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内卷》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内卷》是一本由日]尾石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内卷》读后感(一):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目前社会上大家的内卷都是在卷身体,用身体做代价换取工资换取晋升,大家更注重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所以我们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是被我们忽略的一件事。
时间管理学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大家都忙碌于社会中希望着用更快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事情,所以效率变成大家更追求的事情。
当然如何让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是一件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是仍然不能自己完全掌握的事情,不能说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有可能是那些书根本就没有想教会我们,书中更多的注重在理论,而不是实践,所以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像是在读教科书,没有可以入手学习利用的切入点。
而这本书的作者是真的想教会大家如何能够更高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能够有所改变。书中不但提及很多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家进行时间的掌控,更是有给大家实践的可能性。
书中印象很深的一个方法是给自己的时间做加法减法。这个观点之前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绿海龟的故事:故事中讲述一个人和海归在海中游泳,海龟一直游的很慢,人一直奋力前进,刚开始时,人可以很轻松的追上海龟,后来就一直被海龟远远甩在后面。而后,他观察了海龟的游水方式,发现海龟在正向浪和反向浪中用不同方式应对,在正向浪中奋力的往前划,在反向浪时则一动不动的休息。他就顿悟了海龟的方式,我们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都是浪费自己消耗自己。而在正向浪时是面对喜欢的事情,那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去体验和感受。
在时间的选择上同样。我们在遇到正向浪时需要对时间做加法,在遇到反向浪时需要对所做的事情做减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
看过一个问答,问到:为什么每年都要有四季?答道:因为要让人们知道时间在不停的流逝,从而让他们珍惜时间。
我们的时间是珍贵,在日常生活感受不到,在癌症晚期病人身上你会看到;时间是无价的,在小孩子身上感受不到,在耄耋的老人身上你会看到。如果每个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用来活着,那我们的时间也是掐指就可以算出来的,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想做的事情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时间内卷》读后感(二):学会规划时间,享受人生
博集天卷出版的《时间内卷》,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尾石晴的作品,由郭勇翻译,他的译作有《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高效OKR工作术》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尾石晴,曾经在外资制造业企业中工作十余年,其中担任了管理职务六年。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畅销书作家。经过了七年的反复尝试、犯错、修正,总结出了一套“高效时间管理术”,并且将其细化分解为若干小步骤,不但实现了“时间自由”,还保持上班族的身份并且成功晋升了经理职位,成为了日本的自媒体达人还发行了网络杂志。作者在音频自媒体Voicy上发布的音频作品的播放量超过了3000万。
《时间内卷》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是:“没时间!”的想法应该从头脑中剔除、通过“可视化”从整体上把握时间、提高时间效能的方法、断舍离时间管理术的关键在于时间的“减法”、时间减法(应用篇)、让人生丰富多彩的时间“加法”、关于时间的问与答。其中我最喜欢“提高时间效能的方法”这一章,书中记载了提高时间效能有很多技巧。分别是:建立一套不依赖意志的体制;每天的常规时间,设计得越简单越好;不要留间隙时间;5秒内做决定;减少选择的次数、留出余白。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可控的时间上,制定一套“制度”,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时间。把自己每天的时间规划设计得简单明了,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我们要把相同类型的工作尽量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这样就可以减少头脑思考的次数,以便于提高时间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5秒内做决定可以减少纠结和麻烦,拒绝优柔寡断。在生活中减少选择的次数可以为自己留一些去做别的事,比如,休息、思考人生等等。留出余白,从整体上提高时间效能。我们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理规划时间,做好选择,从而提高时间效能,才能在有限的人生里享受最大的快乐,享受自由,充实自我,同时为家人带来快乐。
《时间内卷》帮助我们学会规划时间,充实自我,享受人生,非常值得收藏。书中的很多方法、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并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时间内卷》读后感(三):时间是海绵挤一挤就会有的
第1章 时间都去哪里了?
“没时间”
这句话,相信大伙在生活中时常听到,且这句话出现的场合是惊人的相似,如:(1)这件事情,好久前听你提过,过去蛮久了,怎么还没弄好?(2)几年前你就计划筹备这个事情,为什么还没办成?(3)工作几个月前就安排给你了,到如今还没落实下去?
上述几个场合,接着的回答,基本是“没时间”。从上述场合中,可知从发生开始,到再次问及此事,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却没有任何进展,也没有任何的成果。
那么问题就来了,时间都哪里去了?
我们将目光移动生活的周边,一起来梳理梳理,看看我们都在干嘛?洗漱、吃饭之类除开,还有八个小时的上班时间,以晚上11点休息,一天下来大约有五个左右的时间,浏览社交软件大概花费2个小时,零散的闲聊共计约1个小时,刷各种小视频、网络小说等花费2.5小时以上。
从梳理的情况,(1)时间是有的,且时间还是很充足的;(2)时间被大量无效活动占据;(3)时间没有用对地方,大量被浪费了。
小结:造成没时间的原因,是把充足的时间给浪费了,浪费到无效的活动,而这些无效的活动却给你一种错觉,正是这种错觉给了人们一种没有时间的错误的结论。
第2章 给时间分分类
前面梳理的时候,我们发现实质上的时间是充足的,造成时间没有了的错觉,是因为时间被大量无效活动给浪费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无效活动给去掉,充分把时间给利用起来。因此,需要对活动进行分类,给时间分类。
一是主要活动,按事情的重要、轻重缓急给事情分类,主要活动放在上午全部处理完。根据科学研究,对人脑来说,一天之中生产性最高的“黄金时间”是起床后的3-4小时,所以主要活动安排在上午进行。
二是次要活动,这类活动安排在下午一开始的1-2小时内,且尽量安排一些团队讨论类活动,因为此时要是一个人工作,比较容易犯困,所以尽量团队活动多些。
三是低效率活动,尽量缩短时间,多次,插缝式去进行。
四是无效活动,压缩或取消,最好是取消。
小结:合理的安排活动,科学规划时间,达成时间的最大效益,活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时间短,时间花费少。
第3章 时间宛如海绵
"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上述是雷锋同志在日记中的内容,也就是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时间的管理就是要有“钉子精神”,时间就是海绵,挤一挤就会有。
《时间内卷》读后感(四):一个带俩孩子的职场妈妈说出了时间管理的真相
在这内卷的年代,大家都拼命内卷,别人写500字的报告,自己写1000字,别人锻炼1个小时,我要锻炼2小时,可是谁都没想到有一天连时间都开始内卷了。
或许你会疑惑,一天不都是24小时吗,能卷到哪去?
是的,不管大人小孩,一天都是24小时,可是有些人整天被时间追着跑,而有些人却能掌控自己的时候做想做的事情。
在有孩子后,我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多宝妈也吐槽,自己连敷面膜的功夫都没有。
可是有一个职场妈妈,带着2个孩子,却能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时间,并且她利用这些自由时间,成为自媒体达人并发行网络杂志,在Voicy上发布的音频作品播放量超过3000万。
她也曾和大多数一样想要做时间管理,比如购买年度效率手册、下载时间管理APP,将家务外包出去、购买扫地机器人一类的家用电器来提高家务劳动效率。
可是即便尝试各种节约时间的方法,发现挤出来的时间还是有限,而且这些挤出来的空闲时间也多数在椅子上看手机给打发了,因为大多数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挤出时间为了干嘛。
这个时候她才醒悟过来,原来市面上的时间管理术方面的书籍,都是为那些一天可以任意支配24小时时间的人写的。那些书的作者,或单身,或者家务事、育儿工作有另一半负责,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时间有完全的控制权。
可是身为职场妈妈,一天24小时几乎不能由我们自由支配,那难道我们只能被时间追着跑吗?
当然不是,她通过自己7年的尝试和摸索,总结出一套“让自己活得满足的时间管理术”,她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在《时间内卷》一书中,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找回“自己的时间”,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套高效时间管理术中,她将时间当做资产来管理,然后通过时间可视化、时间减法、时间加法三个步骤来重新设定自己的时间、安排行动,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选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时间管理方法不同的时,她从思考人生的角度来教你如何运用时间,。
既然说到要做时间管理,那么首先我们得知道时间都去哪了,那如何记录呢?
很多人习惯从早上记录到晚上,结果一看自己一天忙来忙去但又好像啥事都没干,完全没有重点。我们不妨换个方式,将时间分为三类——常规时间、生活时间,自己时间,这样就能清楚的知道时间花费的情况。
这样记录三天后,我们可以将时间进行细分记录,把握自己每天为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说简单点就是对自己做事情花费的时间心里有数,建议先从常规时间入手,因为常规时间是我们清醒时做事时间最长的时间段。
第三步就是给自己使用过的时间打分,通过对使用过的时间得到什么成果来判定时间的使用情况,进而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通过这三步,不仅可以将自己生活的时间可视化,也能看清自己的行为。
我们经常听到说:我不就是玩一会手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些“一小会”积累起来就成了线,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人生。
所以作者在《时间内卷》里说到,使用时间的方法就是人生本身,它代表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明白了自己时间花费的情况,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很多达人都会说要事情分为优先度,这样就能减少时间的浪费,那如何划分事情的优先度呢?我们可以用5个小问题那测试下:
通过这5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我们就能清晰的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自然就能减少时间的浪费,这就是时间减法。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下,比如我最近看书,发现有好多好看的书,每一本都想看,可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如果我真的要每本都看,可能每本都看得不精,那该如何取舍呢?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3只眼”的方法,让我们用“瞬间视线”和“连接视线”来审查现在所花的时间在未来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就可以判断自己能否坚持下去。这个方法背后的逻辑就是现在的“瞬间”都是为我们的未来服务的,所以在想是不是要做一件事时,不仅要关注当下,也要看到未来。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算数。用“瞬间视线”和“连接视线”则能让每一步都是正数,未来必能得到最大值。
时间减法,其实就是对人生优先度的选择,时间投在哪,哪就会出成绩,当把时间投入在对未来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自然未来也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卷。
很多人在学习时间管理术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减掉的时间去干嘛?在书中作者提到,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时间为自己的打下“人生标记点”,学会做时间加法。
那何为人生标记点呢,就是那些也许现在可能看不到什么成效,但在未来有一天或许会串联起来得到收获的事情。我喜欢的一位老师,本身是从事股票行业的,但她利用空闲时间看书做笔记,最后成功地转行到出版行业,当时同事就说“你整天看书有什么用”,但她觉得至少这个方向是对的,于是她打下人生一个个标记点,最后这些标记点也串联起来给了她巨大的回报。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曾在大学时期选修过一门和计算机完全不相关的“书法课”,多年后,也正是因为曾经学了书法课的经历,让其创造出了拥有漂亮字体的Mac电脑。
这些“人生标记点”一开始可能只是一粒粒珍珠,但只要有机会将其串起来,就成了珍珠项链。
那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标记点呢,
相信很多人都想这样的经历,看着别人考证,自己也去考,想着或许有一天有用。人生是守恒的,得到了某种东西,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你把时间用去考无意义的证书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也就是那些人生的标记点。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标记点:
首先,写出你认为的“一天24小时最理想的度过方式”。
第二步,写出现状和理想的差距
第三步,思考为了弥补这个差距自己该怎么做,并写出来,付诸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写出的理想的一天实际上是为了看清自己的“目标方向”。找到目标,梳理好差距,人就会主动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路径。
或许你会怀疑,人真的会主动去实现吗,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一个说法叫做“预言的自我实现”。默顿认为,人类有一种特性,即“为了实现预言,人会自动选择朝预言方向前进的道路,从而一步一步将预言变成现实”。我们写出的理想一天实际上就是人生的一种“预言”。
当然在付诸行动时,不要想着一步到位,要学会把一件事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小行动,这样每达成一项就可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更能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
另外书中该提到要给空闲时候的自己列“时间加法任何清单”。很多人都忽略5分钟、10分钟这样的碎片化时间,或者每次等有空闲时间才会思考“该做什么”,可是往往还没想清楚,碎片化时间就结束了。作者建议我们不妨预先为空闲时间制定一个“时间加法任务清单”,遇到空闲的时间时,不需思考,只要按照制作好的清单执行即可。
比如我每天下午在等孩子校车来的过程中,总有10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将其设定为“查看邮件”的时间,这样在一天的安排中,我不用浪费专门的时间去查看邮件。
米切尔·恩德说,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在心中。时间内卷,卷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