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地情结》读后感摘抄
《恋地情结》是一本由[美]段义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地情结》精选点评:
●topophila,2015年在台湾上课第一次接触到。地方研究绕不过去的一个范式。读完了还觉得需要时间消化,一个很大的框架,一本很哲学很认识论的书。另外,商务的这套彩虹书,真的好久没读了哦,以前梦想中的嫁妆hh。
●算是扫过一遍。(写论文的话…还是老老实实一点吧…。
●不愧是人文地理学的名著,非常有意思。特别想买一个英文版了
●三年前写论文时无意中引用过一段讲小孩子如何认知世界的段落,当时还不知段老何方神圣。后来接触越来越多人文地理的文献之后,才正式翻开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样一本书被誉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之作,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讥讽地理学并不是科学。但科不科学各有看法,有不有趣倒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我就是非常吃这一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论述。整本书似乎透着一股那个年代的气息,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但也有朴素蒙昧的感觉。原书四星,再补一星给翻译。这书算是数一数二优秀的论著汉译了。
●段老的书纲举目张,每一“目”里又有具体地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读之有趣味。
●最早知道段義孚應該是在邱老師的課上,提到有關「恐懼」的那本書,anyway,反正我也沒讀。行文非常流暢,不過大多都是知識性的內容,主要涉及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著作,讀起來還是蠻有意思的。1)頁146-147,「戀地情節裡有一項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戀舊。宣揚愛國主義的文字往往都會強調某個地方是人的根。為了強化忠誠感,人們建起有紀念性的景觀,讓後人可以看見歷史……」;2)頁152,「一旦人類社會變得複雜與精緻起來,人們就開始關注和欣賞相對樸質的大自然了。」另外該頁陶淵明詩之後,缺漏小標(3);3)頁264,「(南宋杭州城)佔據城市中心的是最大的一所生豬交易市場,而不是帝王的居所……」XD。。。
●以谦卑之心灵,秉科学之态度,关注现实之地,即可为清新之风。#日常去油腻实践
●论文需要参考的重要理论书,深感人文学科的逻辑力真的很重要但是又很隐晦。按照我自己的习惯,先详细研读目录,发现段义孚对他所要阐释的14个部分都强大的把握能力,而且这些章节之间也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然而,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仅仅看内容,又会发现好像每一个部分都比较散乱,没有什么重点。其实不是的,比如第八部分“恋地情结与环境”以及第九部分“环境与恋地情结”,为什么要紧挨着分两章写,是因为要考察的主体发生了改变。虽然“恋地情结”强调的是个体的感知力和经验能力,但其实想要绕开文化也是不可能的,也是得谈一谈。所以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对应的设置,不止八九两章,六七两章也是。但最终,段义孚所开创的人文地理学是为了解决人的情感问题,因为环境也好,土地也好,在他的眼中都是作为人的情感对象而存在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特别不容易把握。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一开篇就说明夜郎自大其实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心态。后半部分主要讲城市,说得都有理,这是一本教材啊。
●大概是景观类的专业书?读到花园就放弃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阐释。还有爱斯基摩人等小部落的对环境的感知。情结,可释义为感知、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恋地情结》读后感(一):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自从看过一些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后,我对认知和投射之类的观点就特别感兴趣了。将这种思维放到历史学中,就可以看到历史学正是学者选择、强调并解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史料的过程,同样,人文主义地理学便是指出了人如何选择并赋意一个地域的过程。这些过程是带有情感的,也是带有意象的,它既有作为人类的感知共性,也有个体差异。
关于唯心主义的问题,似乎不必过多争论。如今的西方哲学界已经不再过多探讨世界本源的问题了,唯物主义似乎早已被学者所公认,而将重点转向了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指出主体反映客体的差异并不是唯心主义,其不仅仍然承认客体的客观性,也得到了心理学等研究的支持。
《恋地情结》读后感(二):《恋地情结》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
(1)一个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人,还是一个个体。感知、态度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这三个性质。从生理上人能够记住大量的环境刺激,但是由于环境和文化对感觉的极大决定性,大多数人只是有限地动用了他们的感知力。除此之外,团体也强烈地影响着成员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最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
(2)原始的人类族群和现代社会群体之间的世界观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现代人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影响,时间观和空间观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3)恋地情结有很多的表现形态,包括视觉享受、触碰带来的感官愉悦、进入某种环境所带来的感觉比如温馨、自豪等等。特定的环境决定了人类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现实世界去掉所有缺陷后的样子。也就是说,环境没有“决定”人们的感情,但是它为人们提供感官的刺激,成为人们理想和快乐的载体。
(4)城市会反映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动机,但是人们对此没有很多选择的余地,普通市民不能把控城市意象。因此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千差万别。
(5)人们对野外和乡村的态度的转变,是建立在对城市的印象之上的。曾经被认为是荒凉之所的郊区,如今却获得了比腐朽的城市中心更好的名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恋地情结》读后感(三):张雷评段义孚︱无土时代的恋地情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0719
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 张雷
2018-11-02 09:21 来源:澎湃新闻
1938年的战时首都重庆,一位小学生踏着津南村的石板路,穿过杂草丛生的柏树村,一蹦一跳地去学堂,学堂是有名的南开小学。在这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他听到了瓦特和牛顿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大千世界。这位小学生就是日后美国人本地理学的旗手段义孚(Yi-Fu Tuan)。
段义孚193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之家,父亲段茂澜(1899-1980),祖籍安徽合肥人,民国外交干将,在族人段祺瑞的资助下,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其间与周恩来熟识。后考取清华公费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28年回南开大学教授法文和德文,后任天津电话局局长。1935年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1941年赴澳大利亚任驻澳公使馆参事、驻悉尼总领事,从此辗转各国。1945年任驻马尼拉总领事,1946年任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事,1949年任驻法公使及代办,1956年至1959年任“中华民国”驻巴拿马大使。 …………
《恋地情结》读后感(四):心醉神迷
有时候爱上一个人,你会忽然记不起她的外貌,无论如何苦思冥想,在一片空白的脑海里,都无法重塑她的容颜。
就像对于钟爱的事物,你会发现,当自己尝试去形容它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那事物似乎蕴含着可以想象的一切,乃至整个世界。
一个凡人,似乎注定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定义“一切”。
关于这本书,关于我最爱的这座城,这片被称作花城的土地。当我想细细描述它时,却发现自己是如此无能为力。当一种觉得恰当的表达刚到了嘴边,另一种意义相反的表达马上就会浮现⋯⋯最终,我只勉强写下两个字:包容。
这里似乎可以包容一切:一切丑陋的与美好的,难受的与舒适的,痛苦的与快乐的。这些模糊的印象,都清晰且深刻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想到这些,忽然莫名地感受到心灵的遍体鳞伤,不过我还是想由衷地说一句:我热爱这片土地,并且渴望终有一日,以同样的热爱对待这片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但是,最爱就一定是最适合的吗?
经常让我魂牵梦萦的,却是那个在孩童时的假期才有机会去游玩一小段日子的村庄。
如果此刻的我,能在那飘落叶子的院子里,呼吸着微风,在那两棵龙眼树下乘着凉,安静地读着一本无关世事、也无关风月的书,就如同与想象中的亲友久别重逢一般⋯⋯
这大概是一种奢想,乃至妄想吧⋯⋯如此平淡如水却无比幸福的时光,现世真的存在吗?
还是说⋯⋯这样的日子,或许早已在我察觉它存在之前就在心田生了根,并慢慢地成长?是否有可能,在这看似充实但无比琐碎的城市生活里,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这种生活?
附言:一篇读后感,并非书评。
多说一句,读毕最后一章,才理解自己为何对珠江新城情有独钟(虽然灯光节如此破坏生态环境):那里是我这个号称理想主义者的天堂;在这座天堂里,矗立着我永远且真正的家。
《恋地情结》读后感(五):段义孚:《恋地情结》读书笔记
【主题】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将是人文问题,首先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1】用一套有限的概念建构恋地情结的主题。【3】感知、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概念。【4,6-42】“恋地情结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恋地情结,作为概念来讲具有发散性,作为个体经验来讲又是生动而形象的,它是本书一以贯之的主题。”【5】六个要点:(1)人是生物有机体、社会性存在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体,感知、态度和价值观反应这三个层面;(2)一个群体可以表达并强化社会性的文化准则,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感知、态度和环境价值观;(3)讲述如何选择居住地,但未仔细分析物质环境如何影响人们体验的质量和范围;(4)那些没有语言文字和非常古老的社会群体与受科技影响的亲体世界观差异很大;(5)古代城市是天人合一的象征;(6)人们对野外和乡村的态度是对环境的复杂反应,且与城市有着不解之缘。【368-373】段义孚写道,“人类追求理想环境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理想的环境……从根本上讲它可能会是两种相反的图景:一种是纯净的花园,另一种是宇宙。大地上的产育给我们提供生活的保障,而星空的和谐更增添了集中宏伟。所以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从面包树下的阴凉到天空之下的疗伤圈,从家庭到广场,从郊区到城市,从在海边度假到欣赏繁复的艺术品,只是为了找到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个平衡点。【373】”
【民族中心主义】“人类,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愿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自我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在全世界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其强度在个体和群体之间是大不相同的。”【43】(pp.30)个人中心主义是建构世界观的习惯方式,但人要生存就要依赖他人,且这种依赖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自我中心很少能完全实现。民族中心主义可以被全面地认识,因为群体更容易“”自给自足。【43】在段义孚看来,“民族中心主义是人类的普遍特征”,如由于沙漠和大海阻隔了人们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居民的联系,于是古埃及人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优越,而邻人则处于未开化的境地。他们把自己称为“人”,其他人分别称为“利比里亚佬”、“亚细亚佬”、“非洲佬”等。希罗多德对波斯人民族中心主义的评价。【44】段认为,“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之所以长期盛行,主要因为当时大多数(即便不是所有)人都与世隔绝,不必直面其他民族可能人数更多、力量更强的现实。……人类有限的经验却为它提供了土壤。”【46】“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45】无文字民族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宇宙图景。【46-52】中国人的民族中心主义。【53-4】古希腊地图以希腊为中心,“在对称的世界图景里把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上。这些图景的基本格局都是被水环绕的圆形大地。”【54】中世纪T-O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57-59】欧洲中心主义。【60-62】但也有例外,如阿兹特克人认为神仙都是白色人种,这或许是欧洲人可以轻易征服他们的心理优势,诸如此类。【63-4】个人的世界(差异)。【65-85】
【恋地情结】文化影响环境感知和价值。【86-109】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感知、态度和世界观的影响。【110-134】继续采用“文化-环境”的二元模式考察人类对地方之爱的特定表现。【135】恋地情结概念是为了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136】恋地情结中的恋旧远溯,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字往往会强调某个地方是人的根,为强化忠诚感而建立纪念性景观,诉诸历史。【146-7】欧洲现代国家诞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不再依附于某一特定地点,而是被自豪感与力量激发,被符号所唤起。空间广大,边界更依赖人的意志而非自然界限,区域混杂,人心中很难产生依赖于亲密无间的地方经验与知识的情感。爱国主义其实意味着对出生地的热爱,在古代完全是一种地方情感。【148】现代国家过于庞大而很难专体验,对个体来说,国家真实性取决于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149】两种爱国主义,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1)地方性爱国主义一方面建立在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好景不长的感知上,即美好的东西经常难以持久。(2)帝国性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些感情与反复鼓吹的帝国野心密切相连。【149】段义孚指出:如果有人宣称自己“热爱全人类”,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与之类似,恋地情结倘若指向一个庞大的领地,也会沦为虚假。人的生理需求是建立在一个尺度适当的地域中的。恰当的尺度能使人的感知和地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倘若一片地域又正好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的话,人们就能与它建立起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了。人的情感无法覆及一个帝国,因为帝国是一个凭权力拼凑起来的聚合物,其内部处于异质状态。而与帝国相对的是故土,它拥有历史的传承性。……现代国家是位于帝国与故土之间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有历史的传承性。较帝国来说,现代国家的权力已大为分散化,权力也不是能将民众联系起来的最有力的纽带。但另一方面,现代国家的尺度又太大,以至于让人们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就去认识它;同时其形状也是认为主观划定,这样就无法被人们感知为一个单一的自然地理单元了。为了防御的功能和国家统一的信念,政府领导人经常会谋求把国家的边界延伸至合流、山脉或海洋处。如果说,一个帝国或国家太大了,无法唤起人们的恋地之情,那么与其相悖的是,整个地球却能唤起这样的情感。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地球也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有自己的历史。……也是未来的情形是,人类的忠诚感只会指向两个极端——留在记忆最深处的家园和整个地球。【150-1】乡村被视为与城市对立;但原始大自然和荒野才是与人造的城市相对立的一方,乡村是一种平衡城市与荒野两个极端理想的中间景观。【162】环境为恋地情结提供意象,但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不过能够刺激感官而让情绪和理念有所寄托。【168】古希腊、欧洲和中国环境在恋地情结中的作用。【180-194】
【理想环境的追寻】第十章“从宇宙到景观”,公元1500-1700年,中世纪垂直的宇宙观(空间中多层次的事物充满了超越性的意义,还与循环的时间概念相关联)逐渐被平面(世俗地呈现世界的方式)所取代,旋转的宇宙全景变成了平展的自然片段(景观)。【195】城市的出现,仪式活动的中心,用宇宙的永恒和秩序对抗自身的脆弱性。如古希腊城邦让人超越了自身的生物性局限,成就了自由人不朽的思想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城市对于哲学家和诗人而言就象征着完美的居住区。【224】中国传统城市形式与布局后的宇宙观,帝都格局就是宇宙的图案。【245-8】物质环境与城市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指的是一个民族经济性的、社会性的、脱胎于世俗的活动的综合,会产生空间格局。【257】古代中国,政治型和商业型两种城市,如茶南和杭州。【261】雅典和罗马城市,迷宫般的羊肠小道,以及强调市民广场的重要性,公共生活,“这种地方是讨论公共事务或者进行贸易的场所,它们是更广阔世界的一种象征和体现,让雅典和罗马的民众们能聚集在一起,亲身参与和体验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环境。”【265】中世纪城市,与古罗马同类型,如对公共庆典活动的喜爱。【272】总的来说脏乱差。【275】乔治王朝和维多利亚时期,商店橱窗上的玻璃板和街道上的灯光,最重要的革新,拓宽了城市居民的视野;分道行驶的出现。【277】18世纪伦敦街道铺上石头【278】工业化时代后,汽车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人与城市的关系。【283】美国城市。提到社区是一个能让人体会到家的感觉的地方。【322】城市的四个共同点:(1)社区很难明确界定,但白领阶层头脑中的外延比蓝领阶层宽泛;(2)评判社区品质更看重邻居们认为好的东西而非社区的物质条件本身;(3)社区的意象度并没有随着人的经验增多而相应提高;(4)城市两个认知层面,高度抽象化和非常具象化,所以一个极端上,城市是一个符号或一幅意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找寻自己的位置,另一个极端上,又意味着在社区里面的切身体验。【335-6】最后是郊区和新城,郊区代表了追求优质环境的理想(逃离中心城区的栖身之地),模范村庄和新城代表了打造一个供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富有整体性环境的理想。【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