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迭兴的读后感大全
《春秋:五霸迭兴》是一本由朱良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五霸迭兴》精选点评:
●五霸的起落兴衰,诸侯小国的艰难求存。再现大背景下的百态人生,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从小便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纷争充满兴趣,本以为是本小书,没想到读了这么久。春秋三百年,诸侯国并立,五霸迭兴,无数人青史留名。即便在春秋这个讲究仁义的时代,杀戮和征服几乎随时发生,人民是悲惨的,人命是廉价的。另外,作者用公号体的文风,百家讲坛的方式写历史,足够通俗易懂,也提前声明有合理想象,但我并不喜欢这种类型。
●这本书讲述了春秋数百年的历史:从周王朝迁都成立东周开始,一直讲述到吴越之战、韩赵魏三家分晋。在这本书中,作者脉络完整条理分明,将众多诸侯国之间纠葛的关系都讲解得很全面,而且也并非简单地将那段历史照搬过来用现代语言描述一遍,而是综合多家文献资料保留客观正确之处。对于不确定的地方,并不会盲从,而是保留存疑。到底历史真相如何,作者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人物把历史事件生动地描写出来,也有作者对历史的分析与辨伪。通俗易懂,值得一看!
●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叙述,还原历史同时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
●作者思路清晰、逻辑合理,把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文献做了推理——很多文献湮没在历史中了残存的文献又是春秋笔法。用公众号简洁的话语把300年纷乱历史、众多人物条理清晰的讲述清楚。熟读春秋历史对当下年轻人职场、人生规划有很大帮助。
《春秋:五霸迭兴》读后感(一):个人的一些见解和总结
以下是我看完书后的个人拙见,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 1、周王室开始衰落: 周王室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这项政治制度导致各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权力难以集中,诸侯之间动乱严重。 直接原因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寒了诸侯们的心。 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周天子一代不如一代。
2、“周礼”最后的倔强:春秋时期还是基本遵循周礼的。 比如各位霸主即使称霸于天下,也必定要尊崇周天子,君臣之礼不可僭越,否则下场就会如郑庄公一样。 比如各诸侯之间虽然年年战争不断,但很多都是点到为止,遵照战场礼仪来打仗。 3、礼乐崩坏的开始: 虽然周礼尚存,但也在逐步土崩瓦解。 比如各诸侯国之间弑君之风越来越严重,杀父亲、害儿子、坑兄弟的事情层出不穷。 比如有越来越多不遵循周礼的战争,烧杀抢虐无恶不作。
4、什么是霸主? 身为霸主,所在国家必定是兵力强盛,内能拯救诸侯国,外能平定戎夷。
身为霸主,只是诸侯国当中的盟主,但仍然要在表面上尊崇周天子,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支持。
身为霸主,要有宽广的胸怀、为民造福的能力和仁德之心,这样才能被天下人所臣服。
5、这是个混乱的时代
各诸侯国打打杀杀的理由花样百出,有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发泄个人怨恨,有时候仅仅只是为了炫耀国威,而底下的士兵,犹如蝼蚁一般被人随地践踏。
6、这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管仲、鲍叔牙、百里奚、伍子胥等等人才各为其主,为君主成就霸业,但一代贤才陨落以后,各国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国家一日不统一,苦的只有老百姓。
而春秋过后,又迎来一个更混乱的时代。
《春秋:五霸迭兴》读后感(二):【推迷会荐书团】重点在最后一句!
初中历史的一段知识点,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四百多页。非常适合重温历史的人,通俗易懂,有趣有用,还有些明朝那些事儿的意味。这几天的阅读比当时看课本又多了许多深层的思考。当年那难背的五个名字,现在终于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具体的身影。本书的总目录也可以当记事字典查。
三国演义开场那句——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样适用在春秋这段历史中。感想太多,想了想还是归纳为几个重点吧。
1、从致乱之源看,第一篇末尾就抛出了作者的观点——礼乐是从褒姒开始败坏。我不太同意这点,褒姒、文姜,宣姜,骊姬,这些女人从史书上看,也都是祸乱之源,也最容易代君受过,因为大家容易接受红颜祸水的定论。从现实上讲,首先美女必智商不低,分的清利害,国君之争,必你死我活,女人无兵权,为了活下去也得无所不用其极,失败者史书都不会提她是怎么死的。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和亲的工具,怎么会有那么大能力左右大国局势呢。
所以礼乐崩坏到底是从天子弑父开始,还是从幽王废长立幼开始,还是从幽王宠信褒姒开始?宠信褒姒,若不废太子,申后肯定能忍辱负重;废长立幼断了申后念想,若申后没有靠山,此事肯定也作罢了,关键申后有申国支持,才有了这一出天子弑父。所以我个人认为礼乐就是从幽王这个根上断的,外部势力只是因势利导,内部自己就放弃礼,也就怪不得女人了。
2、从作者写法角度,如果本书完全遵照史书,则都是矛盾,前后言行不一致,也许是史料不详所致。个人行动因缘无法推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纠结,史书有定论的,个人感情和逻辑上又说不通,可是自己又不能抛开史书去发挥太多,都怪中国史书过于严肃庄重,言简意赅,八卦花边太少了。
3、从整体看,纵观春秋,国多人多是非多,感想也很是凌乱,整体看完就是觉得当时中国如现在地球村,整个村里地主(大国)多,村长(周天子)不管事,普通村民(小国)没有话语权,只能选边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家独大,必不会长久,大国之间必然有一战。独立的天地里打成一锅粥也没人管。打的乱七八糟,什么理由都有,甚至没有理由,都记不住谁打谁了。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个时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全都有封地,全都是诸侯,又全都不满足。乱世盼明君,所以守信的齐桓公才当上了第一个霸主。
4、从分析方法看,作者用现在流行的经济学方法去推测利益驱动导致的弑君夺权等各种争斗,摒弃了史书中经常使用的忠君和天意导致纷争的思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战乱起因,各种各样,但是不乏深处都有一个利字当先。在那个时代,不讲恩义,只讲利益。郑武公就够心狠手辣了,捧杀亲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卫国还要带上天子军队,已经到巅峰了。宋国,前朝遗老遗少,兄终弟及,迂腐的礼法。谁不要脸谁无敌,例如假途灭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秋时候甚至连三年都不到就局势易边。作者对士为知己者死的解释,也是从利益方面考虑,否定了忠义的作用。真有淡泊名利者,才是真圣人,如死不受封的介子推,甚至已经走到了名利的对立面了。
5、从称霸基础看,在软件方面,尊崇周礼的国家政策,君主开明的施政,礼遇贤才,这些都是称霸先决条件。在硬件方面,地缘优势实在太重要了,比如楚和秦。只要不是昏招迭出基本都能称霸。而齐国即使有齐桓公仁义天下,终究也是国土得不到发展。要边界就不能要仁义,要仁义就得放弃利益。太难了。这真是永恒的矛盾,仁义与扩张可以同时进行吗?远交近伐指的也是大国吧。大国的基础还是前代扩张疆土打下的,前代开疆扩土唱白脸,最后霸王之座由唱红脸的贤达明主来做,这才有可以施行仁政的基础。放大来看后世的中华各朝很少对外扩张,也是因为固有疆土已经足够大了,有了靠内需发展壮大的基础。
6、从作者史观来看,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有些猜测方向跟我一致,让我很受用。对于过于传奇和人物脸谱化的故事,作者都会提出疑问。比如赵氏孤儿确实太具有煽动性了,人的忠发挥到了极致以致产生了戏剧效果让人不由的起疑。作者对宋襄公的评价——我们嘲笑宋襄公,是为了警示后人;我们把宋襄公称为霸主,是为了鼓励善良。好正的史观,这一点我给点赞。
全书有气势如虎的诸侯纷战,有绚丽多彩的传说典故,有催人泪下的英雄史诗,也有儿女情长的乱世温情。春秋,这一段逝去的田园时代的余晖现在回看起来还是那么波澜壮阔,希望这在多年以后的历史重温阅读可以给我今后的其他阅读更多的指导和启迪吧。
最后总结一句最重要的——齐国出美女啊!
《春秋:五霸迭兴》读后感(三):旧事沧波逝,何人识霸图
作为一本大众读物,《春秋:五霸迭兴》一书做到了流畅但不流水、易读但不浅薄,完美的契合了它的自我定位。作为基于事实写就的读物,具备科普功能的同时也兼具社会科学的特殊要求——具有人文关怀。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对史料提供了合乎情理的解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上,这本书值得5星的评价。
当然如果苛刻一点,应该扣除0.25到0.5星,因为全书没有一幅地图。这其实对于一本历史读物是很可怕的。犹记得无数同学捧着历史课本死命背诵的情景。我倒是觉得历史最好的方法是理解,而理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地图加上时间轴(或者换名为思维导图)。缺了地图的历史读物总觉得不够劲儿(所以献丑插入一幅读书期间画的结构图)
图:全书结构简览春秋战国是极富魅力的一个时代。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的名字大家可能较为熟悉,毕竟有各类文艺作品加持(不得不说,《寻秦记》在其中扮演了相当的角色,无论剧或者书);对于春秋大家的熟悉度就没有那么高了。我以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相较于冷硬背景的战国逐鹿;春秋时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国家众多,璀璨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命运变迁虽然迷人但也难以记住。回首这一时期,“五霸”成为了关键词也构成了本作的显性主线。
本作第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对“五霸”的定义。“五霸”中没有争议的是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至于谁是第五,不同流派学者历来看法不一。翻开本作的目录,章标题之一赫然是“宋襄公伪霸”,这说明“宋襄公”这个有力的竞争者被作者否决了。另外的常见候选人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但是章节标题又一次出卖了作者,越王勾践基本是被剔除了。这个第五霸是夫差吗?出人意料,作者把这个桂冠赋予了晋悼公。这是个很冷门的选项。甚至从其谥号来看,并无称霸的感觉。但是作者给出的论据却是充分的。这位横空出世的天才,以13岁的年龄登基,本来仅仅是个傀儡的命,却硬生生自己奏起了BGM做起了主角。对内平衡六卿势力,暂时解决了晋国内部隐患;对外则尽显战略家和政治家的手段,同时还运用了经济手段降低了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作者说“这个少年似乎一开始就有了五十年以上的执政经验,而且很突兀地就出现在了晋国历史上”,这是何等高的一个评价(类似的仅有开篇所说:在主要诸侯国里仅有秦国没有出过昏君、暴君)。“天纵奇才”晋悼公自然成为了五霸最后一把交椅的主人。然而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主政者,却在28岁时就猝然离世,历史就此回归平静。
本作第二个有趣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争霸”到“霸权衰落”这一过程的解读,揭示了“统一”对乱世终结的意义。从齐桓公开始,历任霸主都争霸之路都始于扩张,但完成称霸后都需要以君子之道处世,扩张的步伐就此停止,在土地意味着人口意味着生产力的时代,停止扩张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并不是君子之道能够解决的。为此作者引出了一个结论或者说隐喻:君子之道在分裂之中是无法实施的。虽然谨遵西周遗风,春秋时期呈现的是“飘着诗书礼乐的、文质彬彬”的色彩;但是从孔子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到最终以“三家分晋”为代表‘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前所未有的、充斥着血腥和杀戮”的战国时代;历史对于分裂与统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统一才能君子之道,或者说只有充分腹地的国家才能仁德对内而对外扩张,在霸权上坐稳当。春秋时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战国到来是必然的也是必经的。
本作第三个熠熠生辉的地方在于显性线索与隐性线索相互交错共同推进全书发展。显性线索前文提到就是五霸迭兴,而隐性线索与第二点也颇有联系,即是文质彬彬与血腥杀戮相交叠的历史演进。五霸迭兴之中有战争的杀戮,连年的征战带来百姓的苦难,弭兵在后期成为对和平向往的最好注脚。但是这一时期的战争同时又具有君子之道,全书第十八章“‘君子之战’”一节可谓其中翘楚,将点到即止、不失礼节的战争尽绘,读起来可谓妙趣横生。同时各国之间人质交换的频繁,但是人质回国后往往还能得到重用也是君子之道神奇注脚。然而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绝不是田园牧歌,弑君、王族间斗争、世家间的碾压同样存在并且在春秋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历史走到了战国,走到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这样的一部作品,真的让人十分想继续读下去,看看在名为战国的历史画卷里,作者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春秋:五霸迭兴》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以史为鉴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17:6)
以史为鉴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17:6)
有人说,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黄子孙。像是我们很多熟识的成语、典故大多都来自这个时期。比如说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唇亡齿寒、卧薪尝胆、前倨后恭、秦晋之好、奇货可居、朝秦暮楚、远交近攻等等,这个时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财富。
但春秋战国时期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所津津乐道,就算已经过去千百年,现在谈论起来,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因此,我非常有幸读到这套“我们的华夏”系列《春秋:五霸迭兴》与《战国:七国博弈》。以前看过这方面的电视剧,听过一些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典故等等,但是这种片段式的信息接收,就像是散落一地的念珠,都是零碎的,完全串不起来。就比如春秋五霸是哪五个,战国灭国顺序如何,在读这本书之前都是完全不清楚的。这套书唯一的缺点恐怕是一副地图也没有,有时真的不方便,还好搜索了网络参照网上的地图才弄明白是
这本《春秋:五霸迭兴》讲述了春秋数百年的历史:从周王朝迁都成立东周开始,一直讲述到吴越之战、韩赵魏三家分晋。在这本书中,作者脉络完整条理分明,将众多诸侯国之间纠葛的关系都讲解得很全面,而且也并非简单地将那段历史照搬过来用现代语言描述一遍,而是综合多家文献资料保留客观正确之处。对于不确定的地方,并不会盲从,而是保留存疑。到底历史真相如何,作者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作者提出与历史不符之处,并推测这是当时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而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
作者不仅提出自己的见解,所用的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用的都是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的语言,非常便于理解。这就好像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非添鸭式地将文言文课文直接复述,而是以学生们可以直接接受的语言接地气地讲述,这种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讲解才真的能考验到作者的真功夫,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可以将内容更容易消化,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春秋的说法,起源于鲁国所记录的编年历史,他通常这样记录:某年某季发生某事。一般春秋两季发生事情比较多,就用“春秋”来指代。所以,这部鲁国的史书就叫《春秋》,于是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可也正因为世道的乱,才产生了春秋时期的特色——霸主的兴起。
周王朝权力的弱化,到后来几乎等同于不存在,这让各个诸侯国蠢蠢欲动起来。每个国家都想扩展地盘,都想称王称霸。于是权利、野心、贪欲主导了这个时代,上演了一幕幕战争夺权、手足相残、父子相残的恐怖剧幕,将人类的种种丑恶呈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遵循一定的礼仪的,并未完全抹杀人性,就算是战争感觉也并非一味的屠杀,只要对方认输,都不会赶尽杀绝。春秋是周礼尚未崩坏的一段时期,因此虽然这段时期战争频仍,还是感受到了君子之风。
《战国:七雄博弈》则讲述了整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止。到了这个时期,周礼基本上已经崩坏殆尽。战国,顾名思义,就是指这些国家之间混战不休,其名取自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这个时期,更多的是大国之间的权力游戏(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后来都是举倾国之力,战争规模甚至达到百万人以上。战争上也更加残忍,很多战役都是灭绝人性的屠杀。国与国之间也出现了更多政治角力,以及战场上战术的运用。
当然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英雄传说,成为这个时期最耀眼的存在,永远记录在了历史的记录之上。这其中也有士为知己者死、以身殉主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看来会觉得那时的人这么做有点傻,让人无法理解。但以当时的环境来看,确实值得歌颂的。
任何一个皇朝的兴盛,都是踩着累累尸骨达成的。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个王朝的建立与振兴?我们只看到国与国之间很多如同儿戏一般的开战借口,但谁又何曾考虑过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王朝的更替,可能伴随的都是一整个家族或一整个国家的整体毁灭。一个国家若是有个贤明的君主,他会图思进取,变法维新,往往会振兴国家,而出现了昏君则会让国家衰落。在这里也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教训,阅读春秋战国的故事,也有以史为鉴的意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