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1000字

2021-03-20 00:0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1000字

  《我将如何呼唤你》是一本由[意]西尔维娅·费雷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一):我们是否能够让自己成为想要的那样

  

如果变换性别如同变换名字一般简单,伊娃变成亚历山德罗将如同手掌反复如此简单。可惜的是,当性别转换放置到一个社会环境中的时候,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并不能指代TA,不管这个人是男是女,亦或者第三性别者。

性别本身承载的是一个社会的影响和一种伦理的束缚。社会的刻板印象中赋予了男性的刚阳之气,赋予女性的阴柔之美,却忽略他们此身裸体来到世界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喜欢火车轨道还是应该给芭比娃娃梳妆。家庭是社会环境的最小组织单元,遵循社会运转的基础共识。家长在引导他们应该如何成为特定性别的个体,这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也是为了在社会分类中寻求社会认可。当第三性别者出现的时候,社会的共识系统就出现了异者,他们似乎被判了不符合社会认知罪,于是乎成为了“病患”,需要被“医治”,哪怕TA只是一个还没有性别意识的小孩子。

西尔维娅.费雷里的《我将如何呼唤你》一书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阐述了一位性别认知障碍者从女性变成男性的故事。这本书呈现的故事,对于很多有观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一个女性,想着成为一位男性,中间招受到嘲笑,家庭的不理解,医生的帮扶,到异国他乡换性别。稀松寻常的故事,甚至毫无亮点。作者作为一位母亲,她所能告知的故事,不止是一个变换性别的故事,而是一个女性在意大利所拥有的位置。

伊娃的母亲一家有生女儿的“传统”,以至于她的外公都觉得这事情不合理,一直想要一个男孩子,甚至还要算时间来生小孩。这种似乎在东亚世界比较常见的事情,鲜活地存活在另一个国度。在伊娃要变成亚历山德罗的过程中,她对男性这个性别的执着并不是为了逃离女性的标签,而是想要成为她想要的模样,这种源头也许是从基因里就决定了。但是对于她的目前而言,作为女性,她疯狂地想要怀孕,孕育一名男性,似乎是在证明他们家族不止有一种性别生育的能力。流产,药物,试管,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在他们的脑海里出现过。

但是即便如此,母亲并没有因为伊娃性别转化而感到欣喜。这种性别的转化比传统意义的自然孕育而言,就是离经叛道的。母亲的内心也充满着挣扎。她精心打造的器官要一点点地被切除,换上一个新的器官。这些行为在母亲的内心充满着挣扎。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拒绝一些派对,可以避免一些刺眼的字眼,观看自己曾经的承诺的视频觉得懊恼,甚至最后一直陪伴在孩子的手术旁。她曾经失责,却也最终遵守了自己的承诺,作为一个母亲爱她自己孩子的承诺。

只是对于我们而言,对于伊娃而言,对于自己身体的使用的权力到底有宽的权限?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修改性别之后,TA是否会因为性别的转换而成为另一个性别圈层的一份子,符合社会对TA的预设?我们不得而知亚历山德罗的后续的故事,我们需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的支配权利都被公权力控制,那么我们到底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还是一个社会预设的棋子呢?也许,我们可以是任何性别,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性别。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二):跨性别者:灵魂对自然的抗争

  

我们总以为,不幸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殊不知我们也是其他人的“别人”。

——摘自《我将如何呼唤你》

记得一九年的时候,重庆一位刚满十七岁的高三少年从教学楼一跃而下。大众原本并不会过多关注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但他身上贴着这样的标签:天才少年,跨性别者。他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坦白说“对自己深深地不认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抵触,对异性身份的强烈向往,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排斥,在反复折磨着我”。性别上的反差让他在学校遭受了校园暴力和来自师生、家长异样的目光。心理医生漠视少年的性别认知障碍,更让他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地步。可以说,发生在这位天才少年身上的悲剧和亲朋好友的态度脱不了关系。

跨性别者的身心矛盾一般在童年时期就会显现,一直到青少年时期,一半的人开始接纳自己的生理性别,而另一半则继续忍受痛苦,不断挣扎,渴望着改写命运。本书的跨性别者,伊娃,就是后者。她的自我意识觉醒于幼儿园时期,那时“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其他女孩开始给洋娃娃梳妆打扮,她却和男孩一起追逐打闹,并希望自己也变成男孩,觉得自己应该是男孩。伊娃的学生时代面对了太多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间的冲突,既有灵魂深处的挣扎,比如什么时候是“伊娃”,什么时候是“亚历山德罗(她给自己取的男名)”;也有来自外界的审判,她感受到父母用评判的目光看着自己,明白其他人觉得她想做男孩的想法不正常,是得了病,所以她从没向父母坦露过内心的真实想法,把自己困在名为“身体”的牢笼中,却无时无刻不希冀着灵魂得到拯救。于是,她寄希望于心理学家玛德琳,相信她完全能够理解自己,愿意站在自己这边,做自己的“盟友”,一同击败共同的敌人——自然。而自然的代言人,便是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母亲。

媒体往往向我们展露跨性别者性别意识觉醒的过程,以及他们转变性别后遇到的人和事的改变。但本书另辟蹊径,以伊娃的母亲为主角,向读者呈现出一名跨性别者的亲人对孩子的内心独白,也就是说,不再从跨性别者这个天然的矛盾体开始讲述故事,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跨性别者的转变过程。

全书共四十六章,组成了四十六段母亲对伊娃一路走来的零散回忆片段。早在第一章,读者就能明白在伊娃身上已经开始了变性手术。在她十八岁这一年,破除万难,来到距意大利千里之外的塞尔维亚,迎接自己的成人礼——冲破自然对身体打下的烙印,破茧成蝶,成为真正的“亚历山德罗”。母亲坐在手术室外陪着她,一刻也不曾离开。母亲回忆伊娃如何出生,如何长大,如何与她争执,如何逼她一步一步妥协。

文中的母亲本是一个个性强烈的人,年轻时叛逆出走罗马,后来与父母和解,并且希望自己和丈夫一定比上一辈人更开明,更优秀,更懂得如何生养后代。伊娃刚出生的那段时光一切如她所愿,岁月静好,然而长大的伊娃并不是她梦想蓝图中的可爱女孩,反而愈发确信自己是男孩,还把身心性别的割裂归咎于母亲。女儿继承了母亲刚烈的性格,两人针锋相对,每当这时,性格温和的父亲常常介入其中,缓和矛盾。相比各位女性(如伊娃、母亲、玛德琳)鲜明的个性,本书中男性(如父亲、医生、法官)作为一种男性模板,和大众眼中的刻板形象并无二致,他们面对矛盾时常常采取回避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文中的女性角色却往往选择直面冲突,与他人推心置腹,然后权衡利弊,做出抉择。因此,正如伊娃对父亲所言:“我比那些你们眼中的男人更像男人。”

母女间多年的对抗让母亲精疲力竭,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针是否正确。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打着“为伊娃好”“为了伊娃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旗号,无视了女儿的真正需求,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因为她一直用审判的眼光看待伊娃,伊娃在本应最信任的亲人身上得不到温暖,女儿才那么恨她,处处和她作对。伊娃(亚历山德罗)对母亲总结道:“这不是我的错,而是你做事只做了一半。”她们的冷战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以母亲的妥协告终。母亲接受了女儿要求的变性手术,接受了伊娃变成亚历山德罗,接受拥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儿子。

文章朴实无华,似乎就是一位母亲坐在手术室外陪伴女儿时脑海中闪过的零碎片段。全书描写了一位母亲与女儿、与自己和解的心理过程。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间都是母亲的肺腑之言。透过文字,我们看得到伊娃童年时一家人去海边游玩的温馨场景,看得到伊娃在学校时做出的出格行为,也感受得到伊娃身体发生变化出走学校时,母亲开车寻找她,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绝望与辛酸。文章的其他情节这里不再赘述,总之,作者擅长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体现母亲与女儿的冲突,自然与跨性别者灵魂的斗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能体会到母亲养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艰辛,更能直观体验跨性别者面临的社会和自身的考验。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三):指向未明的奇观化独白,亲子关系的自叙体寓言

  

这是一部情节并不复杂的虚构小说,内容是女儿遭遇性别认知障碍、决定实施变性手术前后,一位母亲的心路独白。

女儿伊娃,未来的儿子亚利桑德罗,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与他一样拥有自由灵魂的母亲。

不幸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天然的联结方式——母亲与孩子,遭遇了年轻的性别自主决定权。这是贯穿全书的命题所在。

作为一名酷儿主义者,从开卷前到阅读全程,我最迫切、最先想追问和找寻的是这样的问题:

一个孩子,如何在幼年习得如此鲜明且固化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坚定地选择要自己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呢?

福柯在《性经验史》中写到:“人们可能不让成年人和儿童用某种方式来谈论性。可能人们认为它过于直露、粗俗和荒唐,但是这也许是多样的、交叉的和等级化的话语起作用的交换条件。所有这些话语都是围绕着一束权力关系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性别意味着阶级。跨性别作家凯特·伯恩斯坦如是说。在《性别是条毛毛虫》(这本书的名字本该被译为《非法性别》)中,性别认同回答的是“我是谁?”这一问题,指的是对“性别”的自我感知,包含着存在和归属两个层次。事实上,当你回答自己“是男人或是女人”的问题时,已经接受了文化中合法性别的二元论。

可是在《我将如何呼唤你》这本书中,我们无从获取跨性别者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全程在以试图理解却终究无法坦然接受的视角,与第一人称母亲共同俯瞰这一切。

伊娃爱短发,不穿裙子,不想迎来初潮,渴望失去自己的乳房,渴望拥有男性生殖器。不喜欢芭比娃娃、粉红色等“女孩喜欢的东西”,天生爱枪支、机器等“男孩喜欢的东西”。这一设定,无疑回避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讨论,他无疑是变性者(Transsexual),也是一位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彻彻底底的“性倒错”。

从福柯那里我们得知,从18或19世纪开始,病因学与刑事审判便试图将性倒错纳入管辖范围。这恰好也对应了书中母亲与伊娃先求助于医学专家,后诉诸于法律的过程。

1972年,瑞典颁布《有关特殊状况确定性别的法律》,其中规定:“自幼即认识自己具有与教会记录簿上所记载的性别不同的性别, 并且在长时期内过着与这种性别相符的日常生活, 而且即便是将来, 也仍会继续这种性别下的生活,根据该人的申请应允许他们变性。”(黄丁全《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性别自主决定权。

书中的伊娃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因未成年没有通过法律的判决,他还是执意出国去做了变性手术,最终获得了父母的无条件支持。

就是这样,设定上几乎回避了所有关于变性这一话题本身矛盾性的讨论和质疑,情节上也几乎没有悬念、冲突和纠缠,我们看到的只是作为母亲的主人公痛心彻骨的回忆和波澜起伏的情绪。作为虚构小说,它完成了一场接受变性手术跨性别者的母亲的自我表演。

然而它的感情实在过于真挚动人,弥漫全书的纪实感和现实意义让我忽略了它布莱希特式的出离手法,而当我看完全书,从作者的后记里得知它并非来自一位有如此遭遇的母亲,却对我曾经的共情疑惑了——那些情感究竟是来自奇观式的假想,还是曾经真实出现的矛盾?

没有答案。这样的发问去指向一本虚构小说无疑是愚蠢的。难道小说作家不就应该化身无数的人物去感知他们、书写他们的情绪吗?但我实在很想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孩子具备鲜明狭隘的性别认知却自私倔强、父母隐忍包容却最终牺牲一切这样极端情况下的极端痛苦,来指向一个意味不明的、也许根本无何有的议题?我感到不适,虽然无可否认我被它感染了。

也许因为它对情绪的讲述太真实了,我无法出戏。

单纯作为一部小说来评价,它的主题似乎过于驳杂、多元,写法又似乎过于纪实、琐碎。仿佛它不是百分百的真实故事,社会性便大打折扣,像是欺骗了我的感情似的。这情绪实在说不清,道不明。

无论如何,撇去未知存在的纪实性,我还是愿意就文本自身来讨论。文中写到了怀孕时的不安与恐惧,写到了哺乳时的奇异快感,写到了隔代血缘将爱护孙辈视为一种补偿的感情,写到了身为母亲时视子女为“心血”的同时承认其独立性的矛盾,也写到了亲情如何纠结、嫉妒、试图理解却最终无力的悲恸。它难得地、真诚地、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身为母亲,一切的嫉妒,欲望,懦弱,自恋,以及怨愤。与其说它讨论社会议题,不如说它在讲述一个关于亲子关系和成长的寓言。

摘录一段最喜爱的话作为结尾:

我遵守了我的诺言,陪你来到这扇门前。我放开手,看你躺在担架上进入手术室,我轻声说“我爱你。”然后慢慢把你推向远处,让你独自远航。我放手让你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我想,这也是一切父母与子女所必须面对的事。

  《我将如何呼唤你》读后感(四):上帝到不了的地方,母亲会带你抵达

  18岁之前,伊娃是妈妈的“小兔子”,是爸爸的“咪咪”“小扫把”“小青蛙”,是外公的“小女孩”;18岁以后,伊娃想变成亚历山德罗,我们又该如何呼唤她/他?

18岁的伊娃躺在塞尔维亚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因为麻醉,她失去了知觉。

医生们用绿色记号笔在她身上画线,标出手术刀落下的位置——乳房,子宫、卵巢和阴道……

如果手术顺利结束,那么,世界上就不再有伊娃,而亚历山德罗将迎来新生。

《我将如何呼唤你》,是2018年意大利斯特雷加奖入围作品。同样是讲性别认知障碍,或者说跨性别者,与《丹麦女孩》集中于埃纳尔/莉莉本身不同,《我将如何呼唤你》采用了母亲的视角(这本书的原版书名直译就是“伊娃的母亲”)。透过母亲呓语般的讲述,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的痛苦挣扎,也看到了整个家庭的崩溃。

虽然腰封写的是“意大利版《丹麦女孩》”,但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大利男孩”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因为从一开始,伊娃就知道自己是谁,只是身边的人还没有准备好,无法接受那个他。

我本来就是男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男人。我比那些你们眼中的男人更像男人,因为他们天经地义是男人,是自然和命运让他们成为男人。但我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磨破指甲、咬断牙也要成为一个男人。《我将如何呼唤你》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已出版

伊娃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她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母亲是一位大学戏剧教师,他们宛如一个最完美的三口之家——“两份中规中矩的工作,一个独生女,岁月静好,没有纷扰”。

然而,裂隙不会因为无人注视,便不存在。

这道裂缝,有一个学名叫“性别认知障碍”。看似毫无褒贬色彩的一个术语,却是这个家庭十八年的深渊。

性别认知障碍……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和心理不匹配。就是作为男性,却活在女性的身体里,或者作为女性,却活在男性的身体里。这就意味着,你断定自己的性别和生物学还有户口本上登记的正好相反。

没有人知道缘由,当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光是应对现实就足以将人击溃,遑论追究缘由。

子宫里一切都脆弱柔软,变化无常,一切瞬息万变。我想,就是一个小小的变异,就够我们痛苦余生。

作为一个小女孩,伊娃很普通,天真勇敢,有疼爱她的父母亲人,生活无忧无虑;但她似乎又有些怪异:她喜欢火车机械玩具而非公主洋娃娃;她总爱穿着裤子,讨厌裙子;她偷偷告诉表姐自己其实是个男孩……她想变成亚历山德罗——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她忍受着旁人的白眼与侮辱,想方设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唯一的武器,就是父母的爱。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人士,她自然是不幸的。而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里往往会加倍呈现。

为了拯救灵魂,却必须要杀死身体,这在“正常的社会”中,似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伪命题。但伊娃的母亲却意识到,“爱真是和死紧密相连,无法分开”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冷战、怀疑、争吵乃至鲜血与伤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伊娃,你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那么爱你,甚至为了你死了心。你之前的父亲已经死了,他不存在了,出现在那栋房子里的男人已经逃走了,那个总是制造欢声笑语的男人已经消失了。这里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他倚着墙慢慢走路,只因为你还活着,他才留着最后一口气。

故事一开始,母亲在手术室外等待着,她的女儿在一墙之隔的手术室里迎接她作为女孩、女人和女性的最后时刻。她在拯救自己的女儿,同时也在失去自己的女儿。在等待中,母亲开始了她的讲述。

故事的最后,母亲在昏睡的孩子面前,俯下身去,呼唤着那个将陪伴他一生的名字。阳光明媚的七月又回来了,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世界的齿轮开始重新转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