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锦集
《毛姆人生随笔》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20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人生随笔》精选点评:
●私以为,毛姆的随笔比他的小说真实多了,也没那么惹人讨厌了。
●毛姆这个人的生平真是太有趣了,口吃的矮子(175的英国男人自称矮子)、双性恋、一战期间做过间谍,写了一本真实的间谍小说,竟然被读者不买账、60岁退休准备反思人生顺便等死,结果又活了漫长的31年。后半部的人生感悟虽然出现了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但也是很易读懂的。
●25岁的生日礼物,真开心。
●像给好多烂熟于心的观点 穿上了新衣服
●东拉西扯 最后断想还有点哲学味道
●我能说我和毛姆的人生观99%相同么,听似大言不惭,事实确是毛姆的文风就如此招人稀罕到让你以为他在和你愉快的日常聊天。 我觉得最简练又不失美感的语句表达最深刻的感情和最全面的含义即牛逼,毛姆牛逼!
●这是至今所读图书中唯一内插毛姆肖像的书。相较于毛姆的小说,我更喜欢他的散文,率直、有趣、思辩,常有妙论,读来会心,笑。
●老年毛姆的人生哲理
●毛姆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人生只有一次,为自己活。(居然是双性恋……)
●还能说啥呢,老爷子把该说的能说的都说了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一):在迷茫的时候来一份开胃菜
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我没有仔细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每天上班下班家务遛狗,好像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忙碌到没时间去做思考,或者说是已经机械得失去了思考。每一天过的都和昨天大同小异。可能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吧。
这段时间没上班,在家休息。虽然也有一点收入,但总会觉得不安。担心给另一半带来压力,怕和社会脱节,总会想七想八。虽然阿宝让我放宽心,好好休息不用担心家里的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看了这本书。不能说让我完全放心下来,但至少没有那么的担忧。人呐,不需要一直绷着。在有条件休息的时候,为何不休息呢。让自己的节奏慢一点下来,把之前没时间做的事做了。总比天天拖着大大的黑眼圈上班的好。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说在有限的这一生里,你要为自己考虑,不论宗教也好,哲学也罢。就这么一世,没有下辈子给你找补,过好你想过的一生吧。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写的让人信服。
ps,这本随笔写的真的很随,主题东一下西一下的,经常会冷不丁的冒出几句毛姆风格的话语,让你觉得哇喔,既刻薄又有道理,忍不住的为他打call。文字的魅力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二):一点小小的感想
我还挺喜欢这本书的。看完了也有一阵了,昨晚突然想起要写一写这本书,虽然印象不怎么多了,我的脑子真的要坏掉了,看过的书,记不得很长时间。
要写这本书是缘于我不知怎么总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甚至有一次做梦都梦见自己还有几天就要死了,我在梦里想,也太快了吧,不应该再活个几年吗,怎么就剩几天了呀。不知怎么,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差不多在60岁就要结束,尤其是这两年,这种感觉特别的强烈,以至于我对房子车啊都没有执念,尤其是大家都在着急买房,我觉得自己时间本来就剩下不了多少,还是好好享受生命,远离房贷吧。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毛姆也觉得自己快要老死了,要赶在老死之前赶紧写本书,把自己的人生总结一下,给年轻人一些人生经验,我觉得他对年轻人真是太好了。他写得很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这种朴素就很接地气,让我特别的喜欢,也愿意听。我最不喜欢听老人说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次听到这种话,我就想把自己的耳朵堵住,我一点不想听到你们的成功经验,你们的这些狗屁经验都已经过时了, 好不好。但是智慧的老人,却会跟我说,我这一生啊,也不怎么成功,没什么成功的经验给你们,但是有些坑可以跟你们说一声,将来你们遇到的话,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每当这时,我心里想,嗯嗯,还是要听听的。毛姆就是这样的智慧老人,我愿意听他絮絮叨叨的讲讲过往的一切,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会笑起来。但是这本书的知识点其实也挺多的,他讲哲学的时候,说了很多人名,好多人名都听过,上学的时候老师也略微的讲过这人的成就和代表,但是我没看过他们的书,所以这次看到这么多人名的时候,我真是感叹,自己太没文化了吧。
真的,我希望等我的一生快结束的时候,我也能把过往的一生总结一下,写点什么,倒不是为了留给后人,就是单纯的做一下生终总结,好让自己圆圆满满的结束这一趟旅程。希望我的总结不要太赶,我想人怎么才能提前预知一下自己还有多久就要挂了呢,这样还好提前做准备。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三):他总说自己时日无多,但其实又活了好些年
有限生命力的作家,写出无限生命力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好的文学作品,会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地流传下去,但是作家并不能跟着自己的作品永生,他总是要面对衰老和死亡的问题。
毛姆60岁的时候从舞台退休,不写剧本,少写小说,更多地开始回顾和思考自己的人生。照理来说,他此时在文坛是德高望重,生命力和创作力也还没到枯竭的时刻,很多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希望自己死的那一刻依然在写作,而毛姆却拒绝走这样的路。
我觉得毛姆对自己的认知太清醒,他平日里肯定是非常自省的一个人,从他决定老年时间用来思考人生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份清醒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年轻的时候。
在他二十几岁的年纪,他就知道自己并不会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律师,他自卑于自己的口吃和身材矮小,这两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他早早地就设计自己的人生,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大量的阅读,加上自身的经验,在文学生涯中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很多人认为《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他自己也有同感,他整理了一番自己的作品,觉得能传世的,可能也就只有零星几本小说和剧本,但是对这份成绩,他已经很满足,他已经努力地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行进,但同时也不否认有运气的加成。
毛姆的这份清醒让我既羡慕,又觉得可怕,反观自己,快到而立之年,依旧对自己的人生感觉迷茫,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
但是人总免不了会有困惑,伟人圣人也一样要吃饭和做爱,毛姆自然也有困扰他的事情,只是比较高级。
他的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当牧师的叔叔一起生活,他一开始跟着叔叔去做礼拜,但是他发现就算是信仰上帝的叔叔,也一样会做坏事,这让他怀疑信仰上帝是否有用,上帝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从西方到东方的宗教,他读了大量的文献,最后他说,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任何试图想证明上帝存在的论据,对他来说都不可信,因为肯定会有逻辑漏洞可以驳斥。
他的老年文章里面,总是讲自己时日无多,但是傍边的注解又总是在调侃毛姆,其实你不知道自己能活到91岁,你还要活几十年呢,现在的读者包括我在内是有上帝视角,觉得书里这样的吐槽特别有意思。
但是转念一想,拥有上帝视角的我,假如穿越回去告诉60岁的毛姆“上帝要我转告你,你要活到91岁”,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毛姆,肯定会以为我是一个疯子。
探讨完上帝之后,回到自身,毛姆开始思考人生是否有意义,人应该如何活着,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他迫切想要解答的,他说自己曾经想找到一本一劳永逸的书,能够解答他所有的人生难题,可是读了大量的哲学和宗教书籍之后,并不如他所愿。
他后来想,读跟自己气质相近的哲学家的作品,也就是更高级的“自己”,或许他的书就能够让自己信服,可还是会发现那个人的观点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他特别地失望。
人到老年,会感觉时间扑面而来,死亡悄然走近自己,不得不去面对它,死亡对毛姆来说,只要死的时候不是特别痛苦,好像就没有那么可怕,对这一生他可以说得上是满意的,但是一些人生的难题,还没有解开,只能说是有点遗憾吧,那只能是他自己勉强回答一下,自我说服。
毛姆信奉一种说法,人生像下棋,每个棋子都有固定的行走规则,但你不知道为什么,没法追问,也没有答案,它就是如此,只不过,你可以决定先走哪一只棋子,还有它的行进方向。他说自己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既相信自由意志,又相信决定论,还好自己只是一个小说家,持有这样相互对立的观点,是当不了哲学家的。
毛姆就算变老了,也依然这么有趣、清醒、爱思考,实在让我着迷,我对他的了解仅仅是这一本书,接下来,我还要去读他的成名作,毕竟他对人生的很多思考,都放在了他的小说里面。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四):幸福就是持续不断的快感
我很喜欢毛姆。这本书能让读者看到他为检视人生所做出的努力,他不断推翻原有人生观的过程。摘抄大部分是感同身受的经历和想法,括号里是随手写的。
毛姆为自己设计人生,因为自己矮小口吃,于是决定以写作为业。曾经毛姆选择写作还是因为这个职业的自主性比较强,认为只有“艺术家”和“职业罪犯”才有自主性。(总能见到的偏见…)
虽然创作是重要部分,但毛姆也认为自己还想从事其他活动,他并不拒斥感官享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动植物的区别在于有理性和灵魂,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感官快感不存在。“他们说,肉体的快感是短暂的,但是,不管短暂不短暂,快感毕竟是快感。”毛姆设计人生,但削弱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并“过多地生活在未来”。
一直以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一个缺点,而且还努力想改正,但总是徒劳。我除非强迫自己,否则绝不会留恋过去的时光,回味往日的甘苦,我即使在得到自己及其渴望的东西时,也只有片刻的喜悦,紧接着又会开始想象未来会怎样。宗教:毛姆的父母去世后与叔叔同住,叔叔是牧师,所以期初他也信教(新教),但是他对宗教的思索和在医科的学习让他不再信仰宗教。不信教后,他开始思考“善“是否有意义,于是开始念伦理学:
我最后得出结论,做人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即使是舍己为人,那也是出于一种幻想,以为自己所要寻求的快乐就是慷慨大方。我认定是与非只是两个词,行为准则不过是人们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习俗而已。自由的人没有理由非要遵循它们,除非他觉得它们对他并无大碍。(what's about 出轨,哈哈,一夫一妻并非天然,是随私有财产制出现而出现的,是利益妥协的产物,所以出轨这个概念算是利益妥协产物的产物了。在当代的道德中,它是不道德的,我无法逃脱它的制约。就像我知道对出轨的道德审判是一时存在的,但是如果我知道对方将出轨视为offensive,遭受种种痛苦的感情,那么我不会出轨,如果他也是完全理解出轨的原因甚至能不受它伤害的,那么我可能会这样做。归根结底不是因为道德,而是更接近于一种天然的怜悯)对于上帝,毛姆认为上帝是一个喜欢听人谄媚,毫无宽容之心的人。顺便帮忙总结了论证上帝存在的方式:1. 有完美的观念——有完美的上帝,2. 万事万物有起因,宇宙的起因是上帝,3. 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自由。所以从道德上我们要相信上帝存在。毛姆的态度是,如果上帝能给你安慰,不如不去试图证明它的存在,信仰他即可。(参见,逃避自由)
当时,我正坐在开罗附近一座荒芜的清真寺里,忽然我觉得自己如痴如醉,……仿佛有一种宇宙的神力将我笼罩,有一种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我简直可以说,我好像觉得上帝就在我面前。(同理,我看大海、看天空的感觉差不多。艺术也能提供这种忘我的感觉)接下来他谈到了奥义书(Upanishad),这里和我上印度宗教的内容差不多,不写了。
哲学:毛姆喜欢哲学,他喜欢的是了解不同的人对于生活的反思,如同他自己时常做的那样(说得我也想去念哲学了,不是念西方哲学史),并作为参考建立他自己的生活模式甚至哲学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哲学家也是自相矛盾的,并且寻求的是一种自洽。
我不是思辨地研读,而是像看小说一样,寻求兴奋和乐趣(我曾坦率地说过,我读小说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乐趣,请读者谅解),作为一个关心人类性格的人,我从这些不同的哲学家提供给我检验的自我表白中获得莫大的喜悦。我发现他们的言论很不一致,我觉得他们著作中的批判部分都很有道理,但读到其中的建议部分,我虽然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却总觉得难以使我心服口服。这些哲学家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们学识渊博、推理严密、分类精细,但他们各自持有这样的观点却不是因为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气质所致。他进一步表述为“人生并不受制于所谓的人生哲学,而往往是受人的欲望、本能,甚至人性的弱点所支配。”(不过是自洽罢了)既然在哲学上并不存在适合于每个人的普通道理,而只有符合个人气质的真理,那么我只好缩小探索范围,那么我只好缩小探索范围,去寻找一个其哲学体系配我胃口的哲学家。他还想过写一本自己的“一劳永逸的书”,但最终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他阅读了现代哲学杂志,并感到“有些题目显然很重要,而且有长篇论述,但我读起来却像处在一片昏暗之中,只觉得烦琐而茫然……哲学——至少是现代哲学,只是专家们之间的事”这段话真好:他们既令人震惊,又令人安详。读他们的书,就像坐着一只小船在散步千百个岛屿的海面上随风飘荡。他认为哲学家应该既把道理说得明白,也把道理说得优美。
对于帕斯卡的“思想的芦苇”(既,人比宇宙更高贵,因为虽然宇宙能毁灭人,但人会思考),不过芦苇这段话确实写得很美。“有一种高贵不是人会思考,而是人天生就有的,它和文化无关,和教养也无关。它基于人的原始本能。如果说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在人的这种高贵面前也会感到惭愧。尽管人性有种种弱点乃至罪恶,但有时也会发出仁爱的光芒”
综上,毛姆不再信仰宗教后,也没有通过哲学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体系,能够完全指导他的生活。在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话题上,他的答案是人生本无意义。
如果天文学家没有瞎说,那么这颗行星最终也会觉得不适合生物繁衍,就如我们现在所知的其他行星一样(这或许才是常态),而且在此之前几十万年,人类就已经灭绝了。到那时,人类是否存在过,还有什么意义?那只是宇宙历史中昙花一现,就如远古地球上曾出现过某种怪物,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人的自我主义使人不愿接受无意义的人生,所以当人很不幸地发现自己不再能信奉一种可以为之献身的崇高理想时,他就会再设置一些特殊的理想,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虽然这三种理想很可能具有生物学功能(注:实用价值),但表面上它们显然是非功利的,因而给人一种幻觉,以为通过它们便可拜托人生的枷锁,而它们的崇高性质更使人跃跃欲试,一心向往某种精神生活,而且不管其效果如何,认为努力追求着三个理想总是值得的。这三个理想就像人生大沙漠上的三块绿洲,既然人在人生旅途中不知其他目标,就只好使自己相信,这三块绿洲毕竟还是值得一去的,因为在那里他将得到安宁,他的疑问也会得到解答。这三个理想就是——真、善、美。(追求的真是什么?是好奇心的一种满足,是能力受到挑战并最终获得胜利带来的快感。但是科学技术促进人类发展,求的就不是真,而是善了。)毛姆认为“美是相对于一代人的特殊需要而言的”,而且认为艺术不应当“依靠历史的、文化的或者考古的联想使艺术对象获得生命”,所以他偏重艺术带来的感性体验,但这种感性愉悦和别的感性愉悦并没有高下之分(美是在特定观念下的合适、和谐,参见艺术的故事。在当时的观念下,中世纪的镶嵌画是合适的,文艺复兴的创世纪是合适的。不过合适就是美吗?如果说合适就是美,那么就意味着美不仅药能引起感性体验,同时要能引起理性思考,并要求观者联系时代背景懂得阐释。体验美成为了有门槛的事。)在伟大的艺术杰作中,一切都已尽善尽美,我不能再做什么,活跃的心灵就会因被动的关照而倦怠。我觉得美就像高山的峰巅,你一旦爬到那里,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再爬下来。(《寻欢作乐》中又把这个观点重复了一次)毛姆在欣赏艺术时,认为艺术“使我产生一种智性的但又充满感性的兴奋感,一种似乎觉得自己有了力量,似乎已从人生的种种羁绊中解脱出来的幸福感”,还能感受到“富有人类同情心的温柔之情”,“我感到安定、宁静,甚至精神上的超脱。”但是,我问自己,这样的激情又有何用,诚然,它是愉悦的,愉悦本身虽然很好,但又是什么使它高于其他愉悦,而且高得连把它成为愉悦都似乎在贬低它呢。(艺术就像一个避难所,也是一种鸦片)(如果你认为人生意义是为人类做贡献,可是人类放在更大的尺度来看这个族群的存在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为它做贡献又有什么意义?这么说无非是自我感动,无非是矫饰自己更深层的自私动机。我觉得唯一能Justify为人类做贡献这个说法的,是我们出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怜悯,我们都如此微小、脆弱、复杂,追求自我满足。我们都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合作求得生存,因此我做一点我能做的,也期望他人能做一点他人能做的。
放到每个个体来说,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自我满足,满足种种快感,或者用需求这个词来描述。除了食色这种,短暂的感官快感/需求,还有名望、慈善、舍己为人、成就、审美、宗教等带来的快感/需求——有本叫做《愉悦回路》的书论证了捐赠、帮助他人都能激活人脑部中的愉悦回路,从而让你感到快乐。我想这种快感的延续期会更长,从而你能忍受更多的痛苦,哪怕是容易被神圣化的科研/对知识的探索也很类似,比如《北大数学国》里所描绘的:
“量变过程看似漫长、艰难,那冲破质变的一瞬呢?有受访的数学家转述了他的数学家朋友的比喻,‘起点在这儿’,他左手斩下去,’性高潮的点在这‘,他两手掌心拉开一掌,’药物快感在这‘,他两手又拉开一臂距离,’数学最后那一下突破,你知道在哪里吗?‘他特意停下一秒,然后笔直指向两米外的墙壁,甚至还要超过,那一瞬的满足感和持久度非常惊人,你无法想象的。他有过体验,而受阻积郁得越久,最后一瞬的顿悟就越通透明净。”
当然,你想满足的种种需求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你无妨抗拒群体对你的认可带来的愉悦感,你也无法无法抗拒创造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二者如果发生矛盾,人就会痛苦纠结。所以不过是我们的贪婪/诉求多样而带来的痛苦,因此不必美化我们的痛苦。)
我们应该这样设想:在很久以前,人类为了应对环境而逐渐有了智慧,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智慧除了直接有助于生存,并没有其他用处;只是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才超越实际需求,超越具体环境而被用于不可见的抽象事物,至此,人类开始想象,开始想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由于人的内心始终只求自我满足,因而对自身的重要性从不怀疑。他的自我满足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要满足这样的想象:自己是不死的;至少,灵魂是不死的。毛姆认为痛苦不会使人高尚,痛苦绝不会提高人的修养,而只会使人变得低贱卑劣。(不能更赞同)
毛姆认为自己做过许多傻事,但最终认为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混合,所以能接纳自己或很多人。
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少区别,人人都是伟大与渺小,美德与恶行,高贵与卑劣的混合物。只不过,有些人的欲念强一点,有些人的机会多一点,这才得以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而就人的本性来说,他们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不知道,人们一旦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还有勇气指责别人。我们很大程度生活在幻想中,我们的想象力越丰富,我们的幻想也就越多样、越生动。然而,当我们面对这些幻想时,有多少人敢于承认?我们一定会感到羞耻而装作不知道。或者,我们可能会大声说,你不能因为我们有淫荡的幻想就说我们淫荡,也不能因为我们有邪恶的幻想就说我们邪恶,如此等等。然而,我们的幻想和我们的行为一样,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地球上有什么生物能感知我们内心深处的幻想,那么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幻想负责的,就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样。步入中年和老年,毛姆觉得自己更能随心所欲(自由),更有耐心,欲望更少,同时毛姆不惧怕死亡,不反对自杀。(不过安乐死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它会带来很多法律实操上的漏洞,容易被人所利用。推行它需要谨慎衡量,不知道法律系统里的人是否一定有动力做这件事。同时推行安乐死还面对道德,宗教的争议)
老年的乐趣虽然不同于青春之乐,但一点也不逊色。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是情欲的奴隶。那么,从情欲中解放出来,难道是小事一桩。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各自的天性和环境。我为自己设计的人生并不是最好的人生,甚至都不是我喜欢的人生,而只是一种就我的天性和环境来说似乎是可行的人生。(我觉得我的一生很可能就是如此,不过小时候怎么没有人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呢,哈哈哈)还有点别的:
一个人有宗教信仰,另一个人没有,也许只能这样解决:双方承认对方的感情是正当的。显然,信仰宗教的人心里也是想要享乐的——享乐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小于纯粹的享乐主义者——只是,他们追求的是来世的享乐,而不是现世的享乐。实际上,选择这种方式追求永恒幸福的人,其享乐主义倾向再明显不过了。哲学家就像登山者,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是为了看到日出;但到了山顶,看到的却是一片浓雾,于是就摇摇晃晃下了山。如果他下山后没有对你说日出景象有多么壮观,那他还算是个老实人。我认为,完全可以确证,人类努力追求的无非就是快感。一般人觉得“快感”一词不好,更愿意说“幸福“。其实,幸福的定义就是持续不断的快感。既然”幸福”一词被接受,“快感“一词就不应被排斥。幸福就如一条线,快感就如这条线上的一个个点;如果你把这条线上的一个个点视为”恶“,那你就不能把这条线视为”善“。当然,”快感”一词并不单纯指感官刺激,但不知何故,人们一听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方面的刺激。也许是因为,对一般人来说,审美快感,思维快感,玄想快感远不如感官刺激那么强烈,所以当他们听到”快感“一词时也就不会想到,除了感官刺激,还有其他什么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