的死是成全了这种美,一次性的,永恒的美。勋则是刚强的,坚毅的,充满力量的,他的终极理想是为了追求一尘不染的纯粹性,是为了他心中的忠义与光荣,然而这纯粹是不可能有的,屡屡被现实的晦暗,不堪,肮脏击的粉碎,他以死洗刷,红日冉冉升起,他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虽身死,可升天。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春雪纤细,奔马暴烈,更喜欢后者。

  ●作为丰饶之海的第二部,个人还是更喜欢第一部的《春雪》,可能我本质上不太喜欢暴烈的感情。奔马中提及的诸多历史我比较难融入,《神风连史话》那一段草草略过,这本书一脉相承的是对死亡的热烈追求,最为震撼的一幕是本多发现勋胸前的三颗黑痣,“我们还会在瀑布下相见的”。

  ●【政】 武士道 年輕的強健體魄的“生命” 熱血 悲壯 暴力 向死而生

  ●依然是那个让人看完又爱又恨的神经质三岛,虽然扭曲而激烈,却纯粹而动人

  ●书是坏的,少了关键几页,重新找一本读

  ●“他们多具有文雅,于白川原头赏月时,想到今年的明月,是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最后的明月;赏樱时,想到今年的樱花是最后的樱花。” “过于澄澈的目光使人感到是在责备自己。”

  ●少时初读,多为神风连沸腾雀跃,此番重读,尤感本多那些无关痛痒的关切之必要。

  ●《奔马》的故事一改《春雪》唯美的风格,阳刚且政治感强烈。少年勋对于武士道的狂热,七生报国、效忠天皇。三岛把理想化自己投入进去,不过他们的结局也都没实现在初生的太阳下于皇宫前切腹愿望。勋和清显都是为爱而死的,一个爱恋人,一个爱天皇。只有少年才会有如此炽热的情感,他们也都没有活过二十岁。阅读本书的体验犹如开头本多不堪忍受的盛夏,《神风连史话》读着更是如坐针毡,军国主义观念和武士道精神我实在接受不了。文字上三岛依旧高水准,直窥心灵的洞察力,诸色人物一一真切的站在眼前(槙子和聪子一样令人捉摸不透) ,瀑布之下、与槙子告别、法庭,这几处较为喜欢。三岛把自己对六十年代日本的看法和愿望写进小说,书名奔马我想也是这个意思,让日本如同骏马一般向前飞驰,用三岛(勋)的方法实现。我本人极为厌恶本书的政治观点。

  《奔马》读后感(一):丰饶之海

  

阿勋又在二十岁之际死去,灵魂再次遁入浩浩丰饶之海。

自九月中旬起读,奔马已成为我这一个半月间不忙碌的夜晚睡前必观赏的纸上世界。

《奔马》是最富少年气息的一部。我在某些层面的审美上,是和同三岛一致的纯粹主义者,不过比起饭沼勋那样暴烈炽热的杀意,我个人更倾向于松枝清显那般淡薄的美感,阿勋为一尊暴肆奔马,只有那样崇高又激进的杀意,才能够刺进苍天的眼睛;清显乃一席轻轻消融的春雪,灵魂在春天的阳光下通透明亮,离开时也是一片淡漠又温柔的留白。

还会再见面的,在那瀑布之下。

  《奔马》读后感(二):刚毅少年人的大义舍身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丰饶之海”系列的第二部《奔马》,在本多繁邦于神社剑道大会上见到饭沼勋展开,本多依据松枝清显死前留下的话(“还会见到的,一定能见到,就在瀑布下边”)和少年勋身上的特征(左乳外侧的三颗黑痣,清显亦有),而相信眼前少年就是故友的转世。

  联系第一部《春雪》可知,勋和清显是两种不同的典型,后者敏感、寡言,纤细得几乎可用柔弱形容,而前者则热情却内敛,秉持“知行合一”,坚守理想几近刚强。勋和清显清冷、漠然地面对事物的态度相比,具强烈想证明自己存在理由的信仰。饭沼勋受《神风连史话》影响深重,其热血信仰是为天皇而死,恢复武士道精神。少年勋崇拜着那些死守日本武士道、排斥洋刀洋枪的大和魂主义,也想成为其中一份子,完成心目中的纯洁革命。

  其实,饭沼勋的信仰核心,不在于举事是否成功,而是舍身。舍身与举事分不开,舍身是不畏死亡的心态,甚至可说渴望死亡,一旦以舍身作为起事成败与否的最后终点,便宣明了行动最终将以自刃作为结局。革命是为了能祓除眼前所见到的不堪忍受的污秽、丑恶,于是要用年轻、不受污染的灵魂斩杀丑陋,再借切腹自杀的完结宣告洁净的完成。

  少年饭沼所向往的,便是舍身的大义。因为结果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重要的是执行的过程。可即使怀抱无垢的信念,行动此事的本身就是不干净的存在,为了斩除邪恶,于是连刀都不免地沾上邪恶的光华。虽因清除罪恶本身而发起了革命,但革命的举措也会被激扬的尘埃玷染上,而死亡,尤其必须是自己选择的死亡,此种罚才可忏悔自己犯下的罪,透过自刃洗净污秽的灵魂。对饭沼来说,死亡并不可怕,令人畏惧的是被剥夺了舍身的权力,盖因舍身不遂就代表了大义革命之不完美。

  饭沼勋坚持着信仰,把《神风连史话》中的志士之死看成瞬间、永恒的存在之美,此种想法使勋执着地向往利落干净、纯粹的死灭。他视舍身赴死成就大义的观念为圭臬,在心内架构出至高无上的死亡美学。那般大美凌驾于世间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正因它断然地拒绝了生存,才更彰显舍身的独到之美。小说最后的一幕令人动容,迎着晨风,毅然切腹的饭沼,一轮红日在其眼睑内冉冉升起,大义凌然。

  《奔马》读后感(三):暴烈的纯粹

  读完《春雪》后立即读了《奔马》,在前一部里我沉浸于清显悒郁的优雅之中,而后二部犹如炎炎夏日通红炽热的的太阳,不断地灼烤着我的脊背。无论是开头剑道比赛,书中书《神风连史话》的集体剖腹,亦或是堀中尉在午后训练士兵,以及最终饭沼勋的暗杀与自杀,暴烈的文字不断冲击着神经。(每当勋提到切腹时,我仿佛都感到自己的肚子仿佛在被用短刀缓缓的切开。)

  在《奔马》的设定里,清显死后转生为其学仆饭沼的儿子勋,虽然与清显从相貌到性格完全迥异,但二人在所谓“纯粹性”上是高度一致的,在清显那里安静的”优雅”到勋这里转换为通体透明的少年热血与暴烈的行动。勋追求的是讨取祸国殃民的财阀性命后,在广阔无垠的大海边一株苍健的松树根旁,迎着象征天皇的火红太阳面前壮烈的剖腹死去。他认为所谓纯粹便是能由爱,温情,花的观念立刻转换成铲除邪恶的杀戮,血与剑的观念,死亡在这里同样能立刻转换成樱花。追求如此“升华”的想法似乎是第一部“美即凋零”“优雅即犯禁的优雅”的变异体。

  勋的纯粹并不孤单,也因此充满了张力。清显的好友本多,在人到中年后逐渐封闭于自己为自己构筑的钝感的法理大厦之中。他的生活在发现勋是年少好友“转生”后彻底异轨,隐藏在心底的青春记忆重新被挖掘和点燃,以致到后来他不惜辞掉法官职务而成为律师,在法庭上为计划刺杀财阀的勋辩护;陆军将军之女禛子的脉脉温情同样让勋的”纯粹“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观念,而多了许多实感。但这种实感却是与“纯粹”相矛盾的。他们欣赏着勋求死的热情,但法庭之上的营救却是想保住勋的性命而阻止这种纯粹的发生。

  从一开始,“求得完美的死”便成为了驱动剧情发展的动机,而后半部分文字时间的加快与急促终止的结局,最终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当,让措手不及的读者去慢慢思考。书中对“恶”的描述颇有深意,起初,纯粹的少年们把恶当成薄薄的脆饼干,一捅就碎,这样简单明了的世界观的确是贫乏的。他的父母饭沼夫妇是所谓世俗的人,也同样是最难以用善恶简单区分的人,当勋发现自己家的事业一直受财阀的资助时,颇有被釜底抽薪的感觉。他被迫学会用恶(例如谎言)来实现目的。到最后,他已经不是一开始意气风发,通体透明的热血少年了。理想被践踏,被逼至绝望,孤独而无人理解。

  当勋最后跌跌撞撞的杀死财阀藏原,并在冬日寒冷的海边自刃时,迎接死亡的没有映着透亮的碧波海水,只有想象中初升的红日。可见三岛对这种“纯粹”的结局持何等悲观的态度。

  最后,书中三十年代的历史无处不暗含着对六十年代的政治的批评,亲西方的政府与吸食民脂的财界人士通通是三岛厌弃的对象。当然,与其他吹捧天皇制的右翼分子不同,三岛急进危险的立场有其美感形式的外衣,正是这种美感形式使得他的表达艺术超越了政治而为后人所称道。

  《奔马》读后感(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摘录)

  青春早已终结在遥远的往昔,终结后至今的记忆,未曾留下任何一个鲜明的影子,却因此总感觉是一直与青春一墙之隔地相邻而居。 墙那边的声响清晰可辨地不断传来,但是,墙壁上早已没有通道。 在繁杂的记忆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梦境与现实逐渐等价均值,曾经发生之事与似曾发生之事间的界限组件淡化。 在梦境迅速吞食掉现实这一点上,过去再一次酷似未来。 当人们还很年轻时,往往认为现实只有一个,而未来却孕育着种种变化;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变得多种多样,而且过去扭曲成无数的变形。 而因为过去的变形似乎又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复杂多样的现实,因此,现实与梦境的界线也就变得愈加模糊不清了,因为,如此易于变迁的现实的记忆,此时早已经变得与梦境同维同度了。 他已经明白无误地属于逻辑世界。 比梦境与现实都更为可靠的,也就是这个逻辑世界了。 他已经被从俗世中的人们的愁眉苦脸地慨叹世道如何的那种庸俗中解救出来了,他属于一个更加澄明的世界。 要说认为什么是“恶”、什么是“罪”,从本质上说,思考这一职责并不在他,而是国家正义所要考虑的事。 本多那富于理性的性格,让他缺乏那种为正义而正义的狂热信仰。 “在现代生活中,没有所谓单纯的犯罪,都是出于需要才犯罪的。” “犯罪是社会问题的自然延伸,社会问题则结晶于犯罪,很多案件都是给如此。尽管那帮罪犯几乎都不是知识分子,但却正是他们,完全不自觉地把那些问题给体现出来了。” “这是一张对人生还一无所知的人类的脸,”本多想道,“这张脸这时还无法相信,刚刚堆积的白雪不久就要融化,就要遭受污染。” 置身于这种神性的氛围里,觉得无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这时也似乎都可以相信了。 饭沼肌肤上堆积着岁月的眼屎和世俗的鳞片,正在使那里的一切放出强烈的“存在的气息”。 现行法如同沉重的铁锅盖,扣压在现世的大杂烩上。 关于共同的回忆,人们能够亢奋地谈上一个小时。 可那并不是谈话,而是原本孤立的怀旧之情找到了得以宣泄的对象,开始进行那久已郁闷在心中的独白而已。 在各自的独白持续不久,人们会突然发现,现在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 两人像是被隔阻在了没有桥梁的断崖两岸。 这个世界上最为沉痛的悲哀,会立即失去它的真实和生动,如同枯叶一般飘落而下。 本多瞥见了这种年龄上所特有的显而易见的精神世界——分辨不清自己和别人所受感动的质的区别。 “我知道大部分激情对自己都是不适宜的,我还预先知道人们都在扮演着各自应扮演的角色。” “痴迷和纯真的激情很快改变了他,爱情执拗地把他变成为最适合于热恋的人。最愚蠢和最盲目的热情,成了最适合于他的感情。” “在你这个年龄上,感动却是一切危险之所在,让自己深陷进去的感动全都是危险的。” 要想医治少年们的性急,除了无条件地承认这种性急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如果不承认这种性急,少年们就会更加疯狂地追求。 由于总在考虑死的问题,这种思考已使他变得通体透明,离开人世悬浮在半空中行走,这又使他觉得,甚至对这个世界万物的厌恶和憎恨也有些淡漠了。 作为引起人们兴趣的单词,它并不显得高雅,倒是一种过分花哨、生来就具有“倾向性”的语言。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次之所以被别人的眼泪所打动,却只是因为自己老了,已无力去追踪自己内心深处那清晰而特有的形象了。 只是想一想自己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模样,勋便好像看到自己染上麻风病时那样毛骨悚然。 志同道合者,不是通过语言,而一定是依靠意味深长的、悄悄的交相对视来获得的。 大体来说,身体肥胖的男生多胆小且不甚严谨,而体态瘦小、说话合乎逻辑的男生,则缺乏洞察能力。 勋发现,相貌和外表确实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恶都在证明着我们的无能和无为。 只有女人,才能反映出精髓比存在、梦幻比现实、未来比当前更清晰、更强烈的本质和状态。 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地把崇高变成了滑稽。 比起愤怒来,这种错综复杂和朦胧不清的事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则更毫无遗漏地烧灼着他的内心。 或许,追求纯粹性的本身,原本就是最不纯粹的行为吧。 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正是把一切都陷进虚无主义的罪恶的哲学。 本多也许早已变成了身居冰山却还窃窃自喜的人。 他以往所考虑的安稳便是那冰,而他所认为完成了的东西,便是干涸了的死亡。 当他对自己还能有其它想法只看做尚未成熟时,其实,他连成熟的真实意义都还没弄懂。 他一旦沉溺于感情之中,在此以前的那些俗套的表现便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难道说,人们的内心接近到一定程度就要使彼此的想法一致起来,在这短暂的幻想闪现过后,则肯定会发生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不仅是最简单的背离,而且是导致瓦解一切的背叛? “所谓法律,就是一种障碍,它要不断阻止想把人生变成瞬间的诗的那种欲求。用飞溅的血花写下的一行诗去换取自己的人生,获得众人的认可,确实是不妥的。可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就是在对这种欲求浑然不觉中便送走了自己的人生。” 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去,却因为过度的懒倦和舒适而不愿出去。 这种永久浸渍着的状态,这种不愿出去的状态,也就是“自由”了。 过去一直奉若神明般的东西,今天却变得毫无意义。 事物如同糨糊一般粘连起来,与此同时,所有超然的意义也全都消失了。 在那里,既没有水平线,也没有岛影。 在远近法不能成立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航海。 到处都是汪洋一片。 “社会上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我们。” “人们哪怕知道一点点我想法中那些血淋淋的纯粹,就肯定不会再爱我了。” 无情的隔离可以保持感情的纯度,不能会面的痛苦将转变为平静的喜悦,危险在刺激着官能,不确定的因素将培养出梦幻。 勋过于相信自己的世界。 必须破坏掉他的这种自信。 因为,这种自信极为危险,已经危及到了他的生命。 这是他那纯粹的世界里第一次出现的异物的影子。 这个外界的异物放荡不羁,无论多么锋利的刀刃、多么迅疾的捷足、多么机敏的行动,都不能将其降伏、制约。 越是等待,乌云也就越是浓厚。 “这个世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只要不到天国去,就无法回避人世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你越想摆脱这种关系,它就越是紧紧地缠绕在你的身上。” “出淤泥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纯粹。厌恶污浊则不可能办成任何事情,也永远成不了男子汉。” “我就是为幻想而活着的,以幻想为目标而行动,也因为幻想而受到了惩罚……我多么想得到不是幻想的东西啊。” “成为大人后就会得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