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儿童精神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儿童精神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4 01:04: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儿童精神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儿童精神分析》是一本由[英]梅兰妮•克莱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一):打开儿童精神分析的另一种姿势(二)

  文/心婧如水

  读梅兰妮·克莱因的这套儿童精神分析系列专著,很多次我都会惊叹:西方学者是怎么做到的能沉下心一点点通过实践、哲学、伦理等角度去研究探讨人类最为奇妙的心理问题。姑且不论研究的正确性如何,至少那超然开阔的思维和严谨认真的学术风格让人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而不那么功利的动机和不追求速成的态度更是科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二):三进三出才看完的

  《儿童精神分析》这本书里面的借书卡竟然夹着我三张去年不同时期的借书卡,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惊呆了。看完发现确实借这么多次没看完是有原因的。作者其实很多的理论和假设都是基于弗洛伊德出发的 所以很多理论和实践原型需要在弗洛伊德的资料中查找。这确实给阅读这本书下去增加了一点麻烦。但抱着了解知识和试试的态度。继续读了一下。作者更多的是从儿童的性的产生和发展来展开讨论的。关于 本体与客体 自我 本我和超我的概念进行了作者自己的研究。说实话看的我有点懵。只是发现很多成人将来遇到的心理疾病和问题其实从很小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作者更多的是在给预防和排查出这种状况的方法。作者建立的游戏分析法对于儿童心理的分析尤为关键。但我仔细想了想 我就算会也分析不出来啊。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三):告诉你孩子的秘密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也不会说假话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幼小的心灵以及初步思考的大脑远远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我们也经常听说一些孩子患有自闭症、多动症或者焦虑症等等其他一些问题,好像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心理疾病也随之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并且以前一些只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精神问题也越来越小龄化,这也让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儿童精神分析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科学真实的分析结果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拯救那些刚出生没多久的生命,否则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问题可能会伴随那些孩子一生,让他的生命中都充斥着痛苦的折磨。梅兰妮克莱因女士受弗洛伊德影响开始关注儿童精神分析这一领域后便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项研究之中,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 当一个孩子具备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以后便开始对于自己周围的一切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与自己关系最为紧密的父母也是其投入兴趣最大的方面。当他们拥有了基本的性别观念以后,因为人类本能的占有欲会促使他们想要把父母中同性的一方的位置取代掉,自己占有那个角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伦理观念的形成又会让他们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罪疚,这也就是本能占有欲与理性观念的矛盾困扰着他们还未成熟的思想,这份矛盾的思想也更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自己受到的教育方法千差万别,不同的情况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精神问题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病理特征也会各有特点。 以克莱因女士的研究成果来看,婴儿在最初的六个月到八个月的精神活动主要有两个阶段,偏执心理位置以及抑郁心理位置。在偏执心理位置阶段,婴儿的破坏冲动和被害焦虑占主导地位,因为其不具备完整的行动能力,处于弱势一方的婴儿担心自己被更强大的个体所伤害。而在抑郁心理位置阶段,婴儿已经有了简单的爱恨情绪,他们对客体爱恨情绪的纠缠不清使他们非常焦虑以至于他们想要消灭憎恨客体以及保护爱的客体,这种破坏以及重建的情绪交缠影响,使他们抑郁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抑郁心理位置阶段有可能同时产生的还有俄狄浦斯情结,这个阶段与抑郁心理位置阶段相同都伴随着爱恨双重情感交缠,抑郁心理位置阶段主要源自于害怕失去母亲,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与父亲相关,在这一阶段婴儿具有强烈的仇恨毁灭欲望以及早期的性交欲望。 相比婴儿阶段的本能支配反应,成长到儿童阶段的精神分析更加复杂。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像婴儿阶段接近于潜意识一切从本质出发,也不能像成人那样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联想,他们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求知欲,并对自己的焦虑采取回避或者是修饰的处理办法。被压抑的求知欲反而会促进儿童建立起对于疑虑与恐惧、潜意识和性理论的分析情境,当游戏的时候与婴儿相比也更为现实,也更缺少幻想的成分,他们对不同的角色也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在对儿童以及青春期儿童的行为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必须考虑被隐藏的真实想法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因素,这时候就需要对儿童的外在表象,经常重复的某些行为入手,内在映射外在的原因,外在表现内在的影响。这一切的相关儿童精神分析研究虽然并不容易发现,甚至是离经叛道难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也是真实客观的,具有价值的。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四):儿童精神分析之技巧

  文/初晓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问题越发引起家长的重视,可孩子的问题还是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问题。可怎样去分析儿童的行为,这又是一个难题,幸好,梅兰妮·克莱因曾经用心研究过儿童精神这一问题。从她的文字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孩子的某些行为,在以后的教育方面加以引导。

  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一书,重点分析了儿童的游戏、梦、绘画以及故事,从这些简单直接的游戏或者绘画中,很容易分析儿童的真正想法。人本身就是容易自由联想的,人在游戏、绘画、梦等等中体现出来的一切,所传达出来的潜意识幻想以及焦虑。因此,如何诠释这一切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焦虑的来源,从而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内在的恐惧。《儿童精神分析》一书,是克莱因早起著作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阅读此书,对家长了解与教育儿童至关重要。

  《儿童精神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儿童分析技巧;早期焦虑情境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分析是精神分析学的崭新领域,对于儿童分析,最初是源于弗洛伊德对成人的精神分析,但儿童分析也与成人精神分析有所不同。研究孩子最大的捷径便是“将自己置身于孩子的潜意识中,并由那里起步逐渐接触他们的自我。幼童的自我较弱,所以他们的超我带来的过度压力比成人更厉害。”由于这些不同,儿童分析的情境也便有所不同。根据“解析的持续进行,阻抗的逐渐消除,不断移情至旧的经验”这些原则,从游戏进行分析。游戏是最为直接的方法,更适合于孩童的心灵。

  在此部分后续内容中,作者着重通过案例来阐述儿童分析的技巧,分别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分析。治疗潜伏儿童,最关键的是与他们的潜意识幻想建立联系,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对与他们焦虑与罪疚感相关的素材的象征性内容进行解析。对于青春期儿童,则要开发各种兴趣与活动,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焦虑,对焦虑过度补偿,或者他们隐匿于面具之下,既不示人也不示己。虽然这样讲,但还是要根据具体孩子的特殊情况,进行特殊的分析。

  梅兰妮·克莱因认为:“精神分析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识别和改善焦虑,个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病症是个体不能改善焦虑的结果。”除了改善焦虑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规的方法,游戏可以让儿童很好的克服痛苦,还能够利用痛苦的现实来克服自己本能的恐惧和控制内部的危险。而置换本能和内部危险到外部世界的做法使得儿童不仅可以克服焦虑,还能够为改善焦虑做更多准备。在《儿童精神分析》一书中,作者还重点分析了女孩子处理青春期焦虑的方法,这些方法,看过书,自然明了。

  儿童心理发展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若不能够及时引导,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梅兰妮·克莱因为儿童精神分析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她的贡献不可估量。当然,精神分析学还在继续发展,说不定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方法。

  《儿童精神分析》作为一本理论书,内容极其丰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讲述方式,让人能够更为迅速的理解书中内容,让人看起来也不觉得吃力与枯燥。若是你喜欢心理学,想了解儿童精神分析,我想梅兰妮·克莱因的著作一定是不可或缺。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五):你焦虑,我焦虑

  每当我长期密切和孩子接触的时候,我就会对儿童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孩子那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回路里,他们是如何处理各种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行为的。这是我阅读《儿童精神分析》的初衷之一。

  书的行文比较专业,是根据克莱因老奶奶根据多年的儿童精神分析临床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为撰写科学大会论文,再整理结集出版成书的。全书大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助案例介绍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并按照儿童发育的顺序对早期、潜伏期、青春期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进行了逐一阐述,最后阐明了儿童因焦虑造成的神经官能问题和儿童性行为。第二部分算是克莱因关于儿童精神分析应用的理论体系,涉及早期俄狄浦斯冲突和超我的形成、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对超我形成的影响,以及早期焦虑对自我发展的影响,最后分性别阐述了早期焦虑对孩子性发展的影响。

  本书的最早成书于1932年,书中涉及的一些文章或者案例更要向前追溯十年。几乎难以相信,在八九十年前,国外对儿童的精神分析便以如此细致和系统。而在国内,虽然潮流一般,很多医院也设立了精神分析科,也能对因焦虑造成的一些官能性病变对症开药,也许能给出一些心理疏导,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理性精神分析。依然如潮流一般(或许是因为教育部的要求),在各高校都纷纷建立了心理门诊,但针对儿童的真正有效的治疗性的精神分析,还是只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几个有限的大城市的专科医院才能找到。而很多心理疾病的来源是早期的经历,没有对儿童心理特征进行过研究的医生,很多也是有心无力。

  虽然,顺着精神科的兴起这一不为人所好的另类潮流,许多儿童心理疾病的“检出率”有所提高(我之所以觉得是“检出率”,而不是简单的“发病率”,是因为以前是人们不知道这些疾病的原因是早期焦虑引发的官能性病变,从而对整个神经系统发育造成的全面影响,以前的人们通常是等神经系统问题发展到无可挽回后才发现),早发现早干预,也许一些官能性病变可以在无法挽回前进行补救。但很多儿童心理发展障碍的预警依然不为人所熟知,或者不被看护者重视。许多由于早期焦虑造成的心理发展障碍,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好了”的。可惜,神经发展是一个整体,也许早期只是某一个方面的发育稍微滞后,却很可能发展成为整体发育的滞后。那种“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好了”的,可能会变成“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演愈烈”。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身边有两个男孩被诊断为自闭症。我与一位这一领域内的专家交流过,专家摇头不语,说他宁可治理儿童精神分裂,而自闭症的治疗非常麻烦(他也离得很远,鞭长莫及)。我不是儿童心理专家,但我觉得这两个自闭症都是和成长环境中的早期焦虑有关。我真心为这两个男孩难过,希望在他们接下来的治疗中能消除焦虑因素,恢复健康。

  这本《儿童精神分析》不是一本读着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书,很多的时候只觉得触目惊心,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联系到自己的孩子细思极恐。在我们看来普通平常的事情,在对世界认知还非常有限的孩子眼里,却也许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即使我们成人对未知也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何况单纯的孩子(此单纯非彼单纯,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孩子的心理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这里的单纯是指孩子对心理冲突和焦虑的无法应对和无力解决)。这本书的专业性虽然强,但对我们普通人在养育子女中,遵循孩子的心理发育、发展过程,消除焦虑因素,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希望普天下的孩子都能心理健康地长大。

  ——一个焦虑的妈妈2017年5月19日

  《儿童精神分析》读后感(六):报告

题记

  本篇读书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于“预先设定”这一概念的思考,是由本次阅读经历所启发的;第二部分是对于《儿童精神分析》内容和主要观点的归纳以及自己对于某些观点的想法。之所以这样行文,一是因为精神分析是一个过于庞大的体系,只精读这一本书甚至不足以了解作者梅兰妮·克莱茵的完整理论和观点,更难以洞见她丰富、调整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至于书中的理论在整个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意义、价值、地位便更不能见得了,因此我选择放弃大图景而只去理解这一本书,抓住小处进行思考。二是对于不准备遁入精神分析门派的我来说,我认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关于“预先概念”的启示,会对我以后处理信息产生一定帮助,是比我获得的关于儿童精神分析的具体知识要更重要,所以倾注笔墨。

1、 “预先设定”

  “我是真的快读不下去了,都是些啥玩意儿呀。不管发生了啥,总之和母亲的乳房或者父亲的阴茎扯在一起就对了。”我合上书,忍不住向小A吐槽。

  “真的是扯在一起就对了么?比如释梦,精神分析应该也会根据某一些联系律来有规则地解释梦里的意象吧?只是这些规则怕是需要遁入精神分析门派,我们才能了解吧。”小A的想法与还没有读过《儿童精神分析》时的我是一致的。

  “可至少我在这本书里是读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联系律的,”我向小A晃了晃手中的《儿童精神分析》,“只能看到克莱茵用母亲的乳房和父亲的阴茎来解释一切。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对你精神分析一下,你看,你从小痴迷弹吉他,你最初喜欢上吉他的动机可能就是想要拥有父亲的阴茎然而得不到,于是把这种痴迷转移到了形似父亲阴茎的吉他上,并且这种痴迷得到了升华,发展成了你的兴趣,也正是这种健康的升华为你顺利度过出现伊莱克特拉情结的性器期助了一臂之力。”

  我继续说,“我觉得克莱茵的方法就是如此,在分析室里提供很多玩具,让儿童进行游戏,然后用“性”去强行解释儿童的游戏内容。就拿彼得这个案例来说,三岁零九个月的彼得在第一次诊疗时拿着两列马车玩具对撞着玩,于是克莱茵就解析说‘你其实是在把父母的性器官撞在一起啦’。你看,毫无原因,两辆马车就是父母的性器官。”

  “哈?是这样的吗?用她的预先设定去解释现象?”小A惊奇地笑了笑。

  “嗯嗯。”我回答,开始琢磨起“预先设定”这四个字。

  我开始了自由联想。《冰与火之歌》的“预先设定”是维斯特洛大陆所在的世界是有龙、有巫术的,有读者吐槽超自然力在人与人的权谋斗争中出现的不合理性,我却觉得是这些读者没有能够接受这个虚构世界的规则,即超自然力是存在的,就如同元素守恒定律一样,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盗梦空间》的“预先设定”是时间流逝随梦境层次的加深而变慢,有观众纠结“凭什么第二层梦境里经过10分钟,第一层梦境里只会过1分钟呢?”,其实这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前提、一种定律,一个“预先设定”,只有先接受了它,才能通过逻辑,用它去解释电影中的其他事。

  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读不下去精神分析,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受精神分析学派的“预先设定”,没有把“泛性论”作为基本规律。这就如同看到了1+1=2、元素守恒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后,思考方向不是去用这些定律解释现象并阐发推论,而是去纠结“为什么1+1=2?”、“元素为什么会守恒?”、“没有力的时候物体为什么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样。不是说思考这些命题是没有价值的,而是说如果一直纠结于某个理论体系的公理和前提,那便失去了一探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功能效用的机会。

  精神分析学派有三条“预先设定”。一是意识层次理论,即意识有如冰山,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层;二是人格结构理论,即完整地人格由自我、本我、超我构成;三是泛性论,即力比多是驱动一切活动的力量,人的心理过程从本能上是以性冲动为基础的。

  所以,在我读的这本《儿童精神分析》中,克莱茵会通过游戏来使儿童的潜意识外射,会把儿童的游戏和行为都解释为与性有关,会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于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发育和关系的变化。

  接受了这样的“预先设定”以后,我重新捧起了这本书,注意力终于被分配到了儿童精神分析的逻辑、技巧、效用以及与成人精神分析的不同上了,开始惊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完备——它几乎可以顺利地解释人一生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各种精神问题,以及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潜意识、三个“我”、泛性论都是极其新颖和抽象的东西。弗洛伊德有如构建了一个世界,制定了这个世界的规则。

  然而,我也很能理解自己最初对这些“预先设定”的不接受。因为我受到的教育训练我要有科学的思维、求实的精神,要求我得到一个命题后要去证明或是证伪它,面对这些与我的先验知识不符合的、抽象且无法证伪的“预先设定”时,我自然无法轻易地接受。其实,现在我已经顺利地读完了《儿童精神分析》,尽管对其中的分析技巧、理论体系以及作者所说的分析效果感到佩服,却仍然不以精神分析学派“预先设定”为真实的、定律性的。虽然在我已经接受的这个世界的“预先设定”中,大多数也是无法去证伪的,比如元素守恒定律,但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精准地符合这一条短小的定律的,且很难用一条与它不同的基本定律来解释同样的现象,所以我接受它,反观精神分析学派的“预先设定”,它们只是基于十分有限的样本量,且样本大多来自有精神问题的群体而非占大多数的正常群体,并且它们可以解释的现象,其他学派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甚至就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也会分裂出小的理论派别。

  尽管我在以接受的心态读完整本书以后,仍然决定不完全接受精神分析的“预先设定”,但如果我从一开始就抱着“这不合理”的心态,便会错过许多美妙的逻辑分析以及另一个看世界的视角。我以为,这一次的阅读经历所带来的关于“预先设定”的启发,于我而言是比我所读到的分析技巧、儿童发展阶段等具体内容更加有意义的。

2、 内容和反思

  仍然是要谈谈本书的具体内容以及我对某些内容的想法的。

  《儿童精神分析》是梅兰妮·克莱茵转型时期的著作(王国芳,2004),她仍以精神分析学派的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泛性论作为基石,但她对于俄狄浦斯情结、超我和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偏执性心态和抑郁性心态,都提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理论观点,在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和手段方面,则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观念大相径庭。

  克莱茵认为,从儿童开始,自我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化形象的内在世界,并通过投射和内射的过程与真实客体发生互动。由于它对客体的施虐特质,自我受到了焦虑的困扰,自我的早期主要任务就在于成功克服焦虑。假设焦虑没有过度,那它就会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如果它没有能够得到缓解的话,它能使个体在童年期就患上精神疾病,或在成年后产生精神疾病。虽然克莱茵的理论仍以弗洛伊德为基础,但与弗洛德的不同在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动机为本我追寻快乐,而克莱茵则认为动机来自于希望内在世界能与真实客体建立客体关系;弗洛伊德强调父亲的作用,母亲没有被纳入人格结构,而《儿童精神分析》中则强调了母亲作为儿童出生所遇到的第一个客体的重要性,幼儿会在无意识层面将母亲的乳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并投射其爱和攻击性(毛静,2007);另外,克莱茵更详细地分析了客体关系,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发育和关系的变化怎样导致焦虑的变化,焦虑又怎样促使儿童进入发展的下一阶段或是产生神经官能症。

  除了阐发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儿童精神分析》还详述了克莱茵针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时用到的技术。技术的核心一是通过游戏进行分析,二是只进行分析而不进行教育。这两个核心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相反,安娜认为游戏只能作为分析师使儿童放下戒备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分析的素材,且安娜支持在分析之后对儿童进行教育,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教育”概念(郗浩丽,2006)。

  以我浅薄的个人经验,我相信儿童游戏是有分析价值的。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儿童游戏是儿童在自主设计自己的世界,是在进行现实生活的预演(Stuart,Wendy,周桂勋,2018)。这些现代观点与克莱茵认为的“在玩耍和游戏中,孩童可以用象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幻想、愿望以及真实经历”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分析儿童的游戏内容似乎是比分析梦境更靠谱的找出自由联想的方法。另外,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如成年人,成年人有能力表述出自己的自由联想、描述出自己的梦境,儿童却很难做到,因此,通过游戏进行分析还是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时的一个必要工具。

  至于克莱茵和安娜的第二个矛盾观点,即教育在矫正神经官能症中是否必要,我找不出明确的支持方。现代观点自然是支持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必要性的。然而,在治疗儿童的神经官能症这一特定领域,完全地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神经官能症本就始于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不协调。超我的过度严厉会导致生病,而教育又是在尝试让儿童把外在观点内射为超我,加强超我的力量,似乎的确是有害的。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认同克莱茵“不教育”的观点的同时,我又认为克莱茵的纯粹分析就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观点缺乏支持证据。她在逻辑上的证据是“对儿童进行完整地分析,去除了潜意识的抵抗之后,孩童会渐渐形成性觉醒,也才可能完全适应现实”,可在这个逻辑中,分析使潜意识的抵抗被去除,儿童觉醒,可觉醒之后也只是“可能完全适应现实”而已,她其实只说明了分析可使儿童觉醒,确认为纯粹的分析就可使儿童正常生活。从“觉醒”到“正常生活”,或许是需要依靠教育来完成的。至于她的实例证据,即在经过她的分析后神经官能症得到治疗的孩子,我认为不足以证明单纯分析的有效性。第一,她在《儿童精神分析》全书中只提到了十八个儿童案例,这不仅是很小的样本容量,并且缺乏治愈率这一基本数据,她大可只选择得到改善的儿童作为证明案例,另外,本书虽然讨论了什么叫神经官能症的治愈,却也缺乏操作性定义。第二,可能有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第三,她举出的个案都与她进行了超过400小时的精神分析,且在这些时间中,她一直陪着这些孩子玩游戏、说话、对他们进行解析,在儿童出现使精神分析难以继续进行的强烈情绪时进行安抚,并且她对儿童的行为、想法不加以评判和教育,真正起到治愈作用的,或许并不是精神分析,而是她对儿童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参考文献

  [1]Klein,M.(著)徐晴 等(译).儿童精神分析[M].九州出版社.

  [2]王国芳.简析克莱因对儿童精神分析学的贡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05):52-55.

  [3]毛静. 论梅兰妮·克莱茵的儿童早期客体关系理论[D].四川大学,2007.

  [4]郗浩丽.安娜·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贡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05):51-56.

  [5]Stuart Lester,Wendy Russell,周桂勋.儿童游戏的权利——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的考察(连载之一)[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1):107-13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