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香读后感1000字
《林兰香》是一本由随缘下士,徐明 点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兰香》精选点评:
●写的还是不错的,不过看过了红楼之后,就觉得这部有些牵强
●抛去讨论女同的目的,蛮无趣的
●类似于《金瓶梅》,讲一户士绅妻妾争宠的故事,五房妻妾,前三房都貌美贤淑,可总是良莠不齐,总有不遂人愿之处,总有小人背后作梗。没找到那个穿的衣服早上是花朵中午就开花的低调的奢华的细节,只是看了有点于心不忍。梦卿待嫁耿朗之时,香儿就进谗言,就这样日复一日,谗言渐渐起了效果,使得最值得敬重的女人与自己的丈夫形同陌路。梦卿是个大悲剧,这个悲剧有一大半因素是由自己的丈夫造成的。这个人根本不值得她付出生命的代价,她早该认识他的平庸无能,自谋出路,而不是任人宰割,梦卿出嫁之后与之前迥然两人,一个忍气吞声,一个敢作敢为,让我觉得诧异。作者可能想塑造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妇人就应该是忍让的性格?
●不好看,看了一半弃了
●越看越没意思,充满了腐朽的道学气,可惜做圣母也没什么好下场。
●文字清丽
●!
●君子望之切,小人忌之深。梦卿因为“孝女节妇”受人尊崇,又何尝不是一生为声名所累?在耿朗说出“名为夫妇,实为朋友”时想必疏远之心已起,梦卿的盛名也许在丈夫心中又是另一番看法。《林兰香》可以说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解构,有才貌有德行的佳人未必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反倒是任香儿那般的女子因为一日日的耳鬓厮磨渐渐得到了耿朗的几分真情。
●我觉得梦卿在爱情上是很圆满的,只是在职场中跟老板闹僵了而已……
●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有点像是承前启后吧。意思极好,意蕴亦深,梦卿这个人物,作者心意所关,故而也算得上深刻。不过~~~~文笔实在是不怎么样啊,作者的描述水平,很难支持他所要表述的东西~~~~~因此,读上去不是那么好看的说
《林兰香》读后感(一):乱谈
一位平庸男性和五位佳人的故事。着重描绘了女性的覆灭悲剧和“一代人”在时间流中不可避免走向“遗忘”与“死亡”的自然结局。正如作者强调的一样,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弹词、一梨园,在线性时间的流逝中自然而然地终结。语言流畅,文字讲究,半文半白而十分典雅。读来总有一股淡淡的哀愁,胡晓真认为造成这种美学效果的原因是小说将大家族百年的历史限制在有限的文本之中,从一开始便不断暗示趋近结束的匆促感和迫切感,突出时间之流的绵长和人生遭遇的骤短,即“刻意经营的时间感”。这固然有理,但我更倾向于语言艺术带来的一种哀愁,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刻画,作者的语言十分简练、平淡,用一种场外人的客观冷静书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就好像一幅幅淡色调的画(我看林兰香,联想到了夏目友人账。前者通过语言的冷淡处理,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冷淡处理造成观感上的一种“哀伤”,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媒介不一样)
#以上纯粹胡说
《林兰香》读后感(二):有感而发,随便写写
我觉得这本书的风俗人情的描写不是十分详细和出彩,而且里面人的行为处事我实在没法认同。我只感受到“只能这样凑合过呗”,完全没有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也就三娘豁达些,女主都活成什么样了。女主没出嫁前,为父戴罪,这还好,出嫁后完全围绕着丈夫真的是够了,她倒是名满天下,人人提到她都是啧啧称赞,但是女主嫁人后过的简直就是“惨”。燕梦卿的品行无疑是高尚的,为夫断指,剪发,但是在丈夫心里的地位还不如天天跟他厮混说甜言蜜语的任香儿重要,为了家庭和睦,步步退让,这样的性子怎么能过得好,人总是要有棱角的,不可以任人随意捏扁搓圆。耿朖是什么狼心狗肺的渣男,他就应该只娶任香儿一个人,天天你侬我侬,省的任香儿天天搬弄口舌,嫉妒别人,俩人绝配。任香儿最后疯疯癫癫最后病死,简直活该,燕梦卿对她不错,她怎么做的。耿朖更可气,在外面征战,寄家书回来,其他四个都写诗偏偏不给怀孕的燕梦卿写,狗东西。我能骂他们俩一整天。做人也别学燕梦卿,自己固然要保持品行高洁,但对别人的好也要告诉他们,别做闷葫芦,吃哑巴亏。
《林兰香》读后感(三):2020.12.4
许多人认为是康熙间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写于嘉道之后,如果后者成立,那么文学史上将《林兰香》视作《金》《红》之间的绾结便会成为妄谈。
《林兰香》写了一位平庸男性和五位佳人的故事。着重描绘了女性的覆灭悲剧和“一代人”在时间流中不可避免走向“遗忘”与“死亡”的自然结局。
正如作者强调的一样,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弹词、一梨园,在线性时间的流逝中自然而然地终结。语言流畅,文字讲究,半文半白而十分典雅。读来总有一股淡淡的哀愁,胡晓真认为造成这种美学效果的原因是小说将大家族百年的历史限制在有限的文本之中,从一开始便不断暗示趋近结束的匆促感和迫切感,突出时间之流的绵长和人生遭遇的骤短,即“刻意经营的时间感”。
这固然有理,但我更倾向于语言艺术带来的一种哀愁,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刻画,作者的语言十分简练、平淡,用一种场外人的客观冷静书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就好像一幅幅淡色调的画(我看林兰香,联想到了夏目友人账。前者通过语言的冷淡处理,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冷淡处理造成观感上的一种“哀伤”,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媒介不一样)
#以上纯粹胡说#
《林兰香》读后感(四):梦于我,恍然如兰花
在中国小说史上,以家族的兴衰、男女的爱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起于《金瓶梅》,盛于《红楼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它们之间还有一部构思精巧、语言雅致、人物鲜活的《林兰香》。
悲欢之情,兴衰之感
《林兰香》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署名“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但和“兰陵笑笑生”一样,此二人的真实身份姓名已无可考。薄薄一册六十四回书,以男女婚姻、情事离合为线索,写明代簪缨氏族耿家百年间的盛衰荣枯。
这是一个中国古典式爱情传奇。
故事发生在明洪熙年间,御史燕玉之女燕梦卿与泗国公耿再成支孙耿朖自幼定亲,二人成婚在即,梦卿父亲却因科举舞弊案牵连获罪,将被发配充军。梦卿背着父母写下一通乞代父罪表章,自请没入宫中为婢,以牺牲自己婚姻为代价救回身陷囹圄的父亲。耿朖与梦卿憾错因缘,娶尚书之女林云屏为妻。
倏忽间三春过尽,含恨而逝的燕玉被赦,梦卿亦放还出宫。名动帝京的才女孝女,一时间媒妁盈门,梦卿却坚称“女不事二夫”,为节义自愿归于耿朖为侧室。
这却不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而是一出旧式婚姻的悲歌。丈夫耿朖是个“性不自定、好听人言”的庸人,先后娶了五房妻妾。嫡庶身份云泥之别,梦卿嫁后身份尴尬,处处受制于人;又为盛名所累,难掩一身光华,为丈夫所忌、为姬妾所妒。耿朖受四房、五房爱妾挑拨,与梦卿渐生嫌隙,而致决绝,令一代佳人郁郁以终。
该书不同于“金瓶”而导“红楼”前音之处,在于“以不奇为奇”,写的尽是世族大家的平淡家务事:香儿献谗言、梦卿遭裁抑、爱娘之谐、云屏之讷、彩云之冷 ,皆在平淡中娓娓述来 ,看似平静的生活下 ,却包含着妻妾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悲欢之情,赫赫豪门“迁易靡常 ,倏如传舍”的兴衰之感。
浮生若梦,恍如兰花
小说从始至终笼罩着人生如梦的感伤氛围。
开卷第一回即云:“天地逆旅,光阴过客,后之视今,今之视昔,不过一梨园,一弹词,一梦幻而已。”光景沉沉,繁华如烟云过眼,梦的意象似枝蔓丝丝缕缕挥之不去,于热闹处也隐隐透出稀薄的荒凉与幻灭。
主人公燕梦卿的一生都与梦有关。
“梦卿”之名,取自《左传•宣公三年》中“燕姞梦兰”的典故,而其一生命运,又隐括于小说开头结尾的将嫁、将逝时的两次梦境中:
(梦卿)忽觉神思困倦,恍惚间走到一个去处,见乔木参天,林深叶密,地下细草纷纷,围绕着一湾流水,水内浮萍被风吹得忽东忽西。走了半天,走不出道路,抬头仰视,从枝间叶底微微透些蟾光,方始辨出南北。手内拿着一枝萱草,不知何处一声雷响,萍沉草化,林木皆空,变成一块田地。惊得浑身是汗,醒来见窗上日正西下。
二更后芭蕉外月色穿窗,床笫间花香入梦。梦卿梦至一处,真实山明月秀,土软沙绵,沿山一带,茂林凌云蔽日,好似座叠翠屏风。绕过树林,见一块燕石,石边一丛兰花,蜂衙不扰,蝶梦方酣,湛露常凝,卿云时护。石后种满萱草,芳馥堪闻,婀娜可爱,沐赤松子之沾濡,胜十八娘之潇洒。其余闲地,都是些荏苒柔茅,含烟带露,虽亦有香,而蚊子蛇儿又觉可厌。水内一排浮萍,忽东忽西,行散行聚,轻似彩霞,烂如云锦。……梦卿坐了多时,忽地山头放出一片白云,飞入碧落。霎时间铺满长空,雨随风至,势若盆倾,烟迷雾障,树林如晦。河水暴涨,泛上岸来。那地上柔茅,随水亦长,转眼有二尺多高。那河内浮萍,飘飘荡荡,直至石下,把石边的兰花淹得东倒西歪。回头看那石后萱草,虽未被水淹,但途路辽远,一时认不出归路。正在惊疑,忽喇一声响,如地裂天崩,一切树木、兰花、萱草、柔茅、浮萍等,化为乌有,却变作一块田地,春耕之后,青畦绿畹,历历分明,不觉吓了一身汗。醒来时,晓风欲起,残月将垂,已是五更天气。
梦中的林木、兰花、萱草、柔茅、浮萍、田地,对应书中六位女主人公——耿朖的六房妻妾:参天林木,象征正室夫人林云屏,根深叶茂,地位无法撼动;梦卿手中萱草,暗喻三夫人宣爱娘,萱草又名“解忧”,正与爱娘洒脱开朗的性格相称,她与梦卿相知相惜,情同手足,是梦卿郁郁婚姻生活的一剂解药;细草纷纷,乃至微之物,是出身商贾的四夫人任香儿写照,香儿活泼伶俐,最得耿朖宠爱,却也是谗谤梦卿的“祸首”;随水浮萍,暗喻水运使内侄女、五夫人平彩云,其人性格也如浮萍一样无主东西,任人拨弄,成为离间耿朖梦卿的“帮凶”。而林间叶底透出的些微蟾光,和石边的一丛兰草,则是梦卿自身性格命运之写照:她性情如兰似月般高洁,有君子之风,有掌家之才,却上有正室林云屏之“掩蔽”,下又宠妾任香儿之“混夺”,一身光华逐渐在日常琐碎中消耗殆尽,终落得香魂杳缈、含恨而终的凄凉境地。“一声雷响,萍沉草化,林木皆空”,暗示了这堆金砌玉、锦绣绫罗不过转瞬成空,“一块田地”象征被视为“梦卿后身”的侍女田春畹之后来居上,主持并见证了这百年巨族后来的光景。
除了这两处,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处无不有梦的意象推波助澜。梦卿与耿朖渐生嫌隙之时,耿朖梦见梦卿替他慨然赴死;从军平叛的耿朖梦见梦卿身披战甲,替他退却敌兵,却在得胜后倒地而死,侍女春畹披甲继之,而此时远在京城的梦卿已含恨而逝;存放梦卿等人遗物的小楼毁于大火之后,悔愧痛心不已的耿顺梦见生母,梦卿开解他“人且不能长享其春秋,物又何能恒留于宇宙?”……
《红楼梦》承袭了这种以梦为喻、隐括后文重要情节的手法。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于薄命司懵懂翻拣《金陵十二钗》册页,那些花草山水的意象隐喻,与《林兰香》手法何其相似。黛玉逝后宝玉上穷碧落下黄泉、欲见其一面而重游太虚的情景,又与耿顺梦见梦卿的光景如出一辙。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小说也写簪缨世家的盛世繁华。写五位夫人赌诗博趣,写梦卿爱娘题照画影,写诸芳闲时消遣光景,都是风雅有趣的大家气象。
“风流事五美同欢”一回,写运屏、梦卿、爱娘、香儿、彩云初春游园,“品花气之轻重,评鸟音之高下”,于九畹轩闲坐一回,性情风雅的爱娘提议令侍女捉对相扑作耍,赢的赏花一枝,输的罚去取水浇花,作者将侍女相扑的场面写得活色生香,活泼又不失大家身份:
原来九畹轩阶下虽是兰花围绕,而南檐下有方丈一块平地,乃夏夜露坐之所。今日正好作相扑围场,且是黄土铺平,绿苔生满,又有风飘来的话片堆在上面,绵软鲜华,正好作相扑锦毯。……正是珠翠缤纷,光彩夺目。笑声哑哑,如仙鸟争鸣;身体飘飘,似天花坠落。……叮叮咚咚,两人的手镯声响。
然而,全书热闹繁华的底色上始终笼罩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处处流露出“世事如漆,人生若梦”的人生幻灭感。耿朖纵为公侯公子,却仍逃不脱中年早逝、四十而亡的命运;梦卿空有绝代才华,却因平白遭忌、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抑郁而终;五位夫人皆聪慧风流 ,却终红颜易逝花落人亡,灰飞烟灭无可寻觅;在小说的结尾,一把大火将留存五位夫人遗物的小楼焚作一堆瓦砾,最终一切荣华富贵、悲欢恩怨俱是过眼云烟,也真好似“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小说结尾,作者意兴阑珊地写暮年的爱娘、春畹坐在高堂大厦之中,看众侍女翻箱倒柜,收拾旧年的衣物,经过岁月的荡涤,很多都霉变了:
红紫色变为黄色,黄色变为白色,白色变为灰土黑色。至于黑色过湿,长些绿翳,反成绿色,绿的久了,又变成红翳。真乃花花绿绿,烂如云锦。还有好看的。黄沾了绿,成了葱心色。黑沾了黄,成了沉香色。红沾了黑,成了深酱色。至于红色与白色相染,成了粉红色,白色与绿色相染,成了碧白色。一块一块,或大或小,如玳瑁斑,如屋漏痕。
正将这光阴浸染,世事变迁,生命的绚丽与浮华,美丽与哀愁,写得淋漓而鲜艳。生命本是一袭素白袍服,一世的悲欢离合,因缘际会,将这袍服染上华美浮色,经岁月的沉淀,逐渐彼此浸染,混成了辨不清颜色的旧衣服。然后呢,虫蛀了,霉变了,再往后,尘归尘土归土。
伶仃长似我,寂寞愈痴心
“林兰香”之名,与“金瓶梅”相类,合书中三位女主人公之名而成。
林者,林云屏也。兰者,燕梦卿也。香者,任香儿也。合林兰香散人而为名者,见闺人之幽闲贞静,堪称国香者不少。
作者开篇即提出:“合林兰香三人而为名者,见闺人之幽闲贞静,堪称国香者不少,乃每不得于夫子,空度一生,大约有所掩蔽,有所混夺耳。掩蔽不已,至于坎坷终身;混夺不已 ,至于倏乎毕世。此其事之无可如何者也。”对古代社会中的有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燕梦卿是作者极力刻画的完美女性形象。她才貌双全,却配与“质材中等”的耿朖为侧室,她深切渴望心有灵犀式的知己之爱,认为“情得相契,则死亦如生;情不能伸,则生不如死”,然而丈夫耿朖却只是虚有其表、贪恋皮相的庸人,从未真正懂得过她,也不愿懂得她。
她知他用情不专,绝非良人,却在他病情危殆时背着人偷偷割指入药,只盼他康复无虞。
她知他生性多疑,好听人言,却在遭受谗言诟语、谣啄中伤后不发一言辩解,默默承受他的猜忌、误解、冷漠,而待他如初。
她怀着他的第一个孩子,他却因猜忌而对她百般冷落,远行出征前,他仍不肯原谅她,与诸夫人依依话别,独对她默然无话;她却于他出征前,剪却一头青丝,为他连夜赶制贴身护甲,只为祝祷他平安。
高傲如她,不屑阴谋以邀宠,饰貌而求怜,不屑言语辩解,只盼她的深情能为他所懂,从此琴瑟在御,携手看水静风停。而他到底辜负了她。千里之外,战场传书,他捎回小诗四首,诗里嵌着其余四位夫人的芳名,只与她一字也无。
她终归是绝望了:“人是五个,诗只四首。可见那人已将小妹当作死之久矣!”她怕他忌惮自己的才名,不弄笔墨久矣,此时情断意决,写下一首伤心绝笔后含恨而去。
梦卿的一生,不逢时,不顺意,为命运所拨弄,在她身上,也寄寓着中国古代士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她是被理想化了的、被贬谪、被裁抑的失意文人人格的自我投射。作者在书中反复渲染的“世事如漆,人生若梦”,也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因江山改易而生发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