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精选点评:
●优雅、从容、博爱、自由。欧洲之光。
●太喜欢茨威格的风格了。“每个影子毕竟也都是光的孩子。只有那些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个体在面对世界大事时的无助是多么残忍…
●这不像是回忆录,更像是一部「书面电影」。茨威格运用绝妙的剪辑手法和叙事方式拍摄了这个镜头:那些黄金时代的玻璃球如此脆弱,被狂热思想的风轻轻一吹便粉身碎骨,光芒四散后无数黑暗会如刀般坠落;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手中新收集的灿烂的玻璃球何时会再次破碎,我们要永远做好迎接黑暗的准备。
●两星给这位翻译,简直不是在讲中文。要是学了德语去读,恐怕都比直接读这本中译本要容易吧?
●茨威格看到了一个世界的陨落,随之而去,可惜他没有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兴起... 他以为犹太人的悲剧是再次流浪,可狂人的毒气室和焚尸炉完全超出了这位19世纪知识分子的想象 翻译和校对不够用心,有点对不起原著啊,必须扣一星,毕竟是理想国,请一定改进一下吧...
●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茨威格所描绘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国与国之间不设限,各个艺术门类也相互启发。通晓多种语言的欧洲人可以同时欣赏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的作品;音乐、绘画、雕塑和诗融会贯通。昨日的欧洲也太美妙了
●巨匠与他的群星闪耀的朋友圈,在巨变的历史背景映衬下更显得辉煌。
●看到58/100,大概是从写一战开始,就读不下去了。就前半本来说超级喜欢,尤其是在写他高中的学习阶段,那种集体性对艺术的追求,对天才的迷恋,带给我一种挺致幻的感觉… 写罗曼罗兰那章和写收藏名人手稿那章都挺喜欢的
●让我们泰然若素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莎士比亚《辛白林》
●历史的一段弯路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作家而言还尚有一丝人性未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对文明道德的碾压。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评《昨日的世界》
2015年我曾经把一本扫描版的《昨日的世界》拷在手机里,闲暇时间零散的看,但看的不仔细,加上初夏里手机摔坏,阅读就这样中断。这之后第四个年头,我才又在豆瓣阅读里重新把它读完。这四年手机越来越多的替代了日常工作、娱乐与社交,然而那一道高墙越筑越高,那些墙内消失的艺人和作品,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都比你更了解的家门口的事件,那些崇拜“秩序”胜过“自由”的疯狂拥趸,茨威格流亡离开的那个奥地利(和欧洲),和今天的真实生活又何其相似。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茨威格的绝望
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之后,第三本茨读威格的书。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茨威格认为自己文笔简练,但是评论家和翻译都吐槽了他的文字。 读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才知道茨威格1942年自杀于巴西,至死也没看到二战的结束,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绝笔之作。 茨威格在书中回忆了他的生活历程,从19世纪末的黄金时代,到一战中他旅居瑞士,再到二战中他浪迹天涯…… 茨威格致力于欧洲和平统一,但现实一次次打破了他的梦想,如果说一战时他还没完全放弃,那么二战则让他彻底绝望,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对我家乡的人还是对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说,我都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对于前者,我人早已不在那里;对于后者,我又永远也不能完全融入。”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一声叹息!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今日的世界
最近看的这本书,带入感太强烈了。
盛世的最后几年都是温水煮青蛙,灵敏如茨威格,出逃再快,也抵抗不了倾覆中的世界。自杀的结局,有人说他脆弱,有人说是对世界彻底绝望(想象下如果他活到投原子弹的那天)。敏感的人,善爱善共情,体会的痛苦也比常人要加倍。乱世里最好的武装是大条的神经,come what may, 为了活着而活着。黄金时代中长大的娇儿,经历了一战的砥砺,真的不想再来一次了...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要达到这个新时代,还要经过多少地狱和炼狱啊!”
“只有那些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嗯,为了真正的活过干杯!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寻找我的本体之茨威格
#un fragment# 寻找我的本体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断断续续地看着 第一个记忆点出现在他的中学时期 在那个杂志还无比珍贵的年代 年轻人们以“这首诗我居然还没看过”为耻而互相较量 好奇心和求知欲蓬勃燃烧的年代 大概我早就过去了吧 然而不关心每一个人只关心每一个教学任务的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未曾变化 感同身受 后来茨威格选择以哲学为专业 因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我们达到了高度契合 其间他曾旅居巴黎 住在palais royal 被他称作是巴黎的心脏的地方 茨威格对于“荣誉”这件事的描述 让我想起了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文章 “个人应该拒绝被机构化” 里尔克说 那些慕名而来的波浪只能沾湿他的名字了 看到关于他戏剧诅咒的迷信 我真的觉得好难过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蝴蝶 命运使他沉寂 是为了催促他寻找更加广阔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五):昨日的世界不可追
1.弥补
之前看了一些十九世纪末期到二战时期的纪录片,真实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以及书籍,不过大多数都是站在一个比较宏大的层面开展叙事,看起来气势磅礴,场面异常壮观和惨烈。在地域方面多数是在本土,美国。而对于本书来说,是从欧洲国家,城市开始,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和苦难。讲述着周围人及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算是弥补了自己在了解这段历史中关于欧洲地区的人,如市民,名人,官员等的现实情况和应对。
2.环境
茨威格从小的环境看着这么美好,艺术气息浓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让人看了很向往。对于成名来说应该是一个好地方吧。然而当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尤其变得恶劣的时候,人也会变,或者说环境的变化会让人表现出未知的行为,以及表达出以前从未有过的想法,这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周围人应该都会诧异吧。
3.渺小
在大环境发生变化过程中,人其实是很渺小的,能做的不多,想改变就难上加难了。就算要守住本心,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或物质,或朋友,或亲人,甚至生命,但只有认为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何呢?不求唤醒其他人,只求问心无愧吧,唯其如此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是谁,自己关注什么在乎什么?
4.记忆
昨日的世界不可追,留下这些文字,以记录以往的美好,以及曾经的苦难。美好的难以重现,不好的需要警惕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