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1000字

2021-03-20 01:1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1000字

  《绘本 三国志》是一本由(日)安野光雅著作,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一):安野光雅的三国情结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安野光雅笔下的绝美三国,83幅唯美画作与温馨随笔重磅集结!集历史故事、趣味知识、人生哲思于一体,聆听绘本大师讲述令人神往的热血时代。

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图画色彩的魅力、文字的细腻动人,还有历史的底蕴,人情的温暖。错过这本书,就错过了一种解读三国历史的全新方式。

书里记录了诸多与《三国志》相关的历史故事,又交织着与历史并无关联的市井闲谈,苏州民宅的白墙黑瓦,剑门关的苍茫群山,在金戈铁马的萧瑟古战场景物中穿插浮现,令人不禁抚卷叹息时光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二):绘本是一个人的旅行之《绘本 三国志》

  

也许你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就是一本平平无奇的绘本里面对三国志的故事进行了插图绘画吗?那么我想你一定要了解这个人,他就是安野雅光

“我小时候,在脑海里想象“世界是圆的”这个概念——整个世界就像一个里外翻过来的像皮球,里面住着各个州的人。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男孩异想天开,但这样的想象,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是我所有作品的源泉。”安野雅光是一位对世界重构满足无尽好奇,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创作的一位绘本作家。

拿到这本书之后,三国志好像一位温柔的老者拉着你的手给你娓娓道来这部三国志的前世与今生。翻开绘本这位博学的艺术大师用温暖细腻的水彩画,构筑出充满诗意和童趣的绘本世界。

如果你认真的问我这是不是一本关于历史的绘本,怎么说呢我会给你一个弄棱两可的答案:是?又或者不是?更贴切的说是一本带你去有三国志这个故事的地方、时空的穿越。

安野雅光喜欢用水彩作画,着色淡雅,运用水彩颜料的无穷变化营造出端庄稳重、温馨怡然的氛围,温润气息弥漫画间。他的画富有传统日本日本画的韵味,同时他又将西洋绘画中的写生和素描融入创作中,丰富的细节尤其令人称道。细腻的绘画让我慢慢的穿越到那个时代,好像我像一位听故事的人,走进村庄走进他们的生活里切身的感受到三国志。

这并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绘本,翻开每一章节你都会发现后面的故事都是作者的游记,有作者的思考有作者的感悟。

翻开画作你走进了前世,看后面的故事你回到今生,他们的故事任由在你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收获属于你的三国志。

合上绘本,我依旧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是蠢蠢欲动的想要去走一走逛一逛,我会思考,欸?是不是在很久之前这里也是这个样子,耕种,秋收……四季更迭。就像是书本后面所说,不论是你第一次接触三国这个故事,还是已经熟悉三国历史,这部绘本都为你提供了《三国志》邂逅的全新机会。

在2020年12月24日这天安野雅光这位长者与世长辞在他着5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安野雅光新作不断,直到90岁高龄,每天依然是花狗6个小时才罢休。他似乎在永不停歇地好奇、思索、想象。如果说你想要在喧嚣的生活中想要寻找片刻的放空那么试试这个绘本吧,也许你在每一则故事中就悄然在那个地方跟当时的人们敞开心扉畅聊到天明呢!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三):从绘本中品三国

  《绘本 三国志》不仅仅讲述了三国历史事件,还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中国的喜爱以及对三国历史的着迷。在历史之外还有对社会的思考,传达出作者的哲思与价值观。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些话刻骨铭心。《三国志》也好,过去的战争也好,都已成了悲哀的种子。——《绘本 三国志》封面极具设计感

作为一位极具才华的绘本作家,安野光雅走访了中国三国历史故地,创作了以三国故事为载体的动人画卷。《绘本 三国志》不仅仅讲述了三国历史事件,还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中国的喜爱以及对三国历史的着迷。在历史之外还有对社会的思考,传达出作者的哲思与价值观。

从读者的角度看本书,《绘本 三国志》以小篇幅的形式概括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让人读起来毫无困难。而且每篇故事辅以精美手绘,让人在读史的同时进入另一个时空,与古人相遇,听他们叙说曾经的辉煌。

听安野光雅讲故事

我最近刚好看完了《秦谜》,详细了解了关于吕不韦的一些史料。《绘本 三国志》在第六章“吕不韦奇谈”中谈到,吕不韦是嬴政的亲生父亲,这件事属于一个有争议的历史疑团,读者可以参考多本历史读物,全面了解其中的故事,再做出判断。

安野光雅在这章以一种讲故事的语气,诙谐幽默地向读者介绍了关于吕不韦的故事,虽然这不属于《三国志》的内容,但依旧很有阅读价值,特别吸引读者的眼球。

吕不韦奇谈

迷失在安野光雅的色彩中

赤壁秋景

天空的橙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粉色的大地既恬静,又充满生机与活力。

涪城联欢

金黄的建筑盘踞在蓝色的山上,山脚点缀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这色彩颇有印象派的风格。

跃出史学之外,看不同文化

第十三章 口是心非(露天市场)谈及日本的社会现象——“社会过于武断地认为年轻人的道德教育有所缺失”,安野光雅在谈三国史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故乡的文化,颇有趣味,令读者多方位了解不同文化,在对比中探索,何不乐哉?我觉得安野光雅是一位思想家,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是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书本外的一些思考

不知你是否觉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沉不下心看正史,很多做正史相关文化产品的企业也得不到市场支持,最后整个社会离正史越来越远,浪费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

感谢安野光雅用生动的笔触将三国志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述辅以精密入微的画卷,《绘本 三国志》会让更多心气浮躁的人们停下脚步,翻开书本,细细体会博大精深的历史。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绘本,值得收藏。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四):日本作家旅行中国一万里,画下83张图,记录热血三国打卡之旅

  

最近这些年,中国的二次元迷去日本打卡取景地的越来越多,毕竟90后是在动漫文化中长大的一代;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力也极为强大,日本人中热爱三国文化的就很多,安藤光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旅行一万公里走访三国故地,画下83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并用文字记录下对三国文化的感受。打开《绘本三国志》,安藤光雅对三国文化的热忱跃然纸上,文字典雅独特,画作秀美壮丽,读者不知不觉走入其中——苏州民宅的白墙黑瓦,剑门关的苍茫群山,在金戈铁马的萧瑟古战场景物交叉浮现,令人不禁抚卷叹息时光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一样的中国之旅:探访刘伶之墓

作者跟随三国发生的足迹,踏寻中国大江南北,甚至走到村村落落;相较于追求享受派的旅行者,作者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比如提起河南新乡,旅行者想到的是徒步郭亮隧道;但作者却是为了祭拜刘伶之墓。这个墓非常不起眼,如果没有迎风翻飞的红旗子,这就是普通的圆土锥。不是文化爱好者,可能真的不会注意。但作者却不是第一个为刘伶来的日本人,日本明治时期美术先驱冈仓天心就曾来过此处,唯一的遗憾却是未能给刘伶敬酒。

作者一行人却异常执着,一定要给爱喝酒的刘伶敬一杯酒。不料想车子陷在土堆里不能动弹,同行的日本女子指手画脚呼救,村民才“听懂”;十几个人手拿铁锨铁铲搭救,麦田被搞得一片狼藉。作者一行人赶紧拿出烟和烧酒来表达谢意,两国人民因这个小插曲互生好感,作者提到“告别时要把手挥断”,想一想也真是神奇有趣。最后作者拿出画笔,用一片金黄色打底,描绘了河南村民忙碌的景象,想来作者每想起这一段记忆,也是温暖的吧。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小故事,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日本人却有不一样的视角和执着,在作者的文字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中国。

幻想里的画卷:貂蝉vs刘备

安藤光雅的画用色大胆,给人强烈的冲击力,但人物描绘却又很细腻。很多画是描绘中国的风光,一些也有作者幻想中的画面。比如并不存在的传奇女子貂蝉,挑起吕布嫉妒之心以致董卓惨死;作者以“董卓的末日”命名,在一片荷叶之下画下貂蝉与董卓饮酒的场景。虽然貂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后人依旧津津乐道,这就是三国志的魅力吧!龚古尔兄弟说“历史是实际发生的小说,小说是可能发生的历史”,人们明知它为虚却觉得很多事值得“以史为鉴”。在虚实之间警戒人类,真真假假反而真相并不重要。

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刘备编草鞋的故事,作者却结合日本文化背景,对这件事产生了有趣的联想。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一个人物叫做二宫金次郎,是曾出现在日本纸币上的重要人物,他最为人们传颂的就是边干活边学《论语》,最终重振家业。教科书中二宫金次郎也有编织草鞋的情节,但据后来考证,这只是为了渲染他勤俭“移花接木”的虚构情节,那么刘备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也许编写三国的作者,只是想要告诉后人“人这种动物,如果在年轻时不吃苦就获得荣誉,那么随着年岁的憎恨脏,一定会变得自负。”《绘本三国志》中随处可见这样有趣的联想,跟随作者来一趟不一样的三国之旅吧。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五):情系三国,游走于中国,探寻历史碎片:安野光雅与《绘本三国志》

  

一直以来,日本的三国文化十分盛行。有关于三国的漫画、游戏层出不穷,尤其是游戏《三国志》系列,更是多少人青春的回忆。

三国文化向日本的传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三国志》在日本的上层阶级开始传播;等到了江户时代,《三国演义》传播到日本,当时正值明末清初混乱的时代,一批明朝官员去日本避难,并将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带到日本,其中就包括《三国演义》。而江户时代,正是日本经济开始崛起,日本民众对于通俗文学的需求比较旺盛,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愈发兴盛。

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地理上“一衣带水”的便利性,让许多日本学者到中国进行考察,东京帝国大学的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历史学家、文学家陈舜臣等都曾经多次前来中国考察、学习。

出版过《旅之绘本》等著作,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画家安野光雅也曾到过中国,他的目的就是专门探寻三国故地。通过实地取景,安野光雅通过自己的画笔,与自己的旅行随笔相结合,形成了一本独居特色的《绘本三国志》。这是一本与其他的《三国志》完全不同类型的书籍,透过安野光雅的画笔与思绪,能够体会到其中深含的人文精神和知性思想,历史与时空的交错,带领着读者开启一场关于“三国”的深度探索之旅。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篇篇宁静的文字,在收获美的感受的同时,更能加深对于三国文化的熏陶。

虽说是《绘本三国志》,但是安野光雅并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在三国这段历史,他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开始走起,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开始追根溯源,一直探寻到三国历史发生的根源。不仅如此,在书的最后,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对战争的反思,他还认真思索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的租借地等问题,可以说,安野光雅以自己多元文化的独特视角,书写对于中国历史的独到见解,描绘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这也体现了安野光雅的一个创作理念,他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仔细思索,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全身心地融入到景致当中,同时也把读者带入到书中去,以细腻、感性的处理方式展现出画者的情感思绪。

安野光雅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是以水彩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受到日本传统绘画素净、禅意、静谧风格的影响,安野光雅的水彩画风细腻、温润、淡然,灵动万千的笔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带有非常明显的日本传统绘画的意蕴。

之前看到三国相关的作品,无论是绘画也好,漫画也好,小人书也好,无不以表现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残酷战场为主要的题材,但是在安野光雅的画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安静、纯真、美好。就像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激烈残酷的征战之后,安野光雅更喜欢体会赤壁的美好与安宁:“更接近赤壁的岩壁后,田园牧歌似的风景徐徐展现在眼前。十五六头水牛在嬉戏玩耍,还有人在浊流中撒下四张渔网捕鱼。我坐在那里,远望着赤壁作画。”

从这里其实也能看出来中日两国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关注的点还是非常不一样的,相比于中国宏大的、抽象的历史观,日本更注重于温情、人文方面的影响。品味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从另一方面来看,《绘本三国志》中的文化随笔,更像是安野光雅的旅行手记。不过相比于普通的旅游手记,安野光雅的文字更加保罗万象。远离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穿梭于历史的小径,很多地方都是经历千难万险才到达,这种探索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叹。概括性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储备,优雅的文字。中国大地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三国历史事件、三国历史人物、中国地理、人文环境,虽然不在同一历史时空,但统统在安野光雅的笔下融合在一起,仿佛是平行的存在一般,毫无违和感。

在描述客观存在的同时,安野光雅也将个人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对中国伟大文明的赞叹,对三国名将的缅怀,对辉煌历史遗迹的探寻,对历史场景的再现,安野光雅将《绘本三国志》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沉思。

另外,从《三国志》《三国演义》传到日本到后来日本三国文化的发展壮大,在这个期间,三国人物的服饰、样貌等开始渐渐进行了日本本土化转变,从各类动漫、游戏中,能够感觉出这些三国的战将愈发的像日本人,而非中国古人。在读《绘本三国志》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有些许的不同。在安野光雅的笔下,大部分采用的是大场景的画法,重点在于事件的描绘,对于人物细节相对没有作为重点。但是在人物的绘画风格上,能够看出来还是偏于中国历史的形象,并没有那么失真。不过《刺杀何进》这一幅图中,骑坐在墙上的士兵,黑衣赤脚的打扮,宫墙的样式,还是依稀让人感觉到了日本刺客的风格。另外在画中的战旗上,夏侯惇的旗子是一个大大的“夏”,诸葛孔明的战旗分别是“诸”“葛”“孔”“明”四面大旗,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绘本三国志》的最后,安野光雅借用了陆奥宗光《蹇蹇录》中的一句话:“如今,各国外交极其错综复杂。战争的结果带给国内外与全社会的影响之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万物凋零的惨状,如果误用各种手段,胜者也许反而比败者陷于更危险的境地。”

这也表明了安野光雅的一种态度。和平的局面来之不易,对于战争,每个人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六):读《绘本三国志》:追寻一个大分裂时代的文化缩影

  

《三国志》流传到日本的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唐朝。在有“遣唐使”期间,日本一直与中国在文化方面保持着互通有无。从日本历史的记载来看,最早有关《三国志》内容流传至日本的记录,是在天平宝字四年(奈良时代)。

当时的《藤氏家传》记载了飞鸟时代政治家苏我入鹿执政期间发生的一些事,对该人物的评价是:“其行为与董卓残暴傲慢的统治行为极为相似。”可见,在那时的日本,已经有人在研读《三国志》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安野光雅创作的《绘本三国志》,其历史背景显然就来源于中国的三国故事。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想要成为一位画家。即使那个年代颜料不易取得,我也向画看板的要油漆或使用食用油色素等,想尽一切办法画图。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画画。哪怕只能在车站前卖画,我也要当个画画的。”

——安野光雅

曾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的安野光雅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宝级艺术家”,也被日本国民公认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其以清新自然、淡雅悠远的水彩画和蕴含其间的人文、数学、建筑、文学等领域知识而蜚声国际。他笔下的大自然淡雅细腻,带有浓郁的传统日本画韵味,同时也兼具西洋绘画中对细节的细致刻画。他的绘本兼容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同时又富有敏锐的想象力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绘本三国志》是安野光雅耗时4年,在中国境内行走1万多公里所绘制的83幅唯美历史画卷。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卷,一篇篇清新隽永的文字,在收获美的愉悦的同时,更能加深读者对于远古三国时代文化的记忆熏陶。站在一名人文学者的角度,以细腻温婉的笔触与亲临实地的感悟为受众深情描述了一段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热血三国之旅……

与市面上司空见惯的硬壳绘本不同的是,该绘本采用的软包装,即便是孩子独立阅读也不会有不小心被相对尖锐的棱角划伤的风险。更让人惊喜的是,与其他突显大幅彩插、配以极少的文字绘本不同,《绘本三国志》的一个特色在于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缩影与自己的亲身感悟以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配以清新自然的水彩画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正文厚达176页的篇幅在绘本中实属罕见,触手可及的就是十分敦实的手感,一段纷乱而分裂的历史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书中从三国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访寻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墓地开始讲起,作者一行人的足迹踏遍西安、苏州、开封、赤壁、武昌、龙门、涪陵等地,实地走访挖掘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深入中国民间与当地百姓的接触过程中更是发现了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其后加工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其中更穿插了与之相关的日本传统&现代文化以及朴素而客观的人文精神。

譬如在书中第三章,去往河南新乡黄河边的郭堤村拜刘伶墓时提及的车子深陷泥地事件。尽管语言不通,但在村民听懂了同行日本女士的解释后,十多个人立即带着各种农具前来搭救。面对急需帮助的人,在这些朴实的中国村民眼中没有国籍之分,他们犹如一场“及时雨”,给日本友人一行留下了对于中国人的美好印象。投桃报李,日本友人也将自己的香烟、烧酒分给村民,并与村民一再挥手道别。

接受村民相助的整个过程在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在一大片麦地周围,一排树木中间插着红旗的刘伶墓尤为显眼,一群可爱的热心村民们正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般齐心协力帮“我们”把车子从泥地里拉出来,除此之外,有的村民在铲除路边的泥泞、有的在抬车轮、有的在饮马。对面错落有致的低矮房屋,屋前三三两两的行人正牵着孩子陆续赶来帮助“我们”,眼前触目可及的一切,如何能不让一群国际友人深受感动?

众所周知,东汉官宦蔡伦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的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在记录文字和绘画艺术方面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两大难题。最关键的是经济性,它让更多平民百姓能够接触和接受到文化教育,对普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通过亲身所见,作者坦白了此前对于官宦抱有的偏见,这种闻过则改之、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吗?

在安野光雅生前所在的日本岛根县津和野也有一处以石州和纸闻名的造纸工厂。此处详细解释了日本和纸制造工艺与自己在博物馆所见的中国传统抄纸工艺从选材用料到制造过程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由浑天仪衍生出了自己对于黄河文明的思考。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文姬归汉、赤壁之战、孔明病逝五丈原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带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透过安野光雅的笔尖向我们传来。在书中,我们不仅触动于作者精心绘制的一幅幅温暖治愈的水彩画,更为日本友人对渐行渐远的中国历史那份执着的追寻与深刻的反思所感动。或许,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地缘上的亲近与相似的文化背景吧!

在本书后记部分,安野光雅引用了日本明治时代政治家、外交家陆奥宗光所著《蹇蹇录》中的一句话:“如今,各国外交极其错综复杂。战争的结果带给国内外与全社会的影响之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万物凋零的惨状,如果误用各种手段,胜者也许反而比败者陷于更危险的境地。”这似乎也透露出了安野光雅本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惜吧!

  《绘本 三国志》读后感(七):以三国为引,安野光雅先生的中国旅行画集及其中华史观

  

安野光雅,1926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本岛根县鹿足郡津和野町,从小就梦想成为画家,其除了美术绘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之外,在科学、数学、文学等方面造诣也很深。他运用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在画作中充满着个人的独创性,在绘画中几乎没有使用华丽夺目的颜色,更多利用淡色调的水彩作画,描绘出虽然不在意细微部分但是整体充斥着安定气氛的画作。

在安野光雅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中国的,这从他画作利用水彩作画就能看出一二,例如新经典曾经引进过『中国の市場 北京/大同/洛陽/西安』和『中国の運河 蘇州/杭州/紹興/上海』,都非常写实又写意地画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风貌。非常可惜的是,2020年12月24日,安野先生与世长辞,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缅怀和了解这一位对中国充满着热情和喜爱的日本画家了。

横16开本,让人能够有最好的欣赏体验

说来颇为遗憾,我是通过《绘本三国志》这本书才初次认识到安野光雅这位大画家,本书中文版出版的时候安野先生已经无法见到了,但中国读者能够从这本关于三国的画集中领略到安野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对热爱中国的那一颗心也能使安野先生在天之灵得以慰藉吧。

特别说明一下,本书在日本共出版过两个版本,一是2008年出版的《绘本三国志》,另一是2010年出版的《新编 绘本三国志》,两版均由朝日新闻社出版。而中文版的本书则引进自《新编 绘本三国志》。要说不同,两版在内容方面几乎一模一样,但在排版上两版有着极大的的区别。2008年旧版中是按照书本左侧页面全部是画作,右侧页面则为安野先生对应的散文,这样的好处是随便打开一页,读者能够直接看到图画和散文,一一对应。而新编版则把两篇散文或者两幅画作放到一起,这样的好处是读者打开画作页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冲击感,而且能够更加专心地欣赏安野先生的绘画,当然随之而来的缺点也不可避免,那就是散文与画作分开之后对应关系变得非常单薄。目前中文版的排版就是新编版的排版。

两张画作并在一起,读者能够更加专心欣赏。

另外,单独针对本次出版的图书的装帧还有值得说道的地方。一是本书的纸张特别特别好,非常厚实,如果按照普通的小说纸张来比较的话,本书每一页几乎是三页小说纸张的厚度,和其他的美术图书用的纸张类似,甚至要我看,比一般的绘本的纸张高级很多。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在印刷时能够充分加载色彩,让安野先生的画作能够完整得以呈现。而且,在印刷上,由于画作页的边框是全黑的,现在将两幅画作放在一页的左右,黑色的墨迹不会污染到白色的散文页,确保了书本的干净程度。再加上大横16开的大开本,除了没有使用硬壳精装,其他几乎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

可以看一下目录,下面括号内的就是画作的标题

说到这本书的书名,虽然这一部画集被冠以《绘本三国志》的书名,但无论是“绘本”二字还是“三国志”三字,均不能很好地完整传达本书的特点。在我没有收到书的时候,想象着这本书会是怎样一种形态。是不是就是从《三国演义》挑选一些名场面画成适合孩子看的绘本呢?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拿到书的一刻,我感觉到了全身的毛孔都被画作打开的兴奋感。严格来说,这是又一本安野先生关于中国的水彩画集,三国志只是其中的引线,更多的是用图画表现了中国的壮丽山川和小镇风貌,从中我们能看到日本画家眼中的伟大祖国的秀丽景色。

再说到这一部画集中的文字,非常让人惊喜的是,每一篇文字都是安野先生的一篇散文,内容不仅包含有三国志的相关故事,更多的是安野先生在中国进行旅行写生的见闻,以及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见解,当然还包括了他眼中的中日关系和对于中国高速发展的讶异之情。在这些文章中,我们能够沿着陈寿的三国志正史,从古代中华到近代鸦片战争,能够看到春秋战国的英豪和旧时日本军的对比。安野先生自在地展开了他的文学翅膀,配以像诗一般的画风,着眼于英雄文人的一面,让读者痴迷于他的文字之中。

这一部画集不仅喜爱三国的朋友能够欣赏,我觉得更应该向其他读者推荐,因为这是一部借着三国述说中华历史和安野先生自身观点的佳作。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安野先生在书中的心血结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位大家。

安野先生笔下的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绍兴,画集中有很多表现中国乡村的画作

这一张能很好地表现先生的色彩运用

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人物形象靠近了日本人

战争场面的描绘

先生笔下的中国壮丽山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