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锦集
《米开朗琪罗手稿》是一本由[美]卡罗琳·沃恩(Carolyn Vaughan) 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一):他的奴隶
米开朗琪罗创造的奴隶石雕,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形态的奴隶,就是不自由的人。心里有许多渴望,想飞,想爱,但肉体达不到,就是一种奴隶。
所以当你/我有这种挣扎,不是你/我一个人。也不是只有现在有,而是从古至今,一直一直一直都存在。
其实,最痛苦的是你/我不肯接受现实罢了。
Dreamy-Arts为您推送全球展会信息《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二):一个时代和一个伟人
先说说这本书有什么,整本书400多页,收集的大部分是米开朗基罗的书信,而且是单向的。有部分画稿插图之类的。
先说说出乎意料的事情,在这之前真的不知道米开朗基罗还会写十四行诗。在我的美术史的课程里,米开朗基罗大概是主业是雕塑家,副业画家,兼职建筑师。看完以后发现这个顺序要调整一下,主业依旧是雕塑家,副业建筑师,兼职诗人,至于画家可能是雕塑家的一个隐藏身份吧。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的那个时代、地点、环境所有的事物都有我们很遥远,而且相差甚远。虽然这本书里大多是些信件,但是它们很好的展示了那个时代许多零碎的细节,还有米开朗基罗这个人的人生。
有个为了家族荣耀,不断给父亲寄钱的孝子。有个为了给兄弟置办商店,默默支持的哥哥。有个支持完父亲兄弟,开始支持侄子的长辈。有个不停想要投资地产、房产的投机者。
至少从这些信件里能看的出来,米开朗基罗对于他主业以外的兼职都是不太看好的,他说自己不是个画家,想要拒绝壁画的工作,最后迫于压力还是画了,他说他不是建筑师,不想要接教堂的设计工程,最后还是做了。可能成为一个兼职诗人,是他除了雕塑意外最乐意做的事情吧。“也许您会说我老糊涂了,所以会想要写十四行诗,但是也有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我迎来了第二次童年。”
那个雕塑家活成了那个年代里长寿的代表,却不是快乐的,他在不停的抱怨生活、工作以及身体上的各种不适,也许是年纪大了,越往后的书信上就越明显。
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靠文字不好描述,靠画家的笔都是夸张的,有你可以通过那些个字里行间自己想象。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三):这是他的一生
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一位多才的文化名人,也被写进我们的课本里。可惜他的命运不是很平顺,被称为传世佳作的天顶画,是他遭受迫害的结果,是他痛苦之下的产物。爱情的波折,使得他终生未娶,使得这位传奇人物身上又添几分悲凉。
大众对米开朗琪罗的了解,一般就是上文所提及的部分,加上对几部经典作品的了解。而这本《米开朗琪罗手稿》,收录了他70幅素描、60余幅建筑草图、近300百封信件及77首诗歌。由这些作品和信件,展现了米开朗琪罗波澜不断的一生,也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定。
看过绘画专业的同学练习素描,如今再看书中米开朗琪罗的素描,也未觉得有几分逊色,裸体人像素描上的线条纤毫毕现,一只胳膊被描绘地栩栩如生,连肌肉的走向都很清楚。
至于米开朗琪罗本人的故事,我总是有几分不忍读下去,看到他在信件诗歌里的忠贞和渴望,后来遭遇的不平与痛苦,越发让我为他而难过。他对信仰、对艺术、对爱情明明是那样赤诚和热爱,最后却不能得到该有的对待。看着他在信里和父亲讨论50个、100个杜卡特的事情,想象他当时的生活,再对比我们当前的现状,心情几分复杂。
在早期的信件里,米开朗琪罗一直都表现出一份对生活的积极,这在希望友人给自己多多写信,不想让帮忙寄钱的减少损失中都可以看出,虽然生活中也有不顺,但语气还是有几分少年人独有的欢快的。
而几十年之后,这份欢快就变成了沉稳,变成了世事浮沉后的几分豁达几分哀伤。但他还是关心着友人,提醒友人不要受骗,对身体不舒服的朋友报以歉意。
这些信件、诗歌,和素描、草图一起,拼成了这位老人让人感慨良多的一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喜参半,上帝却把他拥有的悲伤加大了剂量,真是不胜唏嘘。
米开朗琪罗在遭受迫害之后,变得生性多疑,临终时将很多作品付之一炬,深以为憾,好在还有70幅作品幸存,给后人打开一扇了解这位文艺巨匠的大门。这70幅作品都被收录在《手稿》一书中,除此以外,部分信件诗歌作品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由此可见本书的珍贵和详尽。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四):文艺复兴史上的巨人-米开朗琪罗
初识米开朗琪罗,还是历史课本上,他和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因《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作品而家喻户晓,还有各种文学作品的加持。而米开朗琪罗似乎一直活在大众视野之外,不为外行人所知。很喜欢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米开朗琪罗的途径。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雕塑家、画家,也是出色的建筑师和诗人。似乎能被冠以“天才”称号的人总是多才多艺,就像达芬奇一度被人怀疑是个穿越者似的。
米开朗琪罗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雕塑《大卫》,但最令人惊叹的应该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他在穹顶和墙壁上画着各种圣经里的场景:创造亚当、逐出伊甸园、洪水和诺亚方舟,先知和女祭司…还有形态各异的男性裸像。
我们震惊于他的作品,然后在他自己的十四行诗《我长出了瘤子》中看到了他对创作过程的记录:仰头创作的辛苦、与助手配合时的不顺心,这些细节拉近了天才和我们的距离,一个活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原来天才也是有情绪的,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功成名就,让教皇对我的工作满意,如果他感到满意,我们应该能得到更多回报。上帝保佑教皇。”这段话像极了普通人。夹杂着私心和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然而艺术家与凡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美的敏锐感知,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不谈他《哀悼基督》的雕塑作品,仅看他随手画的铅笔素描,就明白力与美的结合,震撼人心。
罗曼罗兰写巨人三传,其中之一就是《米开朗琪罗传》,他对米开朗琪罗的大量书信进行剖析,还原了米开朗琪罗人生中的坎坷压迫,波折痛苦。《米开朗琪罗手稿》里也收录了将近300封书信,可以读到米开朗琪罗认真的和别人探讨投资的问题,和雇主探讨作品进度,随手在空白处素描、写诗,还嫌弃别人送给他的衬衣质量差…真的是充满了和各种家人、朋友、佣人、委托人之间的相爱相杀和撕逼。
书中还收录了部分米开朗琪罗的十四行诗,也彰显了米开朗琪罗作为一个诗人的成就。“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盐野七生盛赞米开朗琪罗是个全能的艺术家。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死后留下的遗嘱: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肉体交给尘土。人们都说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应该也是幸福的。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五):你好,伟大的艺术家
众所周知,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翻阅了《米开朗琪罗手稿》,彻底被艺术大师所吸引,折服。
斑驳了的褪了色的范黄色绘画手稿,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呈现在书本上,深深地被震撼。真的感谢这份遗产被保留,真的感谢能看到这样的艺术大家最最本真的东西。
与亲友的书信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琐事烦恼,接地气又真实的邻家小哥哥。
诗歌的简洁与凝练,又是个活脱脱的文人形象。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艺术上,并有精深造诣,因而他也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著名的天顶画《创世纪》,位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每幅场景都围绕着巨大的、各种形态坐着的裸体青年,壁画的两侧是生动的女巫、预言者和奴隶。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力度非凡,拱顶似以因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在颤抖。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之一。
《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另一举世闻名的杰作。历时三年,他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塑出的《大卫》总高达 5.5 米。米开朗基罗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场景,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为事业斗争的英雄形象:年轻、英俊、健壮、神态坚定自若,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抛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直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
我们所熟知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就是杰出的建筑师米开朗琪罗设所设计。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以圆顶穹隆和希腊式的石柱及平过梁相结合,无论从细节或是从整体,任何一处都堪称绝世精美的艺术。
作为一名建筑师,为大师的奇才折服。有时想想我们现在要遵循的每一个条条框框,是否限制了思维,几百年前,哪里又有规范的限制?不由得反思自己。对于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升级,在建筑设计中,我又做到了多少?是否只是为了顺应市场和金主,便无节制地放弃了艺术,放弃了文化。
艺术的路很难,艺术家的一生又大抵多舛。
希望今后的设计中,我可以向大艺术家学习,不畏艰难,向艺术靠拢,不给建筑师三个字丢人。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六):神即凡人
将伟人拉下神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展现其生活化的一面。想象一下在雕刻《酒神巴库斯》时汗水顺着米开朗琪罗弧形的下巴流淌,滴在巴库斯葡萄串似的圆润鬓角上,此时若是从他口中咕哝出含混不清的抱怨,这个景象的美感依旧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令观者感受到艺术的亲近。
米开朗琪罗忧郁、沉默,与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达芬奇重视体现科学精神的方向不同,他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将他内心深处愤世嫉俗的悲剧性激情喷洒在一个个艺术作品中,所以他更多地展现地是一种时代象征性的美,既有着幻想的浪漫也有着写实的浓烈,感染大于思考。而这种悲剧的壮烈与忧郁的常态于他的作品与书信中均有体现。
占据书中绝大部分篇幅的书信读起来索然无味,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创造者,而是和我们一样迫于生计纠结琐碎之事的人类。书信的内容大多为金钱的纠葛困扰和家里的繁琐事宜,我们看到他为雕塑事业忧心一点点材料的细节,疑虑着各种各样不循常规的传信人的可靠度,在受人欺骗时恼怒地控诉,也会不负责任地怀疑他人。当他的艺术不再是立于高处挥舞着凿子的身影,而是越过那条艺术与生活结合的恰好的线,那些背后为一块石料讨价还价,为一单雕刻生意想方设法要钱的低矮姿态,甚或是一些陈旧迂腐的观念自文字中流出,他一下子被“贬成”一个凡人,甚至比我们更不起眼。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在那样的时代的真实写照,忧郁,谨慎,既能成为令人追捧的艺术特质,却也会在实质上显露其真实的弱小一面。当然,生活中真实到近乎丑陋的无奈在艺术作品中却能大放异彩。在《创造亚当》的作品中,他壮烈的悲剧精神使得亚当呈现出极富力量的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而米开朗琪罗则按照人类的形象创造上帝,他将上帝的无尽力量通过相对的指尖传与这个年轻人,用他的忧思催促着亚当展现强大的精神之力。书中收取了两张《创造亚当》的素描稿,分别绘的是亚当的身体和上帝的手臂和指尖,粉色色粉描绘出的躯体并无太大差异,坚硬而流畅的曲线拉成弓形,相互碰撞,蕴藏着每一条肌肉的力量,却又用柔和的粉色将这份刚硬融入柔软的肉体中。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技巧色彩结构都只是轻薄的外衣,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借由创作者的精神力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他在线条中刻下的力度比线条本身还重要。
我们从米开朗琪罗的手稿中看到他的性格,又从他的性格看到他的艺术作品的特质;这既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普通人;在交互的探索中,我们的眼睛游走在他笔下的书信、画稿,游走在雕刻刀抚过的大理石;我们对他的作品与精神力量发出赞叹,也为他书信中某些迂腐的言论感到厌恶;我们对他又爱又恨,这也说明,我们又离他更近一步吧。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七):不落的太阳
文心所译的《米开朗基罗手稿》以米开朗基罗将近三百封的书信往来,让我们只直观的了解到米开朗基罗跌宕起伏的一生。书很厚,有四百多页,牛皮纸的复古包装和书的黑色封皮十分呼应,给人一种‘我有故事,快来读我’的感觉。整本书一共六个章节,每章不单单只是书信,开头作者都为我们提到了书信所写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借用狄更斯《双城记》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有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中世纪,在教皇统治下的西欧,将上帝当成绝对的权威,他们遵循‘上帝’的禁欲主义,整个时代都死气沉沉,艺术因为没有注入新的活力而失去生机,思想和科学技术也没有任何进展。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意大利,交易的互相沟通,买方有要挑选的权利买卖自由,资产上的自由唤起了人们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始于意大利的自由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欧大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更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这里对‘自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中世纪后期,降生在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十分幸运,他出生的地方充斥着燃烧的火焰。在“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的激烈碰撞下,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手稿》中的七十幅珍贵的画作,不仅是人物绘画还包括了米开朗基罗为建筑所做的设计手稿,整书的画作排布不是随意排列的,一幅幅和画作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和创作风格变化。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的米开朗基罗不仅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雕塑、诗歌和建筑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一生未婚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的献给了自己钟爱的艺术。有着如此成就的米开朗基罗却活的并不快乐。
书中提到他不喜欢在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进行西斯延礼拜堂的工作。在于父亲的书信中抱怨绘画不是他的本职。他喜欢雕刻,一心想成为雕刻家而不是画家,却又不得不接受教皇的要求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的心灵是痛苦的。他的精神被肉体束缚,可能只有《大卫》《酒神巴库斯》等一个个悲剧又宏伟壮丽的身躯从禁锢他们的石头中解脱出来时,他的灵魂才得以解放。他一生未婚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艺术。年迈时,他想为自己建一个雕塑却因为石料的不完美,将其打碎。未完工的圣彼得堡大教堂,最后的那两座以哀悼耶稣的未完成的雕塑可能是他离世前最放不下的牵挂。
他爱家人,在他与父亲兄弟的书信来往中时刻体会得到。就算他捉襟见肘也会不留余力的帮助家人,甚至是远在异乡时,他也在信中说过,“如果家里有事,我也会抛弃一切的回去!”他曾经为了提升“博纳罗蒂”的姓氏费尽心血,却不知“博纳罗蒂”因为他流传百世。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的名字会和沉睡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的《大卫》一起,成为永不落下的太阳。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八):大师,亦是凡人
说起文艺复兴三杰,必然会提到米开朗琪罗。相比起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算得上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艺术家,为何这样说?因为他一生不止擅长一件事,对素描、诗歌、建筑等颇有研究,还有一定建树。只不过,在多数人而言,对米开朗琪罗的了解仅限于建筑而已。
翻开《米开朗琪罗手稿》之前,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我还真不能说有多了解。至多是关于他的生平介绍,八卦而已。《米开朗琪罗手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米开朗琪罗,这书主要包含米开朗琪罗的书信手稿,其次就是素描,诗歌,建筑手稿等。图画暂且不说,这本书最特色之处在于文字,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的书信与诗歌。
文字有什么特色?一个人笔下诞生的文字,若是仔细看,能看出这个人的思想,生活状态。事实的确如此,阅读米开朗琪罗的书信,我似乎看到了大师亦是平凡之人。在最初追梦时,米开朗琪罗遭到父亲的反对与嘲笑;在进行创作时,他也面临过缺钱的状态;于生活中,他作为兄长,要照顾家中兄弟。透过这些小细节,不难发现,高高在上的大师米开朗琪罗,其实也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个,不过他在面对困难之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选择了坚持而已。
如若不然,只怕我们今日很难看到《大卫》这样的艺术品了。
《米开朗琪罗手稿》一书中,有他这样一首诗歌《最好的艺术家》,其中有这样几句,“最好的艺术家/坚石外壳下的本来面目/只有服从智慧的双手/才能打破大理石的魔咒”,在这里,米开朗琪罗写最好的艺术家,俨然也在写自己。他似乎就是为艺术而生,他称艺术为他一生要伺候的主人。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心声,同样的,我们也能透过这些诗句,感受到米开朗琪罗对艺术的情怀。原本,热爱艺术之人,唯有怀着一腔热情才能坚持梦想,追逐成功,米开朗琪罗坚持了,也成功了。
从《米开朗琪罗手稿》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一生的轨迹,他从雕塑开始,精心雕刻了《大卫》,创作了西斯廷礼拜堂的绘画,最终走向成功。当然,从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所经历的感情波折,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这是伟人的一生,同样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书中的配图,选取的是米开朗琪罗的手稿,有素描、绘画、雕塑,若仔细看这一件件艺术品,不难看出米开朗琪罗的用心。如果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就会知道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他不像达芬奇那样经常做到一半就放弃,这样努力一生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有幸读《米开朗琪罗手稿》,可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米开朗琪罗。也许你没有思考过,当伟人褪去光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你面前是怎样的,那么,读米开朗琪罗的书信,你就会明白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
的确,大师,亦是凡人。
只不过,他从凡人一步步成为了大师而已。
木兮 2018.4.6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九):别样的米开朗基罗自传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后世称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要知道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可是被称作是“产生巨人的时代”,那段在艺术上时期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了诸多的杰出人物。此三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其成就必是其他同时期人物所不能比拟的。
对于此三人的名字的最初知晓,居然是来自那部知名的动画片《忍者神龟》,上中学后在美术课本上才知道原来这是三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这三人之中达芬奇最为知名,除了他本身的艺术成就之外,那本曾经风靡全球的《达芬奇密码》也功不可没。相比之下我对于其他两位的的了解就远远没有达芬奇那么多了。印象之中只记得那尊著名的雕塑《大卫》以及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是出自他手的。其实除了绘画家以及雕塑家之外他还是一位建筑家,并且对于诗歌也颇有造诣。在他八十九年的人生之中,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不比达芬奇逊色,同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的拉斐尔曾经这样评价他,称它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现在来看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他并不像达芬奇那样是富有科学的精神以及哲理的思考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无尽的激情,用雄伟和壮丽来表达内心的狂热。
我们对于一位名人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当时的记载以及后人根据其生平所著的传记,但是在这些传记中往往会带有一些著书人的个人情感色彩在其中,有时难免会对一个人的真正形象产生偏差。《米开朗基罗手稿》可是说是一部别样的米开朗基罗自传。书中一共收录了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巨匠一共七十幅素描、六十余幅建筑草图、将近三百封信件以及及七十七首诗歌,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尚未在国内出版的珍贵资料。
通过这些留存下来的图像和文字,我们可以跟随米开朗基罗的手中笔与他一起去回味这位艺术巨匠富有传奇的艺术人生,去感悟他对于人生、信仰、宗教、爱情的见解,以及这一切对他作品的影响。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去亲身见证这位艺术大师的辉煌一生,但却可以通过他的手稿在不同的时空中与他亲密接触。这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自己所留下来的人生记载,也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合集。虽然他早已离世多年,但他的伟大艺术成就永远不可磨灭。
《米开朗琪罗手稿》读后感(十):蓬勃的生命
蓬勃的生命
这是一本有蓬勃生命力的书。书的名字是《米开朗琪罗手稿》,编者是美国卡罗琳 沃恩。融文艺复兴大师的素描、书信、诗歌及建筑设计手稿为一体。
我知道他是一位画家,绘画是他的宿命,我也知道他是一位雕刻家,他还知道他是一位建筑师,我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
《米开朗琪罗手稿》选取了近500封信中的一部分,以家庭琐事的日常书信为主,写给父亲、写给兄弟、写给同辈,写给侄辈,写给朋友,写给权贵,有财务往来,有货物运输、有婚姻建议,写出一个高傲、任性、沮丧、尖刻、机敏。
《米开朗琪罗手稿》同时选取了77首十四首诗,有但丁的痕迹,有意大利学者 、诗人与人文主义者弗朗切斯科 彼特拉特的影响,有与年经的托马索 德 卡瓦列里的心与心交流,有死亡临近时自我反省。
一定要看看《米开朗琪罗手稿》中的雕像图。
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他为艺术而生,把艺术看作一生伺候的主人,由他塑出的雕像,就好像真有了生命—样。所以,一定要看看书中的雕像图,尤其是第25页的大理石大卫与铜像大卫的手臂。
这是1540年1月25日,米开朗琪罗将一块废石雕刻成大卫,从此《大卫》的铜像举世闻名。《大卫》以裸体战胜敌人哥利亚的故事,一个迎接战斗的形象栩栩如生,大卫气宇非凡、勇敢坚强、肌肉发达、体格匀称。他的右手下垂,他的左手拿石头,双眼炯炯有神,满脸充满自信,面容英俊,英姿飒爽,凝视远方,既有阿波罗的健美和智慧、又有海丘力士的力量,是无敌勇士的象征。他的雕塑里还有觉醒、正义和斗争,他把蓬勃的生命注入了废石。
一定要看看《米开朗琪罗手稿》中的绘画。
本手稿中第二章节《天顶与陵墓》收集了好多幅《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米开朗琪罗绘画的宏伟气魄。画面的结构美、意境美以及富于节奏韵律的色彩美,再现着那个沸腾时代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生动活现的场景。他以精妙的艺术手法、高超的绘画技法告诉世人,他把蓬勃的生命注入了绘画。
一定要看看《米开朗琪罗手稿》中的书信与诗歌。
天才的大艺术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本手稿中收集了很多书信,书信中有与父亲对某件事的商量与交流,有祝父亲一切安好的心愿,有自由创作的渴望,有政权更迭的无奈,有家庭琐事的倾诉,林林总总。有《欢欣与悲苦同在》的心声,有《蜜糖与蜡烛》的感恩,有《死亡即将来临》的平静。他把蓬勃的生命注入了文字。
米开朗琪罗8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意大利最辉煌的鼎盛时期和最悲哀的衰落的,有50年的血雨腥风,在他的《米开朗琪罗手稿》里都有体现, 作者都留下一个个丰碑式的伟大杰作,在今天再次欣赏,依然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