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读后感锦集
《青梅竹马》是一本由[日]樋口一叶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梅竹马》读后感(一):穿越时光的永恒魅力
樋口一叶之所以能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肖像人物,而且日本文坛将她称之为“明治紫式部”,绝非浪得虚名。
樋口一叶长年的困苦生活和感情挫折令她身心交瘁,在24岁那年就因患肺结核而香消玉殒。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一段为期14个月的创作巅峰,被文学界称为“一叶的奇迹十四月”,本书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青梅竹马》《十三夜》《行云》《浊流》《自怨自艾》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写。
樋口一叶是一个冷静自省的观察者,她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与自身历经坎坷的感情生活,从而对女性情感历程中复杂而幽深的内心世界进行层层剖析,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是真实且残酷的,那就是不论女性的地位和处境如何,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钟束缚而无法自拔。
正是这些让她的作品具有穿越时光的魅力,对于当代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而言,她笔下的这些故事即使放在百年后的当下,也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拥有超越时代的普世文学价值。
《青梅竹马》读后感(二):吉原花街的爱情
美登利在姐姐的荫庇下得到万般的宠爱,有花不完的零花钱,在孩子们中更是女王一般的存在。即使打破了青楼老板珍爱的神像,也只是被老板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但另一方面注定成为游女的她,也在私下里受到歧视。男同学夸赞她的美貌,等待她的长大。期待她成为游女的那一天。 当然她因为生长在蜜一般花街的环境里,还未尝到作为游女的姐姐的辛苦,青楼里的勾心斗角,还保持着天然,活泼,爽朗的性格,且并不觉得游女这个职业低贱,但相对地思想更加物质,更加喜欢奢侈富足的生活。而这一点也是男女主人公即使在一起也走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姐姐的荫庇迟早一天会消失,而她本人若不成为游女,仅靠信如是很难维持奢侈富足的生活。 而男主人公,信如生性内敛,敏感,最讨厌流言蜚语。同学间的一次讥讽,就让他今后对美登利避而远之。虽然法律已经允许僧人可以食肉娶妻赚钱,但坊间还是会僧人这些行为指指点点,这也使信如感到不适,不能像自己父亲一样对这些食肉等行为淡然接受。所以信如是无法和将来要成为游女的美登利在一起的,他接受不了世人对僧人和游女结合的闲话。 文中描写男女主角的之间互动极少,相比之下美登利和正太郎的互动更多。文中写明了男女双方互相暗恋情节。但是因为什么彼此产生情愫的原因却没有写明,这有可能是作者特意留白的手法。而且花季的少男少女相互喜欢的原因,有可能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纯粹简单。
《青梅竹马》读后感(三):“观察有灵,文字有神,天才至高,超绝一世。”
樋口一叶太会写暗恋了!心理活动描写得太好了!《青梅竹马》、《暗樱》里少女情窦初开的情态都描写得太生动形象了,好可爱!最喜欢的也是这两篇,哎,一方面觉得暗恋无法说不口这点最动人,可是另一方面说不出口就会造成错过或者更严重的悲剧什么的,《暗樱》里的女孩子太可怜了,也许说出口就是不一样的结局呢,她何必自卑。《青梅竹马》这篇倒不一定是悲剧,这本短篇合集好多篇都是戛然而止的,留白空间很大。也许和尚以后会和女主在一起呢。这篇里的小和尚真是这本短篇里为数不多的比较可爱的男主角了,送水仙花太动人了。也许是和樋口一叶本身的感情经历有关,真的基本上所有的短篇男主都是背信弃义之辈,女性倒是本质都很好,不会让人讨厌,即使她们本身也有懦弱、怒其不争的地方。《大雪天》里引诱学生后又始乱终弃的老师、《离别之路》里苛责对自己很好的姐姐的伞匠、《行云》里诅咒自己妻子、对爱人许下承诺后又背弃诺言的学生、《浊流》里不管不顾妻儿,只顾着逛青楼,后抛妻弃子,还杀了有情有义可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的妓女的棉花铺老板、《十三夜》里自己做错事天天让妻子说对不起的pua男、《自怨自艾》里继承了妻子的家产,暗地里养小老婆私生子最后还觍着脸骂妻子荡妇要把妻子扫地出门的老爷,都恶心到我了。说不出哪个更恶心。除了前两篇暗恋的男主都蛮可爱以外,《浊流》里的结城也挺可爱的,他本来真的会娶阿力的吧。《大年夜》里那个爱挥霍的少爷也蛮可爱,他是真的为了帮那个女佣人吧?不知道,樋口一叶的短篇都是戛然而止,所以这种我都会脑补比较好的结局,往好的方向想一想。《自怨自艾》里的夫人真的好可爱啊,对下人也很好,本来家产就是她的,丈夫还要把她赶走,她说要是把她赶走,她会和丈夫拼命,这里给了我往好的方向想的动力。家产是她父亲的,她丈夫哪里来的权利赶走她?我觉得她之后应该会和丈夫摊牌,你都在外面养了那么久的情人和私生子,还指责我荡妇,希望她破罐子破摔,揭发她丈夫,反过来把她丈夫扫地出门,让他净身出户,不给他一分钱。如果把之前那个书生接回来就更好了,他们两个挺般配的。
《青梅竹马》读后感(四):莫名之痛之《青梅竹马》
lue编辑
最单纯的感情莫过于青梅竹马。提到青梅竹马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与两小无猜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两个青梅竹马的人能够还保持两小无猜吗?曾经的青梅竹马还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伴侣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青梅竹马的男男女女到最后可能最常见的组合就是像亲人一样,想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对于日本明治时期的女作家樋口一叶而言,别说什么青梅竹马的感情,自己本身的感情生活都是充满了坎坷。这些本惨的经历对于樋口一叶而言既是苦难,也是一种历练。她的作品中也就自然而然带有其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其笔下关于感情的小说,就更是如此。这本《青梅竹马》是以樋口一叶的关于感情的短篇小说《青梅竹马》为题,可以说这篇小说就是本书中的代表作。
译者小岩井之所以选取青梅竹马作为本书的书评,而不是选择《离别之路》等作为本书的书名,可以说还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从樋口一叶的经历以及《青梅竹马》这篇小说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来看,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小说里面的美登利虽然出手阔绰,但是她的钱的来源以及追随她的小伙伴们其实还是有隔阂的,有一种偏见在里面。这种偏见其实可以从其大街上游荡的小霸王长吉与正太郎的一次冲突中就能看出。美登利看似无忧无虑,看似年少美貌的她有很好的物质享受,但是其未来已注定的情况下,与男主角也就是信如的那种朦胧之情就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两个人的未来都已注定的情况下,越是内心产生亲近感,读者就越能看到日后别离的那种痛苦。不过作者一返套路的节奏(准确的说作者深处的年代没有套路可循)在描写美登利和和信如在交往之中从彼此最开始青春时期的试探,对立到后面的暗生情愫,可以说是现在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校园中都有可能遇到的,但是只不过这两位主角到最后却只能不了了之,各种决绝的场面和说辞都来不及给出的情况下就给一个平淡的收尾。作者这样的收尾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但是也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收尾细想起来带来的冲击震撼更强烈。我命在天不在我的宿命论就自然而然的冒出来,这样的无奈可能是最大的悲哀吧!
以上还仅仅只是本书的代表作《青梅竹马》里的内容,其余九篇小说还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呢?这就有待读者自行探索了。
《青梅竹马》读后感(五):一夜樱落,青梅竹马
樋口一叶是我一直都想读的一个日本作家,倒不是因为她的名声,只是听说,在她的故事里,便都是些可怜女子。我虽不是女子,却愿意读些这样的故事。但碍于中国日文书的翻译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但此次仍未忍住,便收了一本,没想到阅读体验竟远超预期。
樋口一叶在那一带的日本作家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细腻,她的女性主义,她那淡淡忧伤里的不屈都让人折服。她从不愿意去平铺直叙一段爱情的发生和灭亡,她愿意作为一个观察者,在主人公之间穿梭,折射出每个人的情绪,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在这种气质中,男人走向了明天,女人走向了灭亡。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大部分都像是春天的樱花,在春天绚烂,继而不可逆转地消亡,无论是《青梅竹马》里错过爱情的美登利,还是《自怨自艾》里月夜下忧心忡忡的太太,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日本女性的特写,为情爱盛开,又为情爱凋谢,看似自由,看似浪漫,但实际上只是男人的附属品,他们都是少女,都是别无选择的少女。都是在青梅竹马时喜欢一个人,却要花一生去忘掉一个人,满纸哀怨,读着读着,竟然是有些醉意。
以《青梅竹马》为例,这大概是继《大年夜》之后,最动情的一个故事了。讲好一个爱情故事其实并不难,但如《青梅竹马》一般,通篇男女主角都没有什么对话的缺失少之又少,初读时读不出意蕴,闲散时看两眼便放下,直到一天,百无聊赖,读完便发觉这故事的高明之处。看似热闹的开场,在歌舞升平下,一群男孩女孩看似是胡闹的相处,是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慢慢,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些人会浮现在我的脑海。
一个少女,还在幼年便向往烟花柳巷,并以此为荣,却遇上了一个和尚,她是爱上和尚了吗,她明明应该讨厌他,为什么偏偏喜欢了。在描写美登利的过程中,樋口一叶并没有可以在两人的相处上花心思,她更多地呈现出的是两人各自的状态。因为无论是动作和语言都是可以骗人的,可是他们的下意识的行为,却将这种萌芽中的爱暴露无遗。而对于信如来说,无论多么假装冷落美登利,但依旧会下意识地将脚步转移到那熟悉的门厅。情意朦胧,似有,似无,如雾中的月光,你明明能看透他,却终究受不了它那冷冷的光芒。
而在这青梅竹马的爱情里,我们看到的又不仅仅是爱情,我们看到了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已经在背负着自己的社会面具,已经在向长大这件可悲的事情靠拢。这当然是不可逆的,但你在樋口一叶的文字里,却读出了那么多的不忍。
而最终这些不忍,都落在那无奈的结局里。
一段象征爱情的红友禅布条,和一朵象征着纯洁的纸水仙花,他们就这样因为社会面具而错落在两个时空。
一场错过,青梅已逝,竹马不曾。
�Lt�nc
《青梅竹马》读后感(六):不能在一起之《青梅竹马》
小玲子编辑
青梅竹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男女从小开始就两小无猜的情形。这个成语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诗里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个人能够从青梅竹马的状态一直长大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最后能够走到一起那就更好了。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上天总会有意无意之间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人制造一点小状况,尤其是现在这个快餐式节奏的社会里,真正最后能够在一起的青梅竹马的恋人是非常少见的。
由于在现实中很难碰见这种事情,所以很多读者和作家将视线转移到了虚拟的小说作品中,希冀从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憧憬过的未来。看到这样的小说作品无疑是相当令人欣慰的,虽然这是一场梦,是梦幻不真实的,但是对于不少心有遗憾的读者而言这场梦也是一种安慰。但当你看到日本明治的女性小说家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作品时,这种梦可能就会被无情地打碎了。
本书是由豆瓣红人小岩井翻译的,在“译者序”中读者能够看到为什么小岩井翻译本书,能够在阅读樋口一叶的作品之前就能够了解一些关于她的文风。在书中收录的十个故事都是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来展开的。联想到作者本人的经历,这里面的故事其实或多或少透露出了一些关于作者自己感情生活的影子。
当然这些感情是对是错,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只能观看,点评是不恰当不合适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作者笔下的这些故事中感受那种感情的炽烈。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话题,那就是青梅竹马。在本书中作者同样描写了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中的两位小主角可以说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然后相遇就是一个大大的“不合适”悬在头上。信如作为龙华寺方丈的儿子,生来就注定是要穿黑色僧衣,剃度为僧的;而在不远处的花街上的美少女美登利从追随头牌姐姐开始也可以看到其未来。这两个人在其未来都已经注定的情况下还相遇相知了,而且还是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里,这对于两人可谓是一种无情的折磨。
作者在文中描写信如和美登利之间的互动状况时,并没有像今天的网文那样开启各种所谓的“金手指”,这两位少男少女最后还是只能屈服于大环境,还是只能踏上那注定好的未来之路。这种无力改变的处境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作者在构思本文的标题也很有意思,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其实美登利与信如的交往不能算得上两小无猜,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要冠以“青梅竹马”作为文章名,这就有待眼前的你去思考了!
《青梅竹马》读后感(七):早夭之花,张爱玲式的美艳与哀痛
1.关于翻译
樋口一叶是几年前便想读的作者,但拿到《青梅竹马》时有点担心,因最近村上春树《杀死骑士团长》而起的林施大战,面对翻译文学,会有一些戒心。但索性,还是拿起来看,第一篇《青梅竹马》看完,没想到渐入佳境,因为翻译非常流畅,之前担忧的种种渐渐被打消,心里感叹,果真是熟悉的老一辈日本文学之味,恍惚间竟让人想起川端康成的《古都》,都是描述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与日本社会底层穷苦百姓的情感交织。
感慨之余,是这次看完樋口一叶,深深觉得她有被埋没之嫌,且觉得比起川端,樋口一叶要绝妙得多,当初阅读川端《名人》时味同嚼蜡,在此一想,两位都是日本文学大师,樋口一叶的知名度却远远低于川端康成,因此为她觉得不公。
2.作品本身
方才说到,樋口一叶让人想起川端康成,而实则还会让人想到写《春风沉醉的夜晚》的郁达夫,和写《萧萧》的沈从文,而最为神似的,竟是写《金锁记》的张爱玲。
都是被困的女性,没有自由,没有人权,卑微地活着,一生都是男人的依附品。
她笔下的女子,也都是为情爱而折断腰肢的花,看上去美丽鲜艳光彩夺目,却在戛然而止的一瞬迅速枯萎。女子要么因病而早亡留下爱慕的男子独自哀伤,要么因家庭和身份悬殊巨大两人的感情无疾而终,要么妻离子散,如此种种,都塑造了过去日本女性典型的宿命形象。
《自怨自艾》是最后一篇,也是个人觉得最精彩的一篇,无论语言还是故事情节与技巧,皆属上乘。张爱玲的《金锁记》,俨然可和它结合阅读,我想,要是将它们放在一本书里,读者看了兴许还要感叹,写得都这样好,却不太分辨得出谁是张爱玲谁又是樋口一叶。
都是贫富差距极大的旧时代,都是一个大户人家,都是兀自在月冷霜重的夜里自怨自艾,都是一个忧心忡忡的太太,最后要么疯掉要么离散。身边那些窃窃私语的下人如墙根下的老鼠说着屋主坏话,也都是在寓意颇深的月夜开场。哀痛而凄美。
曾经看黄念欣谈张爱玲与黄碧云时,论及张爱玲的《金锁记》,说到故事开场那晚夜空中的圆月,月亮这个意向在文学作品中有极大的隐喻,月缺月圆,是轮回之意,似乎从开始命运就已注定,果真,无论《金锁记》还是《自怨自艾》,家财万贯的大户人家的女儿,最终都落得个惨烈的死,或被丈夫抛弃,结局叫人心头一震。
3.警醒世人
故事看完思来想去,连睡觉都有些疑虑,会想着自己这一生,会不会最后也落得个那样的惨状,看樋口一叶和张爱玲都会让人头皮发麻,因为故事从开端的荣华富贵于一身忽然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仿佛坐过山车,一下从天堂跌入地狱。虽然樋口一叶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述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但无一例外都是悲剧,少女们成人后家道中落,面对情感的不得与人生的破碎,渐渐滋生那种如女鬼于长夜的哀怨,悠悠荡荡于字里行间,好像一个做不完的梦,萦萦绕绕三十年而不绝。
因此,张、黄与樋口一叶的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核心功能,每每看完,你会在女主人的哀怨中提心吊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最后落得书中人那样的下场。所以,读樋口一叶的作品是可以警醒自己的。
合上书,你还会默默想一想,你会知道,爱情与女子,如果分开来看,如此美好,但要是个跌入爱情中的无法自拔的女子,那就祸患无穷。而这样的道理她们都懂,但女子终归是女子,好像没有沦陷在爱情里,没有朝思暮想心心念念某个男子的女子,就不能称得上是女子。她们身上有一个开关,一旦发生爱情,就会自动打开,再无法关闭,直到耗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与年华。
人人都说,女子是情爱的祭品,从樋口一叶的作品最能展现。即便她们知道自己终会失望,还是会飞蛾扑火,爱情是那烧烫的电灯,天一亮就熄灭,而女子如飞蛾终究死于灯下。
《青梅竹马》读后感(八):都云相思苦,谁解其中味——读《青梅竹马》
都云相思苦,谁解其中味——读《青梅竹马》
世界上有一种情感不似亲情,却比亲情更令人神往。这,便是初恋。“那欲言又止的懵懂之情好似一场恍惚的梦,梦正甜,他们却长大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就是在这样懵懂之中,走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天,但做梦的那段时光,却成为了人生中一段挥之不去的、永恒的记忆。樋口一叶,作为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小说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比肩紫式部的天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青梅竹马》被媒体一致评论为“初恋文学的传世经典著作。”而在这本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人气作者小岩井倾情翻译并作序导读的《青梅竹马》,不仅让我们读到了樋口一叶的经典之作《青梅竹马》,而且还读到了《暗樱》、《大雪天》。《这孩子》、《离别之路》、《行云》、《浊流》、《大半夜》、《十三夜》、《自怨自艾》等的作品,让我们通过文字,在一睹这位灵气纵横的天才女作家的风采之余,回味青春,品味初恋的滋味。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青梅竹马》讲述的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只是才子不是穷书生,这佳人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而是一个注定要当妓女的少女美登利,和一个注定要成为和尚的少年藤本信如之间的一段情缘。他们之间从来没有恋人之间的亲密,甚至没有过多言语的交流,但这并不妨碍两颗青春萌动的心的碰撞。《青梅竹马》的魅力不在于才子佳人的懵懂爱情,而在于它对身处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的描述、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天真、懵懂以及那些复杂的小心思的生动而又细致的描写,让我们觉得这不是故事,这就是一代人的青春,是真实的生活。正太、长吉、三五郎……这些少年,就像我们儿时的那些小伙伴,各有各的特点,读来不禁联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光,让人倍感亲切。我们年少的时候,不正是像美登利他们一样,单纯善良又对未来懵懂无知。故事的结尾处充满了悬念,我们不知道信如还会不会回到这个小巷,美丽的美登利会不会像她的姐姐一样,成为妓馆红极一时的头牌,但向往美好的我们,希望美丽的美登利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即使最后没有和信如生活在一起。
与《青梅竹马》开放式的结局不同,《暗樱》则是一个悲剧。16岁的千代和21岁的良之助是邻居,也是两小无猜的伙伴。本来两个少年只是尽情欢快地生活,无忧无虑,可因为一群学生的戏言“哎呦,你们可真亲热呀。”改变了这一切的美好。少女的心思从此变得杂乱无章,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从此郁郁寡欢,最后香消玉殒。而懵懂的良之助对此却一无所知……《大雪天》与《暗樱》一样,也是在他人的推波助澜下,女主人公的初恋悄然而至,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学生时代比较喜欢的汪国真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放学了 他俩只是走在一起 走在一起 便成了一道作文题目 同学先做 老师后做 家长最后做 世上 多了三篇作文 人间 少了一份美丽。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初恋大概也是如此的吧。只是这样的恋情,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初衷,结局也并不似我们想象般美好。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读《青梅竹马》的过程中,我禁不住一次次去回望樋口一叶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作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肖像作家,她是一个冷静而又自省的观察者。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与自身历经的坎坷的感情生活,让她的作品具有创越时空的无限魅力。她笔下的一个个或美好或凄婉的故事,即使跨越百年,对于我们当代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爱情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特别是初恋,尽管大都无疾而终,但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失去的惆怅和遗憾,更有对昔日美好的一种回味,而其中的各种滋味,需要我们用心慢慢体会。
Xvr19L�ȿp��
《青梅竹马》读后感(九):《青梅竹马》中的少男少女
原来日本明治时期的图书,阅读起来也并不困难,樋口一叶的文笔流畅,言语通俗易懂,只是对日本的地名或人名未免有些生疏,不过其也不过是个代号,看多了自然也慢慢熟悉起来。
才女樋口一叶被称为“明治紫式部”,此书是她的短篇小说集,由于生活经济的影响,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些短暂,仅 24 岁的青春年华便离世人远去,未免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如果其时间再多些,无疑可以留下更多的文学作品。或许也正由于此原因,导致作者没有写就长篇小说。或许还可以比美《源氏物语》。
图书中,那篇《青梅竹马》读起来很有感触。小城市里一群孩子,相互交往,且分为两个帮派,之间有着争斗。小说里,作者生动地绘画出多位性格命运各异的少男少女,美丽而不幸的少女美登利,斯文而孤高的少年藤本信如,可爱而软弱的少年田中正太郎,且少男少女的形象各具特色。
对彼此有好感的美登利与藤本信如,在交往之际遭受到周围伙伴的起哄而陷入尴尬之中,现在学校恋情很是普遍,看到有同学相互间有接触,就喜欢起哄。相信喜欢这种现象也不会消亡,一直在延续着。为避免麻烦,两人间不再直接交往,相互间没有言语,路过时如同不认识的陌生人,即便如此,两人还是有着交织,隐含着的初恋不断滋生着,感情的波涛还在心中汹涌着。
藤本信如有时会来到美登利的房屋门前,偷偷地听着美登利和其他人的说话,再默默的离去。某次大雨,藤本信如的鞋子断了,美登礼赶去送红友禅的绸条,不过又不敢直接送过去,而只是隔着门,从门缝里塞出来。信如看见了,也犹豫着不敢去拿,直至走后,只留下红友禅绸条孤独地留在那儿。我还在想,信如会不会把送了的红友禅绸条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这可是初恋女人的情物呀!
终究不能在爱情中开出美好的花朵,最终落得美登利不可避免地走上青楼女子的道路,而藤本信如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寺庙主持的道路,两人至此分道扬镳。美登利与藤本信如的故事就如同樋口一叶与半井桃水的境遇,这段师生恋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反而在‘狄之舍’中被大家闺秀们冷嘲热讽,最终她只好与半井断绝往来,结束了这段感情。”
青梅竹马,在国人眼里,潜意识认为是孩童间相互在一起的玩耍,没想到这写得是十多岁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起初看书名还以为是书写小孩子的有趣故事。
有学者研究《青梅竹马》中的“物哀” ,“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源氏物语》其是物哀审美里的典型代表,是不是这部小说涉及有《源氏物语》,所以也体现物哀的细节,对此并不是很懂,作个记录慢慢来学习。不过,细细品味红友禅绸条,还真有那么些意味。
参考文献:
刘依哲 樋口一叶《青梅竹马》中的“物哀”
杨晖 日本女性文学中的物哀审美观——以《青梅竹马》为例
2004年11月 5000日元纸币人物为樋口一叶樋口一叶ひぐち いちよう (1872~1896) ,女,原名樋口夏子,日本小说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2004年11月,她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
《青梅竹马》读后感(十):同居花街里,两小无嫌猜
许久没有读过这么纯粹的文字,不厚的一本精装书,集合了樋口一叶的十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短篇故事。其中,本书当头第一篇,便是点题书名的经典故事——青梅竹马。(在这里我忍不住吐槽一些现代年轻作家的短篇故事合集,总是将引用为书名的点题故事编排在书本的中后段。在我的理解里,唯有实力不够才害怕读者对他们的文字欣赏不来以至于只读点题作品,废弃后边的故事。)
青梅竹马,成语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自幼一直陪伴长大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后恋爱或结婚的人。可惜,在樋口一叶的故事里,基本上达不到“长大后恋爱或结婚”。该故事讲述的是在明治维新前,东京下町有名的吉原花街里一头牌妓女的妹妹大黑屋美登利与大音寺住持和尚的儿子藤本信如之间的暗恋故事。没错,暗恋故事,我就是这样理解的。在樋口一叶冷清的笔下,所有看似激情暗涌的情感,皆以最平静的方式被泯灭。一场没有被戳破的青春爱恋,没有一丝污秽情节,甚至没有与对方讲过一句心里话。在这段情感结束之时,甚至哭不出眼泪,只是内心一阵凄冷。樋口一叶的文风带着浓重的时代感暗示,如《青梅竹马》中信如的父亲,一个酒肉色皆占有的僧人,甚至用佛家符贴等光明正大做起了生意。且不说其的恶劣程度,他身后这浑浊的社会风气对他所作所为的默认,才是可怕的。僧人尚如此,风月场所等民生领域该是多么不堪。这群孩子被时代和社会腐蚀残害,信如与美登利的青春期情感,倒不如留在美好的回忆里细腻地珍藏起来。
通连十篇故事读过,不由得敬佩樋口一叶对作品架构的执着,她塑造的十个情爱格局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一篇篇看破不说破的结局,不带任何反转,亦没有触发一点曲折的高潮。所有故事,皆在主人公与读者心中波澜涌动,却消失在无声之中。《十三夜》的阿关,她选择在孩子熟睡丈夫不在家的夜里出走,在娘家不带反驳地妥协,回程路上哪怕原本不曾有过叛逆的心,但与初恋情人的重逢偶遇,亦未惹起一丝私奔的念头。夜晚过去,竖日的天一亮,这十三夜里的一场闹剧,就如从来没有发生过,甚至没有踪迹可寻。又如《离别之路》,油匠工吉三与女裁缝阿京,他们的故事在这里头算得上是情感最浮出,但嘴上亦只是姐姐弟弟的借口制造出来的情感推搡。双方都太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带一点藕断丝连。相比稚嫩的情绪和寂寞的内心,《暗樱》中的千代与良之助放在现今社会,只能摆在话剧舞台进行夸张的演绎,相爱而不敢去表达以至于将对方往外推,这矛盾的情绪屈结成病,进入死循环状态。我不禁想讽刺地总结为“暗恋的最高境界”。
这是喜剧吗?是悲剧吗?我会用在定义莎士比亚偏好的体裁标签去归类它们——都是悲喜剧。起码在我看来是的。樋口一叶描绘的一场场悸动又默然,冲破不了表层枷锁的心意,变相地维持了每一个背景当下的和谐。不会为了维护情感而寻短见,不会抛夫弃子与旧爱私奔,不会为了内心的萌动不顾身份背景地结合…………
所有的主角,都是最平凡的人,他们过着最平凡的生活和做些最平凡的事。他们是怯懦的,也是美好的,他们宁愿自己孤寂难受也不让身边的人事因他们自私的情感而为难。也许这就是余华所说的:“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冷爽。”便是主角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