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枪的合众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枪的合众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3 03:3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枪的合众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枪的合众国》是一本由(美) 帕梅拉·哈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 纸间悦动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一):枪的合众国

  《枪的合众国》围绕赫赫有名的温彻斯特家族,讲述了从19世纪开始的枪文化生成史。在“枪王”奥利弗·温彻斯特的故事里,精明的商人们掌握了工业化时代的商业逻辑,用巧妙的销售手段制造了对枪支的大量需求,在有意无意间塑造了美国的枪文化。在商业的世界里,商人们不必为枪支泛滥的后果负责,但奥利弗的儿媳莎拉·温彻斯特却饱受良知的折磨。在莎拉的心目中,枪支是血淋淋的生意,温彻斯特公司盈利越多,它欠下的债就越多,而她自己接连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则是枪支商人勃勃野心的代价。这本书从不同角度讲了美国枪文化,此前写这内容的书少之又少,应该是了解美国枪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本书,而且更重要的是,翻译者是我的英语老师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二):草稿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的枪杀案,让美国大众对枪的普及非常愤慨,纷纷提出限制枪支的提案。美国建国之初,美国《权利法案》的第二条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因而想让美国政府修改枪支法,无疑是很难得。其枪支文化早已延续了近百年。

  早期的美国,枪支生产时个性化的,手工定制制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枪支生产进入的器械化。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有大量的投资者纷纷加入枪支行业,有名的公司有:温彻斯特,柯尔特/等等,这些武器公司在经历了美国内战的高峰发展之后,公司运营陷入了极度困难,只得无奈寻求欧洲市场,许多公司最终也被迫关闭。

  温彻斯特在内战之后,竭力将注意力投放咋平稳的民间,这种营销方式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名声。当时的美国社会,将印度安人作为猎杀对象,对猎物的射杀得到了政府的默许,射杀这些动物猎物,无疑拿走了印第安人的口中食物。而海外土耳其,成功的推销,让公司雪中送炭,凭借武器良好的性能,在对抗俄罗斯的进攻中,取得了良好的战绩,从而公司里的枪支走入了更多的国家。

  对于枪支文化,自然少不了西部世界的开发,潇洒的姿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看看美剧《西部世界》里的形象,就让人向往这儿的世界。不过,对于西部世界里的故事原型,最终越来越远离了真相。西部小子比尔的形象,被小说作家艺术的夸张。当然,所有的这些故事,都少不了牛仔腰间上的枪支,只是温彻斯特枪,在这儿并不畅销,更多的牛仔使用的是相对便宜的枪支。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三):害人的销售

  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它的习惯,在美国,长久以来枪就是像生活用品一样,突然说要禁了它当然不可能。尤其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总统说一句禁枪也是没用的。美国的枪文化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它问什么会以这种形式传承下来,这本书就是一个解释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可能在中国说到枪,人们就觉得是十分危险的东西,就算别人给自己一把也不会要的。这个时候如果人群中有一个人带着一把枪,人们一定会对这个人产生无比的恐惧感,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把枪,那就不一样,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这种想法,人们在自己拥有一项权利的时候就不想去放弃,毕竟自己有一把枪是对自己无害的。美国本身也不是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国家,所以追溯其枪文化的历史也就和美国本身的历史有着强烈的关系,在美国,使用枪械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必修课。

  我个人认为,人们在身处战争中的时候佩戴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如今这样的和平年代,如果再带着枪有什么意义呢,这无非是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当一个国家长时间处于这种情绪的情况下,它就会产生分裂,但是人们只想自己,他们才不会想那么多。我们现在生活在离美国很远的地方,可能对当地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关注当地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惨案,所以这已经升级到了严重危险的问题,不能够同日而语了。那么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就如作者所说,如今商业发展迅速,人们为了销售枪支,这些枪贩子想尽方法去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了那些持枪者的行为。

  很多美国警匪片都能看到反派通过贩卖毒品枪支赚钱,他们制造战争,制造者这样一个循环,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过如此。这种欺骗在我看来不仅仅体现在枪支的贩卖上,从小事就能够体现出来,现在所谓的销售其实都是骗子,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洗脑,所以我在买东西的时候从来都很小心。人们总会有失去控制的时候,有了枪也就为其提供了方便,因为一个人用刀的时候杀伤力是无法和枪比的,很多自欺欺人的人也该醒醒了。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四):害人的销售

  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它的习惯,在美国,长久以来枪就是像生活用品一样,突然说要禁了它当然不可能。尤其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总统说一句禁枪也是没用的。美国的枪文化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它问什么会以这种形式传承下来,这本书就是一个解释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可能在中国说到枪,人们就觉得是十分危险的东西,就算别人给自己一把也不会要的。这个时候如果人群中有一个人带着一把枪,人们一定会对这个人产生无比的恐惧感,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把枪,那就不一样,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这种想法,人们在自己拥有一项权利的时候就不想去放弃,毕竟自己有一把枪是对自己无害的。美国本身也不是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国家,所以追溯其枪文化的历史也就和美国本身的历史有着强烈的关系,在美国,使用枪械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必修课。

  我个人认为,人们在身处战争中的时候佩戴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如今这样的和平年代,如果再带着枪有什么意义呢,这无非是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当一个国家长时间处于这种情绪的情况下,它就会产生分裂,但是人们只想自己,他们才不会想那么多。我们现在生活在离美国很远的地方,可能对当地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关注当地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惨案,所以这已经升级到了严重危险的问题,不能够同日而语了。那么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就如作者所说,如今商业发展迅速,人们为了销售枪支,这些枪贩子想尽方法去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了那些持枪者的行为。

  很多美国警匪片都能看到反派通过贩卖毒品枪支赚钱,他们制造战争,制造者这样一个循环,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不过如此。这种欺骗在我看来不仅仅体现在枪支的贩卖上,从小事就能够体现出来,现在所谓的销售其实都是骗子,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洗脑,所以我在买东西的时候从来都很小心。人们总会有失去控制的时候,有了枪也就为其提供了方便,因为一个人用刀的时候杀伤力是无法和枪比的,很多自欺欺人的人也该醒醒了。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五):忏悔与指责

  帕梅拉在序言中对枪支产业、文化和枪支暴力问题的表态,本书的实际内容以及许多读者对文本的批评,三者之间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时至今日,全美以至全世界范围内频发的枪支暴力现象仍在引起激烈的争论和切实的冲突、对抗和斗争,且依然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尽管或许称不上非常有力,帕梅拉还是作出了大量丰富而有洞见的议论,她指出不管是“枪支狂热者”(枪控者所痛恨和控诉的病态暴力狂)还是“枪控提倡者”(枪支所有者所鄙夷的放弃个人权力而感情用事、自以为政治正确结果反倒纵容暴力的无能之辈),对各方来说,一味沉溺于对枪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神秘性(它对个体价值和权利的极大捍卫)的赞扬,或者部分枪支所有人的各种极端情绪导致的血腥暴力的指责中,都会蒙蔽人们的心灵,致使真正的问题关键(至少是使问题得到充分认识的一个关键)得不到正视。 帕梅拉说,该是把关注点从“枪支所有者转向枪支贸易体系”的时候了。需要并且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中所论述的广泛占有市场的枪支及其生产者,主要是“轻武器”(步枪、手枪等)和民间武器公司(所谓的“私人兵工厂”),也就是说,并不涉及其他的生产重火力/大型武器的军工企业。但这些民间枪支巨头们同样深受市场有形与无形之手的折磨,而产业先驱的后代们也在时代发展的跌宕沉浮中一步步走向衰落(当然不是全部)。帕梅拉挑选温彻斯特家族为考察的样本,用交叉叙事的手法着重讲述了创业者奥利弗·温彻斯特靠枪支贸易强势崛起然而两代家族成员的生活却日益走向崩塌,早早丧夫又痛失爱子的儿媳莎拉·温彻斯特在孤独中建造迷宫般的居所告慰枪下冤魂,借助唯灵主义信仰度过余生的漫长历程。而这正是相当一部分读者对此书表示失望和不满的地方。

  搞了半天,这其实就是个“枪支遗孀”对至爱的亲人表示深切怀念而最终显得古怪奇异的悲情的关于爱的半吊子故事么?我们想要看到的通篇闪着死亡之光的金属子弹从死亡贩子的流水线上轰然出膛,一发又一发击穿无辜公民肉身的罪行录去了哪里呢?

  “37年间,物是人非,没有谁能想起来工厂还有哪位员工认识威廉。”

  这本书,包括所有关于枪械杀生害命的故事,不论好坏,规模几何,自然有它应有的思想和社会价值,也有它们应得的批判。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六):岂有豆红“维舟”这样勘误的?

  在豆瓣随便刷刷,看到这条动态。维舟此人,既写随笔又当翻译,既撰时评还作小说,公众号高频率发文。豆瓣日均动态四五条,被关注数近七万余。这是我对他的全部了解。其精力之旺盛,涉猎之广泛,实在值得我等效法。

  今天看到他发了“两处勘误”,并无细看,只觉此君读书认真,治学谨严,还不忘造福书友。过了一会儿我再点进去看时,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先说“两处勘误”之“两处”。第二处认为“菩萨心肠”翻译不妥,“有点儿古怪,不如直译”。这是翻译词句的斟酌,绝不是“误”,怎么能去“勘”呢?当然,94页他列了两条,也许他的两处勘误仅针对94页所说。262页不包括于标题之中。然而他94页和262页写法一致,极易让人误解。无论他本意如何,都是不妥当的。

  再说94页的勘误,“原文应是Russian”,“应是”意为“ 料想是;应当是 ”,有推测的意味。 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是“勘误”,勘误能去推测原文的词句吗?不过译者的这个错误实在太低级,19世纪50年代列宁同志还没出生呢。如果中文确译为“苏联人”(我无此书),那这儿肯定是“误”了。维舟虽然臆测英文单词,但至少看出来了毛病。94页第二点,维舟竟然再次使用“恐是”这样的字眼。我姑且认为此君手里没有英文原书,既然没有,你勘什么误呢?你的标题应该叫“我的一点儿意见”比较合适。我费心帮他查找了一下。不巧,原文是“the prince of darkness”。故而“黑暗”一语,并非译者为了词采所作的修辞。他援引《君主论》的例子反而更显荒唐了。

  :“菩萨心肠”我也查了一下,原文是“a heart of gold”。

  原书英文电子版: https://www.doc88.com/p-0961726880097.html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七):枪的叙说

  枪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可怕,它也是有历史的。

  没有翻开之前,接触枪最多的就是通过电视剧里面,那些谍战、战争剧等,看着每个枪口下的鲜血淋漓,家破人亡,多少人把枪当成权利欲望的工具,也不排除有人把它当成保护自己的对象,很多时候有枪的地方是会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对于枪这个东西多少人又爱又恨。记得小时候总是跟在哥哥们后面,看着他们打着子弹枪,很是好奇。但是对于枪,内心多少还是有很多的敬畏的,记得高中的军训,那是第一次真真的摸到真实的枪,趴在地上对了一个早上的目标点,还是没有瞄准位置,可想而知的把教官怎么个气法。至此,这就是我对枪的认知。

  说回这本书《枪的合众国》,作者帕梅拉•哈格,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非虚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她以写作为志业,通过学术著作、非虚构作品、评论文章、演说稿、专栏文章在众多议题上表达犀利的见解。通过作者的这样写法,结合史实,让我们清楚的知道枪的历史,知道美国这个准许居民持枪的文化,虽然会觉得有些战战兢兢的,但真的翻开这本书,跟着作者笔下的历史叙说,好好的领悟枪的文化。

  书中写出了:枪,这个在美国文化里带着光晕的词,也意味着棘手的问题。枪在美国禁不得,管控也难,因为人们已对枪投注了太多感情,预设了太多立场。个人权利、公民自由、英雄传奇通通与枪联系在一起,枪俨然成了美国人身份的象征。

  我们会在书里面懂得,这种奇特的枪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说,是时候解构美国枪文化、破除种种神话迷思了。其实,枪文化的推手是精明的生意人,枪的合众国背后是个商业帝国。只是,人们早已遗忘。《枪的合众国》围绕赫赫有名的温彻斯特家族,讲述了从19世纪开始的枪文化生成史。在“枪王”奥利弗•温彻斯特的故事里,精明的商人们掌握了工业化时代的商业逻辑,用巧妙的销售手段制造了对枪支的大量需求,在有意无意间塑造了美国的枪文化。在商业的世界里,商人们不必为枪支泛滥的后果负责,但奥利弗的儿媳莎拉•温彻斯特却饱受良知的折磨。在莎拉的心目中,枪支是血淋淋的生意,温彻斯特公司盈利越多,它欠下的债就越多,而她自己接连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则是枪支商人勃勃野心的代价。在这段重新书写的美国枪文化形成史中,满是商业与道德、野心与良知、生意与责任的张力。哈格提醒我们,枪可以是文化,是象征,是传奇,但归根结底是商品,是生意,而且是不能不考虑道德后果的生意。

  世界上每个事物都会有着他的起源,来构成历史,通过这些历史,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八):人类欲望的替罪羊——枪文化发展

  说起枪这一凶器,忍不住要先说一下枪弹、炮弹等不可缺少的要素:火药。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最早出现时也并不是凶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可惜当时只是用于练丹,后来用于火花、烟花和好看的一瞬间。但火药变成凶器后,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改变了冷冰器时代,推动历史进入热兵器时代。枪,同样也是凶器。火药的发展促成了枪的诞生,这种管形射击火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程,可以说见证了人类战争的发展史。

  《枪的合众国》以美国温彻斯特家族为核心,介绍美国枪枝发展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以来特有的持枪文化。美国温彻斯特家族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其实,全名应该是温彻斯特武器连发公司,步枪制造商,其枪枝在南北战争和二战中一逞历害。关于这个家族里的枪王奥利弗· 温彻斯特(Oliver Winchester),也许也会略有印象。有一部鬼片《温彻斯特鬼屋》就是以奥利弗· 温彻斯特家族的豪宅为背景改编的真实故事。传说,枪王奥利弗· 温彻斯特因为生产步枪之故受到诅咒,家庭最重要的成员:女儿、儿子、奥利弗本人都相继离奇死亡,奥利弗夫人相信只有不断改装豪宅才能破除诅咒,所以在丈夫死后40多年里,将豪宅改得错踪复杂(2000道门、52个天窗、47个暖炉、40条楼梯、60个卧室、6个厨房、3部升降机、3个地下室等)目的只是让亡灵迷路。

  虽然枪的产生是人类野心的产物,也是全球商贸活动的产物,但背后仍然是人类意识形态不容忽视的作用结果。温彻斯特家族的发展,其家族相关人员的种种既是枪的发展,也是枪的反省,显然也是人类道德良知和人类权利的批判。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共合,如何维护和追求这些权利呢?人类的本性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死于枪下的亡灵,活在枪枝阴影中不安的人群,还有那些借助武力的暴力掠夺者....“枪”也只不过是被人类欲望选中不幸的替罪羊罢了,枪文化不过是伴随人类发展的畸形文明。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九):美国枪支文化一窥

  2017年美国的10•1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事件恐怕另亲历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心理阴影难以磨灭。这场大规模枪击案十分惨烈,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枪击案后,漫威与netflix发表联合声明取消新剧《惩罚者》在纽约漫展的宣传。美剧《黑客军团》与《汉尼拔》也曾受枪击案影响出现过类似的推迟播出的情况。

  频发的枪击案总是牵动着美国全社会的神经,大家都不希望悲剧的发生,而控枪政策也一直备受关注,争议不断。所以,了解美国枪支文化,从历史中审视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与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的《枪的合众国》一书从商业和贸易讲述了美国枪支历史与文化,关注重点“由枪支管控转向企业责任”、“由枪支所有者转向枪支制造商”,有启发意义。枪支是特殊商品,涉及政治、法律与道德,但终归仍具备商品属性,美国枪支文化起源于独立战争,但枪的合众国背后其实是一个商业帝国,这是整本书的立足点。

  本书围绕赫赫有名的温彻斯特家族等讲述了枪支的商业发展史,从商业角度与历史事实看,枪支例外论、有需求才有供给、美国人历来喜爱枪支等一些普遍论点则并不完全正确,作者在序言中就已经分别予以分析解释。

  美国枪支文化(或者产业)中有两个影响巨大的传奇人物,即塞缪尔•柯尔特和奥利弗•温彻斯特,柯尔特左轮手枪和温彻斯特步枪的成功代表了枪支产业的繁荣,也为二人积累了响亮的声誉和大量的财富。除了枪支产业的兴衰起伏,读者可从书中了解到二人的生平与人物性格。

  枪支生产与贸易与美国战争以及世界战争都有密切联系,也是市场需求所在。美国枪支制造商与美国政府的依存与制约关系随着战争的发展和结束而变化,制造商为了营销枪支,不得不逐渐开辟海外军用市场和国内的民用市场,尤其后者是较为艰难的。

  枪支制造工业的发展,工艺发明专利的争夺,枪商的开拓市场与疯狂销售,广告宣传在枪支销售中的作用,枪支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讨论,西部神话的历史考据,现代枪支产业的现状,枪控政策的特征等,加之莎拉•温彻斯特以及夏日乐园、神秘屋的传说描述,诸多充满案例与细节的内容由作者认真道来,整个枪支文化内在的逻辑得到了较为清晰的诠释,对枪支商业与道德的思辨也有很大益处。

  本书其实算是作者的一个研究项目,她的努力和相关人员的帮助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确是难得。从整个枪支产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看,美国人对枪支是有特殊情节的,如今的现状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的结果,所以对待枪支社会问题也需客观审慎。

  虽然枪支暴力行为是推动枪控政策的直接因素,但显然枪支文化并不等同于枪支暴力。对待枪支,美国人是爱恨矛盾的。枪控政策与枪支文化的未来之路仍旧是艰难坎坷的,但对枪支暴力的抵制、对更安全的枪支社会环境的期望以及所有的努力是坚定、持续的。

  《枪的合众国》读后感(十):从商贸角度看待美国枪支文化——枪的合众国

  因为国家性质的缘故,一提起枪械,国人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恐怖组织、不法分子这类贬义的词语,甚至大多数人对于枪械有种本能的恐惧感和抵触感。而对于美国民众而言,枪械是实用工具、是历史的产物,是“秩序的象征和保护主义的图腾”,具有政治和文化价值。

  作者是一位非虚构作家, 所以小说叙述具有历史性科普性,甚至于有些枯燥,这段被人遗忘的文献虽然单调乏味,但是读来颇具启示,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小说重点讲述了温彻斯特家族和枪史的历史。在枪械发展历史上,美国是不可缺失的一环,美国枪械发展史和美国历史联系紧密。在美国枪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原因很简单,美国就是建立在枪杆子之上的国家。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就会教授他如何使用枪支。这是因为当时拓荒者可能面临很多危险的因素,如野兽或抢匪等。早期美国白人聚集地也会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在随后的西部拓荒年代,拓荒者携带的物品中,枪支是必备品。枪械的第一次大发展同美国内战有关,正是内战的爆发催生了对枪械的大规模需求和性能的发展,当独立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家里是有枪的,他们直接拿着枪就去参军了。所以在美国建国之后,宪法规定美国公民有拥有枪支的权利。同时,枪械的发展同美国开放的市场经济也有关系。在美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很多人都可以开公司生产枪械,普通人都可以设计和制造枪械。现在的美国很多人支持拥有枪支,但反对者也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社会的 对立和撕裂。

  大多数人对枪支的抵触和排斥来源于他的破坏性。无论是近代还是上个世纪,大规模的枪击案不断发生,在美国公众场合发生的大规模枪杀案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要多。在1966年到2012年间,美国发生了90起大规模枪杀案,尽管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的5%,但是该类枪杀案件的数量却占到了这段时期全球总数的31%。且枪手的犯罪过往和记录在案的精神健康问题都没有妨碍他们购买枪支。这也使得枪械成为了潜在的危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枪支文化和枪支政策。温彻斯特公司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枪支文化是个人雄心壮志的产物,是商业竞争与商业贸易的产物;莎拉的魂灵故事让我们从道德良知的角度看待枪支。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枪支问题的争论陷入权利争论的泥潭,即枪支所有者有权做什么以及枪控提倡者有权让枪支所有者做什么;其结果是我们忘记了从商业贸易和道德良知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评判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而是为我们选取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美国枪支文化。

  最后,默默脑补一下,如果全世界爆发僵尸大战,民众扛得最久的估计就是美国了,谁叫他的民间武装力量强大,武器众多呢。想来也是后怕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