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暮色将至》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暮色将至》读后感摘抄

2021-03-16 04:0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暮色将至》读后感摘抄

  《暮色将至》是一本由[美]凯蒂·洛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暮色将至》精选点评:

  ●Death is the violet hour.

  ●最喜欢桑塔格和厄普代克的部分

  ●拒绝、忍受、狂乱、观察 「死亡岿然不动」 「世界释放了他们」 桑塔格和弗洛伊德两章感受颇深,理性背后强烈的非理性。意外羡慕莫里斯,「对宇宙有着感官上的担忧」,也许图像确实更适合表达混沌吧,在语言抓住前,把有些东西钉在安全距离外,人就有了余隙。 喜欢作者的克制,走得深,有静气。

  ●很感兴趣这个话题,但觉得写得不深入,读着像是隔着点什么。是翻译的问题吗?另,钦佩桑塔格!

  ●所以,尽头是什么

  ●“假如生命变成了什么,它变成了书页。”

  ●“我们制造自己的安慰。”

  ●如果能看到更多的作家就好了,驴尔克、三岛由纪夫、托马斯曼……(我非常贪心)

  ●第一篇桑塔格的死海搏击太精彩了,最后压轴居然是写《光年》詹姆斯·索特和作者对谈死亡,不失为一种惊喜压轴。

  ●那些作家们是如何走进暮色的,有的不愿死,有的憧憬死…

  《暮色将至》读后感(一):1.14.2020

  可能是因为没有连贯阅读的原因,前面一种笼罩在阅读本书的情绪,被间隔的两天打断。已经想不起来,中间有部分印象深重的沉浸体验。只记得最开始的苏珊桑塔格印象深刻,也不知道是不是首因效应。苏珊桑塔格对死亡的永不停止的战斗,弗洛伊德要保持清醒死亡的控制力,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对自我意识的诊断和精神和肉体的放纵。以作者“死亡”主题出发的视角,窥探这些“伟人”生命的一角。在作者引用这些人某些作品的原文文本那种惊人的语句时,确实给人一击。 生命确有尽头,似乎如何面对他并不是一个问题。

  “他的人生,我所知的点点滴滴,看起来非常有价值,非常完整。”

  他的人生、我所知的、看起来、非常有价值、非常完整。

  索特在八十岁写了它(作品),以及他对于死亡并未想过的问题,确实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那种感觉像神话小说,已经过了一千年,然后开启了某件事情。只是人的限定是,大概只能活一百多岁。忘掉这个限定。

  厄普代克章节的“想要生活永远拥有激情的态度”和性挂钩的部分,让我有点明白王小波甚至某些“出轨”或者某些身体上的欲望是怎么回事,它加深了某部分的理解,更好的刻画了人物行动的某种理由,某种对生活在自我欲望掌控并且在现实中实现它,无论用什么方法。

  狄兰托马斯时真的让人着迷。

  苏珊对待生命最后的搏击让我对她的看法有些改变了,《疾病的隐喻》之前读实在觉得很一般,改天再读一下。

  作为一种小说素材书,还是很不错的。可以作为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和内心看法、价值选择的资料。作为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也算提供了某些材料。

  《暮色将至》读后感(二):死亡就像打个盹

  当今出版界喜欢做两种书,一种是畅销书,它是社交性的,好像大家都要读它,才能感觉自己是社会主流,才能表明自己是在读书的。我在微信朋友圈经常能感受到这种气氛。

  另一种是轻薄短小的书,从设计到装帧都很精美,但字没几个。这种书让你感觉自己读了书,但真相是你并没有“读”。人们把这种书展示在朋友圈中,配个下午茶的调调,书只是道具。

  我喜欢的书,首先要真情实感,这与我喜欢的朋友一样。但读书与读人都不容易,需要时间,也需要阅历。

  这本《暮色将至》就是好书。对热爱读书又经常觉得无书可读的朋友来说,“好书”意味着什么,应该明白吧?

  《暮色将至》描述了六位作家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对其中两位不熟悉,不太感兴趣。其他是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苏珊·桑塔格和弗洛伊德,但弗洛伊德部分写得一般。

  前三位中,我最喜欢厄普代克,大学毕业后我在工厂车间工作时读了他的四部兔子系列小说,至今难忘。

  最后一部《兔子安息》中,主人公兔子56岁时打篮球,这次的打篮球运动诱发了终结他生命的心脏病:“他的汗开始在腿上跟土结成块儿。他害怕自己会失去节奏,失去舞姿,失去随便什么东西:气势、风度。”

  兔子长大成人的儿子纳尔逊和他的朋友比利有一次谈起死亡的话题:“在我们这个年龄,比利,我们应该学会这种事情了。”“你接受了吗?大成我想是的。它就像打个盹,只是你不会再醒来,并且不需要寻找自己的鞋子而已。”

  《暮色将至》读后感(三):我

  “整个世界也只得这独一份的她真漂亮”

  “我不祝你一帆风顺,但是我愿你乘风破浪。”

  “可我只看他眼底,而千万人欢呼什么,我不关心。”

  “我要很快很快地落下去,落进深不见底的青空。在春日里消亡,我要浪漫至死。”

  “今晚月亮真美。”

  “我带着你说过的乘风破浪启程远航,把酒瓶摆正,把我看向你的眼神留在原地,把你放在最初的地方,我要走了哥,九万里山河,我跟你,有缘再见。”

  “放不下只在昨天,未来山高水远,一路坦荡。”

  “只要王晰在身边,高杨只要一笑起来就会不自觉地把头转向他,眉眼弯弯,带着少年人的一腔热血和按耐住雀跃望向王晰的眼底。那种一往而就深情最打动人。”

  “我们并建立在漫天的月光下,我的影子悄悄依靠你,那样静默而不露痕迹,正如我注视着你。”

  “两个人站在一起真美,自然而然的美,从外形到声音都是绝配,令人赏心悦目。最喜欢他们之间那种一点点忧伤、淡淡的情绪,再加上些许微妙的氛围,白月光一般的朦胧美。”

  “是真美人,也是真绝色啊,此情此景此风此月,都是恰如其分,都是可遇不可求,我第一次觉得,我爱这皮相也爱的纯粹。”

  “背后的圆月也没有照亮两个人,他来了他又走了,只留一个少年人穿过茫茫月色望着他。”

  “这场盛世烟花,续上风月情浓,念念不忘。”

  “这样看着你,用所有的眼睛和所有的距离。就像风住了,风又起。”

  “王晰这个已婚已育的男的何必搅得两对cp都不得安生。”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能遇到太冷的cp,不然一辈子都要意难平。”

  《暮色将至》读后感(四):迷人的死亡冒险

  这本书的书名中英文对译,让我觉得翻译这个工作还是很有温度的。就内容来看,哪个题目都很妥帖很动人。

  书的封皮上写着“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六个私密而盛大的生命故事”。我对此是有些异议的,其一是因为这六位作家我所知甚少(不过这是我自己的无知造成),没有通过文学作品对他们有任何了解;其二是因为“私密而盛大”言过其实。

  六位中最传奇的人物是苏珊·桑格踏——徘徊在死亡边缘无数次却依旧紧紧抓着生命不松手,她的濒死体验让她深信死亡是不可能的,生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样的顽强意志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觉得不那么得体与从容。当人试图要忤逆大自然的时候,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总让人觉得不自量力,有点可笑。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早已笼罩在他的头上,所以他时时刻刻都做好了准备,并宣称他有那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冷静态度。然而,一旦生命中被投进一点点阳光和希望的时候,他又是如何渴望紧紧抓牢它。他对烟草的过度殷切的虔诚也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他执拗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 不那么冷静,对吧。

  厄普代克的死前和妻子玛莎的对话就像诗歌。他对妻子说:“你准备好迎接那个飞跃了吗?”他妻子反问道:“你准备好了吗?”他说:“是的!” 他说的如此大声,玛莎被震惊到了。这是全篇里最不凡的部分了,其他的时刻厄普代克就像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父亲。

  狄兰·托马斯的死因成谜,最多的是说他喝了十八杯酒,把自己喝死了。有才华的人大多都很没有规矩,浪荡成性。或者说,只有他们有资格被体面地甚至是略带崇敬地贴上这些标签。我喜欢他在1945年依旧健康时做的一首诗: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尽管我带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 他多情而狂热,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尽量延展出无限的长度。挺好,但也没那么好。

  最后,我认为本书的完成非常的了不起和不容易。作者一是对生命有十分热忱的态度和很深的思考,二是语言功底十分扎实,在这么多物料的情况下依旧能将每一篇人物传记写得很有文学性,很吸引人。另外本文的采访也算是打破禁忌一种,尤其是最后与仍然再世的索特先生的对话的这一篇。事实证明,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死亡如禁果般迷人,正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路人,我们才更要去正视它、学习它,让我们能够比较从容的参与这场冒险。

  《暮色将至》读后感(五):“我们制造自己的安慰”

  桑塔格和弗洛伊德在与死亡的战役中都表现了超越芸芸众生的人类的自由意志,一股强烈的掌控自我生命进程的欲望和能量,尽管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超越平凡人生的自信扎根于桑塔格旺盛的生命力之中,爆发出精神与肉体的深刻矛盾,她拒绝隐喻,但却始终未曾直视自己的死亡;她拒绝拟人化的上帝,但疯狂地想要成为自己神话王国的唯一神祇。而在弗洛伊德那颗理性的超乎常人的大脑中,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事实,并且也没有逃避的必要。一切对死亡的视而不见和遮掩都是可耻的,一切失去控制的表现都是软弱的。他痴迷于对自己死亡模式的控制,极力忽视人的智性和情感间存在的不可跨越的巨大鸿沟。不论是通过吸烟加速自己的死亡进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他对香烟的迷恋视为他所说的死亡本能),还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和桑塔格一样,弗洛伊德不会甘愿在死亡面前无所作为,同时也借由工作延伸自己的生命。真正的英雄大抵如此。

  厄普代克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是我们更容易看到也更容易摹仿的那一类死亡战士。他坦诚自己在死亡面前也是一个需要上帝的普通人类,拥有最脆弱的恐惧和无力,继而不放弃以一种更冷静的方式去阅读自己的死亡,以一种快乐且有活力的方式去戏谑自己的脆弱。对他至亲的家人来说,他不过也是一位平凡慈爱的父亲,谈话只涉及亲切和蔼的生活表面,而他对生命的解剖,他个人的生命能量,都通过作品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陌生人。

  托马斯或许是最难以被普通读者理解和认同的那一类天才。他的灵魂中同时存在着超越世俗伦理的桀骜不驯和极度的软弱与自私,对生命终结的渴望和反常的极度恐惧,他种种自我毁灭式的举动似乎造就了自我的悲剧,这其中有一种可以称得上美的东西。但悲剧的美并不总是轻易被人所接受,正如自杀很多时候是懦弱的同义词。

  我最爱的还是莫里斯的死亡画像,在他献身于工作的那些日子里,他是被爱宠的小孩,这些要满溢出的爱似乎是对他童年缺失的母爱的一种补偿。应该说,他作品中的生命力来源于他对严肃宏大的死亡主题的把握,但效果是,在揭示了这世界的真实面貌后有一种巨大的温情将我们包围了。死亡变成了一种飞翔,轻盈、缓慢、优雅。

  正如作者所体会到的那样,“在研究它们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死亡肖像极其地、出人意料地安慰人心。生命之美不断溢了出来。那些为此而努力的强大灵魂,给人启发。不知何故,这些素描解放心灵,给人慰藉,令人愉悦,也许部分原因在于,我所写作的这些人一辈子过着伟大、鲜活、辉煌而多产的生活。在临终的那些瞬间里,有某种被压紧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纷至沓来,甚是浓烈。这都是美丽的,尽管死亡并不美。”说到底,我们害怕的是死亡吗?我们害怕的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因此,我们一刻不停地制造着人类的安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