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摘抄

2021-03-18 00:3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摘抄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精选点评:

  ●别挂!

  ●已购

  ●这本书专业性有点强了,翻译也不是很顺的感觉

  ●“分析疗法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在哦哇看来,消除患者的焦虑只不过是通往成功的路径,而帮助患者恢复自己的自发性,让他找回自己的判断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概而言之就是,让他能从自己身上获得勇气。

  ●卡伦霍妮的书读起来是种享受,平实的文字自有智慧满满的力量。相比弗洛伊德一切归因于童年的机械发展论,从人际关系的失调中寻找神经质的动因更为理性贴切。但是,遗传因素和后天影响对人格影响的比重,我认为依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辨别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弗洛伊德,我更倾向于卡伦霍尼。

  ●弗洛伊德的驳立论合集,对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进行拆解和分析,批判其中的机械论与绝对论取向,对精神分析的初学者还是很合适的。

  ●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从本人非专业的视角来看,卡伦的论述逻辑清晰,论证有据,自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即:1、人格障碍的形成、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2、同时也是复杂的,既有主观上原始本能冲动,更受到客观文化、道德冲突的巨大影响。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章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阐释过于简略。总体来看,较之后来的《我们内心的冲突》略逊一筹。

  ●其中大约四章有点意思,但通篇都是佛洛依德如何如何,佛洛依德如何如何,提出反对意见又没有自己的立论,很多时候看得不知所云。不是心理学专业,也无相关从业经验,但里面提到的很多观点和论述都不是很鲜明,除了其中几章可以看看之外,不大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没有参考新论,很多对弗洛伊德的理解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批判的时候,也缺乏理论根基。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一):做一个最简单的比方,霍妮批判弗洛伊德回归童年的机械性。

  我们将引用《释梦》和《新论》的原文。“尽管激起梦的愿望是现在的,但是眼神到儿童时期的记忆会成为它强有力的加强力量。”我不明白霍妮对“加强力量”怎么看。“我释梦经验使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一些很容易解释的梦,它的思想链也可能追溯到童年时期。”我也不知道霍妮对“可能”以及“追溯”这两个词,是怎么看。让我们看看《新论》:“某些早先的危险情况也懂得通过合乎时势地修改自己的焦虑条件使自己过渡到后期”这样的修改自己的焦虑条件,那么就已经产生童年创伤本质性的超越了。同样的案例我还能找到很多,弗洛伊德从最开始甚至只是觉得“追溯童年是其中一个力量一个动因”,而后将其变革为理论里的一个逻辑模式而已。后期更是将重点转到“自我”上,不知道霍妮是怎么理解的。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二):正常人可能真的不多

  

没几个正常人,真没几个正常人,不用太自信,也不用太不自信。

主要是对精神分析中一些概念和思路的重新厘清。但是这整个章节安排我不是很懂,比如三我概念放在中间并且中间还隔开。印象比较深的是自恋倾向、完美主义倾向、和受虐狂倾向这三章的分析,以及焦虑、文化等几个章节。 最后一个章节基本是霍妮自己对精神分析学的认识论,特别精彩且具有启发性。比如分析者避免做价值判断,试图保持一种完全客观的态度本身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是一种神经质倾向(此处不得不联系到我妈小时候给我说心理医生当得好肯定自己心里有问题这种大实话)。

霍妮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她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神经质倾向——一种由不利的童年环境逼迫建立起的密不透风的自我防御体系和满足体系导致的不利倾向,尽可能地消除导致这些倾向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从而减轻它们对生活造成的不良后果。但是呢,这样可能就会少了很多领域里的brilliant works。精神分析仍然是一种理性的高度运用,如果真的是从人本身出发,那它仍然是一个悖论。而且关键问题是,其实这些神经质倾向都可以归结到“缺爱”,可是爱是个什么东西,are we clear ???

等有时间会把重点关注的几章认真总结一下。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三):精分界的优秀女代表

  1、压抑情绪需要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分两种:

  (1)改变情感冲动:反应结构-补偿性;投射效应(我很讨厌你,投射成“你很讨厌我”。)

  (2)改变它的方向--情感与人或情境分离: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动物、情境、活动;情感转向自身(我对你好生气--我气自己为什么对你有期待);模糊淡化后成了无名之火。

  2、“精神分析不应该只局限在本能和遗传心理学的范畴内。”、“读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概念时,我初次自发地对分析理论产生了怀疑。”、“力比多学说相关的所有论点都缺乏论据,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项基石,这着实让我感到无比惊诧。”、“我们分析其原因的时候不从她的整个人格出发考虑,尤其是她的生活环境,再尤其是她的童年生活环境,而是从一个莫名其妙的角度,将她的整个人格结构解释为‘阴茎妒忌’的结果。而且,诸如破坏欲、自卑感、矜持、怨愤、敌视男性、有受虐倾向,甚至怀孕、经期困难等,所有的复杂现象也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归结于‘阴茎妒忌’这一胡说八道的生理根源。”等等。

  霍尼多处指出弗洛伊德式的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观点局限性和提出质疑,冷峻犀利、直接了当。而后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理论,这言之凿凿深得我心,引起共鸣,大快人心!

  就是那种自己反对、不赞同的观念但是说不出来,转头就有人跳出来吐槽和反对,而且还逻辑清晰、言之有据。

  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就像是四羊方尊鼎,霍尼肯定了它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同时还提出了司母戊鼎、毛公鼎,同时反对它“万物皆可装”~

  3、“他的作品没有得到期待中的认可,他就说那是因为自己超越了时代;他不能与家人或朋友和谐共处,那是因为他们有问题。”

  看到这里,脑海里冒出了尼采。哈哈哈,躺着中枪了!尼采曾说“我的时代尚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我的作品是写给100年后的人看的。”,不过我想,尼采的能力配得上他如此自恋哈~

  4、“女性心理学”这个章节看到两个翻译的很妙的、博大精深的中文:妇道人家(母性)、女流之辈(月经)。

  5、“男权主义下的文化氛围,迫使妇女把爱视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它所具有的含义也能够令我们看清现代妇女身上的某些特征,比如对衰老的态度。这种惧怕背后有很多内涵,对于妇女来说能不能讨男人欢心才是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妇女唯一可以实现的成就,无论涉及爱、性、家庭还是子女,都只能依靠男人才有望获得。...... ,如果我们把青春当成人生唯一黄金期,那么衰老也就成了一种绝望。”

  “唯有拥有宽阔的人类品质才能够梳理健康牢固的自信心,比如自主、勇敢、独立、才能、性魅力、应变能力等。”

  在一百多年前霍尼对于女性主义的看法就十分具有前瞻性,具有现代女性的风采~

  6、“文化与神经症”这个章节中,霍尼直接指出弗洛伊德在理解文化因素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并谈到文化如何影响性格,影响的程度有多深远。这让我想到了《情人》这个小说,正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爱情故事。

  7、“神经症内疚感” 、“焦虑”、“受虐狂现象” ,这三个章节都写的非常精彩,入木三分,值得一看再看。

  -----------------------------------------------------------------------------------------------------------------------------------

  最后,想起很久以前收藏过迟毓凯老师介绍(八卦)这位精分界著名的女代表的“传奇一生”:

“千万别觉得自己有多可耻,你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读后感(四):霍尔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在第一章的前言,卡伦就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的怀疑,以及对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实际治疗的效果不甚满意。相比于卡伦前三本有关神经症的著作,《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更注重卡伦自己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和批判。

  例如第七章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的探讨,卡伦重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生理决定论,取而代之的是着重分析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精神怪癖皆起因于她们想要成为男人的欲望”,女性普遍存在的“阴茎妒忌”,使得她们觉得自己天生被阉割,她对这种先天性的“残缺”使其妒忌其他有阴茎的男孩,并将这种对阴茎的渴望转而变成对生儿子的渴望,从而将她对阴茎的渴望延续下去。同时,女性最大的恐惧就是失去爱 。

  卡伦对“阴茎妒忌”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弗洛伊德对阴茎妒忌现象的过分扩大化,“喜欢属于男性的心态和职业爱好”,“对雄性气概的追求”,女性做出这种行为的内驱力都被看成是对阴茎的渴望。“甚至是一些不含雄性气概的追求,如追求漂亮,想嫁给一个优秀的男人,都被认为是阴茎妒忌的表现”。卡伦认为,现有的文化环境,使得女性具有破坏力的野心和欲望被压抑。让她的欲望听起来像是想要变成男人——也就是对阴茎的渴望,而受此影响的女性神经质患者在潜意识必须将它压抑。卡伦对此的建议是应当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野心和她对自己的过高期望以及其他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仅作为一种男性化的欲望对待。

  至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女性最大的恐惧就是失去爱”,用现在的话来说似乎是在形容那些长了“恋爱脑”的女性 。然而这不是仅指那些被爱迷晕了头的小姑娘,而是指那些以“爱”为生的女性。家是她们唯一的寄托所,而丈夫和儿子的给予的“爱”是她们活下去的经济动力和精神动力。卡伦同样认为文化因素才是导致女人对爱百般珍惜,害怕失去的原因。这些文化因素包括:“女人更需要依附别人,女人总被强调为软弱的一方,普世目光把女人看作生来的附庸物,她们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就是家庭、丈夫和孩子”等等,总而言之,是社会文化而非生理差异将女性塑造如此,

妇女的经济责任与政治责任一直被男权剥夺,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圈禁在了个人的情感当中,而且这也成了她们唯一的生存依仗。然而事实上,她们并非不需要承担责任,并非用不着外出工作,她们只是不得不以家庭为自身的轴心,所有的工作都服务于这个小圈子。因而,她们也不得不以感情为立身之本。同时,爱与忠贞也成了女性的美德、理想的代言,另外,她们若想享受特权、获得安全、拥有快乐,唯一的纽带便是丈夫与儿子。因此,爱于女子而言具有了现实价值,正如男人的现实价值就是赚钱能力的高低。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客观上女子不太可能追求情感领域外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何过去的女人总是把爱看得无比重要,并不切实际地期望从爱那里获得一切她们想要的;为何她们总是比男人更加害怕失去爱。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女人出现这些现象的实际原因。 这种男权主义下的文化氛围,迫使妇女把爱视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它所具有的含义也能够令我们看清现代妇女身上的某些特征,比如对衰老的态度。妇女都惧怕衰老,而这种惧怕背后有许多内涵。对于妇女来说,能不能讨男人的欢心才是重中之重,因为长久以来,妇女唯一可以实现的成就,无论涉及爱、性、家庭还是子女,都只能依靠男人才有望获得,也就无怪乎她们会那么在意美丽、魅力,甚至达到了崇拜的高度将一切希冀都寄托于情爱,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解释了女性对于其他女性的排斥心态了。弗洛伊德将这种排斥态度归结为阴茎妒忌。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这种排斥的心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在当今的文化氛围中,人际关系普遍存在问题,以至于连爱情生活也不能给予她们幸福

  本书中卡伦对【文化】这一要素对人的心理影响探讨较少,大篇幅都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分析和比较,虽然卡伦说“美国妇女同德国妇女不同,两者又都与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妇女不同。纽约市的职业女性较之爱达荷州的农妇又有不同。由此看来,是特定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才情品性,无论男女都不出其外”,然而结论的给出还是显得过于草率,缺乏真正的案例分析和地区文化比较。

  另外看到其他评论中有说卡伦对弗洛伊德不尊重,这种言论非常莫名其妙。拿本书为例,卡伦数次赞赏弗洛伊德的发现,称其为“开拓性的壮举”,将弗洛伊德比作“天才”。稍微翻书都能看到类似言论

可以概括地说,如果我们不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应用于指导我们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这些方面的话,在心理学及心理治疗领域从一开始就将不会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说,如果我们摒弃了弗洛伊德的这些原则,我们将不可能拥有任何有价值的新发现。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独具慧眼,不盲目随波逐流。弗洛伊德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如此评价不单因为这一点,还有其他方面。他不断地超越传统思维的局限性,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这一点令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